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獻

甲骨文獻

類文字的歷史比語言的歷史晚得多,正如我們每人說大量的話卻很少寫幾個字一樣。以文記載事件的功用比用於傳遞信息的功用要早。晚期記載意念的文符受語言影響,頗多一致。到了用若干符號組成序列,跨時空傳遞信息時,就分化出了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骨文獻
  • 作用占卜、記事刻辭
  • 重要意義:是中國古老的重要文獻
  • 大多數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或其附近
概述,起源,作者或書籍介紹,作品目錄,內容,甲骨文獻,殷墟甲骨,周原甲骨,西漢骨簽,編纂者,刻制方法,甲骨文的分期斷代,推理,五個不同時期,十個標準,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

概述

甲骨文映顯的文字是後來被稱為漢字中國漢朝隸書文字的淵源。為與宋書(體)、明書(體)、楷書、...形式上一致,可以稱甲體(書)、骨體(書)、金體(書)、帛體(書)、竹體(書);為與“漢字”(指 traditional,被稱繁體)或現代中文大陸(簡化)字對應,可以稱為商(夏、殷)字。其中主要部分(如曆法、自然、基本生活)象形字,繼承自黃帝時期。
甲骨文獻
對比漢字與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秦字(篆字)才好理解字本義。直視歷史真實可以正本清源文化與傳統。記載了商王室的歷史活動的甲骨是商時期學校用具。甲骨文字打開了觀察 3000 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戶。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

起源

作者或書籍介紹

關漢卿(1240?-1310?)號己齋叟,大都(今北京)人。為人倜儻風流,博學能文,滑稽多智。他是偉大的戲曲家,散曲也有成就。

作品目錄

別情 沉醉東風 大德歌 滾繡球 碧玉簫
黃鐘尾 別情 四塊玉 沉醉東風三首 四塊玉
大德歌 四塊玉 四塊玉四首 四塊玉 的起源,甲骨文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它主要是商代後期段人占L的記錄。用甲骨占L,本是中華原始先民向鬼神析福、請求庇護並示預兆的一種巫術禮儀,在中國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曾發現不少雖無文字但有灼痕的獸骨和龜甲碎片,就是這種巫術活動的子遺痕跡。段人的甲骨占k,顯然是遠古原始巫術的延續。

內容

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曆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甲骨文獻被發現以後,人們先後對其進行複製 (墨拓、拍攝、描摹)和整理 (拼接、綴合、辨偽、鑑定),並匯集和編纂成冊,即將其內容轉移存儲到其他載體上而加以利用。

甲骨文獻

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還有周原甲骨等。

殷墟甲骨

是商代自盤庚遷殷至帝辛(紂)270餘年間的遺物,大多數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或其附近。(見彩圖)。自清 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發現後,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濫掘,並為古董家、學者和一些駐中國的外國傳教士所收集。1928年秋才由當時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組織人員進行科學發掘。至1937年抗日戰爭前夕,總共在殷墟發掘了15次,頗有收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又先後進行了十幾次發掘。其中收穫最多的是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發掘,共得有字甲骨(主要是骨)5000餘片。90多年來,累計出土有字甲骨總數為154604片。其中中國大陸38個城市的98 個單位收藏有95880片,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台灣省藏有30204片,香港藏有89 片。另有 2萬多片流散於日本加拿大英國美國德國蘇聯瑞典瑞士法國新加坡比利時韓國等12個國家,它們基本上都是1928年以前私人發掘及抗日戰爭期間由日本人盜掘的甲骨。

周原甲骨

西周早期(含先周文王時期)的遺物,主要出土於陝西岐山鳳雛村一帶(舊稱為“周原”)。1977年夏由陝西周原考古隊發掘建築遺址時發現。鳳雛遺址兩個窖穴共出土甲骨1.7萬餘片,其中有字者289片。此外,陝西扶風縣齊家村、山西洪趙縣坊堆村、北京昌平縣白浮村等地也曾發現過西周甲骨。各地出土西周甲骨有字者總計302片,總字數1041個。與殷墟甲骨相比較,西周甲骨的文字顯得細小而潦草,在甲骨的整治、鑽鑿形態、灼兆等方面也顯示出獨特的風格。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甲骨與殷墟甲骨一脈相承,文字也屬於同一系統。
周原甲骨正式著錄的專書尚未問世,摹本及照片已零星發表。較全的摹本附見於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和王宇信的《西周甲骨探論》等書中。

西漢骨簽

除了殷墟和周原兩處出土有甲骨文獻外,1986~1989年還在西安發現了西漢時期用動物骨頭 (主要是牛骨)製成的骨簽3萬多片,總字數達數十萬字。這說明西漢時期也曾使用過甲骨文獻。

編纂者

最早編纂甲骨文獻的是江蘇丹徒人劉鶚。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羅振玉的幫助下,劉鶚編纂出版了歷史上第一部甲骨文集《鐵雲藏龜》。此後,在許多學者的努力下,著錄甲骨的書陸續出版。早期貢獻最大的是金石學家羅振玉。羅氏以一人之力,多方羅致,共獲甲骨3萬片以上,先後出版了 《殷墟書契》(1913)、《殷墟書契菁華》(1914)、《殷墟書契後編》(1916)、《殷墟書契續編》 (1933)等6部甲骨文集。在其他國內外學者編纂的甲骨文集中,收錄千片以上的如加拿大明義士的《殷墟卜辭》(1917)、日本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1921)、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 》 (1925)、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美國方法斂、白瑞華的《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1935)、郭沫若的《殷契粹編》(1937)、金祖同的《殷契遺珠》(1939)等。1928年以後考古隊15次發掘的有字甲骨,則由董作賓主編,輯為《殷墟文字甲編》(1948,收3942 片)和《殷墟文字乙編》(上輯1948,中輯1949,下輯1953,共收9105片)。抗日戰爭結束後收集編纂甲骨文獻貢獻最大的當推甲骨學家胡厚宣。胡氏先後編纂了《甲骨六錄》(1945)、《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1951)、《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1951)、《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錄》(1954)、《甲骨續存》(1955)等10餘種甲骨文集。自50年代末以來,海內外學者又陸續編輯出版了一些散佚在國外的甲骨文文集。其中較重要的如日本貝冢茂樹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加拿大明義士著、加拿大籍華裔學者許進雄編的《殷墟卜辭後編》(1972),許進雄的《明義士收藏甲骨文集》(1972)、《 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1979),美籍華裔學者周鴻翔的《 美國所藏甲骨錄 》(1976)等,又有李學勤等整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共同編輯的《 英國所藏甲骨集 》(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掘的甲骨,主要著錄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的《小屯南地甲骨》 (上冊1980,下冊1985),共收 4589片。到1990年,國內外所有甲骨文獻著錄書刊,計有專書 80餘種,共著錄甲骨近 10萬片。1979~1982年,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任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13巨冊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甲骨文合集》是從諸家著錄及國內外藏品中匯集的十幾萬片甲骨拓片、照片或摹本中 (不包括《小屯南地甲骨》及此後出版的《英國所藏甲骨集》,這部分計畫編入《甲骨文合集》的續集中),經過對重、辨偽、綴合、重拓、補全等整理過程,精選出較有研究價值的殷墟甲骨41956片,並以五期斷代為綱、22類內容為目編次而成的。《甲骨文合集》是80多年來集大成的甲骨文獻巨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刻制方法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龜甲和獸骨通稱甲骨。獸骨多用牛羊的肩腫骨。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淨,接著鋸削磨平。然後,在龜甲的內面或獸骨的反面用刃具鑽鑿凹缺,叫作 "鑿"。也有在甲骨下端寬薄部分的正面做 "鑿"的。"鑿。的排列是整齊有序的。甲骨文與右卜有關。占卜時,占者先用火性燒灼甲骨上鑿的穴,被燒灼的鑿的正面就呈現出"卜"字形的裂痕,這裂痕稱 "兆"。占問問題時,要從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問,如問下雨,要先問下雨,再問不下雨,每一問都要灼若干個兆。占卜的人,要將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問的問題都刻在甲骨上,還要把兆的次序和性質刻在兆的旁邊。最後將占卜的結果,即占卜是否靈驗刻到甲骨上。經過占卜證驗之後,這刻有卜辭的甲骨就成為一種檔案被保存下來了。

甲骨文的分期斷代

段振美

推理

甲骨文自確定為“殷室王朝之遺物”後,大大提高了它的學術價值,從而為史料較少的殷商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批時代明確的珍貴資料,也進一步為以後的分期斷代研究確定了具體的時間範圍。然而,無論作何種研究,材料的鑑別是最必要的基礎階段。如若材料不足亦或材料的真偽及時代性尚不清楚。便會得出錯誤結論。因此,甲骨文自被王懿榮於一八九九年發現後。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它研究是中國歷史上哪一朝代的遺物?在這一朝代中,它本身又有無發展變化的問題。
甲骨文為商代晚期遺物確定以後,學者們才有可能思考每片甲骨屬於某王時代這一問題。也就是“分期斷代”問題。“分期斷代”,實際是對晚商二百七十三年進行分段。以往有關分期斷代的說法中,一直存在多種看法,比如:陳夢家的“九期”、“三標準”,胡厚宣的“四期分法”,董作賓的“十標準”、“五期”分法。等於就目前甲骨學中關於分期斷代最有代表性的分法,當數一代甲骨學大師董作賓先生的“十標準”、“五期”。
董作賓於一九三二年寫出並於一九三三年發表了《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一書,文中構築的“五期”分法和“十項標準”,至今還是國內外甲骨學界和商史研究中所普遍使用和承認的基該方法。可以說這篇甲骨學史上的名作,為甲骨文學商史研究開闢了一個全新時期。

五個不同時期

在《甲骨文斷代研究6例》中,董作賓將盤庚遷殷至紂王滅亡這二百七十三年間的殷墟甲骨文,分為下述五個不同時期。即:
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 盤庚、小辛小乙、(一世三王);
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
第三期:廩辛康丁(一世二王);
第四期:武乙、文丁(二世二王);
第五期:帝乙、帝辛(二世二王);
這五個不同時期,是用下述十項標準研究甲骨文得出的。
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

十個標準

這“十項標準”猶如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看似是“渾沌”一團的十餘萬片甲骨時代的大門,使其“各歸其主”,有條不紊的劃歸五個不同時期,隸屬八世十二王的名下。這裡先將分期斷代中的十項標準介紹如下:

世系

所謂“世系”,就是商人祖先的世次,包括直系及旁系。由此可知商先王之間的遠近親屬關係,是判斷甲骨文時代早晚的“綱”。

稱謂

“稱謂”是占卜時的王對自己親屬的稱呼。甲骨文多是在位的王命令史官為其卜問(或王親自卜問)的,既然史官代表王卜問或記事,卜辭中對所祭祖先的稱謂,是由帝王與祖先疏遠疏近而定。時王稱自己所祭的父輩為“父某”,母輩為“母某”,兄輩為“兄某”,子輩為“子某”,祖父、祖母以上親屬均稱之為“祖某”,“妣某”。輩次更遠者,則徑稱其名謚。據此就可以在商世系表上將這個占卜的王所處的時期清楚地推斷出來。因此,用標示時王與各祖先關係的稱謂判定甲骨文的時代是分期斷代的一個重要標準。

貞人

“貞人”是商王朝代表時王占卜並記事的史官,他們都是商王朝的知識分子,不同的貞人供職於不同的商王。貞人的時代,是由甲骨文上的稱謂決定的。有的貞人根據其稱謂既已判明時代,也就可以把與他同時出現於一版上的貞人,也定為同一時代。這就是“貞人同版”。我們再把根據“共版”關係的貞人與其它的貞人聯繫起來,就可以找出每一期的貞人組,這樣,就可以根據甲骨上出現不同時期的貞人,判定甲骨文的時代。

坑位

甲骨文字的時期延展至帝辛,有二百七十餘年之久,經過這樣長的時間,甲骨坑就可能有時代的差異,每一個坑就會打上時代的烙印。這裡的“坑位”實際上指甲骨出土的地區,即在小屯村及其北地曾被劃分為一、二、三、四、五區,而不是現在考古學嚴格意義上的“層位”和“灰坑”。這一標準,只有在科學發掘之後才能樹立。
以上所說世系、稱謂、貞人、坑位四項標準中,前三項即世系、稱謂、貞人三位一體,是甲骨文分期斷代的基礎,因而也有學者認為此三者是分期斷代的“第一標準”。依據“第一標準”,我們就可以定出一批時代明確的標準甲骨文片,既包括由稱謂決定時期的甲骨文,又包括較多的由貞人可定時代的甲骨。再通過這批標準甲骨片的整理和歸納,還可以派生出其它各項標準。

“方國”

各不同時期的方國,是由“第一標準”所確定的時代明確的甲骨文中所歸納出來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用每一時期甲骨上經常出現的方國名作標準,去判明一些甲骨的時代。

“人物”

在《斷代例》中,只初步列舉各時期的不同人物,諸如史官、諸侯、小臣等,並以武丁時幾個特別人物為例,以證明由“第一標準”斷代後所確定的不同時期“人物”,根據這些“人物”就可作判定甲骨時代。

“事類”

占卜的事情。有關祭祀的卜辭對斷代很重要。每一時代的祭法和所祭的祖先神祇都有不同,如父、祖、母、妣的稱謂。當然,這些特定的風尚和內容,也是由“第一標準”確定的甲骨文歸納出來,並反過來用這些特定的風尚和內容定其他甲骨的時代。

“文法”

卜辭的文法極為簡單,然而由文法的隨時變易,也可作為劃定時期的標準。特別時商代二百餘年間始終不斷的占辭,文法是有變化的,但變化不大。

“字形”

殷墟文字,經過二百餘年的長期發展,許多字都有它由繁而簡的演變過程,每一時期,都有一些具有明顯特徵的字形。

“書體”

所謂“書體”就是甲骨文的書寫風格。董作賓把各期書法特點概括為:第一時期的雄偉,第二時期的謹飭,第三時期的頹廢,第四時期的勁峭,第五時期的嚴整等。
董作賓由“貞人”的發現到斷代研究“十項標準”的建立,是他對甲骨學研究的重大貢獻。“斷代例”的發明,是甲骨文研究中的一件劃時代的大事。
隨著考古材料的不斷湧現與人們認識水平的逐步提高,當代甲骨學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甲骨分期的“二系說”,即所有的殷墟出土甲骨文可分成兩個系統,兩個系統的甲骨的分期既有聯繫,又有差異。不過這種新的分期斷代說還在討論之中。
甲骨文的早期蒐集與流傳 甲骨文的早期蒐集工作,如前所述,是從王懿榮開始的。王懿榮是當時長於金石學的著名學者,在清末的朝野士大夫中,尤其是在山東縉紳中聲望甚高。憑藉他的特殊地位、雄厚財力和較高識力,他在認識到甲骨文的性質和價值後,立即開始積極購求、收藏。早在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天,王懿榮最先從山東濰縣古董商范維卿處買到12片甲骨,每片二兩銀子。第二年(1900年)春天,范維卿又帶來一百多片刻有文字的甲骨賣給王懿榮,得了許多銀子。稍後,王懿榮又用二百兩銀子從范維卿手中買到800多片甲骨。此外,王懿榮還曾用一百多兩銀子從山東濰縣另一位古董商趙執齋手中買到幾百片甲骨。就這樣王懿榮在短短的一年內,先後以重金高價購求,蒐集到1,500多片甲骨。1900年秋天,王懿榮由於某些政治上的原因,在自己的花園裡投池自盡。他所辛勤蒐集的上千片甲骨被拋置一邊,無人間津了。王懿榮死後,他所收藏的甲骨後來都轉歸到劉鶚手中。劉鶚(圖21),字鐵雲,又字蝶雲,號鴻都百鍊生,江蘇丹徒人,生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死於宣統二年(1910年)。他是清末的一位奇人。博學多才,青年時期即精通數學,曾行醫經商,都不得意,轉而棄商從政。光緒十四年(1888年),黃河在河南鄭州附近決口,黃水泛濫成災,清政府派吳大澄治理黃患,劉鶚以捐官投效吳大澄門下,以同知身分參預治理黃河事務。由於他精通數學,長於設計和計算,並能和民工一起操作,在治河中立功,由同知升知府入北京候補。到北京後,他體察當時的國家情勢,認為扶衰振弊,應從興造鐵路著手,用實業振興國家。於是他上書光緒皇帝,建議修築津(天津)鎮(江蘇鎮江)鐵路,又請求與歐洲人合作開發山西鐵礦,競遭誣陷,被人指控為漢奸。劉鶚還能寫小說,以譏諷清末官場醜態著名的《老殘遊記》就出自他的手筆。他又是一位造詣很深的金石學者。他參預治河時所投效的吳大澄就是當時名聲極大的金石學家。劉鶚到北京作候補知府後,又和王懿榮交往很深。他在王懿榮處看到甲骨,深為驚奇,引起他極大的興趣。王懿榮死難後,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王懿榮的長子王翰甫為了償還父債,出賣家中所藏文物,劉鶚聞訊趕來,將王懿榮所藏甲骨買去。在這之前,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劉鶚就已經開始蒐集甲骨。後來他又從方藥雨手中買到范維卿賣給他的300多片甲骨。同時,劉鶚還曾通過古董商人趙執齋買到甲骨3000多片。此外,劉鶚又派他的第三個兒子劉大紳親赴河南蒐集到1,000多片。就這樣,劉鶚先後通過種種方式,總共蒐集到甲骨5000片以上。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劉鶚從他蒐集到的甲骨中,精選拓印了1,058片,編成《鐵雲藏龜》一書,以石印問世。這是公開印行的第一部甲骨文著錄書,它為當時和以後的學者從事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甲骨文由古董收藏轉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可以說正是以這部書的印行為發軔的。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正當劉鶚繼續深入研究甲骨和其他古代文物時,因他在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曾為救賑北京饑民向俄軍購買他們所占的太倉中儲藏的大米,遭人誣陷,被清政府以“私售倉粟”的罪名流放新疆。流放途中,劉鶚鬱鬱寡歡,悲憤而死。劉鶚死後,他多年蒐集到的甲骨隨之四散,約有1000片左右,先歸其表兄弟卞子休,後由卞轉賣給上海英籍猶太人哈同的妻子,解放後又歸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現藏上海博物館;另一部分約有1,300多片,先歸葉玉森收藏,後又轉售給周連寬,現在也收藏在上海博物館;另有一部分約幾十片,由美國人福開森買去;此外,商承祚、束世澄、陳中凡、王瀣、沈維鈞、酈承銓、胡光瑋和胡厚宣等幾位學者,都曾先後買到一些劉鶚原來收藏的甲骨。總之,早期出土的甲骨文資料,以劉鵲蒐集到的最多,然而在他死後,也分散得最零亂。王懿榮、劉鶚之後,在甲骨文的蒐集和流傳方面,做工作最多的當推羅振玉(圖22)。羅振玉,字叔言,號雪堂,浙江上虞人。清末新學興起時,羅振玉曾趨奉時風,先後在上海創立“學農社”、“東文學社”,並編輯出版《農學報》和《教育世界》等雜誌。但界》等雜誌。但他更為擅長的卻是考究古代文物和研求金石文字之學。憑藉他對古代文物的豐富知識和鑑別能力,他在北京、上海兩地兼做一些古董生意。就在王懿榮開始搜購甲骨文的那一年(1899年),羅振玉也聽到有關甲骨文的訊息,但直到兩年之後(1901年),劉鶚將甲骨文拓本帶到江南,他才在劉鶚家裡看到這些拓本。劉鶚正是在他慫恿之下才編印了《鐵雲藏龜》一書。劉鶚印行此書時,羅振玉還根據他當時對於甲骨文的認識和理解,為該書撰寫了序文。羅振玉自此便對甲骨文發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羅振玉移官北京後,利用經營古董生意的積蓄,開始積極搜購甲骨,通過古董商人陸續買到不少。宣統元年(1909年),羅振玉又經古董商人之手買到一大批甲骨,於是他便留意打聽甲骨文的真實來歷。直到宣統二年(1910年),古董商人又由河南帶來幾千片甲骨請他選購時,他在選購了700片精美的甲骨之後,才設法打聽到甲骨文的出土地在河南安陽西五里的小屯村,而不是一向傳聞的河南湯陰。與此同時,他又從甲骨文中認出十多個商代晚期的帝王廟號,從而斷定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留下的遺物。由於羅振玉認識到甲骨文的重要價值,而又深感這種珍貴的文物正在修遭破壞,日漸瀕臨毀滅,急需搶救,他便四處委託古董商人到河南盡力收購甲骨。僅在1910年一年內,他即從山西和北京琉璃廠的古董商人手中買到甲骨10000片以上。但他仍然不滿足,第二年又派他的弟弟羅振常和內弟范兆昌等人親自到小屯找當地農民挖掘,得到了更多的甲骨。羅振玉蒐集到這些甲骨後,從中選出比較精美並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約3000多片,拓製成拓本,依照刻辭的內容性質分為八類,編為《殷虛書契前編》一書,共二十卷,先在《國學叢刊》第一、二、三冊上,以石印方式發表了其中的前三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以清朝遺老自居的羅振玉逃亡日本,《國學叢刊》停刊,《殷虛書契前編》的刊行也暫時停頓。羅振玉逃往日本時,曾將他的全部甲骨收藏帶走,途中幾經波折,損壞約在一半以上。到日本後,羅振玉用了將近一年的功夫,將《殷虛書契前編》一書重新編為八卷,於1912年用照相製版印出。1914年,羅振玉又在他所藏的甲骨文中選取最精美並具有重要價值的拓墨精印成書。這就是甲骨著錄書中印製最講究的《殷虛書契菁華》。1915年春天,羅振玉由日本回國,曾親自跑到河南安陽小屯去考察殷墟的實際情況,寫出《五十日夢痕錄》一書。隨後,他又在1916年將這次考察中所獲得的甲骨以及舊藏的甲骨和殷墟其它的出土器物匯為一編,編印為《殷虛古器物圖錄》一書。此後,羅振玉又到日本將以前未拓印的甲骨再加挑選,選出比較精美的約1000多片,編印為《殷虛書契後編》一書。後來,羅振玉又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以種種方法蒐集到國內其他人收藏的甲骨文的拓本,從中精選出2000多片,編印為《殷虛書契續編》一書,共分六卷。在解放前,除了中央研究院所編的《殷虛文字甲編》和《殷虛文字乙編》外,羅振玉所編的這幾部甲骨文著錄書,可說是最重要的。因而,在甲骨文的早期蒐集和流傳方面,羅振玉是貢獻最大的一位學者。羅振玉對於甲骨文研究的貢獻,還在於他對甲骨出土地和包含年代的確定。由於羅振玉接觸到大量的甲骨文資料,又具有較深的學術素養和較高的識力,他在很早就對甲 骨的內容、性質作出過比較正確的判斷,並努力去探求它的 真實出土地。1910年在《殷商貞卜文字考》一書的序言中, 提出安陽小屯一帶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乙廢都的著法。1914年,他又進一步指出安陽小屯一帶是商王武乙到帝乙之間的都城故墟。這樣,他不僅明確指出了甲骨文的真實出土地,而且第一次把甲骨文所包含的歷史年代由以前籠統講為“夏殷”時代縮短到了商代晚期武乙至帝乙三代商王統治的時期。他的這一看法,雖然還有一定的局限,但為後來的學者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有關問題、尤其是把甲骨文包含的歷史年代確定在從盤庚到帝辛(即殷紂王)的大約二百七十三年間,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啟示和誘發作用。因此,不少學者認為,確定甲骨文的出土地和包含年代,應當是羅振玉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另一重要成就。羅振玉甲骨文收藏極富。1940年,羅振玉死後,他所收藏的甲骨約數萬片陸續散失,解放後分別歸山東文物管理委員會、旅順博物館、吉林博物館、吉林大學歷史系、遼寧省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單位收藏,其中大多都具有比較重要的價值。前面已經講過,和王懿榮約略同時接觸並開始蒐集甲骨的,還有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他們最初蒐集的甲骨大約不過五、六百片。後來王襄對甲骨文興趣很大,陸續在北京、天津兩地先後購買到四、五千片甲骨。他也選出一部分較好的,拓印成書,編為《簠室殷契徵文》一書印行。王襄所藏的甲骨解放後全部送歸文化部文物局收藏。早期蒐集甲骨文資料較多的還有清末大官僚端方。他僅在1904年一年中,就從古董商人手中買到1000片左右。瑞方所藏的甲骨後來也多散失,他的後人手中可能還保存有一些。此外,先後經過古董商人之手買到甲骨的,還有徐坊,他約購得l400片,後又賣給燕京大學,由容庚、瞿潤緡編成《殷契卜辭》一書。又有黃心甫,也曾買得600片左右,但後來又賣掉,其中一部分的拓本由其子黃浚於1935年收錄在《鄴中片羽》一書中。另有方地山也買到300片左右,後歸其子方曾壽;霍保祿曾買得463片,後來捐贈給了北京大學。其他學者如方藥雨、沈曾植、王瓘、盛昱、黃仲慧、劉季纓等人,也都先後購得多少不等。而北伐戰爭中安陽小屯挖出的甲骨,大多都由開封和上海的古董商人轉售到了各地學者手中。以上這些人,在甲骨文資料的早期蒐集和流傳方面,都做出過一定貢獻的。在甲骨文研究的發展史上,應當有其一定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