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鷓鴣·觀潮

《瑞鷓鴣·觀潮》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寫弄潮兒在萬頃波中自由、活潑的形象。下片寫錢塘江退潮,弄潮兒唱起“使君詩”作為送潮曲。此詞語言平實,親切有味,用筆精煉含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瑞鷓鴣·觀潮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詞牌:瑞鷓鴣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瑞鷓鴣·觀潮
碧山影里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踏浪兒,參加水戲的選手。孟郊《送淡公詩》:“儂是清浪兒,每踢清浪遊。”
⑵山簡:字季倫,晉時人,好酒,《晉書》記載當時的兒歌嘲他“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李白《襄陽歌》:“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
⑶浪婆:波浪之神。孟郊《銅斗歌》:“儂是踏浪兒,飲則拜浪婆。”
⑷欹(qī),通欹,傾斜。
⑸底,什麼。歌底曲,唱啥子歌曲。
⑹使君,指杭州太守陳襄。是日作者與陳襄同游。陳襄字述古,在當時也是有名的詩人。

白話譯文

青山影里舞動著小紅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簡酩酊醉,兩岸觀眾齊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賽舟的帆剛落,漁浦山頭的太陽還沒有偏移。我想送潮該唱哪一支曲?對酒還應高歌陳太守作的詩。

創作背景

蘇軾在《烏台詩案》中說:“熙寧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觀潮作詩五首,寫在安濟亭上。”其詩即《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觀潮,題詩安濟亭上,復作《瑞鷓鴣》詞。”合而觀之,可知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

作品鑑賞

浙江錢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觀,自唐以來,天下聞名。在詞苑中,最早闌入這一“偉觀”的,要數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宋初潘閬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對此也有頗見精采的描寫:“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如此雄奇的自然景觀,對於通判杭州的蘇軾來說,確實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節,蘇軾才得到了觀潮的機會,並留下了詩詞作品。這首詞有比較獨特的表現角度。如果說《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只是綜括地寫看潮時所見所感,顯得既深厚又駁雜的話,那么這首詞便是側重寫大顯身手的弄潮兒,換言之,作者攝取了錢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因而顯得比較單一和明朗。
上片寫弄潮兒在萬頃波中自由、活潑的形象。他們開始出現在兩岸觀眾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紅旗”。遠處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從那兒洶湧而來,影影綽綽的,江面上閃現出一面面鮮艷的小紅旗。這真可說是萬綠叢中數點紅,顯得格外耀眼。詞的第一句以高大的“碧山”來突出“小紅旗”,這是一種襯托:而以“小紅旗”來寫人——弄潮兒,這又是一種襯托。試想腳踩怒濤,手執紅旗,劈波斬浪,如履平地,這需要過硬的水上功夫。周密在《觀潮》中寫得好:“吳兒善泅者數百,······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之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潘閬的《酒泉子》詞也不乏生動的描寫:“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此詞則是抓住特徵性的事物,以物寫人,以簡寫繁,可謂別具手眼。接著第二句交代了人的身份:“儂是江南踏浪兒。”這也流露出萬頃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兒的自豪感。這“踏浪兒”與“小紅旗”前後相互映發,相互補充,是理解前文以物寫人的依據。三、四句進一步寫弄潮兒的詼諧與活潑:“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大意是說,晉朝的山簡雖然灑脫不拘,是個名士,卻是個酒鬼,還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齊聲爭著唱起拜浪婆的歌詞。水上健兒們不僅在作體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娛表演,並透露出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
下片寫錢塘江退潮,弄潮兒唱起“使君詩”作為送潮曲。過片“西興渡口”兩句,寫渡口落帆、山頭紅日這些靜態的景物,一方面顯示出時間的推移,暗示弄潮兒的水上表演已持續了數小時之久;一方面又暗寫錢江已退潮,由下文“送潮”二字也可以明白地看出來。好比一場戲,只把布景顯現出來,而戲中的情節卻秘而不宣,留給觀眾去想像,這是詞人用筆精煉、含蓄的表現。結拍兩句緊承前文,點明“送潮”,並順便提及與己同游的知州陳襄,顯得不亢不卑。
這首《瑞鷓鴣》與其說是寫景詞或山水詞,不如說是風俗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當時杭州文化習俗一個歷史的記錄。顯而易見,作品用了代言體,以弄潮兒的口吻展開敘寫,親切有味。作品也受到了民歌風調的影響,能給人以質樸自然的美感。這首詞,很像唐代詩人劉禹錫深受民歌薰陶的《竹枝詞》、《浪淘沙》詞一類作品。僅此一端,可以看出,蘇軾在詞創作中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滋養的,唯其能吸納百川,才能最終形成“滄海橫流”的景象。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放縱不羈,雄渾豪邁,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