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中篇小說)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中篇小說)

《白夜》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中篇小說。《白夜》講敘了一個以幻想度日的人和一個自幼父母雙亡、與奶奶相依為命、與房客私訂終身的姑娘納斯金卡四個夜晚心與心的交流。對愛的追求將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使之由陌路成為知己甚至情人,但又是對愛的承諾和關照使他們又各歸其位,前者仍活在幻想之中,後者則與心愛之人步入結婚殿堂;然而,瞬間的心與心的碰撞則成永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白夜
  • 外文名稱:Белые ночи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 首版時間:1848年
  • 字數:40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彼得堡,一個生活在暗淡的現實,找不到人生出路,對愛情卻充滿熱烈美好嚮往的幻想者,在夜晚鬱郁獨行時偶然碰到一位在河邊趴著欄桿哭泣的女郎,出於擔心,他送她回家,回家路上,女郎對他傾訴了自身的遭遇,善良的幻想者對她充滿同情,並從她的遭遇中找到與自身境遇相似的契合點,看到了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另一個在憧憬和苦痛里掙扎的自己,在充滿憐惜而又矛盾的複雜心情里,幻想者墜入了情網。女郎叫娜絲金卡,和瞎眼的外婆同住,外婆為管束她,每天用別針將她和自己別在一起,為了逃脫這牢籠般的生活,娜絲金卡和一青年房客私定終身並約定一年以後相會,然而一年過去了,在約定的日子,那個年輕人始終未出現……男女主人公同處於孤獨和失落的現實,但是對美好人生又充滿期盼。在玫瑰色的憧憬里,兩人走到一起並產生了依戀之情,度過了四個令幻想者難以忘懷的白夜。

創作背景

早在1847至1848年間,年輕的陀思妥耶大斯基的創造發生了轉折。陀思罷耶夫斯基早期小說的主人公“荒誕的九等文官”的形象,在其以後的作品中,已為從“人群,中分離出來的彼得堡年輕的‘幻想家’的形象所取代。這種年輕人沉湎於自我,過著緊張而又激烈的精神生活,作者力圖在精神上使讀者參與這種生活。《白夜》中的主人公就是這種“幻想家”的典型。
1846年,繼《窮人》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之後,陀思妥耶夫斯基並未就此步入生活的天堂,他依舊貧困潦倒,債台高築,沒有愛情,沒有溫暖,貧窮而又孤獨,與《白夜》中的主人公一樣,幾乎陷入被完全遺棄的境地。這是作者文學上的一個失意時期。在黑暗、沉重的年代裡和捉襟見肘的筆耕生活中,他常常體驗到一種神秘而又可怕的個性的分裂。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創作能夠排遣他的心理矛盾,即在幻想中,在一切“美和崇高”的事物中得到解脫。

人物介紹

幻想者
幻想者是彼得堡一名默默無聞的小職員。他有一定教養,文化程度較高,但社會地位低微,沒錢沒勢,無親無故,很少生活樂趣。他討厭市井習俗,他與黑暗的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他不附俗流,看透了炎涼的世態,養成了孤高自許,逃避現實的孤僻性格。他終日生活在離奇古怪的遐想之中,往往走路時都不辨道路和方向。當他迷醉於綺麗的幻境時,他甚至通宵達旦地徘徊在街頭。他沒接觸過任何一個女性,可是在幻夢中竟能虛構出整套連篇以自己為主角的戀愛故事並為其中的歡會和決別而感動得熱淚縱橫。他甚至已經開始為自己某些異常誘人的憧憬和幻夢舉行紀念日了。由於身心長期沉緬在虛無縹緲的幻想中,他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日益擴大,幾乎喪失了過真正生活的能力。
娜絲金卡
娜絲金卡是孤女,從小住在外婆家裡。祖孫二人相依為命,靠老人的養老金和出租閣樓維持生活。外婆眼盲,後怕她不好管教,竟然用別針把她的衣裙別在自己的衣裙上。娜絲金卡失去行動自由後,倍覺悽苦,毫無生活的樂趣。她渴望獨立的生活,有爭取自由和幸福的膽量和行動。當她熱戀的青年第二天就要動身離去時,她抑不住自己感情的波瀾,竟於深夜時分提著衣物包裹去找房客,決心與他私奔。在她的決心和行動中,人們看不到有什麼軟弱的影子。同時,她有強烈的自尊感。當她確認青年房客收到她的信而不來赴約,“殘酷地”棄了她的時候(儘管是誤會),她感情受到極大傷害,反應頗為強烈,甚至斷然許身他人,以填平遺恨。他是一位感情熾烈,很有個性的姑娘。
年輕的房客
年輕的房客也是一個貧困的“小人物”,他到處勞碌奔波,飽受命運的折磨。但青年房客也是一個不甘心屈服於命運擺布的“小人物”,他勞碌奔波,有著明確的奮鬥目標,孜孜於自己的“事業”。當娜絲金卡深夜投奔到他房裡的時候他雖十分感動但並沒有放縱自己的感情,而是誠懇地向姑娘解釋不能私奔苟合的道理,許諾一年為期:當能夠安身立命後,一定前來踐約,並向外婆講清原委,要求立即結婚。一年後他果然前來與娜絲金卡結為伉儷。他可謂為人正直,品德高尚,敢於面對現實是一個與命運搏鬥的勝利者。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小說流露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幻想者是一個喜歡幻想的人。在他的生活中,現實的東西太少。他心猿意馬,幻想天馬行空、漫無邊際。他感到被彼得堡遺棄,孤獨地穿梭於大街小巷之間。他心中壓抑卻無處傾訴,思想徘徊於微薄收入的工作與沒無目的的遊蕩的夾縫之間。他單純地想和人說兩句話.來排解他心中的壓抑。可是,如果他主動上前要求陌生女人聽他說話,恐怕那些女人都會被他的“胡言亂語”嚇走。娜斯堅卡的處境與他很相似,對伊人的思念之苦無處傾訴。奶奶的別針別住了娜斯堅卡飛翔的翅膀,但是卻無法別住她乾渴的心。她曾天真地幻想嫁給中國的皇太子,可是她如果探入了解後宮妻妾成群的熱鬧景象,恐怕也不敢去。幻想,既是真實願望的反映,又是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欲望的滿足。幻想者多么希望有一個女孩傾聽、理解他,並以身相許於他。而娜斯堅卡未嘗不是如此,她希望等待的“伊人如期而至,與她結為連理”感受如此相似的兩個人相見,相知就成了必然。值得一提的是,當他們剛見面時,幻想者試圖接近娜斯堅卡,但是娜斯金卡對他保持戒備心理。儘管突然出現的黑衣男子對娜斯堅卡圖謀不軌,但是促成了幻想者夢想的實現。幻想者“英雄救美”,獲得了娜斯堅卡的信任,成功地接近了她。實質上,幻想者是利用到了娜斯堅卡的心理弱點而達到了接近她的目的。幸運的是,幻想者接近她是善意的。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深藏著一座黑暗、盲目、無意識衝動的冰山。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所描寫的這種兩性之間的愛情與西方文學中那種排他的性愛不同,與弗洛伊德由性本能升華為溫情的愛情也不同。它既不排斥異己,也不是在對方身上尋找自我,而是渴望用愛幫助對方擺脫痛苦。正是這種“不同尋常”的愛最終決定了小說這樣的結尾:二人雖然分手了,但一種超越空間與時間、分離也不能割捨的永恆的愛戀產生了。

藝術特色

總體風格
這部小說在許多地方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手法已經成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首先是關於人物的描繪和其他作家的筆法大不相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探索是異乎尋常的。他在小說人物的容貌、衣著和個人身世方面,從來是惜墨如金的。一篇小說,直到讀完,讀者對書中人物的容顏、衣飾、歷史也還是若明若暗,印象不夠全面。但是,作家對於筆下人物的思想情緒和心理活動卻描繪得絲縷分明,深入無比,顯示出獨到的工力。例如,《白夜》中的女郎,她的芳容怎樣,身世如何,對讀者就是一個謎。再如書里的中人物——幻想者,從他兩次大段的自白中知道的,與其說是個人“歷史”,不如說是他的思緒和心理活動。實際上,這種對人物外表和身世只作若隱若現的描寫,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特殊筆法。一方面所描寫的對象仿佛籠罩在霧中,難識其真面目,帶有某種神秘色彩,另一方面,節省不少篇幅,使作家和讀者可以集中精力於人物的心理分析。增強作品的感染力量。在小說《白夜》中,作家為了使幻想者這一形象更加突出,更具有概括力,甚至在收入選集時作過重要更動:刪除了幻想者的姓名,卻增添了一大段關於他心理活動的描寫。這一刪一增正顯示了作家探索人物內心世界的意圖和特有的筆法。
其次是陀恩妥耶夫斯基常採取的弛張交替的手法以及絲絲入扣、步步深入,引讀者進入幻境的安排。例如,引人吃驚的場面常放在平靜的敘述之後,或者,高亢的歡樂場面往往是痛苦傷悲的前奏,都令人感到故事起伏跌宕、曲折突兀,富有情趣。象幻想者愁思滿懷漫步街頭,至城門處忽見綺麗的自然景色而精神為之一振的敘述;幻想者返回城內心情極為舒暢而突然遇一女郎憑欄吸泣的場面;幻想者在夢想中與情人久別重逢忽然被來訪者打斷的情景;房客平靜的告別和娜絲金卡感情上的風暴,決意私奔的行動;幻想者與女郎定情後賞月散步時,女郎真正的情人飄然而至等等都是弛張交替的妙筆,極為出色。而有些地方又是一步步深入烘托使讀者身不由己漸入佳境的安排。這方面突出的例子是獨白和對話。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獨白占有某種特殊地位。它既是人物心理的表述,又是情節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白夜》中的獨白所占的篇幅較多,很有代表性。故事開頭一大段是幻想者奇特心境的自白,與後面對女郎的傾訴獨白互為補充、相映成趣,缺一不可,合而成為對幻想者思想情緒和心理活動的全面描繪。應當指出,這種長段敘述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令人感到枯燥無味。作家用設問、反問的形式一步步引導讀者進入故事意境,一層層地敘述開來,筆法頗為講究。仿佛和讀者並肩漫步,且行且談,讀者於不知不覺中已經走出了漫長的一段路程。象幻想者自述迷戀一個女子那一段,讀到幻想者最後與那女子在異國巧遇時,讀者也會達到真假莫辨的地步,甚至為有人造訪、打破幻夢而惋惜不止。
小說中的對話寫得也極精巧。有時各講自己的心意,形似談話但並沒互相理解,例如女郎在初次相識分手時,允諾第二天相會時的欲言又止和幻想者的一往情深,就表述得恰到好處。有時對話又成了情節發展的階梯而交替上升,達到了新的頂點。例如第四個夜晚兩人心情矛盾和感情的變化就是通過對話表達的。幻想者為女郎的不幸而痛心,本要永遠隱忍自己對女郎的愛慕之情,但是他經不起對方一連串的反問,被逼得沒有退路,只好吐露久懷的情像。女郎十分激動,出現了新的轉折。幻想者愧悔莫及,決心立即離去。女方一再挽留,新的一段對話再一次把兩人的感情逼上高峰,終於互相心許,以定情告一段落。小說對話要正確反映出各個人物的思想感情,語氣要符合各自人物的身份,和教養程度,不能眾人同腔。所以,要寫好對話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白夜》的對話處理得當,極富特色,很值得玩味和借鑑。
場景安排
小說場景的安排與調度十分精巧。故事的時間選在高緯度線地區夏季特有的“白夜”期間,雖是夜晚卻不很黑,周圍的一切朦朧可辨。房屋、街道、人物,一切都象隔著一層薄紗,隱隱約約似乎夢境,增強了神秘感。周圍的景色烘托得這一段戀愛故事也仿佛一場虛幻的夢,綺麗動人,餘味無窮。另外,幻想者日間俗務纏身,要應付公職;娜絲金卡白天有外婆監護,難以分身。在這種情況下,安排人物只在夜晚相會也有了充足的理由。同時,故事展開的地點也很講究。河堤路是幻想者外出和回家的必經之地。女郎一年前曾與青年房客在這兒定情握別,女郎自然會在此憑欄回味往事,等候情人到來。這就使得幻想者深夜與女郎邂逅相逢成了說巧也不巧的巧遇。一連四天的夜晚,幻想者與女郎在這裡約會、談話、散步。而青年房客鐘情於女郎,他到此地尋覓女郎也在意料之中。結果、幻想者與女郎散步時,青年房客飄然而至。河堤路終於成了這段故事產生、發展和結束的所在。使整個小說的情節緊湊合理、更富有戲劇性。最後,小說的尾聲題名為“清晨”也頗有深意,幻想者馳聘於虛幻的夢境是在夜晚,到頭來只是一場子虛烏有。幻想者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夜晚,也酷似一場春夢。清晨,一覺醒來回到現實的生活里,那夢已經煙消雲散了,空留下無限的惆悵。由此可見,篇中的時間,地點以至章節名目並非偶然,處處浸透著作家的心血。

作品影響

《白夜》是一部美麗而又詩意盎然的小說,1848年一問世就獲得評論界的一致好評,被認為可與作者的成名作《窮人》相媲美。
《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小說《白夜》表現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駕輕就熟的心理分析的才能。在作家早期的創作中,他傾心於對小人物的遭際和性格的描寫,表現他們無力維護自我、人格遭受蹂躪以及苦苦掙扎而終於不得出路的命運。《白夜》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篇。《白夜》特別重要的貢獻是在俄國文學裡第一次出現一個比較完整的“小人物—幻想者”的典型。

作者簡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國19世紀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一位小說家,他的創作具有極其複雜、矛盾的性質。
白夜(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中篇小說)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長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內心分裂。他對人類肉體與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寫是其他作家難以企及的。他的小說戲劇性強,情節發展快,接踵而至的災難性事件往往伴隨著複雜激烈的心理鬥爭和痛苦的精神危機,以此揭露資產階級關係的紛繁複雜。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劇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惡矛盾性格組合、深層心理活動描寫都對後世作家產生深刻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