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米爾豪斯·尼克森(理察·尼克森)

理察·米爾豪斯·尼克森

理察·尼克森一般指本詞條

理察·米爾豪斯·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國著名政治家,美國第34任副總統(1953-1961)及第37任總統(1969-1974)。

生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附近的約巴林達鎮,愛爾蘭人後裔。父親是汽車加油站百貨店老闆。尼克森畢業於惠蒂爾學院和杜克大學,先當律師,後入海軍,復員後曾兩次選入參議院。1952年參加副總統競選成功,任副總統4年。1960年、1964年兩度競選總統失敗。1968年參加總統競選獲勝。1972年謀求連任成功。執政後,尼克森對內的目標是抑制通貨膨脹,重振美國經濟。對外,提出尼克森主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接觸,於1972年實現訪華,打開了兩國關係的大門。1973年,結束了越南戰爭。同年,蘇聯領導人回訪美國,雙方宣告冷戰結束。

1974年8月,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自動辭職的總統。尼克森下台後,回到故里開始寫回憶錄。81歲時,尼克森因中風去世。他曾在1972年和1976年兩度訪華,是首位在任期間訪華的美國總統,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踏入政壇,競選總統,任內大事,水門事件,晚年生活,個人生活,經濟政策,訪問中國,訪問深圳,個人著作,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童年時的尼克森(右二)童年時的尼克森(右二)
尼克森畢業於惠蒂爾學院杜克大學。1937-1942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惠特爾當律師。1938年6月加入共和黨。1940年,尼克森與特爾瑪·凱瑟琳·羅恩結婚,他們共有兩個女兒。
1941年,尼克森一家來到華盛頓,他在物價管理處找到了一個工作,但這個工作並不使他滿意,於是他加入了海軍,開始他被安排在本土工作,但他希望能尋求一些刺激的工作,於是他被派到索羅門群島分管後勤,他從未前往前線,但獲得了兩枚海軍戰鬥之星,1945年底晉升為海軍少校,並準備復員。
年輕時的尼克森年輕時的尼克森

踏入政壇

1946年,美國即將進行中期選舉,美國共和黨迫切希望能夠得到一位合適的候選人參選加利福尼亞州的12眾議員選區,以擊敗該選區民主黨人傑里·沃勒斯,然而共和黨調查委員會始終未能尋找到一位合適的參選人,最終尼克森的母校惠蒂爾學院推薦了他們的校友尼克森,尼克森坦然接受了提名,他並在選戰中一舉以65586票擊敗了沃勒斯的49994票,當選美國國會眾議員。
在任眾議員期間,尼克森大力支持俄亥俄州參議員羅伯特·塔夫脫的各項提案,同時他還是馬歇爾計畫的堅定支持者,1948年,尼克森在選舉中輕鬆連任。
1948年,尼克森作為眾議員非美活動委員會的成員參與了希斯間諜案,他是該調查的堅定支持者,在有證據表明希斯無罪時,他要求委員會繼續調查,也因此被視為是共和黨保守派成員和麥卡錫主義的幫凶。
1946年競選國會議員的廣告1946年競選國會議員的廣告
1949年,尼克森開始籌備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參議員,他計畫擊敗民主黨參議員謝爾登·唐尼以躋身參議院,在民主黨人道格拉斯同樣宣布競選後,唐尼宣布退出,尼克森最終在1950年的中期選舉中以高票擊敗道格拉斯,當選美國國會參議員。

競選總統

從1951年開始,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地位開始搖搖欲墜,共和黨不擇手段的對其發動攻擊,麥卡錫主義泛濫、韓戰,特別是解職麥克阿瑟和1951年鋼鐵工人大罷工,都一次又一次打擊了他。1952年3月,杜魯門正式宣布不再試圖競選連任—儘管他仍然可以參選。
與此同時,從1951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人呼籲北約最高統帥艾森豪參選,1952年3月,在得知杜魯門已經決意不參選後,在新罕布夏州州長舍曼·亞當斯的幫助下,艾森豪宣布參選,他回到了美國,積極投入競選活動,儘管羅伯特·阿爾方索·塔夫脫的呼聲也很大,但所有人都希望—未來的共和黨候選人應該是一位中間派,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中,艾森豪以595票擊敗了羅伯特·塔夫脫的500票,順利獲得提名。
理察·米爾豪斯·尼克森
由於是一位軍人,艾森豪對競選搭檔的挑選並無意見,於是在杜威—前兩次總統選舉的共和黨候選人的建議下,艾森豪決定挑選尼克森,尼克森決定同意。
然而,到了9月,開始有媒體大肆渲染尼克森擁有所謂的富豪基金會為其進行政治募捐,共和黨高層建議尼克森親自上電視解釋,尼克森同意了,就在9月23日尼克森即將舉行演講時,他突然接到了杜威的電話,杜威表示艾森豪的幕僚要求尼克森辭職,憤怒的尼克森掛斷了電話,隨即上台開始直播演講。
他在演講中公布了微薄的財產,還表示到目前唯一收到的禮物是別人寄給他女兒的一條狗,名叫跳棋,並表示無論如何,他們都將繼續收養它,也因此,這篇演講被稱為跳棋演講。
1952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1952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
這篇演講吸引了大約6000萬美國人觀看,也直接使得艾森豪放棄了撤換尼克森的想法,並和他一起投入競選。
在1952年11月4日的大選中,艾森豪和尼克森取得的優勢令人咂舌,他們奪取了除南方以外的所有州份,以3400萬票和442張選舉人票大敗民主黨伊利諾州州長阿德萊·史蒂文森,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和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和副總統。

任內大事

1959年7月,時任美國副總統理察·尼克森受總統艾森豪之託出席在前蘇聯首都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American National Exhibition)開幕式。為了這次展覽,整個展館都布置了美國人心目中每個國民能擁有的一切。展館內到處都是現代的、自動化的休閒娛樂設備,用以顯示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規模巨大的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成果。在一座模板美式別墅的廚房展台,尼克森和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尼基塔·赫魯雪夫之間展開了一場關於東西方意識形態和核戰爭以及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優劣的論戰。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尼克森贏得了這場辯論,他在本國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這就是著名的“廚房辯論”。
宣誓就任總統宣誓就任總統
1972年2月,尼克森首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他也成為首位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的美國總統。訪華期間中美兩國政府發表了著名的《上海公報》。尼克森為打開中美關係大門並為改善和發展中美兩國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尼克森的任期內,逐步將美國軍隊撤出越南。1973年1月27日,美國簽署《關於在越南戰爭結束、恢復和平的協定》。3月29日,美軍完全從越南的南部地區撤出。至此,這場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也使這個國家陷入危機的越南戰爭結束。

水門事件

1972年6月17日,在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查獲的竊聽事件。當時(6月17日凌晨2點30分)有5人被捕,他們帶著手套、電筒、複雜的偷聽工具和電子竊聽器。事件的起因是由於尼克森吩咐查爾斯·科爾森去搞民主黨全委會總部主要負責人拉里·奧布賴恩的情報。可是,由於民主黨對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報局又自始至終監視著竊聽者的行蹤,所以竊聽者的一切作為都敗露了。這件事發生在美國總統競選期間,後來追究到“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中的官員們,一些政府官員先後辭職了。其他一些官員,包括前法務部長約翰·米切爾,前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前內務部總顧問埃利希曼,由於極力掩蓋這個事件而觸犯了法律。尼克森則否認這個事件和自己有任何瓜葛。但是法庭強迫他交出那些表明他實際上企圖逃避調查的錄音磁帶,結果他不得不把磁帶交了出來。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對零票通過了對尼克森不利的裁決。與此同時,報紙社論發出要他辭職的輿論,國會也不停地呼籲,要對他進行彈劾。尼克森於8月7日在給霍爾德曼打電話,告訴他已決定辭職時,他說:“我簡直得不到國會的政治支持,而我要繼續擔任總統是需要這種支持的。我不能眼看由於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彈劾審判,國家陷於分裂,我們的對外政策遭到破壞。”於是他在第二天宣布辭去了總統職務。1個月之後,尼克森被赦免一切與“水門事件”有關的罪名,而20名自認為是代表總統採取行動的總統下屬人員都被定了罪。

晚年生活

1974年,辭職時的尼克森已61歲,一般而言應該長期隱居,安度晚年,可尼克森不是這樣,他要做一件看來幾乎沒有可能實現的事情——用另一種努力改變他在美國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聲譽。在此後20年的時間裡,尼克森不斷反思自己,積極參與國際間事務,為美國的在任總統出謀劃策,在國內外講演數百次,寫出了包括《尼克森回憶錄》、《六次危機》和《領導人》在內的8部暢銷書。這期間,每年的6月17日——水門事件的紀念日,對尼克森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關卡,因為許多媒體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反思那段對尼克森來說極不光彩的日子,不斷有新的錄音資料公布出來,記者會在不同的場合發出攻擊性的提問責難尼克森。尼克森以極大的耐心和真誠的悔恨來求得公眾的原諒,並用實際行動來等待時間的裁決。他的行為終於讓美國人感動了,他重新贏得了人們的信任。這也是尼克森真正打動少女莫尼卡的地方。
1993年與柯林頓交談1993年與柯林頓交談
1993年4月8日,尼克森最後一次訪問中國。因當時的中國政府怕引起外交事件,所以當時中國的媒體對此只做了有限的報導,這些報導一個也沒有作為重點,更沒有一個放在頭條位置。尼克森曾在後來的談話中對此表示過不滿,但他已不是美國權力塔尖上的那個人,不滿也只能不滿了。後來這次訪問被詳細地記錄在《冬天裡的尼克森》一書里,對出訪背景、訪問行程、與誰談過話、到過哪些地方都敘述得清清楚楚,多少彌補了尼克森的一點缺憾。這本書的作者就是陪同尼克森的女助手莫尼卡·克羅利。
莫尼卡之所以能成為尼克森晚年最得力、最親近的女助手,有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1989年5月,剛滿20歲,就讀於柯爾格特大學的莫尼卡,在一位教授的建議下讀完了尼克森的新書《1999年:不戰而勝》,其中的外交思想對她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她馬上寫了一封長信寄給尼克森,信中表達了她的許多外交見解以及對尼克森的不同意見。暑假過後,莫尼卡竟收到了尼克森的親筆回信,對她的信大加稱讚,並承諾在適當的時候與她當面討論美國的外交政策。10月2日,莫尼卡如約來到新澤西北部尼克森的辦公室,和他就與美國有關的國際政治問題面談了兩個小時,從此這個比尼克森小56歲的美國女孩走進了尼克森的工作和生活中,直到他在1994年中風去世。在尼克森最後的四年里,莫尼卡“成了他一個專職的知己和女友,成了他允許進入自己營造的避風港的少數人之一”。莫尼卡陪尼克森到國內外旅行,準備研究和講演的資料,與他一同討論有關事件和他的思想、觀點,“有時乾脆同情地傾聽他的訴說”,不僅幫助尼克森順利地完成了他的最後兩部著作《只爭朝夕》和《超越和平》,而且在他死後又獨立完成了《記錄外的尼克森》和《冬天裡的尼克森》,使得尼克森的晚年生活得以生動、真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1979年在國宴上與鄧小平交談1979年在國宴上與鄧小平交談

個人生活

經濟政策

1971年8月到1974年4月,尼克森政府為克服美國經濟滯脹危機採取的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失業、通貨膨脹和美元危機是美國經濟的三大嚴重問題。尼克森就任之初,試圖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限制經濟成長速度,削減政府開支,但未能緩解通貨膨脹,反而加劇了失業。
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宣布轉向“新經濟政策”,目的在於對外維持美元的經濟霸主地位,對內控制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回升。它分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1971.8.15-1971.11)凍結工資和物價,禁止外國用美元兌換黃金並增收10%的進口附加稅;
第二階段(1971.11-1972.12)對工資和物價實行管制,把年通貨膨脹率控制在2~3%,工資增長率不得超過5.5%,同意將美元貶值7.89%,並取消10%的進口附加稅;
第三、四階段都以限制工資和物價增長率為目標。1973年又將美元與黃金的比價貶值10%。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標誌著美元在戰後國際金融中的霸主地位的消亡,也是依據凱恩斯經濟理論克服經濟發展停滯和通貨膨脹雙重危機的嘗試。

訪問中國

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毛澤東主席決定和美國加強關係。而美國的新總統,理察·尼克森為遏制蘇聯力量,結束越戰,也想與中國走得更近。
跟周恩來敬酒跟周恩來敬酒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訪華。2月28日,中美兩國發表了指導兩國關係的《中美聯合公報》,中美交往的大門終於被打開,東西方握手跨過1萬6千英里和20年敵意之橋樑。尼克森此次訪華是20世紀國際外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尼克森對此引用毛澤東的話:“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就是今日,就在此時。”
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尼克森總統。22日,周恩來總理同尼克森總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就中美關係正常化及雙方關心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討論。周恩來表示:台灣問題是阻礙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尼克森表示: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自古以來就中國的一部分。 26日,周恩來總理陪同尼克森總統赴杭州訪問。之後,尼克森一行飛往上海。
1959年與赫魯雪夫“廚房辯論”1959年與赫魯雪夫“廚房辯論”
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在公報中,雙方聲明:“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在台灣問題上中方重申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美方聲明:“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並“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中美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個指導雙邊關係的檔案。它的發表,標誌著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係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為促進中美友好關係,中國政府將一對大熊貓興興”和“玲玲”送給美國人民。
尼克森對中國的訪問改變了冷戰平衡,他在中國的勝利使人們淡忘了在越南發生的越來越悲哀的事件。
1976年2月,尼克森第二次訪問中國,此時已經卸任的尼克森雖然是以平民身份到中國訪問,但依然受到了總統般的禮遇,他還同毛澤東主席進行了1小時40分鐘的會談,只比福特總統在1975年12月同毛的會談少10分鐘。
1978年12月16日晚,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這為尼克森訪華以及同毛澤東的會晤畫上圓滿的句號。

訪問深圳

1993年4月8日,曾經歷史性地”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向中國人民伸出友誼之手的美國第37任總統理察·尼克森,進行了最後一次訪華之旅。期間,他興致勃勃地訪問了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城市,並於4月14日至15日到訪深圳,並以此結束在華全部行程。
當時距其於1972年2月開創的”破冰之旅”已有21年之久。這期間,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後,尼克森也曾多次訪問中國。1993年4月的深圳之行,是他唯一一次訪問深圳。一年後的1994年4月22日,尼克森因突發中風去世。於是,這座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也就成為他在中國大陸的最後記憶。
首站登上國貿大廈
1993年4月14日上午10點50左右,尼克森一行從廣州乘火車抵達深圳。火車為這些尊貴的客人專門留出了一節車廂。從廣州到深圳的途中,尼克森對隨行的助手莫尼卡·克羅利說看到了”真正的中國”。窗外的農田和牛車引起了他的興趣,它們與步入現代化進程的廣州都市形成巨大反差,也讓他看到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側面。
尼克森在國貿大廈與民眾熱情握手尼克森在國貿大廈與民眾熱情握手
南國春早,四月的深圳天氣濕暖,鮮花盛開。80歲高齡的尼克森在中國遊歷一周后,對這座幾乎是一夜之間崛起的城市還是充滿好奇。11點市外辦的專車將尼克森一行直接送抵國貿大廈,前往頂樓的旋轉餐廳觀看市容。
一直對中國的發展非常關注的尼克森不可能不知道,就在一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也來到深圳,也曾和他一樣登臨國貿的旋轉餐廳。“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真是個了不起的創舉啊。”尼克森一邊看,一邊由衷地感慨。
當時的國貿大廈是深圳速度、深圳奇蹟的象徵,是全國各地遊客必去之處,也是深圳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姚偉志記得,國貿大廈的所見所聞讓尼克森非常興奮,從旋轉餐廳下來,走到大廈的門口,他發現附近遊玩的民眾聞訊而來,在警戒線外好奇地觀望,不少人認出了尼克森,喊著他的名字向他揮手致意。
《尼克森》海報《尼克森》海報
當時尼克森也激動起來,他突然大步向前,一腳踏上等候他的賓士車,一手抓著車頂保持身體的平衡,另一隻手高高舉起向圍觀的民眾致意,引起一陣熱烈的歡呼。是啊,他的舉動就像個活潑的年輕人,根本看不出是個80歲的老人。保全人員都嚇了一跳,趕緊過去保護他。過了好久,尼克森才肯下來坐進車裡。這個小插曲,給姚偉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圳比我期望的還要好
14日中午12點,時任深圳市長厲有為在富臨大酒店會見尼克森一行。
尼克森在會見中表示,我來深圳前,看過深圳的許多照片,對深圳抱有很高的期望,看了這個城市,我感到激動,事實上這個城市比我期望的還要好。我將向美國的商人們建議,如果要投資就來中國,把資金投向深圳。
尼克森參觀深圳博物館尼克森參觀深圳博物館
尼克森的助手莫尼卡·克羅利在著作《冬天裡的尼克森》里,詳細記錄了尼克森最後一次訪華前前後後的許多細節。她在書中寫道,應尼克森的要求,她收集了美國國會對中國、日本和朝鮮的概括性評論、剪報和其他背景資料。1993年3月31日,尼克森把克羅利叫去,對中國自1978年以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三番等成就發表了不少感嘆。他輕拍著一張紙說,“1992年,中國吸引了100億美元的外資,這個數字與美國吸引的外資相同,這對於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很不錯的!”
感激中國人民對自己的欣賞
據克羅利在書中的描述,尼克森於1993年4月11日說,“有兩件事將使我載入史冊:水門事件和對中國開放。”
雖然歷經多次風波和坎坷,尼克森始終對中國人民抱有好感。他不止一次稱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有、最古老、最驕傲的文明國度。上世紀70年代,他促使中美關係解凍,為中國走向開放創造了國際條件。1989年,當中國再一次面臨困難時,尼克森又回到中國,以現實主義的態度為中美關係的繼續發展做出了努力。1993年的最後一次旅行,正如克羅利在書中透露的,“尼克森是要評價中國經濟改革的現狀,在離開時為中國的進步而大為驚嘆。”
那天下午,尼克森先後參觀了博物館、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和錦繡中華景區。在博物館參觀時,他兩次重複同一句話,“中國是一所學者們窮其一生都無法畢業的大學”,意指中國文化之浩瀚令人嘆為觀止。記者在查閱資料時發現,尼克森已將這句話寫入著作《競技場上》(又譯《角斗場上》)。
在錦繡中華,尼克森不顧保全人員的勸阻,興致勃勃地停下來和景區的演員或遊客握手、交流,對於有人能夠認出他、記得他表示開心。當年還是年輕小伙的姚偉志也是尼克森的崇拜者之一。他得知尼克森要來深圳,事先去香港採購了尼克森英文原版著作《競技場上》,並順利地要求到尼克森在書的扉頁簽名。
克羅利在書中寫到:“人們對他的欣賞和尊敬,在國內已漸漸變弱,而中國人對他顯示出來了。在中國那個溫暖的一天......他是一個受尊敬、受聆聽、被需要的人。他尋求尊敬,在中國他找到了。最後一次訪華途中,尼克森還對她說,中國人感激他為中國開放做出了貢獻,而我則為他們的欣賞而感激他們。”

個人著作

1962年,尼克森寫了《6次危機》一書,記敘他自己的生活經歷,自道短長,自言甘苦。退出政壇後,他在隱居式生活中大量讀書,尤其偏愛政治家的著作。讀書之餘以筆耕為樂,於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後出版了《尼克森回憶錄》、《真正的戰爭》、《領袖們》、《不再有越戰》和《1999:不戰而勝》、《超越和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