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最佳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根據生態學的組織層次,生態農業的模式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區域與景觀布局模式、生態系統循環模式和生物多樣性利用模式。在一個農業的區域和景觀區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整體布局。在一個通過能量和物質流動串聯起來的農業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證能流、物流的暢通和物質的循環利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農業模式
  • 外文名: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l
  • 涉及學科:生態學
  • 本質:最佳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
  • 特點:“四位一體”
  • 關鍵:物質循環利用
簡介,類型,物質多層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型,觀光旅遊型,十大模式,

簡介

農業生產是在一個相互聯繫、關係密切的體系中進行的。常規農業生產往往只見“生產”,不見“生態”與“生活”,或者僅僅重視“高產、優質、高效”,忽視了“生態、安全”。在中國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老的工業化農業模式中那種高投入、高產出、高污染的直線生產模式,由於其快捷、高效曾經得到過青睞。人們為了擴大農業生產把生態上十分重要的林地、濕地、草地變成農剛。重要生態功能區受到破壞,水土流失、缺水、風沙、旱澇等生態問題頻發。今天之所以要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就是因為過去在布局上出現了重大失誤,為了追求簡單和機械操作,作物大面積連片單一種植。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減少導致了病蟲草害頻發和系統穩定性下降。化石農業過分依賴農藥化肥,造成環境污染和資源緊缺,為此生態農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重新認識農業的整體性,借鑑自然生態系統的運作模式。重新設計、布局和整合農業生產體系。建立能夠協調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概念的產生與形成與生態農業本身的興起和發展密不可分,它是生態農業理論逐步形成及其在生產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改進的結果。根據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特色和模式的特點,結合前人對生態農業模式的定義,可將我國的生態農業模式概括為: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按照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根據地域不同,利用現代技術,將各種生產技術有機結合,建立起來的有利於人類生存和自然環境間相互協調、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全面提高和協調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經營體系。

類型

借鑑國內外學者對生態農業模式分類的成果,根據資源、物質循環的利用方式,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以及系統結構、功能關係,將我國現有的生態農業模式分為以下4種類型:物質多層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型、觀光旅遊型。

物質多層利用型

該類型是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構成的一種良性循環生態模式。在該模式中,通過增加生產環和增益環將單一種植和高效飼養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系統內做到物質良性循環,能量多級利用,達到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目的。在該系統中一個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環節的投入,廢棄物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多次利用,形成良性循環系統,從而獲得更高的資源利用率和最大經濟效益,並有效防止了廢棄物對農村環境的污染。該類型又可分為沼氣利用型、病蟲草防治型、產業鏈延長增殖型3種類型。

生物互利共生型

該類型利用生物群落內各層生物的不同生態位特性及互利共生關係,分層利用空間,提高生態系統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產力,增加物質生產。這是一個在空間上多層次,在時間上多序列的產業結構類型,使處於不同生態位的各生物類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充分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實現對農業生態系統空間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和生物產品的產出,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生物互利共生型以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為基礎,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核心,強化農田基本建設,提高單產。該類型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複合型、農作物複合種植型、其他複合型3種類型。

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型

該類型依據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原理,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運用生態經濟原理指導和組織農業生產,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與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納入生態循環鏈內,參與生態系統的生物共生和物質循環,以求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治理型主要包括環境治理型和資源開發型兩種類型。

觀光旅遊型

該類型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將生態農業建設和旅遊觀光結合在一起的良性模式。在交通發達的城市郊區或旅遊區附近,以當地山水資源和自然景色為依託,以農業作為旅遊的主題,根據自身特點,將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科研和生產結合為一體的農業生產體系。觀光旅遊型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新的園林形式,是近年來新興的城郊農業發展模式,該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開發為中心,以農產品加工為突破口,以旅遊觀光服務為手段,在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培植名貴瓜、果、菜、花卉和特種畜、禽、魚以及第三產業等新興產業,進行農業觀光園建設,讓遊客在旅遊中認識農業,了解農業,熱愛農業。根據農業觀光園的套用特點將其分為觀光農園、農業公園、教育農園3類,各類型中又包含多種模式。

十大模式

為進一步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2002年,農業部向全國徵集到了370種生態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通過專家反覆研討,遴選出經過一定實踐運行檢驗,具有代表性的十大類型生態模式,並正式將這十大類型生態模式作為今後一個時期農業部的重點任務加以推廣。
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術是: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平原農林牧複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