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牛病

瘋牛病

瘋牛病,即牛腦海綿狀病,簡稱BSE。1986年11月將該病定名為BSE,首次在英國報刊上報導。這種病波及世界很多國家,如法國愛爾蘭加拿大丹麥葡萄牙瑞士阿曼德國。據考察發現,這些國家有的是因為進口英國牛肉引起的。

瘋牛病簡介,症狀,病原,流行病學,診斷,人類瘋牛病 “克——雅二氏病”,朊病毒的發現,瘋牛病研究有新發現,瘋牛病死亡人數將穩步上升,應對瘋牛病危機有三難,首先,落實“鬥牛”措施困難重重,其次,經濟負擔難以應付,第三,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瘋牛病的傳染與防治,人類感染通常是因為下面幾個因素,瘋牛病的預防和治療,

瘋牛病簡介

1985年4月,醫學家們在英國發現了一種新病,專家們對這一世界始發病例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10年來,這種病迅速蔓延,英國每年有成千上萬頭牛因患這種病導致神經錯亂、痴呆,不久死亡。

症狀

醫學家們發現BSE的病程一般為14~90天,潛伏期長達4~6年。這種病多發生在4歲左右的成年牛身上。其症狀不盡相同,多數病牛中樞神經系統出現變化,行為反常,煩躁不安,對聲音和觸摸,尤其是對頭部觸摸過分敏感,步態不穩,經常亂踢以至摔倒、抽搐。發病初期無上述症狀,後期出現強直性痙攣,糞便堅硬,兩耳對稱性活動困難,心搏緩慢(平均50次/分),呼吸頻率增快,體重下降,極度消瘦,以至死亡。經解剖發現,病牛中樞神經系統腦灰質部分形成海綿狀空泡,腦幹灰質兩側呈對稱性病變,神經纖維網有中等數量的不連續的卵形和球形空洞,神經細胞腫脹成氣球狀,細胞質變窄。另外,還有明顯的神經細胞變性及壞死。

病原

醫學家研究證實,牛患BSE,是癢病傳到牛身上所致。癢病綿羊所患的一種致命的慢性神經性機能病。其實癢病的發生已有兩百餘年的歷史。不過,醫學界至今未能找到導致癢病的根源,因此,瘋牛病的病原也就難以確定。

流行病學

BSE於1986年最早發現於英國,隨後由於英國BSE感染牛或肉骨粉的出口,將該病傳給其他國家。至2001年1月,已有英國、愛爾蘭、葡萄牙、瑞士、法國、比利時、丹麥、德國、盧森堡、荷蘭、西班牙、列支敦斯登、義大利、加拿大、日本等15個國家發生過BSE。阿曼、福克蘭群島等國家僅在進口牛中發生過BSE。
易感動物為牛科動物,包括家牛、非洲林羚、大羚羊以及瞪羚、白羚、金牛羚、彎月角羚和美歐野牛等。易感性與品種、性別、遺傳等因素無關。發病以4~6歲牛多見,2歲以下的病牛罕見,6歲以上牛發病率明顯減少。奶牛因飼養時間比肉牛長,且肉骨粉用量大而發病率高。家貓、虎、豹、獅等貓科動物也易感。
飼餵含染疫反芻動物肉骨粉的飼料可引發BSE。BSE發生流行需以下兩個要素:①本國存在大量綿羊且有癢病流行或從國外進口了被TSEs(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污染的動物產品;②用反芻動物肉骨粉餵牛。

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只能做出疑似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
病原檢查:目前尚無BSE病原的分離方法。生物學方法(即用感染牛或其他動物的腦組織通過非胃腸道途徑接種小鼠,是目前檢測感染性的惟一方法。但因潛伏期至少在300天以上,而使該方法無實際診斷意義)。
腦組織病理學檢查:以病牛腦幹核的神經元空泡化和海綿狀變化的出現為檢查依據。在組織切片效果較好時,確診率可達90%。本法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但需在牛死後才能確診,且檢查需要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豐富的神經病理學觀察經驗。
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查腦部的迷走神經核群及周圍灰質區的特異性PrP的蓄積,本法特異性高,成本低。
電鏡檢查:檢測癢病相關纖維蛋白類似物(SAF)。
免疫轉印技術:檢測新鮮或冷凍腦組織(未經固定)抽提物中特異性PrP異構體,本法特異性高,時間短,但成本較高。
樣品採集:組織病理學檢查,在病畜死後立即取整個大腦以及腦幹或延腦,經10%福馬林鹽水固定後送檢。5.3鑑別診斷
應與以下疾病做鑑別:
有機磷農藥中毒(有明顯的中毒史,發病突然,病情短);
低鎂血症、神經性酮病(可通過血液生化檢查和治療性診斷確診);
李氏桿菌感染引起的腦病(病程短,有季節性,冬春多發,腦組織大量單核細胞浸潤);
狂犬病(有狂犬咬傷史,病程短、腦組織有內基氏小體);
偽狂犬病(通過抗體檢查即可確診);
腦灰質軟化或腦皮質壞死、腦內腫瘤、腦內寄生蟲病等(通過腦部大體解剖即可區別)。

人類瘋牛病 “克——雅二氏病”

多年來,英國的專家宣稱,有10例新發現的克——雅二氏病患者,據說是吃了患瘋牛病的牛肉引起的,由此引起了全球對瘋牛病的恐慌。克——雅二氏病簡稱CJD,是一種罕見的致命性海綿狀腦病,據專家們統計,每年在100萬人中只有一個會得CJD。
“克-雅二氏病”(CLD)病毒示意圖“克-雅二氏病”(CLD)病毒示意圖
食用被瘋牛病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羅伊茨費爾德—雅各布氏症(簡稱克-雅氏症),其典型臨床症狀為出現痴呆或神經錯亂,視覺模糊,平衡障礙,肌肉收縮等。病人最終因精神錯亂而死亡。
醫學界對克-雅氏症的發病機理還沒有定論,也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
該病首發於某島土著人食用死者內臟後,由於該島土著人有食用死者遺體內臟的習俗,故該病高發。後由於歐美各國紛紛用“牛肉骨粉”飼養菜牛,牛發生相同症狀並導致大面積播散,故克-雅氏症便以“瘋牛病”為人群所知。其致病原稱“朊毒體”、“朊病毒”,朊病毒是小團的蛋白質。利用正常細胞中胺基酸排列順序一致的蛋白進行複製,其過程尚不十分清楚。它是不同於細菌和病毒的生物形式,沒有(不利用)DNA或RNA進行複製,目前並無針對性治療。由於其結構簡單之特性,朊毒體的複製傳播都較細菌、病毒更快。

朊病毒的發現

早在300年前,人們已經注意到在綿羊山羊身上患的“羊瘙癢症”。其症狀表現為:喪失協調性、站立不穩、煩躁不安、奇癢難熬,直至癱瘓死亡。20世紀60年代,英國生物學家阿爾卑斯用放射處理破壞DNA和RNA後,其組織仍具感染性,因而認為“羊瘙癢症”的致病因子並非核酸,而可能是蛋白質。由於這種推斷不符合當時的一般認識,也缺乏有力的實驗支持,因而沒有得到認同,甚至被視為異端邪說。1947年發現水貂腦軟化病,其症狀與“羊搔症症”相似。以後又陸續發現了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病(萎縮病)、貓的海綿狀腦病。最為震驚的當首推1996年春天“瘋牛病”在英國以至於全世界引起的一場空前的恐慌,甚至引發了政治與經濟的動盪,一時間人們“談牛色變”。
朊病毒示意圖朊病毒示意圖
199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了美國生物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辛納(Stanley B.P Prusiner),因為他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物——朊病毒(Prion)。“朊病毒”最早是由美國加州大學Prusiner等提出的,在此之前,它曾經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非尋常病毒、慢病毒、傳染性大腦樣變等,多年來的大量實驗研究表明,它是一組至今不能查到任何核酸,對各種理化作用具有很強抵抗力,傳染性極強,分子量在2.7萬~3萬的蛋白質顆粒,它是能在人和動物中引起可傳染性腦病(TSE)的一個特殊的病因。

瘋牛病研究有新發現

美國科學家19日發表的關於瘋牛病的最新初步研究報告表明,被認為是導致瘋牛病的畸形蛋白質不僅存在於牛的神經和淋巴組織,可能也存在於牛的肌肉中。
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斯坦利·普魯西納博士和他同事們的研究結果,可以在動物肌肉組織中收集到大量畸形蛋白質,至少老鼠是這樣的。
普魯西納1997年曾因他在瘋牛病病因問題上的研究貢獻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他說,這項最新的研究只是初步的,還不能確定畸形蛋白質是否是在動物肌肉中自然形成的。
另據報導,根據普魯西納的最新研究結果,法國食品安全機構準備對一頭感染瘋牛病的母牛肌肉進行化驗,看導致瘋牛病的畸形蛋白質是否存在於牛的肌肉組織中。研究人員已經從牛身上取樣,一周內就會得出結果。
2009年11月21日具新聞報導英國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發現一種蛋白質在瘋牛病形成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如能研製出針對這種蛋白質的藥物,將有助於開發治療瘋牛病以及相關人類疾病的新方法。
英國利茲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卷》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一種名為Glypican-1的蛋白質在瘋牛病形成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瘋牛病是由牛神經系統中的朊蛋白發生病變引起的,實驗顯示,Glypican-1的存在會導致病變朊蛋白數量上升,如果減少細胞中這種蛋白質的數量,病變朊蛋白的數量會隨之下降。 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因為Glypican-1起到某種作用,使兩種不同的朊蛋白憑藉它組裝到一起,從而發生變異,形成病變朊蛋白。研究人員推測,在其他一些人類神經系統疾病中,Glypican-1可能也發揮著類似作用。因此,如果能研製出一種以這種蛋白質為靶標的藥物,將有助於開發治療瘋牛病以及相關人類疾病的新方法。 瘋牛病是一種嚴重損害牛中樞神經系統傳染性疾病,染上這種病的牛的腦神經會逐漸變成海綿狀。隨著大腦功能的退化,病牛會神經錯亂,行動失控,最終死亡。誤食此類病牛的肉可能導致人患上新型克雅氏症,使患者腦部出現海綿狀空洞,並出現腦功能退化、記憶喪失和精神錯亂等症狀,最終可能導致患者死亡。

瘋牛病死亡人數將穩步上升

英國政府海綿狀腦病顧問委員會的一位科學家警告說:因瘋牛病死亡的人數將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逐年上升,最終每年可造成成千上萬人喪生。迄今為止死於此疫的人數為69人,另有7例死亡事件可能與瘋牛病有關。科學家們認為,人們可通過食用感染克-雅(Creutzfeldt-Jakob)式病毒的牛肉而受感染,但這一致命疾病只有在受害者死後通過對大腦的檢查才可能確證。

應對瘋牛病危機有三難

去年10月,新一輪瘋牛病危機在歐洲爆發。歐盟殫精竭慮,推出一系列措施,試圖消除人們的“恐牛症”和阻止危機進一步發展。幾個月過去了,危機不僅未見緩解,歐盟養牛業反而在危機中越陷越深,消費者對牛肉更加不敢問津。歐盟農業部長會議日前得出結論:瘋牛病危機對歐盟的經濟和社會壓力已經達到“緊急狀態”。
目前,歐盟在與瘋牛病的較量中主要面臨三大難題。

首先,落實“鬥牛”措施困難重重

按照歐盟的有關計畫,從今年1月1日起,要對所有年齡在30個月以上的牛進行瘋牛病檢測,這是因為瘋牛病有潛伏期,一般只有年齡超過30個月的牛才能被確診是否患了瘋牛病。歐盟各國總共大約有700萬頭這種兩歲多的存欄牛,檢測起來十分繁重。據歐盟委員會估計,今年只可能檢測200萬頭牛。至於禁用動物骨粉作飼料的規定,歐盟委員會也承認其實施的難度。有些成員國並不贊成這一決定,因而不可能保證牛農不繼續使用動物骨粉。歐盟委員會對成員國執行新措施動作緩慢表示極大不滿。

其次,經濟負擔難以應付

為了應付瘋牛病危機,歐盟決定動用12億歐元,用於收購被宰殺的牛、補貼牛農損失和檢測瘋牛病。但是,由於瘋牛病持續蔓延,原定的預算已經無法應付當前的危機。歐盟委員會農業委員菲施勒表示,由於歐盟各國牛肉消費量銳減,出口嚴重受損,更由於瘋牛病病例不斷增加,必須銷毀病牛和大量同欄飼養的牛才可能恢復消費者信心。他強調,歐盟今年需要30億歐元才可能應付這場危機。歐盟各國農業部長1月29日在布魯塞爾會商,但未能拿出解決經濟負擔的最後方案。

第三,社會壓力越來越大

瘋牛病危機爆發,歐盟和成員國面臨多重社會壓力。一方面,消費者的不滿呼聲越來越高,在一些成員國已經導致政府部長引咎辭職,迫使政府採取更加嚴厲的措施控制瘋牛病;另一方面,牛農受到市場萎縮的打擊,損失慘重,他們強烈要求歐盟和成員國政府保護其利益。此外,目前歐盟種田的農戶也在提心弔膽,他們擔心歐盟為應付瘋牛病危機而減少對他們的貼補。2月2日,比利時農民向歐盟和比利時政府施加壓力,將1200輛拖拉機停在歐洲高速公路上,使通往德國、盧森堡和法國的交通一度中斷。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瘋牛病危機對歐盟經濟和社會帶來的壓力和衝擊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公眾對瘋牛病的恐懼一時還很難消除。歐盟如何應對危機,已成為歐洲社會關注的焦點。

瘋牛病的傳染與防治

牛的感染過程通常是:被瘋牛病病原體感染的肉和骨髓製成的飼料被牛食用後,經胃腸消化吸收,經過血液到大腦,破壞大腦,使失去功能呈海綿狀,導致瘋牛病。
瘋牛病及動物海綿狀腦病防治書瘋牛病及動物海綿狀腦病防治書

人類感染通常是因為下面幾個因素

1、食用感染了瘋牛病的牛肉及其製品也會導致感染,特別是從脊椎剔下的肉(一般德國牛肉香腸都是用這種肉製成);
2、某些化妝品除了使用植物原料之外,也有使用動物原料的成分,所以化妝品也有可能含有瘋牛病病毒(化妝品所使用的牛羊器官或組織成分有:胎盤素、羊水、膠原蛋白、腦糖);
3、而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瘋牛病”在人類變異成“克-雅氏病”的病因,不是因為吃了感染瘋牛病的牛肉,而是環境污染直接造成的。認為環境中超標的金屬錳含量可能是“瘋牛病”和“克-雅氏病”的病因。
現在對於瘋牛病的處理,還沒有什麼有效的治療辦法,只有防範和控制這類病毒在牲畜中的傳播。一旦發現有牛感染了瘋牛病,只能堅決予以宰殺並進行焚化深埋處理。但也有看法認為,即使染上瘋牛病的牛經過焚化處理,但灰燼仍然有瘋牛病病毒,把灰燼倒在堆田區,病毒就可能會因此而散播。
目前,對於這種病毒究竟通過何種方式在牲畜中傳播,又是通過何種途徑傳染給人類,研究的還不清楚。

瘋牛病的預防和治療

慕尼黑大學12月1日發布訊息說,該大學和波恩大學以及馬普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從被感染了Scrapie病毒的實驗鼠腦蛋白分子中發現了一種物質,這種物質能明顯延長被感染的實驗鼠的生命,並可以製成疫苗用來預防和治療瘋牛病。Scrapie病毒是瘋牛病病毒和人類克雅氏病毒的一種變種。
導致瘋牛病的帶病毒蛋白質分子會感染大腦中健康的蛋白質分子,引起連鎖反應和破壞腦組織,患瘋牛病的牛會因肌體和腦組織損害而很快死亡。然而,研究人員在感染了Scrapie病毒的實驗鼠身上發現,即使實驗鼠腦組織中沒有健康的蛋白質分子,依然能夠很好地存活。據此,研究人員從實驗鼠的腦細胞中提取到了這種特殊物質。
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稱,利用這種物質製成的疫苗,能有效地預防瘋牛病,但能否用於人類預防和治療克雅氏病還需深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