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跳穴

環跳穴

環跳穴(GB30)是足少陽膽經的經穴,穴近髖關節。故又稱髖骨、環谷、髀厭、髀樞、樞中、樞合中。穴名之意的“環”為圓形、環曲;“跳”,跳躍;穴在臀部。主下肢動作,指下肢屈膝屈髖環曲跳躍時。足跟可觸及此穴,故名。同時經此穴治療可使下肢疾病好轉,做環曲跳躍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跳穴
  • 外文名:GB30
  • 實質足少陽膽經
  • 特點:穴近髖關節
詳細解釋,穴位解剖,定位,主治病症,主要功效,治療病症,操作方法,臨床運用,基本概述,電針環跳穴,環跳穴埋線,研究進展,主要成果,文獻摘要,

詳細解釋

1、環跳。環,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或一串連環中的一節,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跳,跳動也,陽之健也,指穴內陽氣健盛。環跳名意指膽經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後,水濕滲入穴內豐滿的肌肉之中並氣化為天部的陽氣,穴內陽氣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環跳。
2、臏骨。臏,膝蓋骨也。骨,腎氣也。臏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髮之氣旺盛,使人體的活動如膝關節般運轉自如。理同環跳名解(古有臏刑,即切去膝蓋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臏者取義則正相反)。髖骨名意與臏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與外相對,指內部。分中名意指穴內氣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後地部水濕氣化並散於穴外,本穴如同膽經氣血的分流之處,故名分中。
4、環各。環同上解,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各,指穴周各部。環各名意指膽經的涼性水氣在此輸向髖之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5、髀樞。髀,通脾,指穴內的肌肉部位。樞,門戶的轉軸也。髀樞名意指穴內的肌肉層次中大量氣化陽氣並輸向穴外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6、髀厭。髀,通脾,指穴內脾土。厭,厭惡也。髀厭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下傳的水濕太過則為穴內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厭。

穴位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臀肌筋膜、臀大肌坐骨神經、閉孔內肌(腱)與上下孖肌。皮膚由髂腹下神經的外側支和臀上皮神經的雙重分布。皮下筋膜發達,富有纖維和脂肪組織,臀部的後下部有肥厚而緻密脂肪形成脂肪墊。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神經由骨盆出閉孔內肌上方的梨狀肌下孔。該點的體表定位在骨客後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的中點;向下則投影在坐骨結節與股骨大轉子連線中點稍內側。坐骨神經的內側有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血管及陰部神經、血管等。神經下方的閉孔內肌腱及其上下方的上下肌均由骶叢的肌支支配。

定位

概述
環跳穴又稱髀厭、髀樞、環谷、樞中等,為足少陽、太陽二脈之會,它是治療腰腿疾病重要的穴位,要想取得理想的療效,取穴準確與否,針感能否傳導至足至關重要。《靈腧·經絡篇》曰:“膽足少陽之脈……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在這裡的髀厭即環跳穴,後雖經歷代醫學家的系統整理,但對環跳穴仍無準確的定點,均曰此穴在髀樞中。至1961年由南京中醫學院針灸教研組編寫的中醫學院試用教材《針灸學講義》(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才正式提出環跳穴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在大轉子督脈腰俞之直線上近大轉子側1/3處陷中取之,針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然而在臨床上,如不問病情及患者體形的胖瘦,亦不論取穴方便與否均照搬屈上腿伸下腿取之,其針感不易傳導至足,更不利下肢另一要穴—委中的針刺。針刺環跳要想獲得理想針感就應該視病痛部位不同而採用不同的體位,形體的胖瘦有異取穴亦應該有別,如此求實方能使針感傳導至足而獲得良好的效果。
傳統定位法傳統定位法
具體方法
⑴先用傳統的取穴方法即先刺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直刺2到3寸深時作均勻提插手法,觀察針感是否傳導至足(簡稱傳統取穴法)。
⑵再針刺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內3/5與外2/5的交點處,直刺2到3寸深時作均勻提插手法,觀察針感是否傳導至足(簡稱新法取穴法)。
實驗:用傳統取穴法的200針中,體形偏瘦者28例,有25例針感傳導至足,占89.3%;體形偏胖者23例,針感均未傳導至足;正常體形者149例,有6例針感傳導至足,占4.0%。用新法取穴位法的200針中,體形偏瘦者28例,有3例針感傳導至足,占10.7%;體形偏胖者23例,全部傳導至足,占100%;正常體形者149例,有143例針感傳導至足,占96.0%。2種取穴方法比較經統計學處理,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主治病症

主要功效

功能作用:健脾益氣。
環跳穴示意圖環跳穴示意圖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配伍:配殷門陽陵泉穴委中穴、崑崙穴,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坐骨神經痛。
配居髎、委中懸鐘,有祛風除溫散寒的作用,主治風寒濕痹證
風池穴曲池穴,有祛風活血止癢的作用,主治遍身風疹

治療病症

1、運動系統疾病: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腦血管病後遺症,腰腿痛,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腳氣;
2、其它:感冒,神經衰弱,風疹,濕疹。

操作方法

1、針尖略向下方斜刺2.0~3.0寸,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下肢放散,以治療坐骨神經及下肢疾患。
2、針尖斜向外生殖器及少腹方向刺2.0~3.0寸,麻脹感可達外生殖器,治療外生殖器及少腹疾患。
3、針尖向髖關節直刺2.0~2.5寸,局部酸脹感,治療髖關節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臨床運用

基本概述

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骶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針刺撥罐環跳穴治療睪丸疼痛
針法:環跳穴取3寸毫針,垂直進針2.5寸,其餘穴均用2寸毫針,垂直1.5寸,皆強刺激,留針30分鐘,去針後撥火罐10分鐘,每日2次。功可溫經散寒止痛。10天為1個療程。主治睪丸疼痛
針刺按摩環跳穴治療痹症

電針環跳穴

環跳穴具有利腰腿、通經絡之功效,常為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病證的首選穴位,尤其是坐骨神經痛患者,其症狀以太陽經和少陽經循行部位疼痛最多,對該病針灸治療效果獨到,而針感能否傳導至足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治療時舒展的下肢既有利於其它穴位和針刺,又利於經氣的疏通,以達到通則不痛之目的。
按摩示意圖按摩示意圖
痹證”此病乃由風寒侵襲、經脈受阻、氣血瘀滯而引起,即“不通則痛”而引發。受寒、受潮可為其誘發原因。環跳穴與足三陽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針刺環跳穴能疏通氣血,治療足三陽經所過之病變,最終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
電針療法:取腰3、4穴、環跳、阿是穴作為主穴;配穴陽陵泉委中承山、崑崙等穴。
操作:腰3、4穴用1寸針,提插,尋找針感,一旦得氣立刻出現電擊樣感覺沿坐骨神經通絡傳至足背足趾,反覆提插2~3次即刻出針;環跳、阿是穴取3~5寸針,施以指針和毫針,指尖及針尖方向朝著足少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得氣後令患者緩慢移動患腿,已感疼痛減輕時,留針30分鐘,並在環跳穴旁各3cm的正方形四個角上加5寸針各1針(“圍針”),注意針尖指向環跳穴,對環跳、阿是穴較強刺激行針4次,注意出針後指導患者緩緩抬動患腿;對其他的穴位如陽陵泉、委中、崑崙等視病情予以補、瀉手法,亦可適當施以捻轉手法,然後用G-5806型電針儀連線,以連續波持續中等強度刺激;留針15分鐘。對虛寒或血瘀阻滯型的病人,可不用電針改為溫針灸,以增強溫通之力。以上針刺法每日1次,第一天針患側,第二日針健側,交換輪流。
按摩:一指禪指點環跳3分鐘,指導患者掌握一指禪的基本練功手法,然後左、右拇指呈施功狀分置左、右環跳穴處用力壓、揉3分鐘;③活動髖、膝等下肢部位:指導患者做髖、膝及下肢的旋轉、彎曲、下蹲等活動。

環跳穴埋線

選穴:主穴:環跳,配穴:L4、L5、S1患側,1號羊腸線,4cmU線法。
治療方法
1、羊腸線的製備:取3號或4號醫用羊腸線剪成1cm左右數段,浸泡於75%酒精瓶中備用.
2、無菌包配置:彎盤1個、紗布10cm見方數塊、敷料鑷1把、小洞巾1塊、11#刀片及刀柄個1枚、6#封閉針尖1個(長10cm),環跳穴埋線專用針1支(22#、15cm長套管針),高壓消毒備用.
3、取穴:患者背對術者側臥位,患肢在上,下面腿伸直,上面腿屈膝成90度,身體稍向前傾斜,以上面的膝關節接觸治療床為適宜.此種體位病人舒適,便於取穴,大轉子最高點尾骨聯線的外1/3和內2/3交接處是穴,有明顯壓痛,以甲紫作標記。
環跳穴拔火罐環跳穴拔火罐
4、消毒:以標記點為中心常規消毒,消毒面積直徑15cm左右,打開無菌包,鋪無菌小洞巾,將備用羊腸線取出10段左右放於無菌包內。
5、麻醉:將2%利多卡因及注射用水瓶頸折斷,將5ml一次性注射器撕開放入無菌包內。戴一次性無菌手套,用注射器抽取利多卡因及注射用水個2ml,做皮內注射,注出皮丘直徑1cm大,改換封閉針頭,左手夾持直刺向生殖器方向或向髖關節深部,由淺至深緩慢注入到穴內約6cm左右(因人而宜)。
6、操作:用手術刀於皮丘處垂直刺入,刺破肌肉筋膜抽出刀片,用紗布按壓刀口片刻,見無血滲出,將埋線針沿麻醉方向稍加用力刺入到穴內,做撥動按摩2-5分鐘,待患者產生舒適發熱感時,稍改變針尖方向尋找針感,當患者出現向下肢沿坐骨神經通路放電樣傳導或局部酸脹時,將針停在此處,將羊腸線放入針內(每次只能放1根,以防堵針)。將針向上稍提用針芯將羊腸線送入穴內,依次將羊腸線全部放入,將針抽出,消毒刀口不做縫合,蓋無菌紗布,膠布固定,手術完成。囑患者禁做劇烈運動,少走路,10天之內不要洗澡或大量出汗,7天后待刀口癒合去掉紗布,每月治療一次,兩次為一療程。

研究進展

⑴腰痛:針刺環跳穴,治療腰痛100例,效果良好。
穴位定位穴位定位
帶下病:針刺環跳穴治療白帶,用強刺激手法,若行針時針感能達到足跟,則能提高治療效果。⑶調整胃液分泌功能:針刺環跳穴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使低者升高。
⑷ 調整甲狀腺功能:有實驗報導用甲狀腺粉或硫氧嘧啶分別造成小白鼠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後,電針環跳穴,能調整甲狀腺功能。
⑸抗炎作用:有實驗報導,電針家兔坐骨神經“環跳穴”可使人工感染的腹膜炎滲出減少或停止。

主要成果

李征宇等探索按揉環跳穴對神經痛大鼠的鎮痛作用及其中樞鎮痛機理。方法:採用熱測痛法觀察按揉環跳穴對坐骨神經結紮所致的神經痛大鼠其疼痛耐受值(s)的變化情況;並以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以痛為腧”推拿法對神經痛大鼠中樞某些核團的β-內啡肽的變化。結果:在大鼠環跳穴(坐骨神經結紮處)進行按揉後可即刻顯著增加其疼痛耐受值,與模型對照組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推拿次數的增加,治療組大鼠疼痛耐受值也逐漸增大,與模型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另外,推拿治療1周和推拿治療2周組杏仁核β-內啡肽樣免疫陽性反應強度明顯強於相應的模型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P〈0.01);而導水管周圍灰質(PAG)β-內啡肽樣免疫陽性反應強度僅在治療2周組強於相應的模型對照組(P〈0.05)。結論:採用“以痛為腧”推拿方法治療神經痛大鼠具有較明顯的即刻和累積的鎮痛作用;推拿治療神經痛的中樞機制與杏仁核的相關性比與PAG更為密切。
傅建明等觀察腰椎牽引配契約側環跳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下肢痛的療效。方法:86例以一側下肢痛為主要症狀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被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3例,治療組採用腰椎牽引和同側環跳穴位注射治療。對照組採用常規牽引治療。結果:治療3周后,治療組痊癒顯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P<0.01)。結論 腰椎牽引配契約側環跳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下肢痛優於單純腰椎牽引。

文獻摘要

《素問》:王註:足少陽、太陽二脈之會。
《針灸甲乙經》 :腰脅相引痛急,髀筋瘈脛,肱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之。
《銅人》:治冷風溫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轉側。
《針灸大成》:主冷風濕痹,不仁,風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轉側伸縮。
《金鑒》:主治肱、胯、股、膝中風寒濕氣、筋攣疼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