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

宜都

宜都,湖北省直轄、宜昌市代管縣級市,位於鄂西南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江漢平原向鄂西南山地過渡地帶,東隔長江與宜昌市猇亭區枝江市相望,東南鄰松滋市,西南、正西與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交界,北與宜昌市點軍區接壤,介於東經110°05‘-111°36',北緯30°05'-30°36'之間。

宜都市版圖總面積1357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下轄1個街道、8個鎮、1個鄉,戶籍總人口391864人。2016年,該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50.54億元。

宜都於公元前196年設縣制,名為夷道。公元210年,劉備設宜都郡,取“宜於建都”之意。宜都素有“楚蜀咽喉”、“三峽門城”、“鄂西門戶”之稱,是一代宗師楊守敬、清代學者王永彬、開國上將賀炳炎的故鄉。

宜都是2016年度湖北省唯一的全國百強縣市,先後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中國民間故事之鄉、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省級環保模範城等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宜都市入選“綜合實力百強縣”、 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2018年10月,獲得“2018年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概況,公路,水路,社會事業,文化體育,科學技術,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地方文化,宜都精神,城市象徵,民間故事,文化遺址,名優特產,旅遊景點,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宜都境內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確證在置縣前5000多年時,人類就已經在該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都牌坊宜都牌坊
春秋戰國時期,縣境屬楚地。
時縣域屬南郡。
西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宜都已設有縣制,名夷道縣,治所在今陸城,隸南郡。西漢末年曾更名為江南縣,不久復名夷道縣。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屬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治今陸城,轄夷道、西陵、佷山三縣,“宜都”始得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大將陸遜占領宜都郡,獲取夷道、枝江、夷陵、秭歸等縣。時縣域屬吳。
三國時期,宜都郡屬吳荊州,轄秭歸、西陵、夷道、佷山四縣。
晉朝時宜都郡屬荊州,轄夷道、佷山、夷陵三縣。東晉太和年間,夷道改名為西道縣,後仍復名夷道。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析夷道縣置宜昌縣,宜都郡遂轄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縣。西魏時,宜都郡屬柘州,轄巴山、夷道、歸化、夷陵四縣。南朝陳時,後梁與陳劃長江為界,將縣域分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縣。江北夷道縣屬後梁,江南夷道縣屬陳。陳天嘉元年(560年)江南夷道縣改為宜都縣。
開皇七年(587年)廢宜都郡,宜都縣改為宜昌縣,先屬松州,後屬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縣,屬峽州。大業三年(607年)改峽州為夷陵郡,夷道縣改屬夷陵郡。
初縣域仍置宜昌、夷道二縣。武德二年(619年)改宜昌縣為宜都縣,屬江州。貞觀八年(634年)夷道縣併入宜都縣,屬荊州都督府峽州郡。
宋朝時,宜都縣屬荊湖北路峽州夷陵郡。
元代,宜都縣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峽州路,隸河南行省。
明代,宜都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夷陵州。
順治四年(1647年),宜都隸屬於荊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屬荊州府。同治四年(1865年),縣境內設14鋪、36保、99甲、13市鎮。
民國初年,宜都縣屬湖北省荊南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屬荊宜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設4區,有集鎮13個。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全縣劃分為3個區、1個督導區,17個鄉鎮。
1949年7月,宜都縣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枝江縣,將其所轄區域劃歸宜都縣管轄。
1962年12月,恢復枝江縣制,白洋等6個區和江口鎮劃歸枝江縣管轄。
1987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設立枝城市(縣級)。
1998年6月,枝城市更名為宜都市。
1949年至1957年,宜都縣隸屬宜昌專區;1958年至1961年隸屬宜都工業區;1962年至1969年隸屬宜昌專區;1970年至1992年隸屬宜昌地區。
1992年起,屬湖北省宜昌市代管。
宜都市城區宜都市城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末,宜都市下轄陸城街道1個街道,紅花套鎮高壩洲鎮聶家河鎮松木坪鎮枝城鎮姚家店鎮五眼泉鎮王家畈鎮等8個鎮,潘家灣土家族鄉1個鄉,市政府駐陸城街道園林大道1號。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宜都市為湘鄂西片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宜都市位於鄂西南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江漢平原向鄂西南山地過渡地帶,東隔長江與宜昌市猇亭區枝江市相望,東南鄰松滋市,西南、正西與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交界,北與宜昌市點軍區接壤。全市版圖總面積1357平方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0°05‘-111°36',北緯30°05'-30°36'。

地形地貌

宜都市處於鄂西山地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是一個丘陵起伏的半山區。最高點為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最低點為枝城鎮的官洲,海拔僅38米。西南地勢高竣,群山連綿,高程在250-800米之間,約占總面積的40%。東部丘陵,海拔在50-250米,沿長江及清江出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沖溝與崗地交錯,但坡度較緩,形成平畈。

氣候

宜都市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16.7℃,一月最低平均氣溫4.6℃,七月最低平均氣溫28.1℃,無霜期273天,年平均降雨量1235.4毫米,夏季多暴雨,主要災害性天氣為大暴雨強寒潮。

水文

宜都市河流水系發育,溪河縱橫,共有大小河流50餘條,長江自宜昌市猇亭區虎牙灘入境,由北向南流向洋溪入枝江市境,市內河段長45千米。清江自西從長陽入境,至城區流入長江,市內河段33千米為長流河。漁洋河(又名漢陽河)自五峯縣入境,流徑潘家灣、聶家河、五眼泉、姚家店四個鄉鎮,於五眼泉鎮和姚家店鎮交界處注入清江,為清江支流,市內河段60千米。除此以外,還有大溪河九道河、松木坪陳家河、尖岩河、乾溝河等44條大小溪河。
清江清江

自然資源

水資源

2014年,宜都市水資源普查總量8.23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8.192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3.1106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2116立方米/人。全市總供水量1.840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8183億立方米,地下水供水量0.0219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宜都市土地資源分布格局大體是“七山一水兩分田”。截至2015年,全市土地總面積135482.83公頃,其中西南山區面積63228.57公頃,占46.67%;中部丘陵面積55926.18公頃,占41.28%;沿江平原崗地面積16328.08公頃,占12.05%。境內土壤共紅壤土類、黃壤土類、黃棕壤土類、石灰岩土類、紫色土類、潮土土類和水稻土土類7個土類,18個亞類,64個土屬和183個土種。全市耕地面積22206.99公頃,占60%耕地分布在市域東北部的長江流清江下游和漁洋河沿岸平原、崗地。其中水田8753.73公頃,占耕地的35.59%,主要分布在市域緩丘陵和沿長江、清江、漁洋河地帶;旱地13379.22公頃,占耕地60.08%,集中在市域的中部。林地72186.61公頃,主要分布在市域的西南山區。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宜都市共發現礦種有5大類23種,礦床(點)109處。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礦種12種,礦床32個,包括大型礦床4處,占3.7%,中型礦床14個,占12.8%,小型礦床14個,占12.8%,零星礦點77個,占70.7%。已查明資源總68687萬噸,非金屬62505萬噸,占91%。全市礦產資源潛在總價值172.4億元,人均潛在總值4.47萬元。水泥石灰岩、方解石重晶石、建築石料等礦產,是宜都市主要開發利用的礦產。

植物資源

宜都市森林植被分區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清江流域低山丘陵樟、毛竹、松杉、柏木林小區,同時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在境內也廣有分布。截至2015年,全市林業用地面積9.19萬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6.74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70%;活立木總蓄積量256萬方,森林蓄積253萬方,森林覆蓋率64.12%。全市共有森林植物78科,192屬,479種,其中喬木415種,灌木58種,木質藤本6種。主要用材林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栓皮棟等,主要經濟林樹種有柑橘板栗烏柏油桐等,引進樹種12個。植物群落為針葉林與闊葉林混交。境內水生植物共65種,隸屬26科47種。

動物資源

截至2015年,宜都市有獸綱重點保護動物4目10科16種,代表物種有斑羚大靈貓花面狸赤腹松鼠野豬等,占全省重點保護42個物種的38%。16種獸類中受國家II級保護的有4種,省級保護的有12種;鳥綱重點保護動物10目20科35種,代表物種有白鶴鴛鴦、大小杜鵑、紅嘴相思鳥家燕等,占全省重點保護151種的23%,35種鳥類中,屬國家I級保護的有自鶴1種,II級保護的有6種,省級保護的有28種;兩棲爬行綱重點保護物種3目5科11種,代表物種有中華大蟾蜍烏梢蛇銀環蛇麗紋龍蜥等,占湖北省重點保護42種的26%。

人口民族

2015年末,宜都市居民總戶數為150106戶。戶籍總人口為396913人。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191658人,非農業人口205255人,分別占48.3%,51.7%;男性200441人,女性196472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0.5%,49.5%;18歲年齡以下人口為48822人,占12.3%;18-35歲人口87207人,占22.0%;35-60歲人口172073人,占43.4%;60歲以上人口88811人,占22.3%。2015年人口變動中,出生3335人,出生率為8.41%0;死亡2500人,死亡率為6.31%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0;全年人口機械變動情況為:遷人939人,遷出1134人;自然年度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8.14%。宜都市境內主要民族為漢族,主要少數民族為土家族
2016年末全市居民總戶數為150326戶。常住人口39.07萬人。戶籍總人口為391864人。在總人口中,鄉村人口212012人,城鎮人口179852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4.1%、45.9%;男性197763人,女性194101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0.5%、49.5%; 18歲年齡以下人口為48180人,占12.3%;18—34歲人口84133人,占21.5%;35—59歲人口168223人,占42.9%;60歲及以上人口91328人,占23.3%。全年人口變動中,出生3759人,出生率為9.45‰;死亡2578人,死亡率為6.4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97‰。全年人口機械變動情況為:遷入659人,遷出1130人。

經濟

綜述

宜都是2016年度湖北省唯一的全國百強縣市,入圍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全國工業百強縣市。
2015年,宜都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0.9967億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長10.3%(按可比價計算),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2.1380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15.4758億元,增長11.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43.3829億元,增長9.1%。一、二、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從2014年的9.0:62.6:28.4變為8.4:63.0:28.6。
2016年,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505430萬元,比上年增長10.1% (按可比價計算),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71398萬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404758萬元,增長10.4%;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629274萬元,增長11.1%。一、二、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從2015年8.4:63.0:28.6的變為8.6:61.8:29.6。
2017年,實現生產總值5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1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2億元。主要經濟指標總量保持宜昌前列,綜合實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從上年85位升至81位。

第一產業

2015年,宜都市完成農業總產值71.3099億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長5.0%。在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33.2711億元,增長3.7%;林業1.0312億元,增長9.7%;牧業29.5651億元,增長5.5%;漁業5.8766億元,增長7.7%。農、林、牧、漁及農業服務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例分別為46.7%、1.5%、41.5%、8.3%、2.0%。全年糧食播面36.99萬畝,糧食總產量11.64萬噸,增長1.9%。主要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油料13.60萬畝,下降1.5%;蔬菜8.44萬畝,增長6.7%;至年末,茶葉、水果定植面積分別為12.10萬畝、30.87萬畝。
2015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類別
單位
產量
比2014年±%
糧食
萬噸
11.64
1.9
油料
萬噸
2.17
2.1
蔬菜
萬噸
24.22
7.8
茶葉
16090
6.7
水果
萬噸
54.18
-13.3
柑桔
萬噸
53.98
-13.4
2015年,宜都市主要林產品產量為:油桐籽264噸,增長2.7%;棕片771噸,增長13.2%;板栗308噸,下降13.0%;木材採伐量22080立方米,下降48.3%。全年水產品產量16139噸,增長2.7%。全市淡水養殖面積為4.75萬畝;淡水養殖產量14877噸,增長2.4%。全年農業物資裝備水平為:農業機械總動力為21.98萬千瓦,化肥施用量(折純)1.83萬噸,農村用電量11587萬千瓦小時。
2015年主要畜禽產品產量
類別
單位
產量
比2014年±%
牲豬出欄
萬頭
80.01
-2.4
山羊出欄
萬隻
35.10
3.8
大牲畜出欄
萬頭
2.50
5.4
家禽出籠
萬羽
602.88
5.3
蛋類產量
6240
5.1

第二產業

2015年末,宜都市在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6家,全年累計完成工業產值1049.8255億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長13.4%,其中:輕工業產值為371.7913億元,重工業產值為678.0342億元,分別占35.4%、64.6%;內資企業完成888.4091億元,占84.6%,港澳台及外商投資企業完成161.4164億元,占15.4%。工業增加值增長13.5%。
宜都工業園宜都工業園
2015年,宜都市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19.2583億元,增長13.7%;利稅總額為108.0551億元,下降8.7%,其中利潤51.9628億元,下降28.3%;虧損企業虧損額為5345萬元,增長203%。全市有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18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產值20.61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為91.55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為68.01萬平方米。
2015年規模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類別
單位
產量
比2014年±%
發電量
萬千瓦小時
285914
-3.3
精製茶
112673
19.8
衛生陶瓷製品
萬件
1702
10
化學藥品原藥
16495
107.1
輸送機械(輸送機和提升機)
128540
22.7
水泥
萬噸
487.6
-3.5
硫酸(折100%)
萬噸
62.1
109.7
合成氨(無水氨)
萬噸
22.3
2.9
磷酸一銨(實物量)
萬噸
127.7
8.9
罐頭
81496
-25.7
鹽酸(氯化氫,含量31%)
萬噸
3.7
-42

第三產業

2015年,宜都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98.6555億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長13.2%。按規模分,限上企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為59.8120億元,占比達60.6%,其中限上法人單位完成45.9252億元,增長19.6%。全年各旅遊服務企業共接待遊客249.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性收入22億元,分別增長24.1%和23.6%。
2015年末,宜都市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餘額186.1862億元,比年初增加8.9740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30.1464億元,比年初淨增14.4661億元,人平儲蓄存款為32793元,增長12.7%;年末各項貸款餘額為126.7769億元,比年初減少2.8391億元。金融機構住戶貸款餘額24.7207億元,比年初增加1.8406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102.0563億元,比年初減少4.6797億元。
2015年末,宜都市累計訂銷報紙、雜誌579.9萬份;累計完成郵電業務營業收入2.3821億元。2015年,全市累計完成商品房銷售面積(含現房和期房)47.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5.4%,其中住宅41.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9.1%;商品房銷售額15.4716億元,同比增長9.7%,其中住宅12.5367億元,同比增長-2.2%。
2017年,2017年新增限上商貿企業14家,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占比超過60%。

交通

概況

宜都位於鄂渝湘三省交界處,屬於三峽宜昌半小時經濟圈。貫穿南北的焦柳鐵路及兩江航道,滬蓉高速三峽翻壩高速架起連線外界的快速通道,宜華、陸漁一級路、宜張、宜岳高速宜都段建成通車,水路空立體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公路

2015年,宜都市公路總里程3299.522千米、路網密度243.14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一級公路109.574千米、二級公路167.375千米、三級公路92.188千米、四級公路2840.939千米、等外公路89.446千米。此外,有宜岳、宜張兩條在建高速公路途徑宜都。
宜都市交通圖宜都市交通圖

水路

2015年,宜都市航道通航總里程87千米,共有各類營運船舶64艘,其中在營客、渡船16艘,旅遊客船1艘,貨運船舶47艘,港口經營企業92家,碼頭112座,渡口16個。

社會事業

文化體育

2015年,宜都市有文化館指導的館辦文藝團體1個、鄉鎮文化服務中心10個、民眾業餘文藝團體86個,有村(社區)文化室163個,館藏圖書138千冊。廣播綜合覆蓋率為97.15%,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為96.9%。
宜都市文化藝術節宜都市文化藝術節
2015年,宜都市舉辦體育比賽、全民健身活動14次,參加活動11.3萬餘人次。全年獲得省以上運動獎牌15塊,其中金牌7塊。

科學技術

2015年,宜都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0.44萬人。全年獲得宜昌科技進步獎3項,省級科技進步獎1項;申請國家專利503項,獲授權專利157項;完成重大科技成果登記27項。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79.06億元、增加值118.9億元,分別增長22.2%、15.6%。

教育事業

2015年末,宜都市有各類學校42所,在校學生2.79萬人,專任教師2139人,其中:國小在校學生1.47萬人,國中在校學生0.64萬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0.44萬人。全市適齡兒童入學率10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為10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8.9%,高考錄取率為95.7%;中、國小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全市各類學校校舍面積有43.44萬平方米,其中教室、圖書室、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五室”面積有15.08萬平方米,占34.7%。
宜都市中學

醫療衛生

2015年,宜都市有衛生機構250個,床位2244張,執業(助理)醫師861人。按人口計算的每萬人擁有衛生機構6.3個,擁有床位56.5張,擁有醫生數21.7人。

社會保障

2015年,宜都市有8.82萬名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6.36萬名職工參加了醫療保險;3.72萬名職工參加了工傷保險;2.38萬名職工參加了生育保險;2.58萬名職工參加了失業保險,其中有2031名職工享受了失業保險待遇,全年發放失業保險金1933.31萬元。職工各項保險待遇支付率和社會化發放率為100%。10個鄉鎮都建立了社會保障網路。全市農村有28.20萬人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為100.0%;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為13.51萬人,積累基金103690萬元。全市有撫恤、補助優撫對象2806人,有優待優撫對象363戶。全年有4139戶、7131人享受城市低保,有8011戶、12715人享受農村低保。農村社會救助總人數24128人。年末各類收養性單位21個,床位2218張,收養各類人員1364人。

地方文化

宜都精神

宜都市城市精神為:守信、敬業、融和、厲行,於2008年3月7日經宜都市第六屆人大常委會第8次會議審議通過。
守信:體現質樸敦厚的民風和誠信為本、知榮遠辱、建設“誠信之城”的基本理念。
敬業:展示追求卓越、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高度使命感與事業心。
融和:在繼承和吸納的基礎上深謀遠慮、開拓創新、統籌兼顧、和諧發展;納四海人才,聚九州精英,自信豁達、超越自我。
厲行:確定志向,持之以恆;令行禁止,雷厲風行。極強的執行力確保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城市象徵

城市標誌
宜都市城市標誌的主體圖形是以“宜都”二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小寫“y”“d”為基本設計元素,將兩者進行連筆設計處理,有機地形成了以下主體圖形含義:
一、一隻沖天而起、展翅高飛的鳥兒的形象圖形,代表了宜都“守信敬業、融合厲行”的城市精神,同時也寓意宜都已進入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文化繁榮的良好發展時期及作為湖北省縣市社會經濟發展領頭雁的良好風貌。
二、兩條曲線相交形態代表了長江與清江相匯宜都——體現了獨特的地理區位與濱江城市特點,暗喻宜都在社會全面發展過程中緊緊與時代融合、共進。
宜都城市標誌宜都城市標誌
三、兩線將方形標誌外形分割成不規則的三部分,在平面空間裡自上而下配以不同顏色象徵:藍色代表藍天,寓意宜都的循環經濟;綠色代表自然,寓意宜都山川秀美;黃色代表價值,寓意宜都是投資創業的黃金寶地。整體構成了一幅和諧優美的畫卷,寓意宜都市宜商、宜居、宜業的良好社會、生態環境。
四、揚起的“翅膀”或翻騰的“浪花”形態也暗示了宜都澎湃、強勁、持續的發展動力,是長江經濟帶中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弄潮者。
五、主體圖形後的背景圖形是以綠色為主體的水墨暈紋,有山水宜都,人文匯集之意,象徵宜都秀美的自然景觀、深厚的人文內涵及社會可持續發展態勢,配合展翅騰飛的白鳥或兩江交匯、中流擊水壯景的主體象徵圖形,形成一幅優美激越的風情畫面,也暗示了“水匯兩江秀,業聚宜都興”的城市風貌。
●市花市樹
2000年7月,宜都市在市民中開展評選市樹市花活動。2000年10月13日,宜都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會議決定命名香樟為宜都市市樹,紫薇為宜都市市花。

民間故事

2000年5月,宜都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故事之鄉”稱號。宜都傳統的故事活動可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1.日(說)白彈琴(談情)講古
在宜都本地的口語中,講故事又叫“講古”、“日白談情”、“講日古子經”,既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也不分人多人少,均可即興開講。在自發的傳講過程中,不斷產生一些講述力強、記憶力好的人,他們被人們稱為“日白佬”。如潘家灣土家族鄉88歲的山民沈澤雄,一生講古無數,又擅長於唱“五句子”山歌,被當地的土、漢百姓譽為活寶。
2.為謀生計說書
晚清至1949年前,宜都水府廟,洋(輪船)碼頭,丹陽河碼頭,古老背碼頭,紅花套河街等都有茶社。店老闆為招徠生意,習慣於請有名望的說書藝人上門講書。茶客們一把拖椅一杯茶,喝茶聽書。老闆與說書人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老闆按收入的一定比例付給報酬。藝人根據老闆和聽眾的要求選擇書目,一部連台本,一講就是十天半月。解放前後著名的老藝人有古老背桐嶺的張大楷、朱塌鼻子、姚家店黃家河的徐雲等。其中張家是說書世家,張大楷的祖父張清齋出生於清道光年間,專說長篇大書;他的父親張雲先在民國初年已成為名噪一方的說書藝人。徐雲稍後於張大楷,也在2003年去世。聽過他們說書的人的回憶,他們傳講的主要書目有《封神榜》、《三國》、《水滸》、《說岳》等。
3.勸人積德講善書
宣揚孝敬父母、家庭和睦、扶危濟困、積德行善、因果報應,在宜都稱為講善書。一般是在夏天納涼時和冬天圍火爐烤火時進行。一個家族聚攏了,請來說書的藝人,為家族成員宣講。講善書的藝人是不收費的,東家只招待一餐飯就可以了。民國年間白洋鎮的劉國湘老人可算代表性藝人,他一生浪跡於宜都、枝江、江陵等地,《好媳婦》、《吉祥花》等是他的傳統段子。他病故於50年代初,沒有傳人。20世紀70年代起在政府文化部門的倡導下,新故事創講活動有了很大發展。成立了宜都故事學會,各鄉鎮成立了分會;依託民間故事創講能手,培育了一批故事創講傳人;故事講演被納入民眾文化活動的範疇,每年有組織地開展活動;一大批新創作的故事被各類報刊雜誌刊登。1980-2014年,全市先後舉辦故事培訓班41次;舉辦“少兒故事大王”創作演講比賽24屆;累計630多件新創故事作品在各級報刊發表;收集整理出版了《宜都民間故事集》、《宜都地名故事》等故事專集12部。2003年《楊守敬故事》英漢對照版獲“中華大眾文學獎”;2004年11月5日《宜都民間故事》被文化部確定為全國民間文化重點保護項目;2009年,《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宜都卷》獲國家“山花獎”。

文化遺址

城背溪文化遺址
據20世紀80年代在宜都城背溪遺址的兩次考古發現,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宜都先民就生產、生活、繁衍在這塊土地上。他們已經會打制和磨製簡單的石器工具。打制石器多石片石器,還有石球、網墜等;磨製石器主要有石斧,亦有石鏟;出土有磨光的或粗或細的棒狀物,疑為磨棒;還有較薄較平的板狀石,疑為磨盤。陶器多夾砂紅褐陶、泥質紅褐陶和灰褐陶;採用泥片貼築法製作。此外,城背溪遺址還發現有稻殼遺存。
城背溪文化遺址分布於典型的山前地帶,這樣的地理環境為當時人們從事農業與狩獵或漁獵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使當時人們發展原始農業成為可能。城背溪文化的稻穀遺存,生產工具和家畜遺存皆證實了這一點。歸納其經濟特徵為:儘管出現了原始農業和家畜飼養,但規模有限;其生產工具組合反映採集、漁獵在經濟生活中占相當重要的地位。

名優特產

名稱
簡介
圖片
土老憨蜜柑
土老憨蜜柑是套用無公害生產規程,採用物理、生物技術防蟲治病、控水增糖、完熟採收等方法生產的一種蜜柚,具有果型端正、皮薄光滑、色鮮汁多、肉嫩味濃的特點。
宜都
土老憨系列乾菜
“土老憨”乾醃、臘菜以生長在宜都王畈松樂山、綠竹溪、將軍山奧陶紀原始石林等地區的野生植物、農家生豬為主要原料,通過細采、揀選、自然晾曬、中草藥煙燻等原始程式並採用傳統民間手工工藝精製而成,具有開胃健脾、促進消化等特點。
宜都

旅遊景點

名稱
簡介
圖片
三峽九鳳谷
三峽九鳳谷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宜都市五眼泉鎮,占地3.7平方千米,是集四季花海、峽谷溯溪、高空滑索、棧道幽徑、兒童探索樂園及主體活動等眾多娛樂項目於一體的宜都首家準4A級綜合性主體生態旅遊區。
宜都
楊守敬故居位於宜都市陸城鄰蘇巷30號,是1986年宜都市人民政府為紀念楊守敬,報經中宣部、湖北省委宣傳部批准建立的。2000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被省政府推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宜都
梁山
梁山——佛、道兩教共居一山,有中國“南武當“之稱。海拔920米,方圓8平方千米,山勢雄奇,山麓有佛教觀音禪寺,山頂為道觀金頂。
宜都
正國民俗博物館位於宜都市陸城城區西南部紅春社區內。整個建築為清代徽派井院式結構,高低錯落。博物館共分為十五個展廳及一個精品展館。共收藏萬餘件民俗文物,登記的藏品數共有1800件,其中一級文物有2件、二級文物10件、三級文物20件、一般文物1768件。
宜都
宋山森林公園位於高壩洲鎮宋山沖,宜華一級路與高壩洲電廠專用公路接線即到。國家AAA級景區,省級森林公園。景區有千年垂枝銀杏、百年桂花、十萬松濤林、百畝“方向竹”、名剎法泉寺。
宜都
奧陶紀石林景區,國家AAA級景區,位於宜都市潘家灣鄉,相距古潮音洞與柴埠溪國家森林公園均在20千米左右,是中國國內發現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距今5億年的奧陶紀石林景觀。
宜都
楊守敬書院
楊守敬書院地處湖北清江天龍灣風景區硯墨山(五眼泉鎮石門村),陸漁路石門進線即到。楊守敬書院建築採用了中國傳統古書院的形制,保留了古書院最基本的講學、藏書、祭祀功能。
宜都
古潮音洞度假山寨
古潮音洞度假山寨,國家AAA級景區。地處宜都市聶家河鎮。古潮音洞又名謝家洞,分別因洞中神奇潮音和明末謝氏家族在洞中躲避李自成起義軍追剿而得名。該洞為灰質白沙岩層結構,成洞於寒武紀,距今約5億3千萬年。
宜都
參考來源:

著名人物

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枝城鎮石門坎人,晚清學者。
賀炳炎(1913-1960),生於宜都市松木坪江家灣村,在戰爭年代失去了右臂,人稱獨臂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
楊守敬(1839-1915),中國近代歷史地理學家、版本目錄學家、藏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
曹廷傑(1850-1926)譜名楚訓,字彝卿,祖籍宜都縣,後遷居江北高殿寺(今屬枝江),愛國學者。
朱語今(1916-1988),本名朱裕,五眼泉鎮麒麟山人,編輯出版家,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創建者之一。
李啟斌(1936-2003),生於宜都市高壩洲鎮,天文學家。
(著名人物僅列部分)

城市榮譽

獲評時間
榮譽稱號
2000年5月
中國民間故事之鄉
2005年10月
全國文化先進縣市
2006年12月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2007年9月
全國政務公開工作先進縣市
2008年9月
2005-2007年度國家園林城市
2009年9月
中國十佳休閒宜居生態城市
2016年11月
2016年度全國科學發展百強縣市
2009年12月
2009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
2009年12月
2007-2008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
2010年4月
中國產業發展能力百強縣市
2012年3月
2011年度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連續9年)
2012年12月
湖北省森林城市
2013年1月
湖北省創業先進城市
2018年10月
2018年國家森林城市
(城市榮譽僅列部分,可見參考來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