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隼雕和棕腹隼雕

白腹隼雕和棕腹隼雕體長70—74厘米,體重1500—2525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腹隼雕和棕腹隼雕
  • 外文名:Booted Eagle And Bonelli’s Eagle
  • 體長:70—74厘米
  • 體重:1500—2525克
  • 主要分布地:非洲北部
白腹隼雕是大型猛禽,體形大小同草原雕差不多,體長為70—74厘米,體重1500—2525克。上體暗褐色,頭頂和後頸呈棕褐色。頸側和肩部的羽緣灰白色,飛羽為灰褐色,內側的羽片上有呈雲狀的白斑。灰色的尾羽較長,上面具有7道不甚明顯的黑褐色波浪形斑和寬闊的黑色亞端斑。下體白色,沾有淡栗褐色。飛翔時翼下覆羽黑色,飛羽下面白色而具波浪形暗色橫斑,與白色的下體和翼緣均極為醒目。虹膜為淡褐色,嘴藍灰色,尖端為黑色,基部灰黃色,蠟膜黃色,趾為檸檬黃色,爪黑色。
白腹隼雕在國外分布於非洲北部、歐洲南部、亞洲西部、中部、南部和東南部,共分化為3個亞種,我國僅有指名亞種,分布於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其中在北京、河北為旅鳥,但極罕見, 上海僅有早期的文獻記錄,可能是冬候鳥或迷鳥,在長江流域以及其他地區均為留鳥,也較為罕見。
白腹隼雕在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地森林中的懸崖和河谷岸邊的岩石上,尤其是富有灌叢的荒山和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谷地帶。非繁殖期也常沿著海岸、河谷進入到山腳平原、沼澤、甚至半荒漠地區。性情較為大膽而兇猛,行動迅速。常單獨活動,不善於鳴叫。飛翔時兩翅不斷煽動,多在低空鼓翼飛行,很少在高空翱翔和滑翔。主要以鼠類、水鳥、雞類、岩鴿、斑鳩、鴉類和其他中小型鳥類為食,也吃野兔、爬行類和大的昆蟲。
繁殖期為3—5月。營巢於河谷岸邊的懸崖上或樹上。巢的結構較龐大,主要由枯樹枝構成,內墊有少許細枝。每窩產卵1一3枚,通常2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白色,一般沒有斑點,有的在鈍端有少許黃褐色斑。孵卵由親鳥輪流承擔,護巢性很強。孵化期為42—43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的時候全身被有白色絨羽,由親鳥共同餵養大約60一80天后羽毛才能豐滿,然後離巢。
棕腹隼雕為中型猛禽,體長為50—54厘米,體重732克左右。因為它的頭頂具有一個黑色的羽冠,前額、頭頂、後頸、以及頭側也是黑色,並且略微具有金屬光澤,所以比較容易與其他雕類相區別。上體為黑色,喉部和上胸白色,具少許細的黑色縱紋,其餘下體為棕栗色,下胸部具有黑色縱紋,尾羽為暗灰褐色,具暗色橫斑,飛翔時在初級飛羽基部可見到一個大的圓形淡色斑。虹膜暗褐色,嘴鉛灰色,尖端黑色,蠟膜黃色,腳和趾為暗黃色。
棕腹隼雕在國外分布於尼泊爾、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見於海南和雲南盈江,屬於指名亞種(也有人認為是印尼亞種,或者海南為印尼亞種,雲南為指名亞種),其中海南的分布是依據早期文獻的記載,在雲南為留鳥, 極為罕見。
棕腹隼雕棲息於低山和山腳地帶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大多單獨活動,不善鳴叫,經常長時間地站在樹上或地面上的草叢之間,有時也在空中飛翔。飛翔時兩翅煽動頻繁,速度極快而且靈活。主要以雞類、翠鳥、鳩鴿類、鼠類等動物為食。覓食方式主要通過埋伏在樹叢或草叢中,等待動物到來時才突然襲擊,有時也在地上奔跑追捕獵物。在林中空曠地方,有時也站在孤立的樹上或在上空飛翔,觀察和尋找獵物,發現後則突然俯衝而下捕捉。
棕腹隼雕的繁殖期為從12月中旬到翌年3月中旬。通常營巢於密林中高大喬木的頂部枝杈上,巢的結構龐大而粗糙,主要由枯枝構成,裡面墊有新鮮的綠葉蹬。每對通常有2個可供選擇的巢,有時用這個,有時用另一個。如果繁殖成功,舊巢還可以使用很多年。通常每窩產1枚卵,卵產在巢中的綠葉上,如果綠葉枯萎了,親鳥就及時更換成新鮮的。卵的顏色為暗灰白色,有的具有細小的淡紅色斑點,也有的斑點較為粗著,有時還具有淡紫色或藍灰色的底層斑。親鳥輪流孵卵,護巢性和領域性都很強,特別是在繁殖期間,變得更為兇猛和更為好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