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賣羊

《痴人賣羊》選自《啟顏錄》笑話集。隋侯白撰。白字君素,魏郡臨漳(今屬河北)人。十卷。此書採集歷代舊文,並記述作者自己的滑稽言行。魯迅謂其“俳諧太過,時複流於輕薄”(《中國小說史略》)。其中雜有唐代之事,當系後人所增入。原書已散佚,今存約百餘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痴人賣羊
  • 原版名稱啟顏錄
  • 作者:隋侯白
簡介,譯文,詞辯,注釋,引導和啟示,

簡介

原文
梁時有一書生,性痴而微有詞辯,不曾識羊。有人餉其一羝羊,乃繩系項,牽入市賣之。得價不多,頻賣不售。市人知其痴鈍,眾乃以獼猴來換之。
書生既見獼猴,還謂是其舊羊,惟怪其無角,面目頓改。又見獼猴手腳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為獼猴頭上無瘡痕,不可為驗,遂隱忍不言。乃牽獼猴歸家而詠曰:“吾有一奇獸,能肥亦能瘦。向者寧馨膻,今來爾許臭。數回牽入市,三朝賣不售。頭上失卻皂莢子,面孔即作橘皮皺。”

譯文

梁朝時有一個書生,性格痴呆卻稍微有些辯論的口才,從來不認識羊。有人送他一頭公羊,(他)就用繩子拴住羊的脖子,牽進集市打算賣掉它。(別人)開價不高,(書生)賣了很久也沒有賣出去。市場上的人知道他痴呆愚鈍,於是大家用一隻獼猴來(偷偷)換走了羊。
書生見到了獼猴之後,還以為是他原來的羊,只是因為它沒有犄角,面貌改變而感到奇怪。(他)又看看獼猴手腳動個不停,就認為是市場上的人扭去了羊角,然而因為獼猴頭上沒有傷口,不可以驗證,就忍住沒有說。(他)於是牽著獼猴回家,吟詠道:“我有一隻奇怪的動物,能變胖也能變瘦。(它)以前有這樣的羊腥味,現在又如此地發臭。(我)幾次牽著(它)進入集市,賣了許多天也還是不能出售。(可是它)頭上卻丟掉了皂莢果實一般的犄角,臉孔變得像橘子的皮一樣的皺了。”

詞辯

辯論的言辭
餉:贈送
羝(dī):公羊
項:脖子
捩(liè):拔除
隱忍:隱藏在心裡

注釋

寧馨:東晉時代的方言,這樣
膻(shān):羊身上的氣味
爾許:如此
皂莢子:皂莢樹上結的果實,狀如豆角
繩:用繩子
頻:多次
怪:對······感到奇怪
然:但是,然而
向:從前,以前
數:多次
詞變:辯論的言辭
餉:贈送
羝(dī):公羊
項:脖子
捩(liè):拔除
隱忍:隱藏在心裡

引導和啟示

讀書不能只鑽進紙堆里,還要有一定的實踐活動,積累一些社會經驗,不然,為人處事難免要鬧出笑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