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質爛柯

王質爛柯

王質爛柯,典故,常被用來表示“人事的滄桑巨變所帶給人的恍如隔世的感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質爛柯
  • 類型:歷史典故
  • 出處:《列仙全傳》、《述異記》
列仙全傳,原文,譯文,述異記,原文,譯文,後記,別名,爛柯經,相關詩句,

列仙全傳

原文

“柯”的古意指斧柄。據《列仙全傳》記載:王質,晉時衢州(今浙江省內)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見二位老者弈棋,便置斧旁觀。老人與之食,似棗核,吮其汁便解饑渴。後老人對王質說:“你來已久,可回去了。”王質取斧,柄已盡爛。遂歸家,已歷數百年。親人無復存世,後入山得道。

譯文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縣)去打柴。看到兩個老人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於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駐足觀看。老人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 ,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後,竟然不覺得飢餓了。看了多時,老人說“你該回家了”,王質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的凸凹不平了。王質非常奇怪。回到家裡後,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
後來,後人就把“爛柯”作為圍棋的一個別名。

述異記

原文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飢。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既歸,無復時人。
(傳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譯文

新安郡在今 浙江衢州,故事中所說的石室山,因為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已經被人們稱為爛柯山了。故事說晉代王質砍柴的時候到了這山中,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就到近前去聽。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 ,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後,竟然不覺得飢餓了。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你為什麼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沒有了。

後記

王質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間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世間的 巨變。唐代詩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出逢席上見贈》中 "到鄉翻似爛柯人"一句,就引用了這個典故。詩人用王質自比,表達了他遭貶離開京城二十多年後,人事的滄桑巨變所帶給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覺。
古人喜歡用神話去解釋那些神秘陌生的事物。雲霧繚繞的深山,常常會被人們想像成不問塵世煩憂的仙人的居所。這故事中,時間對山中的童子們是寬容的,而對人間卻是冷漠 的。其中所寄託的一種蒼涼的意味,也使歷來讀到它的人們不由得發出悵惘的嘆息。

別名

爛柯是圍棋的別名,除此之外,圍棋還有一些其它的別稱:黑白、烏鷺、方圓、楸枰手談坐隱木野狐紋枰略陣圍獵坐藩玉楸枰河洛吳圖坐穩等。

爛柯經

博弈之道,貴乎嚴謹。高者在腹,下者在邊,中者在角,此棋家之常法。
法曰:
寧輸一子,不失一先。擊左則視右,攻後則瞻前。有先而後,有後而先。兩生勿斷,皆活勿連。
闊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與其戀子以求生,不若棄之而取勝;與其無事而 獨行,不若固之而自補。彼眾我寡,先謀其生;我眾彼寡,務張其勢。
善勝者不爭,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夫棋始以正合,終以奇勝。
凡敵無事而自補者,有侵絕之意;棄小而不救者,有圖大之心。隨手而下者,無謀之人;不思而 應者,取敗之道。
《詩》云:“惴惴小心,如臨於谷。”此之謂也。詩曰:
棋盤為地子為天,色按陰陽造化全。
下到玄微通變處,笑夸當日爛柯仙。

相關詩句

劉禹錫(唐)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巴山楚水這個淒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時吟誦《思舊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翻覆的船隻旁仍有千千萬萬的帆船,枯萎的樹木前面也有千千萬萬樹木欣欣向榮.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醉贈劉二十八使君》,深受感動,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