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惡化

環境惡化

環境惡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來自全球生態面臨越來越多的破壞。自然環境各要素內在的配置機制發生失調,環境質量正在惡化。 一般說來,開發中國家的生態環境惡化有甚於已開發國家

在激烈的全球經濟現代化發展中,普遍存在著追求經濟成長、忽視以至犧牲保護生態環境目標、忽視巨觀調控和全球協調的傾向。生態環境污染並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現象, 而是商品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發展中改造自然過程中共有現象,在某種程度上,開發中國家問題更加突出,往往主要依賴粗放經濟追求經濟成長,長期以來,環境國策被置於次要的附屬的地位,只講治理經濟環境, 不講治理生態環境。在治理環境的對策上不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而是先主動污染後被動治理。在全球環境治理上,各國尤其是主要已開發國家往往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很少協調對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惡化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 形成原因:人口壓力等
  • 危害: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
  • 性質:環境質量惡化
  • 方法:法規制定、制度創新
形成原因,人口壓力,特徵與危害,資源破壞,生態破壞,土地沙化,物種減少,沙塵暴,水土流失,生活環境惡化,發展沿革,1972年,1987年,1992年,1996年,1997年,2002年,國際實例,葉門概況,中國概況,制度創新,

形成原因

隨著歷史的發展,自然環境各要素內在的配置機制發生失調,環境質量正在惡化,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環境污染等等。造成自然環境惡化的原因是複雜的 ,按其動力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相對於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才是造成環境惡化的主導因素。

人口壓力

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來自全球生態面臨越來越多的人口壓力,人類對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生態規律認識上的片面和對自然界過量索取,國際社會缺乏有效的協調遏制機制。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警告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他還說:“在今天的生產方式中, 對自然界和社會,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顯著的結果,然後人們又感到驚奇的是,為達到上述結果而採取的行為所產生的比較遠的影響,卻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由於人口眾多,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因而大大增加,直接導致對資源的壓力和衝擊,我國公民特別是企業家的環境保護意識還相當淡薄,在廣大偏僻農村“要想富,去砍樹”是貧困地區人們致富的“秘訣” ;人口劇增及其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加劇 ,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平衡,人們為了生存而不顧一切地開發和利用幾乎所有的自然資源,生存壓力和資金短缺迫使我國農業長期走上資源耗竭型的經濟成長之路 。

特徵與危害

資源破壞

人類過度消耗各種礦產資源。按照傳統的消耗量計算,世界石油僅夠維持50年,煤、天然氣僅夠開採200-300年。

生態破壞

上世紀50年以來,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全球森林資源已失去了一大半,荒漠化程度增加,土地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加劇,自然界破壞嚴重,生態系統功能減弱,影響人類生存。。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地球上每分鐘有2500平方米森林被毀掉。近 30 年來,每年森林被砍伐的面積為 800 萬公頃,數字驚人。

土地沙化

全世界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全世界陸地面積的 1/3,約達4800萬km2,幾乎是中國、印度、美國和俄羅斯國土的總和。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的加劇,如中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50萬km2,使很多肥料白白流走,中國沙漠化土地有17.6萬km2,每年流失的各種微量元素達400萬噸,損失嚴重。

物種減少

全球物種約有 1300 萬到 1400 萬個。其中,已經被人類定名的物種約有 170 萬個,大多數現存物種尚未被記錄與描述。據統計,全世界每天有 75 個物種滅絕,每小時有 3 個物種滅絕。由於食物鏈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種植物,往往有 10 ~ 30 種依附於這種植物的動物和微生物也隨之消失。每一物種的喪失減少了自然和人類適應變化條件的選擇餘地。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必將惡化人類生存環境,限制人類生存發展機會的選擇,甚至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沙塵暴

經統計,上世紀60年代特大沙塵暴在我國發生過8次,70年代發生過13次,80年代發生過14次,而90年代發生過20多次,到了21世紀其波及的範圍愈來愈廣,造成的損失愈來愈重
松花江事件後平均2天一次污染事件;環保大會在漫天黃沙中召開;溫總理“我們再也不能閉門開會”的疾呼;連續25年環保主要指標未達標的現狀……我們的環境到底怎么了?問題出在哪裡?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們該怎么辦?在僅僅離我們300公里的地方,被嚴重沙化了的若爾蓋草原,隨時會“洗禮”我們的今天,我們又編髮了這組時評作者的稿件,期望引起讀者和決策者的關注和思考。

水土流失

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蝕、搬運和沉澱的整個過程。在自然狀態下,純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常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坡地還能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嚴重地破壞了坡地植被後,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壞和土地物質的移動,流失過程加速,即發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我國水土流失總的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卻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約4億畝,其中修梯田約1億畝,而另外3億畝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生活環境惡化

環境惡化是工業文明造成給人類造成不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5天內有4000人死亡。其它如水體污染、酸雨、光化學污染、全球變暖、白色垃圾、土地污染等都是破壞自然的表現。

發展沿革

1972年

6月5-16日, 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100多個國家的代表在會上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即《斯德哥爾摩宣言》。宣布“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的一個迫切任務”, “由於無知或不關心, 我們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環境造成巨大的無法挽回的損害。”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保護環境的全球性宣一,對於激勵和引導全世界人民奮起保護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這次會議強調要協調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制定健全發展戰略, 提出貧窮污染是由發展不足引起的;已開發國家的環境污染如大氣、水質、輻射、噪聲、化學、熱源等方面的污染, 則是經濟高度畸形發展和生活方式的奢侈浪費造成的。1972年1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成立,總部設在奈洛比,聯合國大會確定每年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迄今已經是第34個世界環境日。1977 年,聯合國召開了有 94 個國家代表參加的世界防治荒漠化會議,與會國簽署了一項《聯合國向沙漠化進行戰鬥的行動計畫》,目標是到 2000 年使荒漠化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是這一計畫未能如願。
20世紀70年代以來, 許多國家成立了環境管理機構, 由最初不及10國; 80年代以來已有100多國。 非政府性環境保護組織1981年就達15,000個。1973年1月,聯合國成立了環境規劃署, 全世界的環境保護期刊1980年達1,172種。幾十項有關環境問題的國際協定或地區性協定開始生效。80年代以來出現了戰後第二次環境保護運動高潮。許多國家重視整體協調環境保護和經濟成長的關係,全球環境保護逐漸成為各國政府首腦關注的問題。與此同時, 出現了許多關注環境保護運動的民眾組織和以環境保護為綱領的政黨。1971年,以“拯救地球”為己任的綠色和平組織宣告成立。該組織對環境污染提出警告, 並採取了非溫和色彩的新形式。很快綠色和平組織發展為一個國際性組織,30多年來,綠色和平組織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綠色和平的世界”。它的組織分布在四大洲40多個國家,擁有43個分部、1300多名工作人員及280多萬名會員。它在開展支持裁軍、消除核武器和核潛艇、保護太平洋環境和海生動物的運動的同時, 還開展了反對在南極進行商業活動、在海洋開發石油、焚燒固體危險廢料、污染大氣酸雨等活動。它強調一切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都是超越國界的, 應由所有國家共同解決。
在環境保護和反核和平運動中, 一些國家還產生了綠黨, 並逐步登上了政治舞台。1973年成立的美國綠黨, 主張綠化城市, 改善環境。1980年成立的聯邦德國綠黨在1983年大選中成為第四大黨, 主張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 停建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大型工程。1981年成立的瑞典綠黨反對不顧環境污染把經濟成長放在第一位, 在1988年大選中,環境問題成為政壇爭論的焦點之一。1983年成立的日本綠黨, 主張建立一個基於自然和人類共生為目的的價值觀社會。在義大利的綠黨也以維護環境和生活水平問目標。一般說來,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綠黨組織尋求:“既非資本主義也非社會主義”的第三條道路, 以生態平衡為綱領, 建立“具有人道的和生態學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些政府官員因環保不力而辭職。1999年,比利時等國發生可口可樂飲料在生產罐裝過程中被污染,導致部分飲用者不適反應事件,比利時政府因採取環保措施不力,而在環保運動的責難聲中引咎辭職。2005年年底,我國相繼發生了東北松花江污染,廣東北江污染的水體污染事故,2006年初黃河、湘江、重慶綦江河又發生了水體污染事故。就松花江水體嚴重污染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引咎辭職務。

1987年

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報告》中, 列出了33項經濟發展附表, 但是其中沒有一項有關生態環境的指標。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說:“第二次浪潮各國政府仍然盲目地不惜一切代價增加國民生產總值, 極度‘增產’甚至不顧破壞生態和社會的危險。“對地球生物圈的破壞也許是無可挽救的”。“由於基於征服自然的原則, 由於它的人口的增長, 它的殘忍無情的技術, 和它為了發展而持續不斷的需求, 徹底地破壞了周圍環境, 超過了早先任何一個文明能夠創造出這種手段, 能夠不僅摧毀一個城市, 而且可以毀滅整個地球。”還在80年代中期,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起草的報告中已提出, 臭氧層遭到明顯的破壞, 90%應歸於氯氟烴和聚四氟乙烯體。氯氟烴是對世界環境的一種潛在危險。氟利昂, 各種噴霧劑、發泡劑、及電子器清潔劑也含氟利昂, 這類產品每年在75萬噸以上, 氟利昂的滯留壽命在50-100年, 要恢復平衡則要一個世紀的時間。美國是造成威脅世界溫室效應的主要責任者,它擁有2億多輛汽車,排放出大量廢氣。
一般說來,開發中國家的生態環境惡化有甚於已開發國家。前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署長莫里斯·斯特朗說:“我發現,在開發中國家儘管‘環境’這個詞還未具有那種魔力”,“我們常聽到的‘生態災難’, 其出現於開發中國家的可能性比發生於富裕國家的可能性大得多,因為後者具有應付這種問題的人力和物力。”有評論說:中國“消耗的資源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近6倍、印度的近3倍。中國是世界工廠,但令人憂慮的是,中國正淪為地球的垃圾堆。”溫家寶2006年4月17日在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分析“十五”時期環境保護的指標沒有完成,環境污染嚴重的三個原因: “一是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一些地方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成長;只顧當前,不計長遠,考慮局部利益多,考慮全局和整體利益少。” “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成長方式粗放。特別是一些地方上了不少小鋼鐵、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紙、小皮革等項目,加劇了環境污染。”“三是環境保護執法不嚴,監管不力。甚至存在地方保護主義。”開發中國家環境惡化還在於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轉嫁環境污染,20世紀末每年從北美和西歐輸出到亞、非開發中國家的各種有毒廢棄物就多達200萬噸。這種情況在新世紀之初已開發國家現代化經濟轉型中尤其明顯。
世界性環境保護浪潮是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已開發國家開始的;環境保護意識的推動則是通過一些環境保護論著的發表來推動的。1948年,因DDT的劇毒能有效地殺死害蟲,DDT發明人瑞士化學家米勒,保羅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醫學或和生理學獎,但事隔14年後,1962年美國學者卡遜,雷切爾在波士頓出版了《寂靜的春天》, 分析了DDT既殺死害蟲,也能殺死害蟲的天敵,破壞了生態的平衡,導致動物畸形,性別失調,以及人與動物的免疫力下降,1970年西方國家明令禁止使用DDT。1968年美國學者利奧波德,奧爾多發表:《沙鄉思考》一書, 迄今已有30多版,發行100萬冊以上, 大聲疾呼環境危機。他在書中從美學、文化傳統、道德和土地道德四個方面加以論述。1968年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埃利希,普爾寫了《人口爆炸》一書, 強調人口過剩不僅是環境危機的加速劑, 也是更大環境危機的前兆。這本書10年內發行了300萬冊。1971年美國學者康芒納,巴里在《封閉圈》一書中提出:“生態系統在更大程度上是社會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 生態系統需要的是一個社會的道德準則, 而不是私人的道德準則。”1972年英國經濟學家沃德,B. 和美國微生物學家杜博斯,R.組織的58國152名專家, 發表《只有一個地球》報告, 指出:“人類生活的兩個世界——它所繼承的生物圈和它所創造的技術圈——業已失去了平衡, 正處在深刻矛盾之中。”
一系列環境污染造成對居民生活的嚴重影響,引起社會關注並推動環境保護運動的開展。1948年10月26-31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發生因煙污染而導致43%的人受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氣味而病倒, 17人死亡事件。1952年12月5-8日, 倫敦煙霧事件,造成4,000人死亡,8,000多人得病。1946、1948年在美國洛杉磯兩次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 1955年8-9月, 又在洛杉磯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 造成400老人死亡, 在該地的250萬輛汽車,日排1,000多噸有害氣體進入大氣與空氣中其他化學成份反應產生淺藍色煙霧, 在該地區長期滯留造成污染。1970年7月8日, 在日本東京也發生光化學煙霧和二氧化硫廢氣使萬人受害事件。在日本,推動環保運動和政府重視環保的直接動因, 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四大公害”的影響。1955年起的富山縣神通川流域骨痛病事件, 是因鉛、鋅冶煉廠排放含鎘廢水污染, 人食用含鎘稻米和含鎘水而中毒。1956年起的熊本縣水俁市的水俁病事件因水俁氮肥廠乙酸乙醛反應管排出的汞渣和水供應污染使魚類中毒引起的, 造成50多人死亡, 受害1萬多人。 1964年起四日市哮喘病流行, 因煉油廠排出的廢水中毒引起。1968年的九州四國等地米糠油事件, 引起幾十萬隻雞突然死亡, 多人得病。這些都因工業有毒氣體或過量廢氣、廢水污染致病致害的。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高速增長和污染劇增相同步, 被稱為“國民生產總污染”,日本工業先進國被稱為“公害先進國”。
長期倡導保護環境的威斯康星州聯邦參議員蓋洛德·納爾遜呼籲設立地球日。1970年4月22日。在大學生丹尼斯·海斯組織、發動下美國2000所大學、1萬所中學、1000個社區舉行了全國性環境示威,參加地球日活動,這一年是第一個世界地球日,這是人類對地球母親的懺悔日。迄今世界地球日已經是第36個年頭。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在環境影響上大體上有悲觀論,樂觀論,協調發展論三種不同的見解。前者對於環保運動有較大影響。1968年來自西方不同國家的約30位企業家和學者聚集羅馬,共同探討關係全球人類發展前途的人口、資源、糧食、環境等一系列帶根本性的問題,對原有經濟發展模式提出質疑。後來人們稱這次聚會為羅馬俱樂部。197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米都斯, D.L.和米都斯,D.H.發表了《增長的極限》報告,這是俱樂部集體研究的第一個重要成果,也是人類對高生產、高消耗、高消費、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的首次認真反思,開創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報告主張要自覺抑制增長達到全球平衡, 減少污染。1974年梅薩羅維奇, 彼斯特爾在這個基礎上有發表《人類處在轉折點上》報告。認為人類對於地球供應人類的能力的自然局限性過於無知、貪婪的欲望導致最大限度地和儘快地利用資源。1980年美國環境質量委員會和國務院發表的《2000年的地球》的報告指出:“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發展, 2000年的世界將比我們現在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更為擁擠, 污染更加嚴重, 生態更不穩定,並且易於受到破壞。”

1992年

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首腦會議在里約熱內盧召開,178個國家的代表團與會, 118個國家的領導人還參加了於1992年6月12-13日舉行的首腦會議。會議發表了《關於環境與發展的里約宣言》、《二十一世紀議程》,《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三個檔案和兩個條約即《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當時已有154個國家簽署)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當時已有148個國家簽署)。中國政府在會上闡明了自己的環境保護政策主張: 第一,經濟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第二,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第三,加強國際合作要以尊重國家主權為基礎,第四,保護環境和發展離不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第五,處理環境問題應當兼顧各國現實的實際利益和世界的長遠利益。1992年全球環境保護政府首腦會議, 對於推動全球環境保護和協調具有重要的影響。

1996年

11月27日,有164個國家的代表參加的世界首腦保護臭氧層會議,會議注意到1996年在南極上空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最大臭氧空洞,其面積超過了2200平方公里。要求在今後3年內,用5.4億美元來毀掉2.1萬噸消耗臭氧層的化學物質。

1997年

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旨在限制已開發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這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的通過表明人類開始正視生存環境日趨惡化和越來越多事實證明全球變暖的影響,並以法律形式明確世界各國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共同責任,因而對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生存環境將將帶來深遠影響。議定書規定,到2008-2012年,所有已開發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數量,要比1990年減少5.2%,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美國削減7%,歐盟8%,日本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至8%。紐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京都議定書》需要在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不同類型國家的碳排放量變化趨勢有所差異,但在 2008 年後多表現出排放量減少或增速放緩,這主要緣於全球金融危機對經濟活動活躍度的影響。全球已有14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該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和中國,批准國家的人口數量占全世界總人口的80%。美國人口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曾於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3月,布希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開發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 和協定缺乏“科學結論”為藉口,宣布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迄今美國是全球八大工業國中唯一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2002年

聯合國舉辦的世界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上,世界領導人——包括來自美國的代表——作出承諾,將提高水質和衛生條件、發展現代化能源、改善公共衛生、發展效益更高的農業以及更好地保護和管理自然資源。

國際實例

葉門概況

如果人口增長速度超過自然資源所能承受的程度,葉門便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水資源耗盡的國家,由此引發的衝突以及大規模人口遷移可能波及整個世界。 葉門政府和專家認為,按照當前的速度發展下去,葉門首都薩那將在大約10年後成為一個無水可用的城市。
在葉門的公路上,經常能夠看到一種汽車的身影,這就是運水卡車。它們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穿過茫茫沙漠,為葉門老百姓送來比汽油更為寶貴的生活物資——水。
在葉門,自來水管經常處於無水可供狀態,水越發成為只有富人能夠承受得起的“奢侈品”。其他人則只能依靠本就不足的降雨,或者將希望寄托在慈善組織身上,解決吃水問題。有時候,他們甚至為了水實施犯罪行為。
在葉門,每人每年能夠獲得的用水量在100至200立方米之間,遠遠低於1000立方米這一國際公認的嚴重缺水線。葉門地下水資源一直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被抽取的速度超過自身補充速度,尤其是在薩那盆地地區。過去的時候,生活在薩那盆地的人一度可以在地下20米處發現水,到2003年卻增加到200米。為了獲得生活用水,當地絕大多數家庭都在屋頂安裝了用來收集雨水的水箱。
一些居民在未經當局許可情況下拼了命地挖井尋水,導致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在南部城市塔伊茲,自來水每45天才供應一次。在北部馬爾罕山區,婦女和兒童要爬到1500米高的山上收集泉水。為了不讓自己在長長的隊伍中等待,他們經常下半夜就動身。
葉門居民生活在嚴重缺水狀態已經有數千年歷史了。由於越來越多的當地人種植毒品作物qat,水資源短缺問題趨於惡化,原因就在於qat種植消耗了葉門多達40%的水資源。據統計,有大約70%的葉門男性每天嚼食qat葉。在乾旱地區,濃密的qat樹經常成為唯一能夠看到的綠色。
葉門計畫與國際合作部次長希斯哈姆·沙拉夫承認:“我們存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人們爆發衝突正是這種短缺引發的一個惡果。如果繼續將大量水用在qat種植上,薩那將在10至15年內成為一座無水可用的城市。”葉門政府正在考慮建設海水淡化廠,但這是一種昂貴的解決之道,同時也可能為時已晚。另一個同時也是唯一的選擇就是減少農業用水並進口更多糧食。

中國概況

1、缺水,水資源污染嚴重,用水浪費並存。我國人均占有水量約為 2220立方米, 即使降水不減少 , 預計到 2030年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將下降為 1760立方米 ,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 /4,逼近國際公認的 1700立方米嚴重缺水的警戒線 。中國被列為世界上最貧水的 13個國家之一 ,全國 7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淮河 、海河和遼河的污染情況相當的嚴重。1996年有關部門調查了我國 532條河 ,其中 436條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調查總數的 82%。中國浪費水十分嚴重, 2003年我國萬元 GDP用水量為 465立方米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4倍 。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0.4 - 0.5,已開發國家為0.7-0.8;水的重複利用率為 50%,已開發國家已達到 85%;全國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達 20%左右,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項每年就損失上億平方米。
2、土地沙漠化嚴重,而且難以抑制。第二次全國沙漠化,沙化土地檢測結果顯示,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已愈 17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的18.13%,並且正以每年約 3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以致西北地區連年出現特大沙塵暴,城鄉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3、人均耕地少,減少速度快,與用地浪費嚴重並存。截至2000年10月31日,我國耕地面積為19.2億畝,人均僅為1.51畝,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5%。到2003年10月31日,耕地下降到18.51億畝,人均耕地下降為1.43畝,3年人均耕地減少5.3%。在耕地如此緊張的條件下,中國的用地並不節約,到 2003年全國建開發區6015個,占土地3.54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60萬公頃。全國開發區中有43%的面積閒置,大量耕地拋荒,迫使國家採取最嚴格的保護耕地政策,全國撤消開發區3763個,占原總數的62.56%。可見浪費土地和耕地的問題是很嚴重的。

制度創新

1、實行土地使用權私有,讓土地使用權所有者及時對土地提供保護。
2、要建立保護土地等生態環境要素的法律,並獨立地嚴格審判和執行。
3、政府退出競爭性投資領域,以便減少破壞環境的機會。
4、按綠色 GDP的要求考核行政區域官員的政績。
5、進行非正式制度創新,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