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龍眼

番龍眼

番龍眼(學名:Pometia pinnata J. R. et G. Forst. )是無患子科車桑子屬植物,常綠大喬木,高20餘米,最高達50米,樹冠闊大,有發達的板根。葉甚大,連柄長可至1.5米,葉軸和小葉近無毛至被絨毛。花序頂生或腋生,主軸和分枝均粗壯而堅挺。果橢圓形或有時近球形,長3厘米,寬2厘米,無毛,有光澤。

分布於菲律賓至薩摩亞群島及中國等地;在中國分布於台灣和雲南。喜生於地形陰,熱量條件較高,冬季流影向微弱,乾濕季節分明,但乾季前期常有濃霧,空氣濕度大,土壤深厚潮濕的環境。

邊材淡紅,心材暗紅揭色,質堅而重,是優良建築用材。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採種,種子處理,容器育苗,播種方法,栽培技術,苗期管理,選地,整地,定值,管護,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常綠大喬木,高20餘米,最高達50米,樹冠闊大,有發達的板根;小枝有直槽,有時被短硬毛。葉甚大,連柄長可至1.5米,葉軸和小葉近無毛至被絨毛;小葉密擠,5-9對,有時達15對,近對生,第一對小,圓形、基部心形、托葉狀,其餘的長圓形或上部的近楔形,長15-40厘米,寬5-10厘米,頂端短尖或漸尖,邊緣有整齊的鋸齒;小葉柄短,腫脹。
花序頂生或腋生,主軸和分枝均粗壯而堅挺,長30-50厘米,被微柔毛;花梗長6毫米,基部有關節;萼片長約1毫米,被微柔毛;花瓣倒卵狀三角形,長、寬均約2毫米;雄蕊長5毫米。果橢圓形或有時近球形,長3厘米,寬2厘米,無毛,有光澤。

生長環境

其垂直生長最高可達海拔1250米,但各地分布的海拔高度有所不同。在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為600-1250米;臨滄地區為500-1200米,紅河地區為130-1000米;文山州多見於700米以下地段。多為散生或沿溝谷呈條狀分布,而在臨滄南汀河下游芒卡壩林區,則形成以番龍眼為優勢的群落。
番龍眼是熱帶季節雨林的主要成分,要求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分布地區年平均氣溫19-23℃,最冷月平均溫12-16℃,極端最低溫大於2.1℃,活動積溫6500-8000℃,水熱係數1.5-3.4,年降雨量1200-2200毫米,空氣相對濕度80%以上。在上述氣候條件下,水濕條件是限制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水濕條件好的地區,沿溝谷其分布可上升到海拔1250米以上的高度,在景洪附近(海拔1000米以下),雖然熱量充足,但水濕條件較差(水熱係數1.5),番龍眼分布數量卻較少。
番龍眼生於熱帶溝谷雨林、濕性季節雨林,並形成上層優勢樹種。它常與多果欖仁毛麻楝半楓荷白顏樹暗羅、勒麻木、雲南玉蕊等混生。要求肥沃、濕潤的土壤。分布區的土壤類型有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石灰岩淋溶腐殖質炭酸鹽土以及河邊沖積砂壤土等。
番龍眼是陽性樹種,常構成林冠第一層,雖然1-3年生的幼苗較耐蔭蔽,但後期只有在全光下才能正常生長發育。具一定的抗寒能力,1974年底至1975年初,中國雲南西雙版納河口等地遭受寒潮襲擊,個別地方氣溫降至-2℃,但番龍眼未受凍害。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於印度、寮國、泰國、越南、緬甸、斯里蘭卡、安達曼群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群島及東達薩摩亞島。
在中國分布於台灣(台東和蘭嶼)和雲南(勐臘、景洪、滄源、耿馬、鎮康、河口、勐海、金平、屏邊、元陽、綠春、江城、西盟、馬關、麻栗坡、雙江等縣)。
番龍眼番龍眼

繁殖方法

採種

在樹木園裡選擇生長健壯、無病害的28年生番龍眼人工林作為採種母樹,採種方法是在母樹下面撿拾果實。新鮮種子千粒重為2126克,每千克純淨種子有470粒,發芽率達95%以上。由於番龍眼種子發芽很快,有部分種子還在樹上時就已經發芽,屬於典型的頑拗性種子,種子容易失水,不宜久存,宜隨采隨播,若長途運輸需混以濕沙貯藏。

種子處理

把收集好的果實堆放3天后擠壓,使果皮破裂。將覆有假種皮的種子在篩子上搓擦或拌細沙搓擦,放入水中淘盡雜質,得到純淨種子。揀出搓爛等壞種子後,將種子直接播入容器內進行培育。

容器育苗

容器苗與裸根苗相比,具有造林成活率高、造林時間長的特點,容器苗具有完備的根系,種植後且無緩苗期,從而延長苗木的生長時間。由於絨毛番龍眼種粒大,易發芽,考慮到節約成本採用了直播容器育苗。
育苗基質採用79%森林表土+20%火燒土+1%複合肥,3者充分拌勻後裝入容器,也可採用熱區腐熟的咖啡殼+ 牛糞輕基質;容器規格為12厘米×16厘米的黑色塑膠營養袋。裝袋要求裝滿裝實,否則澆水時容器口易反卷,造成澆水困難。置床時要求袋與袋間要靠緊,擺放整齊、高低一致,每行15袋,四周用土壓緊,以保水保溫。

播種方法

將容器基質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採用點播的方法進行播種,將削尖的筷子插入容器中央,左右搖動形成一個小洞,深度剛好與種子的大小基本一樣,然後將種子的胚端向下放入洞內,用筷子輕輕在洞邊上覆土,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宜。種子播好後立即澆透水。苗床搭建小拱棚,覆蓋薄膜和遮蔭網。根據基質水分情況確定澆水次數和澆水量。

栽培技術

苗期管理

播種3天后種子開始發芽,約7天后子葉展開長出第一對真葉。中午溫度較高時,打開拱棚兩頭通風透氣。當90%以上的種子長出第一對真葉時拆除拱棚上的塑膠薄膜。
在出苗整齊後,控制澆水的次數,視基質水分情況確定澆水。每30天澆施0.5%的氮磷鉀等比複合肥,施後立即用清水噴灑葉面,以洗去葉面上的肥料,避免肥害。出圃前1個月停止施肥,控制水分,提高幼苗木質化程度。加強苗床管理,定期除去容器內、床面、步道上的雜草。在培育過程中,為防止苗木根系穿袋,每120天搬移容器1次。出圃前1個月進行煉苗,每天早晚各打開遮蔭網2小時,5天后每天逐步增加1小時,直至苗木全光照。
苗高≥35厘米,地徑≥0.4厘米時,選擇生長健壯,頂芽生長飽滿,苗木莖部木質化程度高,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的苗木出圃造林。

選地

選擇海拔為500-1300米,土層厚度在80厘米以上,土壤為磚紅壤,水熱條件較好的立地作為造林用地。

整地

採用全面清理方式開展造林地的清理工作,即全部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和雜草。清理過程中要求伐樁不得高於15厘米,伐倒的雜灌木歸堆燒除。整地採取穴狀整地方式,即在種植點上挖穴,穴狀規格為40厘米×40厘米×40厘米,挖穴時將表土與心土置於穴兩側,風化半個月回塘,先回表土,再回心土。

定值

造林密度:番龍眼作為珍貴速生用材樹種,以大徑級用材為培育目標,造林密度(株行距)採用:1650株/公頃(2米×3米)。若以小徑級綠化苗木為培育目標,可採用2400株/公頃(2米×2米)。
定植技術:選擇雨季進行造林,已下過多場大雨,土壤濕潤深度已超過30厘米以上。定植時先去除容器,輕拿輕放,不要鬆動容器內的基質。將去除容器後的幼苗放置在事先挖好的小穴(深約15厘米)中間,邊回細土邊壓實,後再回細土覆蓋,所覆細土要高於苗木根莖部2-3厘米。

管護

幼林鬱閉前主要開展鬆土除草、追肥等日常管護。定值完後8月和11月共除雜草兩次,以後的每年5月、8月、12月各除草1次,5月鬆土1次,連續3年,至幼林鬱閉。結合每年5月鬆土除草每株追施等比複合肥200克,採用環形溝施法,溝距離植株基部30-40厘米,溝深15厘米,施後及時覆土。

病蟲防治

病害

危害症狀:育苗過程中偶見葉枯病,主要發生在幼苗移栽後的遮蔭期,病斑直接產生於葉面上,初期為灰褐色,後為灰白色,中部產生黑褐色的霉狀物。主要是由於高溫高濕,苗木過密,通風透光不良引起的。
防治方法:應以預防為主,每隔15-30天噴施一次波爾多液或50%的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發病期及時清除病葉,已發生病害時噴65%可濕性代森錳鋅600倍液。

蟲害

定植後半年發現有金龜子食害葉片。採用90%敵百蟲1200倍倍液噴霧,效果較好。

主要價值

木材為散孔材,淡紅色至紅褐色,心邊材不明顯。微有光澤,無特殊氣味,結構細至中,組織均勻;氣千容重中等(0.64),力學強度指標中至高,體積乾縮及弦徑向乾縮比都很小;乾燥快,千後很少變形。加工性能優良,耐腐性強,油漆及膠粘性能好。是重要工業用材和民用材。可供建築、橋樑、家具、箱盒及農具等用,也是優良的室內裝修用材。
按材質、花紋、色澤等特點,番龍眼是一種優良的膠合板甩材。在軍工方面,可代替核桃和黃鳳梨作槍托以及手榴彈柄之用。此外,花是較好的蜜源。

保護級別

物種現狀:中國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漸危種。番龍眼是中國雲南南部季節性雨林中上層優勢樹種之一。由於過度採伐和殖,森林被破壞,植株已迅減少。
保護措施:在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勐臘和紅河兩地已建立自然保護區,應加強保護,促進天然更新,其它產區也應採取有效措施,制止亂砍濫餞,並進行植樹造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