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教育

生態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中順應自然的人性的教育,是全社會自覺形成一種人生態度,它是今天的終身教育觀。當我們面對今天教育的功利性和社會道德倫理的潰敗,生態教育是可以喚起我們所有為人父母的人的教育價值觀的徹底改變。

生態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是人類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而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原則與方法融入現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態學過程。

生態教育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涵蓋各個教育層面,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其教育對象包括全社會的決策者、管理者、企業家、科技工作者、工人、農民、軍人、普通公民、大專院校和中國小校學生;教育方式包括課堂教育、實驗證明、媒介宣傳、野外體驗、典型示範、公眾參與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教育
  • 外文名:Ecological Education
  • 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
  • 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等
簡介,內涵,產生,意義,影響,

簡介

生態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是人類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創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需要,而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原則與方法融入現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態學過程。

內涵

生態教育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涵蓋各個教育層面,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其教育對象包括全社會的決策者、管理者、企業家、科技工作者、工人、農民、軍人、普通公民、大專院校和中國小校學生;教育方式包括課堂教育、實驗證明、媒介宣傳、野外體驗、典型示範、公眾參與等;教育內容包括生態理論、生態知識、生態技術生態文化、生態健康、生態安全生態價值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工藝、生態標識、生態美學生態文明等。生態教育的行動主體包括政府、企事業、學校、家庭、宣傳出版部門、民眾團體等。通過生態教育使全社會形成一種新的生態自然觀、生態世界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實現人類、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產生

從20 世紀中葉以來,伴隨著第三次工業技術革命的發展和世界經濟工業化、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造成了從局部到整體、從區域到全球的生態危機。現代生態危機突出的表現在:全球性的氣候變化臭氧層耗竭與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酸雨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品危害加劇,垃圾泛濫,棲息地被破壞導致的物種滅絕,水源短缺,生態災難接踵而至。它是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歷史的產物,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而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性開發和利用產生的人類與身外自然關係惡化的結果。生態學研究認為,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生活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之中,地球生物圈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人類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即人既是自然的組成部分,受到自然的制約,同時,它又是自然的主宰,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巨大的影響。人類雖然無時不在改造和影響著地球的生態系統,但是卻又不能脫離地球的生態系統。一旦地球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以至於不能通過自我調節而修復,人類將像其他生物物種那樣從地球上消失,最終陷於滅頂之災。生態學家呼籲,地球的生態系統正在遭到空前的破壞,生態危機已經超越局部區域而具有全球的性質,危及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意義

⒈生態教育是提高生態意識,塑造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
生態意識的提高和生態文明的塑造,依賴於生態教育。生態教育是以生態學為依據,傳播生態知識和生態文化、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及生態素養、塑造生態文明的教育。開展生態教育、提高生態意識和塑造生態文明三者之構成了一個相互輻射、互利共生、協同發展的“金字塔”範式,而處於金字塔底部的是生態教育,它為我們的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了基礎。我們要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固然離不開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持和法規制度的保障,但更離不開人們生態意識的強化和生態文明的完善;而要全面地強化生態意識和提升生態文明,使每個公民自覺維護與其自身生存和發展休戚與共的生態環境,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實現從“物的開發”向“心的開發”轉換,建立多維的生態教育體系,進行全民生態教育。
⒉生態教育狀況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生態教育的目標是解決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調整人的行為,建立生態倫理規範和生態道德觀念,教育人正確認識自然環境的規律及其價值,提高人對自然環境的情感、審美情趣和鑑賞能力,為每個人提供機會獲得保護和促進生態環境的知識、態度、價值觀、責任感和技能,創造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環境行為的新模式。為解決日漸嚴重的生態問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先後設立專門機構、採取經濟和立法及技術手段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中,英、德、美、俄及南非等國較早地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態教育,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成績顯著,從“寂靜的春天”已變成鳥語花香的人類家園;而另一些國家由於忽視或放鬆公民的生態教育,人們生態知識貧乏、生態意識淡薄,缺乏參與生態建設的意願。人們的觀念偏差和行為不當,逐級引發了一系列具體問題,最終綜合體現於生態環境惡化。我們不能不認識到:一個沒有生態教育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⒊生態教育可以為解決當代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資源。
西方產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迅速發展,人口的急劇增長,人類的社會活動的規模、程度不斷擴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對自然生態干預的能力也日益增強,致使生態危機越來越嚴重,生態破壞正在逐步以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

影響

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教育逐漸走出生態學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生態問題的背後所隱藏的是人的價值取向問題,生態教育不僅僅能使人們獲得對生態系統知識的認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識本位”,引導和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和塑造美好的生態情感的功能。因為只有熱愛大自然,才能自覺愛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胡錦濤同志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因此說,生態教育是“防範勝於救災”的最有效且最持久的生態保護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