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規劃

生態農業規劃

生態農業建設規劃是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依據當地資源、環境條件及社會經濟狀況,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及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在生態農業建設區劃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制定總體規劃及分區規劃,以便對一定範圍的生態農業建設試驗區內農村經濟的近期、中期與長期的高效、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做出戰略部署與實施對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農業規劃
  • 外文名:Ecological agriculture planning
  • 指導: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理論
  • 中心:經濟建設
  • 保障:社會調控
  • 目的: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
規劃介紹,原則,特點,基本內容,目標與要求,目標,要求,工作程式,

規劃介紹

生態農業規劃是以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調控為保障,以政策為引導,科技驅動,套用生態系統的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通過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工模擬本地區的頂極生態系統,選擇多種在生態上和經濟上都有優勢的生物,採用一套套生態農藝流程,按食物鏈關係和其他生態關 系將這些物種的裁培、飼養和養殖組成一條條生產線,並將這些生產線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多層次地配置到農業生態系統中去,使之既獲得持續最大(或最優)的生產 力和經濟效益,又獲得一個良好的、協調的生態系統。
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已發展到以縣(市)為單位進行總體規劃和建設的階段,有不少以地(市)為單位進行總體規劃與建設的典型。目前,生態農業的基地規劃建設正從兩個層次上加以深化。一個是微觀層次,是各種農業生態工程的配套、完善深化建設;另一個層次,就是以生態縣為單位,少數地方向生態農業地市發展。二者的結合,將是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將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及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原則

規劃必須把“長遠利益”與“近期構想”統一起來,把種植業、養殖業、工商業和農田、村鎮、能源等項建設密切結合起來,把發展農村經濟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因此,進行生態農業規劃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整體性
農業生態系統是受人工控制的自然、經濟、社會的複合系統,制定規劃時要以生態學原理和經濟規律為指導,用系統、整體觀念,進行全面規劃,做好總體布局。合理安排,統籌兼顧,協調農業內外各部門之間的關係,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長。
2、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相結合
對資源不僅要合理利用,還要積極的保護,對可更新資源合理利用與增殖,對不可更新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只有這樣,方不致於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消耗超過資源再生速度,使資源得到永續利用。
3、因地制宜
農業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具有多樣性和地域差異性,各地區的農業生態工程設計和配套技術,生態農業的建設不可能是相同的,必須根據當地具體生態環境特點、自然 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選擇農民民眾關心、見效快的項目。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制定規劃,發展適合當地特點的類型和模式。
4、物質循環多級利用
根據生態學原理合理設計食物鏈,利用農業有機物質,包括“廢棄物”(指死體、殘體、排泄物)等實行多次利用、多級得益、循環利用和深加工等。
5、擴大綠色植被
綠色植物是轉化太陽能,實現第一性生產的重要機器,是保護生態環境最重要的措施,應充分考慮將一切土地和部分水面綠化起來。
6、多業結合集約經營
生態農業必須是多業結合,包括農業內部的橫向聯繫和農業外部的橫向聯繫,實行集約經營,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7、實現“三大效益”
生態農業建設措施必須達到生態上適宜,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有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特點

1、區域規劃與項目規劃相結合
從系統邊界看屬於區域規劃,從投資項目角度看屬於項目規劃。既有區域規劃整體、巨觀的特點,又具有項目規劃的局部、詳細的特徵。
2、規劃與計畫相結合
按時間劃分,屬長期規劃,因此要用整體、綜合的特點來探討農業的地域差異、區位優勢以及建設重點,對策措施等。但從項目建設進度安排上看,又是一項具體的投資管理計畫。
3、規劃與定點布局相結合
採用統一規劃,連片開發方式進行,這需要從整體上來規劃設計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模式,又要按照詳細規劃方案進行定位布局以便於規劃方案分布實施。
4、軟科學與硬科學相結合
一般規劃內容要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系統工程方法,同時還需因地制宜選擇成熟、實用的技術設計模式。在實施規划過程中,要注意發現地域優勢,選擇恰當的生態工程項目,採取適應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

基本內容

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包括建設生態農業區域的目的和意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重點和發展戰略,自然和經濟現狀介紹,規劃的主要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目標以及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領導組織。
農業建設綜合評價
農業建設綜合評價包括發展和建設優勢、劣勢,發展和建設潛力,生態農業分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約束條件,應採取的主要措施以及綜合評價結論。
生態農業建設目標
生態農業建設目標包括近、遠期建設目標,各生態農業分區的發展目標及各子系統的發展目標,實現目標的主要辦法和配套工程
生態農業建設規劃的設計
生態農業建設規劃設計包括設計的圖、表、模型。
生態農業模式設計
模式設計常採用時空結構型、食物鏈結構型、時空一食物鏈結構型三大類型。
1、時空結構型。這是一種根據農業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徵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係而合理組建的生產系統,使處於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f司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例如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2、食物鏈型。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例如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種養加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
3、時空食物鏈綜合型。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農業生產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高效益的模式類型。
可行性論證
它是科學決策的必須步驟。會議前作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材料的詳盡、完整,邀請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多學科的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等,旨在使規劃更致完善而切實可行、有可操作性,集中專家智慧加以修訂與補充,並報請項目主管部門批准,防止形式主義、空談泛論、走過場。規劃一旦通過論證,就必須照此辦理,嚴肅實施。

目標與要求

目標

生態農業規劃的第一目標是持續發展,第二目標是資源的高效利用,社會的發達昌盛,系統關係的和諧穩定。換言之其綜合目標就是要求經濟、社會、生態三種效益達到最佳狀態。只有制定出一套科學、系統、完整、實用的綜合規劃並加以實施,才能使我國農業逐步走上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提高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將傳統農業、常規農業納入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從而有力地推動生態農業在我國的發展。因此,規劃的有效實施要依據這個目標進行。即人El數量達到更合適規模,人們對農副產品,勞動就業環境等多方面能充分滿足、資金積累達到最大,價值達到較佳狀態,自然資源得到全面合理利用和保護。只有各方面和諧發展了,才能滿足不斷擴大的各種自然資源的需求。

要求

實現生態農業規劃目標,必須遵循發展生態農業的要求制定生態農業規劃。因為我國的生態農業遵循已開發國家在提出生態農業時所堅持的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和生態原理,摒棄了西方生態農業主張不用農藥、化肥、機械等外部投入的非集約化農業技術路線的那種回歸自然的倒退做法tl堅持增加科技含量,合理投入,實施集約農業產業工程化的技術路線。同時要求農業生產者通過各種技術對該生態系統進行直接調控,而政府工作人員要積極調配人力、物力、資金等社會資源進行巨觀調控。

工作程式

成立規劃組織
生態農業建設涉及到多行業、多學科,需要多部門配合協作,因此在編制規劃工作中,必須成立規劃小組,加強領導。一般由當地政府分管農業的領導負責,由農、林、牧,;水、區劃,環保、鄉鎮企業等部門,選配有一理論水平和定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規劃小組,擬定規劃工作計畫,分工合作負責規劃的全部編制工作。
基礎調查與評價
其內容包括:自然環境,如地理位置、各種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狀況等;社會經濟條件,如農業生產基礎、產量產值、投入情況、文教科技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能源結構情況;已有的生態農業狀況。
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調查分析
找出影響本地農業發展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社會需求預測
這包括本地區的各項社會發展需求和向國家提供的各種需求預測,如滿足本地區人民生活所需糧食產量和向國家交售的商品糧數量,滿足本地區基本自給的能量投入等.
研究確定規劃的目標和指標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根據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條件,以國家有關方針政策為準則.本著揚長避短,發揮當地優勢,適應社會需求的原則,確定在規劃期內所要達到的總目標,以及生產建設、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村鎮建設、文教衛生、社會福利等各項目標。然後根據規劃所確定的發展目標,再確定各項結構,以利落實規劃任務。各項結構包括生產結構、生態結構、能源結構、勞力結、構技術結構、村鎮結構等。在確定各項結構的基礎上,擬定規劃期內各項具體指標。最後按照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統一的原則,確定當地的生態農業結構模式。
搞好規劃的綜合平衡
生態農業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農業,其規劃內容既涉及到內部多種因素,又關係到外部諸多條件。因此,在規劃中,必須慎重權衡各方面的關係,儘可能對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局部與整體、當前與長遠、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需要與可能等進行全面研究,統籌安排,使各項規戈lI建立在積而又可靠的基礎上。規劃的綜合平衡主要包括:各業發展藝間的平衡,生產資料供需之間的平衡,生產建設資金供需之間的平衡,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之間的平衡,積累與消費之間的平衡等。
確定規劃方案並實施
寫出規劃初稿,組織有關部門進行討論,徵求意見。在此基礎上再寫出規劃草案,請有關專家論證,根據專家提出的意見,對規划進行補充修改,報上級有關部門審批。然後制訂年度計畫,組織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