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錯誤

謎有用歷史事件或人物行狀扣合的,稱為“指事用典”。用典的謎,貴在援引翔實,扣合確切。所謂“用典錯誤”“就是沒有史實可以依據,只是為了扣合謎底而杜撰的‘典故’,此不但成為無稽之談,更重要是違背了燈謎立意原則和指事用典法門的邏輯規律。”(漳州楊炎木先生語) “用典錯誤”的謎作,基本可分成三類,以面扣底,謎意與典實有出入,發生誤差,是一類;另一類是以底攏面,事情張冠李戴,不倫不類,完全出錯;還有一類是平空杜撰,向壁虛造,加誣古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用典
  • 含義:即運用典故,歷史事件
基本信息,評價,

基本信息

典,即“典故”。用典錯誤的謎作,無論屬哪一類,若用來現場掛猜,因他扣合無稽,使人無所適從,門徑不通,終於成為死謎,毛病難被覺察,但如結集刊出效果就不同了,底面對照,錯誤明顯的一看便知,作者徒然貽笑;隱晦的使人莫名其妙,亂人神思。欲猜用典的謎,要多讀書,熟悉典故,而製作用典的謎,更非多讀書,熟悉典故不可,更重要的還必需態度謹嚴,尊重事實,哪怕是存著點點的輕率遊戲的態度,也是誤人誤己的。
許由明素志,董宣得令名
例1 許由明素志,董宣得令名(猜七字俗語) 牛不喝水強按頭
評釋:謎面二句,分別各有一典,上句是古代傳說,有個叫許由的很有德行,要把君位讓給他,他不願乾,而且躲起來,堯又請他做九州長,這個許由竟以為污了他的耳朵,跑到潁水去洗耳,這時牽牛的巢父恰好要飲他的牛,以為那水不乾淨,趕緊牽著那牛遠遠地離開了。這兩個是有名的隱士,在措理這事上,行為未免有些怪誕,但都表明了不羨權位的素志。下句是說東漢洛陽令董宣,殺湖陽公主的惡奴,光武帝命他向公主謝罪,他卻不肯低頭,光武帝稱他為“強項令”。這個謎是將謎底分成兩半來扣合的,上半是“牛不喝水”,下半是“強按頭”。這下一半是描述董宣得到這個美(令)名的經過,就是強按他的頭也不願將項彎的,是很生動恰切的。但上一半就差勁了,雖可釋為牛不飲許由洗過耳的水,但不讓牛飲洗耳水以明志的是那畜牲的主人巢父,所以面上不說巢父而說許由,不能不是一個失誤。
三士為何相殘殺
例2 三士為何相殘殺(猜哲學名詞) 因果關係
評釋:謎面的“三士”與謎底的“果”,使人很容易想起“二桃殺三士”的典故,但面上的“相殘殺”又與故事有出入,使人疑惑,可是面底扣合,捨棄這個典實則很難串解,典實出自《晏子春秋·諫下二》故事說春秋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臣事齊景公,並以勇力聞名,齊相晏子謀去之,請景公以二桃贈與三人,使他們論功食桃,結果三人皆棄桃自殺。諸葛亮《梁父吟》說:“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李白也說:“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他們都認為是晏嬰用計將“三士”殺了,這是追究因委,責實元謀,用的是春秋筆法。按記載,事件的發生是以“皆棄桃自殺”告終。所以無論是他殺也好,自殺也好,謎面的“相殘殺”都與之不符的。這謎用的是問答體,面用“為何”設問。底以“因……關係”作答,呼應響亮,但若不刊登使人能作底面對照,而單掛麵求猜,熟悉典故的猜眾是不大敢作“因果關係”應射的,之所以然,應歸咎於作者因底造面時,用事遣詞略欠準確所以致之!
驚弓影葉公猝死
例3 驚弓影葉公猝死(猜成語) 來龍去脈
評釋劉向《新序》“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這段描寫,將那個“好乎似龍非龍者也”的葉公的狼狽相,刻畫得何等出神,你看他奔突鼠竄,嚇得連脈搏都停止了跳動,取成語“來龍去脈”來扣合這個典故,可謂已達“謬解神化,妙造自然”的境界了,但回觀那個謎面,使人越看越覺得不是滋味。“葉公”雖渾蛋,“失其魂魄”絕非“驚弓影”所致,而“失其魂魄”也非“猝死”不可,如此加誣,葉公有知當大呼“冤哉枉也”了!謎作者是將“葉公好龍”和“杯弓蛇影”二個典故胡攪在一起,弄得龍蛇混雜,以致患了錯典的毛病。
玄都觀里桃千樹
例4 玄都觀里桃千樹(猜東漢人一) 劉植
評釋:唐代劉禹錫,貞元間任臨察御史,曾因反對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而被貶朗州,後來得以回京,其時朝中故人零落,滿目新貴,有感而寫出“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自郎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據說又因此遭貶,當他又重新回到京師時,朝臣又換了一批,他深感於人事多變,盛衰有時,又寫下了《再游玄都觀》詩“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兩詩均詠玄都觀里的桃樹,前是桃花盛開之時,後是桃樹淨盡之日,.他無限慨嘆地問道:“種桃樹的道士那裡去了?!”謎作者興許是唯讀前詩不見後句,把“劉郎去後栽”當成“劉郎所栽”,所以有了謎底“劉植”,讓劉禹錫冒了玄都觀道士“種桃”之功。這是讀書不精,典故未熟,指事入謎必定出錯。
倚杖候荊扉
例5 倚杖候荊扉(猜電影名四) 母親 等 兒子 歸宿
評譯:謎底串連四個電影名,讀來口順情真,可見作者覓底苦心,謎面出自王維《渭川田家》詩:“斜陽照圩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古時稱四郊以外為“野”,稱在“野”的農民為“野人”,詩中的“野老”大概就是“老農”,一般應指男性,從這詩另外的“農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二句也可互證。謎底卻以“母親”為主角,真使人莫名其妙!粗看好似作者認定既與農“夫”語依依的必然是這夫的婦,但又未必見識低下至此!再仔細的審視他所取來作謎面的這一句,似於是“倚門倚閭”的引申,“倚門倚閭”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汝)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汝)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大意是說:兒子早上出去,日晏未歸,我在家門口等著兒子晚上出去,到夜未回,我會到村口去望著。因此“倚門倚閭”成了母親盼兒心切的典實,若以這句掛麵,來扣“母親等兒子歸宿”,就是“糙米湊空臼”剛剛好。但卻無端用了王維的詩句,將個野老當母親,真是“飛去的帽子被白拿去用——張冠李戴”了。
齊以景公不修其德
例6 齊以景公不修其德,雖欲復主舊盟,而不能爭鄭(猜聊目) 阿霞
評釋:這個例子見自《橐園春燈話》,張老先生自述制謎經過,是他讀了《聊齋志異·阿霞》,知這個“阿霞”本姓“齊”,初與一個叫“景”生的訂婚,景生為此休掉了家中的妻子,阿霞發現景生無德,竟然改嫁給了“鄭”生,謎聖的神經受此刺激,遂以春秋故事口吻來造面,將故事情節,人物姓名盡攝其中。謎成之日,拿給辰州的謎友們去猜,據說是“始終未為所得”,老先生惜得意之作未遇知音,乃自作解人,弄得“聞者鹹咋舌而去”。這個謎面以敘事結體,條理分明,實能盡概“阿霞”行狀,但謎底直猜“阿霞”,類同說書,毫無別致,有乖謎旨,這大概就是台灣許成章教授所謂的“不是謎的謎”吧。至於那個夫子津津樂道的謎面,則完全出自臆造,有謎若此,堪稱自作不典之最了。
自作不典的謎例,《春謎大觀》還可舉出幾個,如“主人顛了,搶了喬二姑爺的夜壺(猜七言唐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還有:呂布欲為董卓發喪(猜四書句)奉先思孝;前者把低級當有趣,大耍噱頭。後者視古人如泥巴,任由捏塑。這樣的謎,底面對照,觀其扣合似乎很有“趣”,正是這樣的趣,招引了一些單純追求趣味的作者,沾沾自喜地以“江湖派”自詡,不惜挖空心思去杜撰。說到杜撰,《春謎大觀》中還有個眾所周知,引起爭論的例子:
張翼德查戶口
例7 張翼德查戶口(猜七言唐詩句) 飛入尋常百姓家
評釋:張翼德是三國人,桃園結義中的老三,單名“飛”,查戶口雖說是涉及官民的事,但社會總是寶塔式的,官少民多,因此,要查戶口是非“入尋常百姓家”不可的,以底釋面,分毫無差,嚴密之至!何況還將那黑張三變成了什麼鳥,真的飛了起來,別解在底,謎之正宗,按理這謎該打九十九分(據說人無完人,謎無完謎)。然而自“阿飛”入了百姓家之後,責難交翩而來,“自作不典”,“杜撰之尤”,“無聊之極”,“加誣古人”……真是不一而足,但俗語不是有一句“百貨合百客”嗎?肯定者說是:“戰爭時期,不查戶口行嗎?”諒解者以為:“人生經歷,查查戶口容或有之。”以為好玩的陳詞:“謎語遊戲,何必過於當真!”還有造典者執言:“相聲有《張飛審西瓜》,西瓜審得,戶口就查不得?”這叫做有人賣就有人看,有人看就有人買。這就是杜撰成謎所以不會絕種的原因吧!

評價

泰國謎家盧山夫先生說:“用典的謎,無論出自正史稗官、筆記說部,如能善加運用,以之入謎。不但可啟人智慧,發人深省,復能重溫歷史,洞徹古今,鑑往知來,不無獲益。”一席話可謂盡闡“用典謎”的精義,可知“典實”這東西是不能任意“遊戲三昧”的,典實而可杜撰,那古人世界定將混亂不堪,又何能“洞徹古今,鑑往知來”呢?汕頭陳鎮權先生為此發出呼籲:“至於杜撰典實,自我作祖的謎,亦當剎車為宜,如‘張翼德查戶口’一類,無稽之談,何益。”在現階段,這樣的呼籲,在以江湖派自居的熱衷於杜撰者諸說相形之下,未免顯得蒼白無力了點,然而可以肯定,“杜撰”也如“用典錯誤”一樣,是燈謎的大病,至於治與不治,防與不防,盡可悉聽作者尊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