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茅

王茅

王茅歷史

根據茅台酒廠編著的《茅台酒廠志》記載:

“王茅燒坊”,又名“榮太和燒坊”,於光緒五年(1879年)由仁懷縣大地主王榮(又名石榮霄)、孫全太和“天和”號老闆合股創建,俗稱“王茅”。素有“天下第一茅”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茅
  • 外文名:WangMao
  • 廠家:貴州王茅酒業有限公司
  • 史實記載:《茅台酒廠志》
  • 字數:約12萬字
  • 出版輯數:23輯
  •  榮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榮太和燒坊與榮和燒坊,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王茅與中國革命,王茅家史,天下第一茅,百年品牌(1879年——1952年),轉型重組(1952年——1987年),

榮太和燒坊與榮和燒坊

清代前期,貴州釀酒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酒的品種也逐漸增多。...據鄭珍、莫友芝著的道光《遵義府志》記載,“仁懷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稱第一,其料純用高粱者,上;用雜糧者,次之。製法:煮料和曲即納地窖中,彌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麥,謂之白水曲,黔人又稱大曲。酒曰茅台燒。仁懷地瘠民貧,茅台燒坊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鹹豐四年(1854年)茅台鎮遭受兵災,原有燒坊全部被焚毀,茅台酒生產一度中斷、1862年華聯輝(字桎塢)父子創辦釀酒作坊,於1872年定名為“成義燒坊”,酒名回沙茅台,人稱“華茅”,常年產酒1.75噸,最高年產5噸。1879年,王榮(又名石榮霄)、孫全太和“天和”號老闆合股開設“榮太和燒坊”,規模較小,年產為1噸多,最高年產3噸,人稱“王茅”。1938年,貴陽賴永初在茅台鎮辦“恆興燒坊”,所產白酒稱“賴茅”。
“榮太和燒坊”於光緒五年(1879年)設立,這個燒坊是仁懷縣大地主王榮(石榮霄)、孫全太和“天和”鹽號老闆合股開設。因三方各取一字,定名為“榮太和”燒坊。開始,由孫全太掌柜,三家分別按股提取利潤。1915年,仁懷縣分為習水、仁懷兩縣,孫全太家距茅台較遠,又忙於在家鄉習水長沙擴充勢力,辭去掌柜職務,燒坊由王榮(石榮霄)負責經營。後孫全太為了收回投資。進一步擴大在習水的勢力,以王榮(石榮霄)帳目不清為由,提出訴訟,經仁懷縣裁決,由王榮(石榮霄)以二百兩銀子作股金和股息退給孫全太,於是,“榮太和燒坊”也就更名為“榮和燒坊”。石榮霄原本姓王,後為石家養子,1918年(民國七年),石乃還宗王姓,還名王榮。到王榮的長孫王少章時,燒坊已基本為王家獨攬。1930年前後,孫全太的後人孫明遠在軍閥侯子擔的部隊任職,便借股權問題製造糾紛,要求清算曆年帳目。是時王少章已死,由他的弟弟王澤生接辦,王澤生知孫明遠難以對付,只好送去茅酒一千瓶了事,與榮和燒坊無任何瓜葛。1936年,另一個股“天和號”老闆將股權全部轉讓給王澤生,至此,燒坊已全部落人王榮及其後人手中,燒坊也正式更名為“王茅燒坊”。1949年,王澤生去世,“王茅燒坊”由他的兒子王秉乾繼續經營...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1915年,美國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辦“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通知世界各國送展品。當時農商部在天津成立商品陳列所,貴州人樂嘉澡任所長,負責徵集全國的名優特產送往舊金山。在徵集產品時,“成義”、“榮和”兩家燒房都將產品送展,農商部都不加區別。一概以“茅台造酒公司”的名義送出,統稱“茅台酒”、裝酒的瓶子是圓形小口黃色陶質釉器,並不引人注目。但經各國評酒專家品嘗,茅台酒以其特有的優點而博得一致好評,被評為世界名酒,獲得了獎狀和獎章,從此蜚聲中外。獲獎後,“成義”和“榮和”兩家對於國際金獎的所屬爭執不下,縣商會難於裁決,呈文到省,乃於民國七年(1918年),由貴州省公署下文調處,獎狀、獎牌由仁懷縣商會保存,兩家燒房所產的茅台酒均可在商標上標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字樣,這才結束了這場獲獎爭執。
其中“榮和燒房(原‘榮太和燒房’)”生產的茅台酒,史稱“王茅”。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政府公私合營,王姓、華姓、賴姓三個家族的燒房合併而成茅台酒廠,人們習慣稱這三家燒房為王茅、華茅、賴茅。 這“三茅”既是茅台酒的主要生產者,又是從清嘉慶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多年間,在鹽運、釀酒、圖書出版等領域創造了無數輝煌,在整個貴州乃至西南地區有著較大影響的三個家族。
其中,“王茅”得風氣之先,最早開創了茅台酒的輝煌。素有“天下第一茅”之稱。

王茅與中國革命

座落在貴州茅台鎮風光旖旎而神奇的赤水河畔的貴州王茅酒業集團生產基地,與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及中國紅軍之間有著不解之緣。《王茅賦》中“辛亥風雷激,結緣孫中山,乃有王茅舉國香”的句子,為王茅酒的歷史書寫了一段不朽的傳奇,這一段與偉人相交的情意,一直是王茅人引以為榮的驕傲。1935年遵義會議後,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王茅燒坊”多次以王茅酒慰問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紅軍戰士,飲者無不大加讚賞。周恩來總理曾說紅軍長征的勝利,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勞。由於長途行軍疲乏,起初,戰士們紛紛用“茅台酒”來擦臉、洗頭、洗腳。由於茅台酒能舒筋活血,消炎祛腫,戰士們頓時感到渾身痛快,解除了長途跋涉的疲乏。正當戰士們興高采烈的時候,周恩來到達茅台。他見大家用茅台酒擦臉、洗腳,十分生氣,連聲批評道:“真是糟蹋聖人!”周恩來為何說“聖人”二字呢?傳說東漢末年,曹操主持朝政,一天,尚書侍郎徐邈在家喝酒大醉,正好曹操派人喚他進朝議事,他躲閃不及,就依仗酒勁兒說:“回稟丞相,臣正與‘聖人'議事,不得功夫。”來人一聽“聖人”,便糊裡糊塗的復命去了。曹操也糊裡糊塗,沒有追問下去。事後,徐邈與友人談起此事說:“不想‘聖人'二字竟然救了我的性命。”從此,“聖人”便成了酒的別名。顯然,周恩來同志是借用酒的這個別名批評紅軍戰士。他語重心長地說:“同志們,這是我們國家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的“茅台酒”啊!”接著,又給大家講了有關“茅台酒”獲得金獎的故事,在場的紅軍戰士無不深受教育。1935年3月16日,紅軍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三渡赤水),向古藺、敘永方向前進。軍委縱隊警衛營機槍連在茅台附近蜿蜒的山路上繼續前進時,正遇三架敵機在上空盤旋,當場打落一架,其餘兩架逃竄。晚上,王稼祥(長征時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委託總政組織部、宣傳部四位同志到機槍連宿營地慰問,並將“王茅燒坊”老闆王澤生贈予的王茅酒分給戰士們飲用解乏,餘下留著為清洗傷口和治療拉肚子的藥。十七日上午,王稼祥在行軍途中遇到機槍連的佇列,當場停下來,對全連指戰員表示祝賀,鼓勵他們再立大功,再暢飲“茅台酒”。為了保護遐邇聞名的茅台酒生產作坊不受損失,軍委政治部分別在茅台鎮上生產茅台酒最多的華茅、王茅、賴茅三家酒坊門口貼上布告:"民族工商業應鼓勵發展,屬於我軍保護範圍。私營企業釀製的茅台老酒,酒好質佳,一舉奪得國際巴拿馬大賽金獎,為國人爭光,我軍只能在酒廠公買公賣,對酒灶、酒窖、酒罈、酒甑、酒瓶等一切設備,均應加以保護,不得損壞,望我軍全體將士切切遵照。"從這張通告中可以看出紅軍對民族工業、對知名產品的高度重視。1949年開國大典前夜,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確定茅台酒為開國大典國宴用酒,並在北京飯店用茅台酒招待嘉賓,從此每年國慶招待會,均指定用茅台酒,此為“茅台酒”被稱為“國酒”的開端。在日內瓦和談、中美建交等歷史性事件中,茅台酒都成為融化歷史堅凍的特殊媒介。黨和國家領導人無數次將茅台酒當作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

王茅家史

由仁懷市政協學習文衛委編輯的《仁懷文史資料》第二十三輯正式出版發行。
本輯《仁懷文史資料》約12萬字,刊登了各類文稿26篇。“經濟建設”欄目刊發的《茅台天和號》一文,詳細闡述了茅台酒的創始人“王茅”家族的百年興衰史。由於歷史原因,多年來人們對“王茅”缺乏深入認識和研究,有關史志中關於“王茅”的記載謬誤甚多。作者多次深入到仁懷各地對“王茅”家族進行調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本文是“王茅”家史首次公開。“紀念紅軍長征七十周年”欄目的《流散在鄉紅軍事略》全面介紹了紅軍轉戰仁懷期間,因各種原因流散在鄉紅軍的情況;《回憶毛澤東主席住我家》的作者是1935年3月紅軍駐長乾山時的親歷、親聞者;著名作家成仿吾在其《長征回憶錄》中寫道:因軍情緊急,不敢多飲,主要用來擦腳,恢復行路的疲勞。而茅台酒擦腳確有奇效,大家莫不稱讚。“鄉土志”欄目刊發的由知名學者龍先緒撰寫的《柑子坪志稿》、《鄢家渡史話》等,考證翔實,語言樸實,清新可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據介紹,1985年以來,在仁懷市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仁懷文史資料》每年出版一輯,23年間從未中斷。《仁懷文史資料》現已出版23輯,合計約320萬字,收集、整理和保存了仁懷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大量資料,堪稱仁懷歷史的珍貴史料。

天下第一茅

百年品牌(1879年——1952年)

1879年(光緒五年)王榮(又名石榮霄)、孫全太、“天和號”老闆合股,三方各取一字,命名並創建“榮太和(王茅)燒坊”於貴州茅台鎮。。
1915年“王茅”與“華茅”統稱“茅台酒”參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獎,使“茅台酒”一舉成名。同年,股東孫全太退股,“榮太和(王茅)燒坊”更名為“榮和(王茅)燒坊”。
1918年7月14日貴州省公署下文,“王茅”與“華茅”共享“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榮譽;同年,石榮霄(石家養子),還宗姓王,還名:王榮,字太和(公署裁決令,獎憑、獎牌謹有一份,交縣商會事務領收陳列,勿庸發給造酒之戶以免爭執,而留紀念。榮和、成義兩戶均可模印獎品,以贈榮譽,不必專收執為貴也。仰即轉飭遵照,此令!)。
1930前後因孫全太后人孫明遠在黔軍二十五軍部隊任職,便依照軍閥勢力重提股權問題製造糾紛,要求清算曆年賬目,最後王澤生贈送1000瓶茅酒完結此事。
1935年紅軍長征四渡赤水途徑茅台鎮,王茅燒坊用美酒慰勞紅軍,周恩來等高級將領豪飲王茅酒,為紅軍長征浩歌壯行。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天和號”老闆將股權轉讓於王榮的嫡孫——王澤生,從此,王澤生擁有“榮和(王茅)燒坊”的全部股份,“榮和(王茅)燒坊”正式更名為“王茅燒坊”。
1949年周恩來在北京飯店欽定王茅酒為開國大典第一宴專用白酒。同年,王澤生去世,王澤生的兒子——王秉乾,繼承“王茅燒坊”全部財產。
1950年毛澤東出訪前蘇聯會見史達林,帶去的禮物中就有王茅燒坊酒。

轉型重組(1952年——1987年)

1951年2月21日王秉乾“離世”,但仁懷縣法院判決:王秉乾的“王茅燒坊”予以保留。
1952年10月4日“王茅燒坊”被強制沒收併入貴州茅台酒廠,成為組建貴州茅台酒廠的三大燒坊之一。
1997年,茅台國酒文化城為“王茅”傳人、茅台酒創始人—王秉乾塑像。
2009年8月17日國家商標總局最終裁定:駁回貴州茅台酒廠申訴,“王茅”嫡傳後人擁有“王茅”相關智慧財產權,併合法享有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榮譽。
2011年,與中國免稅品(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定,進駐中國免稅店。這是繼國酒茅台之後,第二家進入中國免稅店的中國高端醬香白酒。此舉標誌著:“榮太和(王茅)”以“中國醬香白酒代表”的身份展示在世界酒業的舞台上。(《貴州日報》2011年8月23日頭版)
2012“榮太和(王茅)燒坊”以其悠長的歷史文化背景及曲折輝煌的發展歷程,被《世界遺產》雜誌所收錄,開創了醬香白酒之先河。(《世界遺產》2012年第一期)
2013年3月“榮太和(王茅)”順利通過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上市發審,成為首個通過證券化發審的醬酒產品,拉開了醬香型白酒走向證券化的序幕。(《上海商報》《中證網》《新華網》2013年03月27日)
2013年11月“王茅”嫡傳後人在歷經多年申訴後,終於獲取國家工商總局批准成立“貴州王茅酒業有限公司”!由此結束了多年來眾多冒牌侵權“王茅”產品之亂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