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養魚

生態養魚是生態農業中的一個細類,科學的使用生物各自的優缺點,最大化的把資源利用在最有效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養魚
簡介,水體立體利用,物質能量多重利用,生物結構合理配置,經濟成分最佳化組合,

簡介

中國傳統養魚的特色是在同一水體中進行多種魚類混養,既投餵一定量的人工飼料,又充分利用水體本身的食料資源,同時又把水生生態系統與陸生生態系統相銜接,起到互補互利的作用。生態養魚屬生態農業的一個分支,是以水體為依託,以養魚為核心來組織生態經濟系統。
生態魚缸其實是要模仿自然環境,但是,這是根本沒有可能達到的,所以,換水還是必須的。養魚最好養小型魚,紅雀 紅箭 紅綠燈瑪麗就可以,密度不要太大,可以適當的種點水草,餵食量要小,能保證魚的基本生活就可以了。泵要24小時開著。不然,魚缸內的生態平衡會很快被打破。

水體立體利用

水體是一個立體空間,既是動物(魚,蝦、蟹等)棲息場所,又是植物(高等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製造養料的場所。各種水生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生態習性,包括棲息的水層、營養方式、食物結構等。根據這一特性,人們就可以在同一個水體中安排多種水生動植物,在一般情況下,單一性的放養其實是空間和食料資源的浪費。

物質能量多重利用

生態養魚可以多重利用生物物質能量,變廢為寶。 如,改造淺水灘地栽培荷,慈菇水稻,並結合養魚蟹蝦等;將農作物秸桿或畜禽糞便加工成魚類的飼料,沼氣下腳料亦可用作養魚肥料。此外,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往往產生大量的下腳料,這些廢棄物殘留著大量的有機營養物,直接排放到周圍環境中不僅是浪費,而且污染環境。若採取 一定工藝,用於養魚,使污水資源化,節約了飼料。

生物結構合理配置

在設計生態養魚的生物結構時,就要考慮生物之間互利互惠的因素,合理安排,興利除弊。多品種混養就是利用不同生態習性的生物品種,科學搭配,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天然食料資源。在稻、萍、魚共生系統中,形成了“養萍固氮,萍充餌料,魚除蟲草,魚糞肥稻”相互促進的高效生態系統。把陸生系統和水生系統互相銜接也可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兩個系統生態效率共同提高。如桑基魚塘,桑—蠶—魚之間物質循環利用;又如草—禽—豬—魚的聯結,環環相扣,互為利用,構成多產出、高效率的生態系統。

經濟成分最佳化組合

生態養魚實質上是一個人為控制的生態經濟系統,它把自然變化過程與社會經濟再生產過程結合了起來,成為一個生態與經濟交錯進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物與經濟物、生物結構與經濟結構融為一體,這就要求人們在設計生態養魚系統和實施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最佳化生態經濟結構。
從規模生產結構上說,生態養魚即為“以魚為主,多種經營”的生產方式。由於它具有多環節的轉換,多層次的利用,所以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其優點表現為物質轉化率高、能量轉化率高、資金利潤率高、土地產出率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