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顏樹

白顏樹

白顏樹(學名:Gironniera subaequalis Planch.)是榆科白顏樹屬植物,喬木,高10-20米,稀達30米,胸徑25-50厘米,稀達100厘米;樹皮灰或深灰色,較平滑。葉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矩圓形,長10-25厘米,寬5-10厘米,先端短尾狀漸尖,基部近對稱。雌雄異株,聚傘花序成對腋生,序梗上疏生長糙伏毛,雄的多分枝,雌的分枝較少,成總狀。花期2-4月,果期7-11月。

分布於中國、印度、斯里蘭卡、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及印度尼西亞。生長於海拔100-800米的山谷、溪邊的濕潤林中。

木材供制一般家具,易傳音,宜作木鼓等樂器;枝皮纖維可制人造棉;葉藥用治寒濕。適作生態公益林建設中的混交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採種,播種,栽培技術,栽植,撫育,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10-20米,稀達30米,胸徑25-50厘米,稀達100厘米;樹皮灰或深灰色,較平滑;小枝黃綠色,疏生黃褐色長粗毛。葉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矩圓形,長10-25厘米,寬5-10厘米,先端短尾狀漸尖,基部近對稱,圓形至寬楔形,邊緣近全緣,僅在頂部疏生淺鈍鋸齒,葉面亮綠色,平滑無毛,葉背淺綠,稍粗糙,在中脈和側脈上疏生長糙伏毛,在細脈上疏生細糙毛,側脈8-12對;葉柄長6-12毫米,疏生長糙伏毛;托葉對成,鞘包著芽,披針形,長1-2.5厘米,外面被長糙伏毛,脫落後在枝上留有一環托葉痕。
雌雄異株,聚傘花序成對腋生,序梗上疏生長糙伏毛,雄的多分枝,雌的分枝較少,成總狀;雄花直徑約2毫米,花被片5,寬橢圓形,中央部分增厚,邊緣膜質,外面被糙毛,花葯外面被細糙毛。核果具短梗,闊卵狀或闊橢圓狀,直徑4-5毫米,側向壓扁,被貼生的細糙毛,內果皮骨質,兩側具2鈍棱,熟時桔紅色,具宿存的花柱及花被。花期2-4月,果期7-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800米的山谷、溪邊的濕潤林中。在中國海南主要生長在熱帶山地雨林中,為第二、第三林層的常見樹種。常與雞毛松木荷、紅稠、盤殼櫟、中華厚殼桂、山荔枝線枝蒲桃、詹氏蒲桃和多種的冬青、灰木等混生。林中“種間競爭”與“種間互助”現象常見。層間植物豐富。下木以棕櫚科、茜草科、紫金牛科等的耐蔭植物為主。地被物則以莎草科、露蔸樹科、卷柏科和水龍骨科等為多。林內蔭濕,年降水量(2651.6毫米)大於年蒸發量(1303.7毫米),相對濕度88%,年均氣溫19.7℃。土壤為山地磚紅壤性黃壤。土層深厚且疏鬆,腐殖質與氮素含量豐富,呈酸性,為鹽基極不飽和的濕潤壤土上生長茂盛,天然更新良好。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印度、斯里蘭卡、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及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分布於廣東、海南(瓊海、萬寧、白沙和儋州)、廣西和雲南。

繁殖方法

採種

選擇健壯的樹作採種母樹,每年9-11月在樹下清理乾淨並鋪上帆布或塑膠布承接。上樹採摘橘黃色的果實。如隨即播種育苗,可不必再加處理。否則,要將採回的果實浸在水中漚爛果皮,用清水擦洗乾淨,晾乾後方可貯藏備用。

播種

育苗地宜選擇在排灌方便、土壤疏鬆、肥力中等的砂壤土作苗床,細緻整地,床面平整。然後取出貯藏的種子用清水浸泡24小時後撤播在床面上,壓實後蓋上稻草,澆足水,15-20天后開始發芽。為滿足冬末和翌春定植,提高成活率,最好採用營養袋育苗,將發芽後的小苗移入營養袋培育壯苗,經8-10月後,待苗高50-80厘米時就可用以定植。

栽培技術

栽植

根據白顏樹的生長狀況和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建議在營造生態公益林、人工常綠闊葉混交林等生態環境建設中作為理想的混交樹種推介出來,供各地試種,充分發揮其維護生物多樣性和增強各項森林功能,促進立地環境條件的改善效果。它可與殼斗科茶科木蘭科樟科等高大喬木樹種混交,一般株行距以3-4米為宜,最好採用營養袋苗定植,以保證成活。如果用於人工純林改造,應選林冠鬱閉度在50%以下或林中空地的林內種植,株行距擴大至5米左右。

撫育

定植後加強撫育管理,當年雨季末期除草鬆土1次,隨後的2-4年內每年要砍雜、除草、鬆土2次,立地條件較差的則要追肥。作為綠化栽培的幼樹,為培育通直的乾形及冠形,應於幼林鬱閉前進行人工整枝修冠。

主要價值

經濟:木材含矽之多為中國華南各地樹種之冠。加工易損刀鋸。一般供作桅桿、電桿、木樁及普通器具、門窗等,海南當地民眾常用作木鼓、牛鈴等。枝皮纖維可制人造棉。
生態:樹幹通直、樹冠廣闊,為熱帶原始密林中的二、三層常見的樹種,幼樹能耐蔭,中齡大樹則喜光。適作生態公益林建設中的混交樹種。
藥用:葉可入藥,傘年均可採摘,洗淨,曬乾或鮮用。祛風除濕,用於寒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