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無忌

何無忌

何無忌(?—410年5月9日),字無忌,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縣)人。東晉末年將領,名將劉牢之外甥。

少有大志,拜徐州從事,拜東海國中尉。元興三年,隨同劉裕帶領北府軍平定桓玄之亂,光復晉室,蕩平諸桓勢力,拜江州刺史,封安成郡公。

義熙六年,率軍討伐盧循之亂,敗於徐道覆,持節戰死。追贈侍中、司空,本官如故,諡號忠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無忌
  • 國籍:東晉
  • 民族:漢族
  • 逝世日期:410年5月9日
  • 職業:將領
  • 主要成就:與劉裕等起兵討伐篡位的桓玄
  • 籍貫: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縣)
  • 官職:江州刺史、廣武將軍
  • 追贈:侍中、司空
  • 諡號:忠肅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興舉義兵,討平諸桓,持節戰死,軼事典故,人物評價,親屬成員,史書記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何無忌少有大志,獲州府命為從事,後轉太學博士,舅舅劉牢之鎮守京口時也常與他參議大事。
何無忌像何無忌像
隆安四年(400年),司馬元顯封其子司馬彥璋為東海王,任命何無忌為東海國中尉,加號廣武將軍
元興元年(402年),劉牢之受命作為前鋒都督討伐荊州刺史桓玄,但當桓玄率軍漸漸逼近建康,劉牢之仍沒進攻桓玄,反倒因怕滅桓玄後不能被司馬元顯所容,終決定向桓玄投降。何無忌以及劉裕在當時屢次懇切的諫止劉牢之,但劉牢之都不從,還是向桓玄投降。桓玄及後擊敗了司馬元顯,並將司馬元顯和其黨眾,以及司馬彥璋也處死了。何無忌知道司馬彥璋被處死,就在集市上痛哭,獲當時的人稱許。
劉牢之被桓玄調為會稽內史,被劉牢之視為削奪其權力的行為,於是圖謀起兵討伐桓玄。然而,劉牢之將計謀告訴劉裕後,劉裕卻以人情皆附桓玄,拒絕支持劉牢之。當時何無忌亦問劉裕自己去向,劉裕說:“我看劉牢之肯定會失敗,你可隨我返回京口。若桓玄守晉臣之節,我就與你輔助他;否則,我就與你共謀消滅他。”何無忌聽從而與劉裕同返京口,而劉牢之亦因得不到其他幕僚支持而失敗自殺。

興舉義兵

桓玄得勢後自居高位,又讓桓氏子弟擔當內外要職,更誅殺一批北府軍舊將,有篡位之心。元興二年(403年),劉裕奉命攻伐叛亂的盧循,在擊敗盧循後,何無忌偷偷去見劉裕,勸說劉裕在山陰縣起兵討伐桓玄,不過劉裕想等待桓玄正式篡位,而在鄰近建康的京口起兵討伐,故此沒有實行何無忌的建議。十二月,桓玄篡位稱帝。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與何無忌返回京口,密謀討伐桓玄,復興晉室,於是與劉毅王懿孟昶檀憑之等人共謀起兵。劉裕等軍於二月乙卯日正式起兵,並於次日成功奪取了京口及廣陵兩個重鎮的控制權。當時何無忌亦推薦了劉穆之給劉裕作為主簿。劉裕及後率軍攻陷建康,桓玄出走江陵,劉裕在建康以武陵王司馬遵承制建立行台,司馬遵遂以何無忌為輔國將軍、琅邪內史,並授予司馬道子府中精兵,命其與劉道規在劉毅統領下追擊桓玄。

討平諸桓

桓玄西走江陵,留何澹之等人留守湓口,而何無忌和劉道規就於四月庚戌日在桑落洲與何澹之軍作戰,何無忌縱然知道何澹之不在來攻的船艦之上,不過仍勸劉道規盡力進攻,意圖強大自軍的士氣並降低敵軍士氣。何無忌等奪取了來攻的船艦後宣稱何澹之已被其所俘,令敵軍軍心驚擾,何無忌於是與劉道規乘勝進攻,於是大敗何澹之,並接連攻下湓口和尋陽,將在尋陽的晉室宗廟神主以及武康公主和琅邪王妃褚靈緩送回建康。五月癸酉日,何無忌與劉毅和劉道規等於崢嶸洲擊敗桓玄親率的軍隊,桓玄在戰後棄江陵西走。江陵當時受荊州別駕王康產的控制,奉晉安帝復位。不過,劉毅等所率的義軍在桓玄死後十日仍未到江陵,桓振等人於是乘虛襲取江陵,何無忌等至巴陵,先後擊敗在馬頭的桓謙和龍泉的桓蔚,及後不聽劉道規勸止,直取江陵,卻被桓振和馮該合兵擊敗,與劉毅等被逼退還尋陽。十月,劉毅等再率何無忌等西進討伐桓振,先陷夏口以及馮該分兵戍守的魯山城和偃月壘,至十二月再取巴陵。
義熙元年(405年),因南陽太守魯宗之舉兵討伐桓氏,桓振率兵進攻魯宗之,而劉毅等就乘時進陷江陵,何無忌及後護送晉安帝返回建康。三月庚子日,何無忌轉督豫州、揚州之淮南、廬江、安豐、歷陽、堂邑五郡軍事、右將軍、豫州刺史。但何無忌尚未至任就改持節都督江東五郡軍事、會稽太守。
義熙二年(406年),何無忌遷都督荊、江二州之江夏、義陽、綏安、及豫州之西陽、新蔡、汝南、潁川三州八郡諸軍事、江州刺史。同年,封安成郡開國公,賜食邑三千戶並加督司州之弘農及揚州之松滋二郡軍事,加散騎侍郎,進鎮南將軍

持節戰死

義熙六年(410年)二月,廣州刺史盧循乘劉裕北伐南燕的機會叛亂,進攻江州。三月,何無忌自尋陽引兵拒盧循。長史鄧潛及參軍殷闡都勸諫何無忌不要輕進,應當據城而守,積蓄精銳與其對抗,不過何無忌都沒有聽從。三月壬申日,何無忌與盧循部將徐道覆相遇於豫章,徐道覆命令數百兵以強弩登臨西岸小山射擊何無忌軍。剛巧西風暴急,無忌所乘小艦飄向東岸,徐道覆於是乘風命大艦進逼何無忌之艦,何無忌軍遂奔走潰敗。不過何無忌至此厲聲曰:“取我蘇武節來!”以示像昔日蘇武持節不屈節於匈奴之忠。當符節送至時,何無忌執節以督戰。但是當時叛軍人數太多,何無忌雖毫無懼色,但仍持節戰死。
何無忌之死,令全國震驚。朝野人士更以昔日何無忌與劉裕等共謀討伐桓玄之時皆作計算籌謀,而如今敗死卻因輕率出兵,感到痛惜。朝廷追贈何無忌侍中、司空,本官如故,諡號忠肅。

軼事典故

何無忌忠貞堅定,但意氣用事,每當有人做事不合其心意,情緒就會顯現在其說話和神態上。在劉毅反攻桓振等人占領的江陵時,何無忌雖受劉毅統率,但他卻以此煩擾,自行解除統率,劉毅以其專擅,於是奏免其琅邪內史職位,改以輔國將軍攝軍事,更因而與一直交好的劉毅產生嫌隙。
義熙初年,殷仲文棄暗投明,做了東陽太守。何無忌十分仰慕殷仲文,殷仲文也答應要順道拜訪何無忌。何無忌更加欽佩,命令文人殷闡等人撰寫義構文,以等待殷仲文的光臨。沒想到殷仲文精神恍惚,沒有經過何府。何無忌懷疑他輕視自己,大發脾氣,告訴劉裕。於是殷仲文便被劉裕殺死。

人物評價

桓玄:何無忌,劉牢之之甥,酷似其舅。共舉大事,何謂無成!
司馬德宗:無忌秉哲履正,忠亮明允,亡身殉國,則契協英謨;經綸屯昧,則重氛載廓。及敷政方夏,實播風惠。妖寇構亂,侵擾邦畿,投袂致討,志清王略。而事出慮外,臨危彌厲,握節隕難,誠貫古賢,朕用傷慟於厥懷。
《晉書》:無忌挾功名之大志,挺文武之良才,追舊而慟感時人,率義而響震勍敵,因機效捷,處死不懦,比乎向時之輩,豈同日而言歟!
贊曰:安成英武,體茲忠烈。舍家殉義,忘生存節。
蔡東藩:無忌猛將也,而失之輕;劉毅亦悍將也,而失之愎,輕與愎皆非良將才,徐道覆謂其無能為,誠哉其無能為也。

親屬成員

舅:劉牢之
子:何邕,繼嗣

史書記載

《晉書·卷八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