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紋蛙(田雞)

虎紋蛙

田雞一般指本詞條

虎紋蛙,俗稱水雞田雞、青雞、泥蛙、蝦蟆等,隸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兩棲綱無尾目叉舌蛙科虎紋蛙屬。虎紋蛙屬約有4個亞種,中國和泰國各有1種,即中國虎紋蛙和泰國虎紋蛙。

1989年,虎紋蛙被列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同時也是唯一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蛙類;1996年,虎紋蛙被列入中國紅皮書等級;1997年,虎紋蛙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等級;2003年,虎紋蛙又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珍稀瀕危物種名錄中;2004年,虎紋蛙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物種等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虎紋蛙
  • 拉丁學名:Hoplobatrachus chinensis
  • 別稱:水雞,青雞,蝦蟆,田雞
  • 二名法:Rana rugulosa
  • :動物界
  • :無尾目
  • :蛙科
  • :虎紋蛙屬
  • :rugulosus
  • 命名人及年代:Wiegmann,1835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食性與生長,繁殖習性,人工飼養,場地選擇,蛙池建設,種蛙的選擇,種蛙的培育,產卵與孵化,蝌蚪培育,幼蛙及成蛙養殖,冬放養與管理,病害防治,紅腿病,胃腸炎,白內障,

形態特徵

4.5萬次播放
00:55
黑斑蛙與虎紋蛙的區分
雄蛙體長25~27mm,雌蛙體長29~34mm,頭長略大於頭寬,吻端鈍尖,突出於下唇緣,鼓膜略大於第三指吸盤,距眼較近,無犁骨齒。背面和咽喉部皮膚光滑,腹部及股部腹面滿布扁平疣,腋胸部多有橫膚褶。前肢較細,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指、趾端有吸盤和邊緣溝,吸盤背面無“Y”形跡,第一、二指與第三、四指相對形成握物狀,指側有緣膜,基部相連成蹼跡後肢細,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部,左右跟部重疊甚多,脛長略大於體長之半,外側3趾間近半蹊,外側蹠間無蹼,內蹠突小,無外蹠突。
虎紋蛙虎紋蛙
背面顏色有深淺變異,多為淺黃色或棕黃色,其上有5條棕色或棕黑色縱紋,有的或斷或續,四肢背面淺紫色,其上有不規則黑黃紋或不明顯。咽喉部及股基部腹面黃白色,僅下唇緣有深色細點,四肢腹面肉紅色,雄蛙第一指有婚墊,有單咽下外聲囊,雄性線紅色,卵粒乳黃色,卵徑1.4mm左右。

分布範圍

中國虎紋蛙的分布範圍較廣,我國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和香港等地均有分布,國外還見於緬甸、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地區。

生活習性

2.6萬次播放
01:00
虎紋蛙為什麼叫不停?
虎紋蛙常生活于海拔900m以下稻田、溝渠、池塘、水庫、沼澤地等有水的地方,其棲息地隨覓食、繁殖、越冬等不同生活時期而改變。繁殖季節主要在稻田等靜水、淺水區活動,當年幼蛙,大多生活於石塊砌成的田埂、石縫等洞穴中,僅將頭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動則迅速捕食之,若遇敵害便隱人洞穴中,在黃昏後的幾個小時,虎紋蛙活動最為頻繁,尤其是在傍晚,顯得異常興奮。
虎紋蛙虎紋蛙

食性與生長

5.6萬次播放
01:04
揭秘虎紋蛙特殊的捕食方法
虎紋蛙是肉食性動物,在自然界中以捕食蝗蟲、蝶蛾、蜻蜓、甲蟲等昆蟲為主,虎紋蛙蝌蚪則靠攝食水中的原生動物、藻類及有機碎屑等天然餌料為食。虎紋蛙與一般蛙類不同,它不僅能捕食活動的食物,而且無需馴化便可直接發現和攝食靜止的食物。對靜止的食物有選擇性,一般偏愛有泥腥味的食物,如魚肉、螺肉、蚯蚓等。虎紋蛙的捕食時間主要在晚上,白天捕食較少。虎紋蛙蝌蚪變態快,因此,蛙的生長期比較長。其生長速度比較快,經4~5個月的飼養,便可達到一級商品蛙規格。虎紋蛙從卵子產出到變態成蛙一般只需1個月左右時間,變態後的蛙,在氣溫30℃左右、飼料充足、管理適當的情況下,增重很快,每天的增重量可達其體重的6%,經過3個月左右的飼養,一般平均個體可達100g以上,大者可達150g。
虎紋蛙虎紋蛙

繁殖習性

虎紋蛙繁殖期為5~9月。其生殖、發育和變態都在水中進行,蛙沒有交配器,產卵前在稻田、池塘或水溝里先行交配,然後才開始產卵。雌蛙產卵的同時,雄蛙排精,在水中進行受精(體外受精)。根據其性腺發育情況,虎紋蛙為多次產卵類型,虎紋蛙卵為多黃卵,動物極黑色,植物極乳白色或淡黃色。產出的卵粒黏連成小片浮於水面,每片有卵十餘粒至數十粒,卵多產於永久性的池塘或水坑內。

人工飼養

場地選擇

虎紋蛙養殖場應選擇在交通便利,環境安靜,冬暖夏涼,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無污染影響的山區稻田,建場時要注重通風向陽,安裝好電力保障。

蛙池建設

蛙池可一池多用,長方形,一條邊長為3m為宜,面積10~60m2(產卵池面積宜小些),池高度1m,用水泥空心磚切成,池壁的內底邊高出池底25~30cm,寬20~25cm,形似田埂。池底一端略高10~15cm,形成坡度,用尼龍薄膜鋪好,保持最大水深15~30cm。蛙池為平面布置,兩邊池,中間路,蛙池外搭建大棚,用於越冬保溫和避暑降溫。蛙池安裝獨立的進排水系統進行水位調控,確保水位按需調控,管口用20~30目聚乙烯網封住。

種蛙的選擇

種蛙一般選擇1~4月齡,性成熟,雌雄種蛙血緣關係要較遠,體格健壯,無傷無病,體重150~400g雌蛙和100~300g的雄蛙為種蛙。性成熟前的雌雄性難於從外形上區別,性成熟後雄蛙第1指基部有明顯的婚墊,較粗大,咽部有鳴夾,鳴聲大而洪亮,雌蛙第l指基部無婚墊,不粗大,無鳴夾,鳴聲小,體型一般較雄蛙大。

種蛙的培育

種蛙池在投人使用10~15d宜清污消毒除害處理,放養密度為20~30隻/m2,種蛙池經常換注新水,調節池中水位,適量投放生石灰等藥物,保持適宜水質。
種蛙雌雄分開投入培育池,經2~3d適應後開始攝食,堅持“四定”原則投放膨化顆粒飼料,日投量為種蛙體重的5%~10%,每天1~2次。產卵前15d搭配鮮活飼料餵養,蚯蚓、黃粉蟲、魚塊等鮮活飼料占日投量40%~50%,並搭配適量維生素與微量元素,以提高體質與產卵率、孵化率。

產卵與孵化

4月中旬左右,待水溫穩定在23℃左右,產卵池提前用高錳酸鉀消毒,3~5d後,用60目網過濾進水,調節好水質,保持水位20~25cm,布入經消毒的石松草束或棕片為卵巢。16:00~17:00將性成熟較好的種蛙放入池中,雌雄比1:1,放養密度為0.5隻/m2,一般在第2天4:00~10:00產卵。翌日10h左右將種蛙與卵塊分離,避免受精卵損失。池內受精卵密度為4000~7000粒/m2,採用微流水孵化方式或靜水孵化,防止陽光直射和暴雨沖刷,一般在2~3d內孵出,孵化率為90%左右。

蝌蚪培育

培育池在剛孵化或投入蝌蚪10d前停止換水,潑灑適量發過酵的尿液等有機肥,培育浮游生物,蝌蚪放養密度前期為800尾/m2,中期400尾/m2,後期150尾/m2。剛孵化出蝌蚪一般在3~4d後開始吃飼,開始時投餵全價粉料,用量為蝌蚪體重的5%~8%,早、中、晚各1次。水溫穩定在23~30℃時,25d左右蝌蚪接近變態,此時在池中移植少量水葫蘆等水生植物,種植面積控制在1/3左右。當長出後肢,尾部被吸收萎縮時,投飼量要根據吃飼情況逐步減少至蝌蚪體重的1%~3%。
蝌蚪培育期間,一般10d左右換水1次,每次加進新水10cm,保持水深25~30cm,15~20d用強氯精或生石灰全池潑酒預防,並定期在飼料中摻雜中藥、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配套預防,蝌蚪要進行定期大小分級,稀疏密度,分池飼養。蝌蚪培育期一般需要1~2次分級,20~40d培育。

幼蛙及成蛙養殖

規格4~5g/只的幼蛙放養密度80~120隻/m2,新換養殖池在投放前要做好池塘消毒除害和幼蛙體表消毒工作。養殖期間,投專用蛙類顆料飼料,投飼量占蛙體重的4%~6%,每天早、中、晚各1次,並搭配適量鮮活飼料、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隨著個體生長,全價顆粒飼料逐步加大直徑,規格達到50g,只左右,改為早晚各一次。
平時加強水質管理和巡查,定期換水,及時清除糞便與殘料,保持水質清新穩定,做好防病害防逃管理,同時在高溫季節做好降溫防暑。一般每2~3d加灌注新水10~15cm,每星期清除糞便3~4次,及時清除殘料。高溫季節,每15d左右用強氯精或生石灰全池潑酒,在飼料中加大蒜等中草藥預防。幼蛙飼養期間按幼蛙大小定期進行調整,分級飼養。一般養殖10d左右,需分級1次,往後酎隋分級飼養1~2次。

冬放養與管理

越冬放養前要做好池塘消毒除害和蛙體表消毒,放養密度一般為50~100隻/m2。越冬期間午後3h左右投飼1次,投料量隨溫度的升高以及蛙的生長和吃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El投飼量為蛙體重的2%~3%。平時要經常巡查越冬池,嚴防敵害的侵襲,做好消毒預防,定期更換池水,清除糞便、殘料,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和水質清新。

病害防治

虎紋蛙病害防治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中西藥結合原則。首先,對池水定期更換與消毒;其次,適時在飼料中攙雜中藥預防,添加維生素與微量營養元素,保持營養平衡;再次,加強巡邏檢查,杜絕病原體入侵,並能及時發現,消除隱患。虎紋蛙常見病及防治方法如下。

紅腿病

常年可見,夏季易發,幼蛙發生較多,主要症狀有:敗血型,發病前病蛙行動遲緩,體背皮膚因色素加深變黑,體內各器官出血、充血。浮腫型,病蛙身體水腫,腹部膨大,後肢紅腫。隱性型,症狀不明顯,精神差,食慾下降,四肢無力,不願活動。病因主要為密度過高,水質污染,細菌感染所致。
治療方法:改良水質,調整密度,用0.5x10-6mol/L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同時在每千克飼料中拌入0.025g蛙必康和適量蛙用多維素與微量元素。

胃腸炎

4~5月,9~10月易發生,主要症狀:蚪蝌、幼蛙或成蛙活動異常,少攝食,少活動,肛門紅腫充血,身體消瘦。病因主要為水質污染,食物不沽,細菌感染。
治療方法:改良水質,用0.5x10-6mol/L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同時在每千克飼料中拌入50g大蒜頭(或0.2g大蒜素)和適量蛙用多維素。

白內障

常年可見,夏季易暴發,幼蛙發生較多,主要症狀:病蛙雙眼有一層白膜,呈“白內障”狀,解剖可見肝呈紫黑或紫紅腫大,膽汁呈淡綠色。病因主要為水質污染,營養不平衡,細菌感染所致。
治療方法:改良水質,0.5x10-6mol/L強氯精全池潑灑消毒,在每千克飼料中拌入40000IU慶大黴素,並在平時經常在飼料中添加魚肝油或維生素E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