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卓

甘卓【?-322年】,字季思,丹楊【今安徽當塗】人。東晉初期將領,秦國丞相甘茂之後,曾祖寧,為吳折衝將軍。祖述,仕吳為尚書。父昌,太子太傅。卓為東吳大將甘寧曾孫。官至鎮南大將軍,王敦之亂時一度起兵討伐王敦,但因為人遲豫不決而延誤時機,最終在王敦擊敗朝廷軍隊並執掌朝政後選擇退回駐地襄陽。不久即被王敦秘密命人殺害。

基本介紹

  • 本名:甘卓
  • 字號季思
  • 所處時代:晉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丹楊
  • 去世時間:322年
  • 主要成就:平定陳敏之亂,討伐王敦
  • 諡號:敬
  • 爵號:南鄉候 進爵 於湖侯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平定州亂,統治梁州,討伐王敦,多疑自敗,史籍記載,主要成就,歷史評價,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甘卓,東吳丹楊人,東吳滅亡後,甘卓一度退居自守。後來先後任丹楊郡主簿功曹,後獲察孝廉,舉秀才,擔任吳王司馬晏的常侍。

平定州亂

太安二年(303年)十二月,因張昌部將石冰在揚州境內作亂,議郎周玘等舉兵討伐,甘卓亦有起兵支持,都亭侯。及後東海王司馬越任命甘卓為其參軍,任離狐縣令。但甘卓見當時天下大亂,於是棄官回到江東避亂;途中在歷陽遇到陳敏,而陳敏有意割據江東,甘卓則與他共圖大計,更聯結婚姻。陳敏於是在永興二年【304年】十二月起兵,自號楚公,又擄掠周邊州郡。周玘等江南大族雖獲招攬,但不肯聽命於陳敏。直至永嘉元年【307年】,陳敏任命為右將軍的顧榮秘密聯結征東大將軍劉準,劉準於是派揚州刺史劉機攻陳敏;同時周玘密使其同鄉,陳敏弟弟陳昶部將錢廣殺陳昶。陳昶死後,錢廣勒兵朱雀橋南,甘卓則奉陳敏之命討伐錢廣。但周玘和顧榮則前去遊說甘卓背叛陳敏,甘卓一向敬重顧榮,同時見陳昶已死又心存畏懼,想了很久後最終決定背叛陳敏,最終於將周玘等將陳敏擊敗,協助平定叛亂。

統治梁州

同年琅邪王司馬睿南渡江東,任命甘卓前鋒都督、揚威將軍歷陽內史。其後先於永嘉五年【311年】擊潰反對司馬越的鎮東將軍周馥,後又參與討平杜弢的叛亂,累計功勳獲封南鄉侯,拜豫章太守。後改任湘州刺史,及後更獲進爵於湖侯司馬睿建立東晉以後,甘卓升任安南將軍、梁州刺史,假節督沔北(今湖北北部)諸軍,鎮襄陽。在任期間為政簡惠,又善於綏撫,又不收估稅,令市無二價;甘卓亦將收境內所有魚池的稅款全部贈施給貧民,當地都稱許甘卓的政策。

討伐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大將軍王敦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以誅劉隗之名起兵進攻建康,並派人通知甘卓,請甘卓與他同行。甘卓最初答應,但及後並沒前往,更派參軍孫雙勸阻王敦。王敦及後再命孫雙回報,更以公爵之位引誘,但甘卓仍然沒有前往。同時湘州刺史司馬承亦派主簿鄧騫遊說甘卓反叛王敦,但甘卓參軍李梁卻勸甘卓坐觀成敗,鄧騫力勸,但甘卓仍然遲疑未決。王敦見甘卓久不前來,害怕日後會反對自己,進攻根據地武昌,於是派參軍樂道融出使,務求要令到甘卓前往支持自己。但樂道融因反對王敦叛亂,於是勸甘卓反對王敦。甘卓心中一直不願順從王敦,聽樂道融的話後終於有了決定,於是派巴東監軍柳純宜都太守譚該等人宣布王敦的罪狀,又聯絡司馬承和廣州刺史陶侃,正式討伐王敦,並起兵向武昌進攻。甘卓宣布進攻武昌後,武昌人民都大驚逃散,而朝廷接到甘卓反王敦的上奏後都十分高興,並任命甘卓為鎮南大將軍、侍中都督荊梁二州,荊州牧。

多疑自敗

甘卓雖然決定了反抗王敦,更公開宣戰,但性格不夠果敢堅毅,且年老多疑,此時仍然猶豫,大軍停駐在豬口。甘卓更打算先解救被王敦將領魏乂圍困的司馬承,雖然司馬承要求甘卓先攻破武昌,長沙之圍自然隨武昌陷落而解,但甘卓仍沒動作。同時王敦知道甘卓舉兵十分害怕,派了甘卓侄兒甘卬勸和。甘卓停駐豬口數十日不前,但同時王敦已攻破建康,掌握朝政,並殺尚書左僕射周顗和驃騎將軍戴淵,又送騶虞幡給甘卓。甘卓佑道周顗、戴淵已死,向卓卬說擔心進攻武昌會逼王敦劫逼元帝,危及皇室,決心要退兵回襄陽,並下令撤軍。樂道融和都尉秦康以甘卓已經起兵,不能半途而廢和士卒希望取得戰功而未必甘願撤退為由勸甘卓堅持,又勸他分兵截斷彭澤【今江西彭澤湖長江入口九江市】,使王敦武昌、建康兩邊不得聯絡接應,令其眾自然離散。但甘卓不聽。
甘卓回襄陽後,性情大變,意氣騷擾,舉止失常。主簿何無忌和家人都勸甘卓加強警覺,防備王敦,但甘卓不但不聽,反而動怒。甘卓命士兵解甲大規模屯田,完全不留兵作防衛,功曹榮建勸阻但又不納。襄陽太守周慮收到王敦密令要除去甘卓,又知道甘卓根本沒有做任何防備措施,於是謊稱湖中多魚,勸甘卓命左右前往捕撈,甘卓聽從。周慮於是命人在寢室襲殺甘卓,並將首級送至王敦處。甘卓第四子甘蕃一起被殺害。
王敦之亂太寧二年【324年】被平定後,甘卓獲追贈驃騎將軍,謚曰

史籍記載

晉書·卷七十·列傳第四十》原文:
甘卓,字季思,丹揚人,秦丞相茂之後也。曾祖寧,為吳將。祖述,仕吳為尚書。父昌,太子太傅。吳平,卓退居自守。郡命主簿、功曹,察孝謙,州舉秀才,為吳王常侍。討石冰,以功賜爵都亭侯。東海王越引為參軍,出補離狐令。卓見天下大亂,棄官東歸,前至歷陽,與陳敏相遇。敏甚悅,共圖縱橫之計,遂為其子景娶卓女,共相結託。會周玘唱義,密使錢廣攻敏弟昶,敏遣卓討廣,頓朱雀橋南。會廣殺昶,玘告丹陽太守顧榮共邀說卓。卓素敬服榮,且以昶死懷懼,良久乃從之。遂詐疾迎女,斷橋,收船南岸,共滅敏,傳首於京都。
元帝初渡江,授卓前鋒都督、揚威將軍、歷陽內史。其後討周馥,征杜弢,屢經苦戰,多所擒獲。以前後功,進爵南鄉侯,拜豫章太守。尋遷湘州刺史,將軍如故。復進爵於湖侯。
中興初,以邊寇未靜,學校陵遲,特聽不試孝廉,而秀才猶依舊策試。卓上疏以為:“答問損益,當須博通古今,明達政體,必求諸墳索,乃堪其舉。臣所忝州往遭寇亂,學校久替,人士流播,不得比之餘州。策試之由,當藉學功,謂宜同孝廉例,申與期限。”疏奏,朝議不許。卓於是精加隱括,備禮舉桂陽穀儉為秀才。儉辭不獲命,州厚禮遣之。諸州秀才聞當考試,皆憚不行,惟儉一人到台,遂不復策試。儉恥其州少士,乃表求試,以高第除中郎。儉少有志行,寒苦自立,博涉經史。於時南土凋荒,經籍道息,儉不能遠求師友,唯在家研精。雖所得實深,未有名譽,又恥炫耀取達,遂終,歸身不仕,卒於家。
卓尋遷安南將軍、梁州刺史、假節、督沔北諸軍,鎮襄陽。卓外柔內剛,為政簡惠,善於綏撫,估稅悉除,市無二價。州境所有魚池,先恆責稅,卓不收其利,皆給貧民,西土稱為惠政。
王敦稱兵,遣使告卓。卓乃偽許,而心不同之。及敦升舟,而卓不赴,使參軍孫雙詣武昌諫止敦。敦聞雙言,大驚曰:“甘侯前與吾語云何,而更有異!正當慮吾危朝廷邪?吾今下唯除奸凶耳。卿還言之,事濟當以甘侯作公。”雙還報卓,卓不能決。或說卓且偽許敦,待敦至都而討之。卓曰:“昔陳敏之亂,吾亦先從後圖,而論者謂懼逼而謀之。雖吾情本不爾,而事實有似,心恆愧之。今若復爾,誰能明我!”時湘州刺史譙王承遣主簿鄧騫說卓曰:“劉大連雖乘權寵,非有害於天下也。大將軍以其私憾稱兵象魏,雖託討亂之名,實失天下之望,此忠臣義士匡救之時也。昔魯連匹夫,猶懷蹈海之志,況受任方伯,位同體國者乎!今若因天人之心,唱桓文之舉,杖大順以掃逆節,擁義兵以勤王室,斯千載之運,不可失也。”卓笑曰:“桓文之事,豈吾所能。至於盡力國難,乃其心也。當共詳思之。”參軍李梁說卓曰:“昔隗囂亂隴右,竇融保河西以歸光武,今日之事,有似於此。將軍有重名於天下,但當推亡固存,坐而待之。使大將軍勝,方當崇將軍以方面之重;如其不勝,朝廷必以將軍代之。何憂不富貴,而釋此廟勝決存亡於一戰邪!”騫謂梁曰:“光武創業,中國未平,故隗囂斷隴右,竇融兼河西,各據一方,鼎足之勢,故得文服天子,從容顧望。及海內已定,君臣正位,終於隴右傾覆,河西入朝。何則?向之文服,義所不容也。今將軍之於本朝,非竇融之喻也。襄陽之於大府,非河西之固也。且人臣之義,安忍國難而不陳力,何以北面於天子邪!使大將軍平劉隗,還武昌,增石城之守,絕荊湘之粟,將軍安歸乎?勢在人手,而曰我處廟勝,未之聞也。”卓尚持疑未決,騫又謂卓曰:“今既不義舉,又不承大將軍檄,此必至之禍,愚智所見也。且議者之所難,以彼強我弱,是不量虛實者也。今大將軍兵不過萬餘,其留者不能五千,而將軍見眾既倍之矣。將軍威名天下所聞也,此府精銳,戰勝之兵也。擁強眾,藉威名,杖節而行,豈王含所能御哉!溯流之眾,勢不自救,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武昌既定,據其軍實,鎮撫二州,施惠士卒,使還者如歸,此呂蒙所以克敵也。如是,大將軍可不戰而自潰。今釋必勝之策,安坐以待危亡,不可言知計矣。願將軍熟慮之。”
時敦以卓不至,慮在後為變,遣參軍樂道融苦要卓俱下。道融本欲背敦,因說卓襲之,語在融傳。卓既素不欲從敦,得道融說,遂決曰:“吾本意也。”乃與巴東監軍柳純、南平太守夏侯承、宜都太守譚該等十餘人,俱露檄遠近,陳敦肆逆,率所統致討。遣參軍司馬贊、孫雙奉表詣台,參軍羅英至廣州,與陶侃剋期,參軍鄧騫、虞沖至長沙,令譙王承堅守。征西將軍戴若思在江西,先得卓書,表上之,台內皆稱萬歲。武昌大驚,傳卓軍至,人皆奔散。詔書遷卓為鎮南大將軍、侍中、都督荊梁二州諸軍事、荊州牧,梁州刺史如故,陶侃得卓信,即遣參軍高寶率兵下。
卓雖懷義正,而性不果毅,且年老多疑,計慮猶豫,軍次豬口,累旬不前。敦大懼,遣卓兄子行參軍昂求和,謝卓曰:“君此自是臣節,不相責也。吾家計急,不得不爾。想便旋軍襄陽,當更結好。”時王師敗績,敦求台騶虞幡駐卓。卓聞周顗、戴若思遇害,流涕謂昂曰:“吾之所憂,正謂今日。每得朝廷人書,常以胡寇為先,不悟忽有蕭牆之禍。且使聖上元吉,太子無恙,吾臨敦上流,亦未敢便危社稷。吾適徑據武昌,敦勢逼,必劫天子以絕四海之望。不如還襄陽,更思後圖。”即命旋軍。都尉秦康說卓曰:“今分兵取敦不難,但斷彭澤,上下不得相赴,自然離散,可一戰擒也。將軍既有忠節,中道而廢,更為敗軍將,恐將軍之下亦各便求西還,不可得守也。”卓不能從。樂道融亦日夜勸卓速下。卓性先寬和,忽便強塞,徑還襄陽,意氣騷擾,舉動失常,自照鏡不見其頭,視庭樹而頭在樹上,心甚惡之。其家金櫃鳴,聲似槌鏡,清而悲。巫云:“金櫃將離,是以悲鳴。”主簿何無忌及家人皆勸令自警。卓轉更很愎,聞諫輒怒。方散兵使大佃,而不為備。功曹榮建固諫,不納。襄陽太守周慮等密承敦意,知卓無備,詐言湖中多魚,勸卓遣左右皆捕魚,乃襲害卓於寢,傳首於敦。四子散騎郎蕃等皆被害。太寧中,追贈驃騎將軍,謚曰敬。

主要成就

討周馥,征杜弢,屢經苦戰,多所擒獲。
為政簡惠,善於綏撫,估稅悉除,市無二價。州境所有魚池,先恆責稅,卓不收其利,皆給貧民,西土稱為惠政。
武昌既定,據其軍實,鎮撫二州,施惠士卒,使還者如歸。

歷史評價

顧榮:“甘季思忠款盡誠,膽乾殊快;殷慶元質略有明規,文武可施用;榮族兄公讓明亮守節,困不易操;會稽楊彥明、謝行言皆服膺儒教,足為公望;賀生沈潛,青雲之士;陶恭兄弟才幹雖少,實事極佳。凡此諸人,皆南金也。”
房玄齡等《晉書》:
“①甘卓伐暴寧亂,庸績克宜,作鎮扞城,威略具舉。及凶渠犯順,志在勤王。既而人撓其謀,天奪其鑒,疑留不斷,自取誅夷。”
“②詹臨南服,卓蒞西州。政刑克舉,威惠兼修。應嗟運促,甘斃疑留。”

家族成員

先祖:甘茂
曾祖:甘寧
祖父:甘述
父親:甘昌
兒子:甘蕃
侄子:甘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