羝羊

【詞目】羝羊

【拼音】dī yáng

【釋義】公羊。亦作“牴羊”。

詞語,典故,

詞語

【詞目】羝羊
【拼音】dī yáng
【釋義】
1、公羊。
周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
史記·秦本紀》:“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駵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
孟浩然寄趙正字》詩:“高鳥能擇木,羝羊漫觸藩。”
王令上邵寶文》:“進壯羝羊觸,行屯乘馬班。”
章炳麟《哀陸軍學生》:“進退道窮,羝羊絓棘。”
2、公羊。亦作“牴羊”。
《史記·封禪書》:“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駵駒、黃牛、牴羊各一雲。”

典故

隋朝侯白啟顏錄》記載一個關於“賣羝羊”的笑話。故事講了有人用獼猴來偷偷的換走書生賣的羝羊,書生未發覺。詳見詞目“痴人賣羊”。
【原文】
梁時有一書生,性痴而微有詞辯,不曾識羊。有人餉其一羝羊,乃繩系項,牽入市賣之。得價不多,頻賣不售。市人知其痴鈍,眾乃以獼猴來換之。
書生既見獼猴,還謂是其舊羊,惟怪其無角,面目頓改。又見獼猴手腳不住,只言市人捩去其角,然為獼猴頭上無瘡痕,不可為驗,遂隱忍不言。乃牽獼猴歸家而詠曰:“吾有一奇獸,能肥亦能瘦。向者寧馨膻,今來爾許臭。數回牽入市,三朝賣不售。頭上失卻皂莢子,面孔即作橘皮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