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畈鎮

白塔畈鎮

白塔畈鎮地處金寨縣東北部,與霍邱﹑裕安區相毗鄰,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政務新區12公里,是中國現代革命文學開路先鋒蔣光慈的故里。白塔畈鎮現有13個行政村、1個街道,286個村(居)民組,全鎮人口47000人,全鎮土地總面積144.6平方公里,其中水田42000畝,油茶園1.1萬畝,2011年工農業總產值4.89億元,財政收入 628萬元,全鎮人均純收入5049元,白塔畈鎮以糧(水稻)、油茶、板栗為主,種、養相結合的崗區小集鎮;素有“金寨糧倉”之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塔畈鎮
  • 外文名稱:Baitafan town
  • 別名:白大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金寨縣
  • 下轄地區:橋店村、項沖村、光慈村、、樓沖村、等13個行政村和1個白大街道
  • 政府駐地:馬窯
  • 電話區號:0564
  • 郵政區碼:237322
  • 地理位置:安徽省西部,大別山腹地,金寨縣東北部
  • 面積:總面積144 平方公里
  • 人口:人口4.7萬人(2011)
  • 方言:中原官話,江淮官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蔣光慈故居、茶山花海、三仙山等
  • 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六安)
  • 火車站:金寨站
  • 車牌代碼:皖N
撤鄉換鎮,歷史與紅色文化,紅色赤地,名人故里,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行政區劃,教育事業,經濟發展,農業發展,工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集鎮建設,交通建設,水利建設,旅遊資源,紅色旅遊,自然風光,

撤鄉換鎮

11月14日下午,副縣長洪曉東及縣民政局局長曹俊新一行到白塔畈鄉宣讀安徽省民政廳《關於同意撤銷金寨縣白塔畈鄉設立白塔畈鎮的批覆》。同意撤銷金寨縣白塔畈鄉設立白塔畈鎮,其面積、人口和隸屬關係不變,鎮政府仍駐馬窯(原白塔畈鄉政府駐地)。
2012年11月29日上午,白塔畈鎮舉行“撤鄉建鎮”揭牌儀式。
白塔畈鎮

歷史與紅色文化

紅色赤地

秀美的山光水色是白塔畈的魅力,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是白塔畈的靈魂。白塔畈因東漢末年在這裡建有“穆州府”,旁有“白塔寺”而得名。它曾是一片紅色的熱土。在艱苦卓絕的大革命時期,白塔畈人民在中共鄂豫皖區委的領導下,參加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活動,並湧現出一大批像蔣光慈李雲鶴楊晴軒李大剛郭福堂郝毅戴映東葛魯生等名人志士及發生了白塔畈暴動和組建了紅25軍74師等革命歷史事件。1930年前後徐向前等紅軍將領曾率紅一軍在這一帶活動,他們打土豪斗劣紳的光輝事跡至今還廣為流
傳。

名人故里

革命文學先驅蔣光慈的故居在白大老街中間,坐東面西,原土牆草頂,呈“凹”字形,是典型的中國舊時代民居,造型古樸淡雅。光慈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少年,1920年年方20歲的他就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生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倡導革命文學,先後發表了《無產階級革命與文化》﹑《現代中國社會與革命文學》的文學論文和中篇小說《少年漂泊者》,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被郭沫若稱之為“革命文學的前茅”。由於家鄉厚重的傳統文化的陶冶,從低矮簡陋的草屋中走出了一位文壇巨子。而今故居住一郝姓農戶,雖己改成磚瓦基建,但格局仍保原貌,表達鄉人對蔣氏及其故居的尊崇和緬懷。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白塔畈鎮龍泉村青年張尚,2003年擔任衡陽市珠暉消防中隊代理副指導員時,在衡陽“11·3”特大火災中獻出了年僅23歲的寶貴生命,被公安部追認為革命烈士。他以大無畏的革命奉獻精神為家鄉爭得了榮譽,家鄉父老也以有這樣的兒女而驕傲。
白塔畈鎮
紅軍精神代代傳,革命沃土多華章。白塔畈紅軍和人民以矢志不移,不怕犧牲,勇於奉獻的革命精神,為革命事業及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我們留下了永放光芒﹑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白塔畈鎮位於金寨縣東北部,地處霍邱、裕安、葉集實驗區與金寨縣交匯處的丘崗地區,介於東徑116°2′,北緯31°41′至33°45′之間,東、北與霍邱縣姚鎮、葉集實驗區接壤,南與裕安區石婆店鎮相接,東與縣城梅山鎮相連。白塔畈鎮人民政府駐地白大街道(原馬窯村),距縣城新城區12公里,由於離新城區較近,信息發達,交通方便。

氣候

白塔畈鎮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春溫多變、秋高氣爽、梅雨顯著、夏雨集中。四季劃分春季以柳樹皮微顯青色,田間略顯綠意,為始期指征,候平均氣溫在10℃以上。常年平均日期為3月26日~5月20日,歷時56天。夏季以刺槐盛花為始期指征,候平均氣溫在22℃以上,常年平均日期為5月21日~9月15日,歷時118天。秋季以蟬聲終絕,寒潮始臨為始期指征,候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常年平均日期為9月16日~11月20日,歷時66天。冬季以始降枯霜為始期指征,候平均氣溫在10℃以下,常年平均日期為11月21日~次年3月25日,歷時125天。四季中春、秋短,冬、夏長。

行政區劃

白塔畈鎮現轄13個行政村(橋店村 郭店村 龔店村 項沖村 大崗村 中心村 涼井村 劉沖村 光慈村 樓沖村 仙花村 早沖村 九樹村 )、1個街道(白大街道 ),286個村(居)民組,全鎮人口47000人。

教育事業

教育教學碩果纍纍。為改善教育教學環境,鄉村一靠內力籌資籌勞,二靠爭取省菸草專賣局﹑金陵石化﹑江南鐵合集團等大企業大財團的支持,全鎮4所中學,19所村完小,校校都有了教學樓。如今,白塔畈樓房最高,設計最新穎,規模最宏大的樓群定是學校。環境育英才,全鎮教育教學質量年年上升,每年中考全縣前10名中均有2—6名是白大學生,每年達到省重點中學分數以上學生都在150人左右,1999高考全省文科狀元沈成然就是白塔畈仙花職業中學的學子。在抓基礎教育的同時,白塔畈特色辦學也小有名氣。仙花職業實驗學校“兩為”辦學(即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學生,為‘三農’輸出優秀學員),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先後被縣教育局授予“教學成果獎”﹑“職教職業先進單位”,被市教育局授予“市素質教育基地建設先進單位”,並得到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省委副書記王昭耀的高度評價。白大中心國小抓“環境育人”打出了品牌,先後榮獲省級“花園式學校”﹑市級“示範國小”﹑“文明單位”﹑“紅領巾示範學校”等光榮稱號,白塔畈也因教育成效顯著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基礎教育先進鄉”。

經濟發展

日新月異 經濟騰飛。“承前啟後創偉業,繼往開來譜新篇”。白塔畈人民在改革大潮的激流中,始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呼應大城關,建好東大門”為主題,圍繞“穩農﹑強工﹑重教﹑富民”的工作思路,堅持發展不動搖,堅持改革不停步,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了“三個文明”全面進步;2011年工農業總產值4.89億元,財政收入 628萬元,全鎮人均純收入5049元,現有工業企業29家,集鎮區有商店100餘家,超市3家,飲食6家,其他各種服務業近50餘家。

農業發展

白塔畈鎮農業基礎強,現代農業特色明顯。堅持以工業理念抓農業,不斷調優結構、加強培訓、注入科技、激活流通,全面推廣良種良法,大力發展優勢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構建了“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模式,形成示範帶動、大戶引領的鎮域特色農產品產業鏈;興建了油茶、稻田龍蝦、有機香稻、池塘精養、生態養豬等8大農業生產基地;培育和扶持了大別山油茶、豐樂園農業、鮮青米業、金山野食品等一批龍頭企業、朝陽產業;發展和組建了金圩龍蝦、民髮油茶、金穗水稻等一批合作社。其中油茶基地覆蓋9個村,墾復低山荒坡2.2萬畝,栽植優質油茶2.2萬畝,套種中藥材2000餘畝,機械作業、科學管理,示範區內塘成方、田成網、林成行、渠相通、路相連、人就業、家富裕,是省人大研究會聯繫研究點、全省萬畝油茶示範服務基地。

工業發展

白塔畈鎮工業起步實,資源優勢逐步顯現。堅持招商引資主戰略,斥巨資建設白塔畈工業集聚區,完善了園區一期工程,園區道路和內部功能配套,全面啟動了園區二期工程,新征地70餘畝,興修了入園道路,園區承載空間得到極大提升。五年來新建、續建招商引資項目20餘個,投資超千萬元以上的軍娣紙塑製品和投資超500萬以上的華澳塗料、奧派服飾、興盛燃料、宏祥家具、山香泡菜等企業發展良好,產銷兩旺。累計投資7000萬元以上的大別山糧食產業園項目落戶白塔畈,已經全面開工興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白塔畈鎮人力資源、農業資源、土地資源和區位優勢正得到逐步顯現。

基礎設施建設

集鎮建設

白塔畈鎮集鎮建設快,積聚功能日漸增強。圍繞中心集鎮“一縱兩橫”的整體規劃,開發建設了光慈大道、白塔新街,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結合210省道整修項目,全面啟動了中心街道改造升級工程,抓好電力、溝渠、綠化環衛等集鎮配套建設,規範農貿市場、車站、自來水場等公益設施建設,實施街道綠化、亮化工程和農村清潔工程,鎮容街貌整潔衛生,集鎮服務、商貿、物流功能最佳化,集鎮環境整潔亮麗、舒適宜居,新型中心集鎮的積聚、拉動、輻射作用明顯。

交通建設

道路網線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物暢其流。全鎮境內合武高速公路(滬漢蓉高速公路六安段)、210省道穿鎮而過,滬漢蓉快速鐵路沿鎮而行,交通便利、道路硬化、四通八達,地理位置優越,其中合武高速公路梅山服務區坐落於本鎮的橋店村。全鎮13個行政村全部通上了砂石公路,陰晴暢通無阻,到組道路率也在80%以上。2004年搶抓村村通工程,己使入村公路——馬公路實現了黑色化,鋪上了柏油。2005年村道鋪油工程將遍地開花,此舉不僅使村道等級實現質的飛躍,便民利民,更是最佳化環境,樹立形象,吸引外資,促進發展的富民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2012年春節前的傍晚,隨著光線轉暗,金寨縣白塔畈鎮的70盞太陽能路燈自動點亮,照亮了廣大村民夜歸的路途。

水利建設

水利設施逐步改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作為農業大鎮的白塔畈人民自解放初期,就舉全鎮之力,肩挑手提,挖塘建庫,開圩挖渠,全鎮共有小型水庫三座,10畝以上當家塘200餘口,大型堰壩近千處,為近四萬畝的良田旱澇保收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如今,為鞏固水利成果,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如今步入田邊河畔,隨處可見的是田方渠直,水暢其流。在白大河下游是灌口集水輪泵站,始建於1965年,年提水量700萬立方米,灌溉九村一場1.3萬畝農田,年增糧食150萬公斤。它不僅是白塔畈農業的生命之渠,更是安徽省著名水利工程淠史杭樞紐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旅遊資源

紅色旅遊

蔣光慈故居遺址
位於現金寨縣白塔畈鎮白大村河北組白大小街。1901年9月11日,蔣光慈出生在此地,當時小街約有百餘戶人家,約兩丈寬的狹窄街道路面,由各種鵝卵石鋪就。兩旁的房屋均由一種秸桿結實的山草鋪蓋屋頂,店面均為油漆松木鋪排的門板,油光發亮。小街上米行、商店、貨棧、飯館、茶室等交相排列,隔一日“逢集”,趕集者熙熙攘攘。
蔣光慈的故居在小街的中間,西向,低矮而又窄小。朝街的門面兩間,北面的一間之後,又連線兩間廂屋。廂屋往南開了一扇小門,面對一個院子。積年的煙燻火燎,使得屋頂的竹笆和檁條墨黑如漆。
蔣光慈啟蒙時就讀於私塾,在家鄉度過了少兒時代,後就讀於河南省固始縣誌成國小、固始中學,參加讀書會閱讀進步書刊。之後到安徽省立第五中學(蕪湖)讀書,參加學生運動,任學生會副會長。1921年到上海外國語學校學習,不久,便和劉少奇、肖勁光、任弼時等去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共產義大學。1924年回國後,到上海大學任政治經濟系教授。
1925年秋,蔣光慈的父親蔣從甫因多種原因,將家從白塔畈遷至六安縣徐集附近的蓮花庵(今屬六安市裕安區分路口鎮),但蔣光慈從沒進過這個新家。他的故居賣給了郝氏,現為白大村河北組村民郝家龍的宅基地。
霍南農民暴動(白塔畈暴動)遺址
位於金寨縣白塔畈鎮東樓村西圩組。1929年12月20日,在霍南現金寨縣白塔畈鎮境內舉行了農民武裝暴動,暴動領導人為中共霍邱縣委書記楊晴軒(白塔畈鎮人),暴動總指揮潘榮初,參與暴動的還有汪映西、李大剛和徐禮玉等(均為白塔畈人),暴動策劃地為潘榮初開辦的“天元公”商店,位於現白大村白大老街。暴動襲擊目標一是大地主王子敬的莊園王家老樓,位於白塔畈鎮東樓村(1954年劃歸金寨縣良種場),另一目標是白塔畈警備隊。暴動首先攻打了王家老樓,繳獲鋼槍50支,子彈18箱,家產分給貧民。這時王子敬才知道自己的外甥潘榮初、女婿徐禮玉都是共產黨員。緊接著又攻打了白塔畈警備隊,汪映西的哥哥帶一個排過來起義,其餘聞風而逃。接著暴動隊伍又攻打了雷家大圩子和地主金耀山的護莊隊,繳獲鋼槍10餘支。白塔畈暴動是六霍起義的重要組織部分,為紅33師的組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霍邱縣一區蘇維埃政府駐地遺址
位於金寨縣白塔畈鎮馬窯村湯莊組。白塔畈暴動勝利後,人們奔走相告,窮苦百姓喜笑顏開。1929年12月23日,霍邱縣委書記楊晴軒在白塔畈王家老莊子(馬窯村湯莊組)召開民眾大會,鎮壓罪大惡極的惡霸地主金耀山,宣布成立霍邱縣一區蘇維埃政府,並成立一區游擊隊。湯正鐸任蘇維埃政府主席,吳忠池任區委書記,潘榮初任游擊隊長。
此處遺址現為白塔畈鄉馬窯村湯莊組村民王良成、王善榮、王善華等戶的宅基地。
霍邱縣臨時革命委員會中共霍邱縣委駐地遺址
位於金寨縣白塔畈鎮東樓村西圩組。1929年12月20日,白塔畈暴動勝利後,暴動隊伍占領了王家老樓,由於此處房屋多,防護好,楊晴軒決定在此辦公,作為霍邱臨時縣委駐地。此地1954年劃歸金寨縣良種場。
紅軍區醫院遺址
位於金寨縣白塔畈鎮灌集村山榜組。1932年紅軍在白塔畈鎮灌集村附近作戰,戰鬥異常慘烈,便將紅軍區醫院設立於灌集村山榜組一個有圩溝的莊子裡(當地民眾稱為管新圩子)。今年84歲的代召芳老人兒時曾在紅軍醫院治過瘡,當地至今流傳著幫助洗血衣的佳話。此處原有時遠明、葉乃新、李華艮、劉中青、倪行富等12戶人家居住,2009年12月實施土地置換工程拆遷改造良田40餘畝。上述住戶的祖房(20年前拆除),即為當時紅軍醫院用房。
灌口集紅軍墓
位於金寨縣白塔畈鎮灌集村粉坊組。1932年紅軍區醫院由於傷員眾多,加之醫院條件差,許多傷病員在醫院死亡。醫院駐地管新圩子周圍就成了傷亡紅軍的墓地,當地民眾聽其父輩說此處掩埋了很多紅軍遺體,由於修建水渠和土地置換,管新圩子周圍的紅軍墓地已無法尋找,但在此處南邊直線距離1000米左右,有一個傷亡紅軍集中安葬地,當地民眾稱為紅軍墓埋有48名紅軍的屍骨。此墓歷經倉桑,年久失修,僅存長30米、均寬4.20米、均高1.55米的土埂冢,且位於河堤下方,常被洪水沖刷,急需修善保護。
大革命時期農協活動舊址
位於金寨縣白塔畈鎮大山村五樓組的報恩祠,是1928年大革命時期農民協會活動地。該祠原為四合院共有房屋24間,現存4間。原前殿大門上方懸掛報恩祠三個大字,現前門口4個石鼓尚存,現為本組村民李守來之母王立如住宅。

自然風光

臨水而眠,開門見山。白塔畈四周山巒起伏,各俱神韻,陡岡嶺﹑施家坳﹑天鵝抱蛋﹑海螺山﹑豬頭山……城牆般拱衛著這片土地,更增添了萬千氣象,且給白塔畈人以安全感。在東南部的龔店山區,漫山遍野的栗園,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宛如道道綠色的屏障。每逢春季,漫步山間小路,綠意滿懷,栗花飄香,宛如人行畫中。眼見著這一座座山巒,鬱鬱蔥蔥,諸不知它們外面堅實腹中空,想當年,為回響毛主席“廣挖洞,多集糧”的號召,解放軍83562部隊秘密在此山間挖了許多深不見底的山洞,現雖己全部封閉,但從洞數之多,進口之大,涉山之廣也可窺出此山洞之幽深。
三仙山
在白塔畈南端有一“三仙山”,山上修有一座供奉三位仙姑的“三仙廟”,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或三位姐妹生日時,方圓幾十里善男信女起早摸黑來此敬香,晝夜絡繹不絕,為當地一大盛事。登“三仙山”頂,鳥瞰全鄉,自東向西呈“川”字形擺列的中心﹑白大﹑仙花三條河流向東滔滔而去。
茶山花海
2007年起,白塔畈鎮依託農業綜合開發及扶貧開發等項目,投資興建了萬畝油茶示範園。全鎮已發展油茶2.5萬畝,昔日的荒山丘陵變成了油茶林,油茶種植成為山區農民致富的新興支柱產業,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油茶花的花期長,有“雪裡開花到春晚”之說。“以節為鎂搭平台,以花為幕書發展”。“茶花之旅”發揮了油茶基地“茶山花海”的資源優勢,“以花為媒”的茶花之旅,將單一的果林經濟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起來,以規劃建設特色個性鮮明的休閒旅遊目的地,豐富了旅遊線路,為遊客提供了多元化的鄉村休閒旅遊方式,茶山花海將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以進一步推動白塔畈旅遊經濟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