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蘭(東南大學物理系教授)

王金蘭(東南大學物理系教授)

王金蘭,女,東南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9月- 2002年1月,在南京大學物理系攻讀凝聚態物理博士研究生並獲博士學位。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畫。2013年獲江蘇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5年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16年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金蘭
  • 外文名:Wang Jinlan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沅江
  • 出生日期:1973年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主要成就:2015年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 工作單位東南大學
人物履歷,研究成果,研究方向,科研項目,

人物履歷

2002年於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
2002年10月-2004年12月,在南京大學物理系微電子專業從事博士後研究;
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化學部從事博士後研究;
2005年回國任東南大學物理系教授。
目前的研究方向為團簇科學與納米結構、計算凝聚態物理和新材料設計。王金蘭教授與合作者的“低溫切割碳納米管製備石墨烯帶理論”(2011),被選為《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雜誌封面文章。
王金蘭教授自1999年以來一直致力於低維納米結構包括團簇、納米線納米管的理論研究,首次從理論上證實了TMn(ferrocene)n+1三明治團簇的穩定性,並預言了其特殊的電磁性質(高的磁矩以及半導體特性);
首次發現V-Bz三明治團簇由於Jahn-Teller效應出現螺旋結構及其獨特的紅外振動頻譜,成功解釋了其鐵磁特性的物理根源;
發現中等尺度的Au(38-56)團簇有兩種生長模式:空籠型結構和密堆結構,兩者相互競爭,在n = 50時,其籠型結構比密堆結構穩定,其穩定性來自於其芳香性,並且發現往Au20籠形結構里填充一個由過渡金屬小團簇時,可以獲得穩定的球形二十面體,且Mn13-的填充導致團簇的總磁矩成數量級(20倍)的增加,而Co13-的磁矩則減少,還發現Au納米線的融化是從內部開始向兩端擴散,完全不同於塊體和團簇的熱力學行為。
提出了遺傳算法量子化學從頭計算方法相結合的思路,提供了一套在第一性原理精度上確定中等尺寸納米材料的結構的可行方案,該方案已經成功套用於不同團簇體系的計算中;
獲得了中等矽團簇富氏填充籠形結構的生長模式,首次發現矽團簇和碳團簇間的“相似性”。提出了經驗的填充原則,為有效地尋找中等尺度的矽團簇的結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
2015年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6年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

研究成果

發表SCI論文150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120 篇),影響因子10.0以上的22篇,包括Nat. Commun. 5篇、J. Am. Chem. Soc. 5 篇、Angew. Chem. Int. Ed. 3 篇(封面熱點文章1篇)、Nano Lett. 3篇、Adv. Mater. 3篇、ACS Nano 4篇。應邀撰寫英文綜述3篇。論文被Rev. Mod. Phys.、Chem. Rev.、Science、Nature等權威期刊累計他引3000多次,第一作者論文最高單篇他引超過250次,H因子為30,入選“Elsevier 2014、2015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名單”。近年來超過20次受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作特邀報告。
在王金蘭教授的指導下,物理系2015屆博士生馬亮的學位論文《石墨烯納米結構的生長機理、可控制備與分子設計》成功入選2016年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這是東南大學物理系首次入選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16年9月,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DOI:10.1002/anie.201605168)上發表了關於黑磷降解的最新進展,首次從理論上給出了少數層黑磷在環境中發生降解的完整機制,並由此提出了利用完全氧化的黑磷來作為保護層的構想;此外,王金蘭教授課題組還與燕山大學實驗組合作,首次報導了通過摻雜減緩二維黑磷在環境中的降解從而大幅提高其穩定性的全新思路,論文發表在刊物《Advanced Materials》(DOI:10.1002/adma.201603723).
2017年8月,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在材料類頂級刊物《Nano Letters》 (DOI:10.1021/acs.nanolett.7b02518) 發表研究論文。該工作首次提出電解水制氫的“單原子、雙功能”催化劑的概念,設計了β12型硼單層負載單原子Ni (Ni112-BM) 的雙功能催化劑用於水的全分解,為電解水制氫催化劑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2017年8月,王金蘭教授課題組在化學類頂級刊物《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Toward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between defective MoS2 and thiol molecules”的論文。這一工作深入揭示了硫醇分子與二硫化鉬(MoS2)表面空位缺陷的兩種競爭反應機制,成功闡釋了眾多實驗現象和爭議。

研究方向

1 石墨烯及其相關低維材料的生長機理、物性調控與分子設計
2 新型分子磁性結構的構建與作用機制
3 第一性原理電子結構計算

科研項目

01 低維材料理論化學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1373045) 2016 - 2020
02 原子厚度的二硫化鉬二維層狀材料的電子結構與光學性質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4 - 2016
03 過渡金屬二硫族類石墨烯二維材料電子結構與光學性質的理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373045) 2013 - 2017
04 石墨烯/二硫化鉬層狀材料生長機理與光電性質及其在太陽能利用方面的研究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13 - 2016
05 石墨烯CVD生長機理和切割碳納米管製備石墨烯納米帶的理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2 - 2015
06 Ⅱ 族氧化物半導體光電子器件的基礎研究 科技部 2011 - 2015
07 有機金屬三明治團簇與納米線的結構、電磁性質和輸運行為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11 - 2013
08 低維自旋體系的量子效應及其調控 科技部 2010 - 2014
09 雙金團簇的複雜電磁性質與吸附行為研究 教育部 2010 - 2012
10 環境友好現代混凝土的基礎研究 科技部 2009 - 2010
11 過渡金屬氧化物團簇的磁性和吸附行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9 - 2011
12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教育部 2007 - 2009
13 金屬化合物三明治團簇的理論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07 - 2009
14 東大優秀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資助計畫 學校專項 2006 - 20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