百崎鄉

百崎鄉

百崎鄉,位於泉州灣洛陽江出海處,地處惠安縣東南海濱。它依山傍海,土地寬闊;離泉州市區20多公里,素有“百崎郭”或“九鄉郭”之稱。百崎鄉與後渚港隔海相望,毗鄰秀塗港。全鄉總面積16.7平方公里,海岸線4.1公里,其中陸地8.63平方公里。5個行政村下轄13個自然村,全鄉人口1.3萬人,其中郭氏少數民族占了人口總數的90%以上。百崎不僅是福建省17個少數民族中惟一的回族鄉,也是著名的僑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百崎鄉
  • 所屬地區:惠安縣
  • 面積:16.7平方公里
  • 人口:1.3萬
基本介紹,沿革區劃,民俗風情,獨特的美食,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地圖信息,

基本介紹

百崎回族鄉地處惠安縣南端,泉州灣北岸,三面環海,一面連陸,與後渚港隔海相望,是大泉州洛秀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沿海繁榮大道、通港路貫穿而過,後渚港、秀塗港、後渚大橋、晉江大橋就在周邊,與泉州只有一橋之隔,交通非常方便。全鄉面積16.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只有8.63平方公里,有耕地173公頃。下轄白奇、里春、蓮埭、下埭、後海5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人口14358人,其中郭氏回族人口占81%。1990年8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獨立建制百崎回族鄉,是福建省18個少數民族鄉中唯一的回族鄉,也是泉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先後被評為“泉州市民族團結與進步模範集體”、“泉州市‘四五’普法先進鄉鎮”、“泉州市平安鄉鎮”、“泉州市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惠安縣文明鄉鎮”、“惠安縣農村工作先進單位”、“惠安縣黨建工作先進黨委”、“惠安縣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單位”。 百崎先祖郭文憲家於杭州之富陽縣,其子郭章(名欽)元時授宣慰使之職來泉。當時干戈搶劇,弗克還朝,乃納室於泉而家焉。郭章生二子,長德廣,次德昭。德廣分流石頭、百奇;德昭分流杏宅、東街等處。1974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在東海法石發現一塊元代墓碑,用中、阿二種文字記載了年代、死者姓名和地號。碑中正文豎刻“晉、惠元郭氏世祖墳塋”;兩邊上角各刻小篆:“坡庭”、“百奇”。阿文刻在碑額,音譯為“伊本庫司 德廣貢囗囗”。這塊墓碑的“郭氏世祖”就是《華山郭氏四房家譜》記載的郭德廣。郭德廣生子洪。明洪武年間,子洪的次子仲遠擇地於惠邑海濱百奇山下築室居之,為白奇郭氏回族開基祖。仲遠生有五子,五子成家後,列為仁、義、禮、智、信五房,分居白奇、里春、山兜、埭上、梁墓創基業

沿革區劃

惠安縣轄鄉。 1984年屬東園鄉、
1990年置百崎回族鄉。
位於縣境南部,洛陽江入海處,距縣城145公里。
面積167平方公里,人口13萬,絕大部分是回族。324國道過境,通海運。
轄百奇、里春、後海、蓮埭、下埭5個村委會。

民俗風情

據史書記載,百崎郭的先民為阿拉伯人後裔。郭德廣(伊本·庫斯·德廣貢·納姆)“生子洪公,子洪公生三子,長和卿公,分支江西;次仲遠公開基白奇;三季淵公居於法石”。郭仲遠,也就是郭德廣的三世孫,生於元末至正八年(1348年),卒於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他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率妻、子來惠安,卜居螺陽二十三都白崎鋪。屈指算來,這裡已經歷了600多年的發展歷史,至今還保留著一些獨特的伊斯蘭教習俗。 幾經起伏的地方穆斯林史給百崎回民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是多方面的。除了許多引人注目的、帶有某種異域風情的墓葬型制外,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里,這些遺產還體現在一些風俗和習慣上,尤其在尊重祖先和對待、處理死亡(歸真)的態度和做法上。
在百崎的許多村民家中,都收藏有一些與伊斯蘭教有關的器皿。這些東西平常都用塑膠袋仔細包好,只在祖先忌日和祭祖時才使用。那些東西是絕對“清真”,從未接觸過“油”(與豬肉有關的一切)。事實上由於當地人早已漢化,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和漢人一樣食用豬肉,但他們是“生不清真死清真”。不僅不能用豬肉祭祖,也不能用豬油烹製祭品,而且許多人自認為大限將至時開始自覺“禁油”——停止食用豬肉以及有關食物,大量飲茶,意在洗滌臟腑,以便以明潔之身面見祖宗。
六十多年前,不少村民還有為死者請阿訇的習俗,並按伊斯蘭習慣處理屍體和速葬。後來,許多習慣亦不復存在。然而,有一點卻絕不含糊,那就是舉凡喪事必須“請經”:喪家去藏有《古蘭經》的族人家中借來經卷,敬奉於靈前;葬不擇日,並在送葬時由一男孩捧經走在出殯隊伍最前面。
所有這些,今天已成為當地回民的認同表征。但在過去,村民們只將它們當成是對祖先的緬懷和記憶,從未將之與後來他們所擁有的民族成分聯繫起來。換言之,在一定程度上,這些習俗的存在與流傳藉助於對祖先的崇拜,也就是說,漢化,在某種意義上,卻也幫助保存了一些與伊斯蘭有關的習俗。由此,從另一方面亦足見宋明理學在閩南的廣泛影響。

獨特的美食

“糋涸”(jiàn hé)是百崎的一種回族特色食品,不但外形美觀,剔透玲瓏,而且香甜濃烈,酥脆可口,它的來歷,與百崎回族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而且也體現著回族文化與閩南傳統文化的交融。“油香”是伊斯蘭的傳統食品,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祭祀祖先,家家回民都要煎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繼俗,除了自己食用以外,還作為禮品相互贈送。“糋涸”則是由“油香”衍化而來的。 百崎郭氏回民向來以灘涂養殖為生。傳說明嘉靖年間,百崎北面一片種植蟶苗的海灘地被外人霸占。百崎回民不忍看著先祖遺留的產業在手中喪失,憤怒之餘推舉郭子佩進京求助於惠安籍清官張岳。主意已定,百崎回民選定一個風和日麗的主麻日(星期五)送郭子佩上路,祈求真主保佑其旅途平安,功成歸來。事先各家各戶均製作了不少的油香敬奉真主,並讓他攜帶在身邊以便沿途充飢。歷來油香只用麵粉一種原料,並無其他配料,味道單調。郭子佩之妻黃氏恐其老是食用有礙胃口,因而借鑑了閩南傳統糕點的製作方法,在製作油香的麵粉中包進了摻糖的花生碎末,結果煎炸後香酥可口,這就是“糋涸”的雛形。
郭子佩進京面見張岳後,為官清正的張岳略施巧計,為百崎回民爭回了海塗管轄權。為了慶祝爭海成功,百崎回民紛紛學著郭子佩之妻黃氏的樣子,製作了包著花生碎末的油香敬奉真主、祭祀祖先,“糋涸”就這樣一直傳了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糋涸”越做越精細,越來越講究。外皮的原料要選取精製的麵粉,摻進適量的花生油和水後反覆地搓揉,然後捲成條狀,再用刀切成算盤珠大小的小塊,最後用擀麵杖碾壓成圓圓的薄片。餡要選擇顆粒飽滿的花生果去殼後用文火炒熟,然後脫膜搗碎,再拌上白砂糖與蒜蓉。包制時或用兩張薄片包成滿月狀,或用一張薄片包成月牙狀。

經濟發展

百崎鄉屬大泉州總體規劃中洛秀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大泉州的跨江東拓,洛秀新城區的動工建設以及秀塗港、惠南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區位優勢更加凸顯,是未來的市中心區、台商投資區。百崎人秉承阿拉伯後裔經商意識強的傳統,工業起步早,民營經濟活躍,現已培育了製鞋、航運、機械製造三大支柱產業,全鄉大小企業100多家,從業人員1.2萬人。2006年工業總產值25.1億元,上繳稅利4072萬元,財稅連續多年高基數高增幅:2004年增長50.7%,2005年增長31%,2006年增長34.2%,經濟總量列居全縣第六。2006年鄉財收入755萬元,人均年收入7313元。 一抓項目投建投產,落實鄉重點項目建設工作機制,新投建工業項目9個,新投產項目3個,完成報建項目4個。二抓企業增資擴營,積極鼓勵有效益、有潛力、有市場的企業進行增資擴營和技術改造。三抓招商引資工作,以盤活舊廠房為重點,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並積極招引項目到縣級工業園區落戶。四抓名牌創建工作,扶持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創建品牌,不斷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2007年該鄉總財稅收入5216萬元,比增28.1%。

社會事業

百崎鄉學校布局合理,全鄉有一所民族中學(國中校)、兩所村級國小、一所中心幼稚園,教師104人,在校學生1876人,其中回族學生1723人,占91%。教學設施比較完善,榮獲泉州市“國小十配套達標鄉鎮”稱號。鄉里有衛生院一所,門診大樓重新裝修,醫療設備完備,公共衛生設施有了進一步完善,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鄉老年人活動中心大樓占地3.5畝,各村老年人“三場一室”活動場所全面落實。百崎鄉實現村村通水泥路、自來水和有線電視。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百崎回族鄉政府(朝盛街西5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