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故事

王安石故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後被封為荊國公。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王安石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安石
  • 別稱:王荊公、王文公、臨川先生
  • 字號:字介甫,號半山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臨川
  • 出生時間:1021年12月18日
  • 去世時間:1086年5月21日
  • 主要作品:《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文集
  • 主要成就:熙寧變法,收復五州
  • 謚    號:文
  • 民    系:江右民系
  • 地    位:“唐宋八大家”之一
  • 後世稱:王荊公
人物簡介,軼事典故,拗相公,三不足,清廉樸素,不邇聲色,千錘百鍊,囚首喪面,酒色財氣,王、蘇書童斗詩,抬高米價度荒年,救東坡,字謎,後世紀念,故里,墓葬,紀念館,

人物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軼事典故

拗相公

明末馮夢龍纂輯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飲恨半山堂》,寫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事。王安石告老還鄉時,沿途所見所聞,都是百姓對變法的不滿和怨憤,因之抑鬱、悔恨而逝。文中寫道:“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

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話並不是王安石所說,卻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將它歸到王安石名下。“天變不足畏”指的是對自然界的災異不必畏懼;“祖宗不足法”是指對前人制定的法規制度不應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對流言蜚語無需顧慮。後世對這三句話多加褒獎,認為它表達了一位改革家無所畏懼的精神態度。王安石正是以這種精神毅力來頂住一切壓力、排除一切阻力,堅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樸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餚都沒準備。蕭公子心裡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上飯後,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餅拿過來吃了,那個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

不邇聲色

王安石任知制誥時,王安石的妻子吳氏,給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問:“你是誰?”女子說自己是“家欠官債、被迫賣身”而來。王安石聽罷,不僅沒收她為妾,還送錢給她,幫助她還清官債,使其夫婦破鏡重圓。
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麼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果,人們才發現,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錘百鍊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江南岸”,覺得不好,後來改為“”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字,然後又改為“滿”字,換了十多個字,最後才確定為“”字: “春風又綠江南岸”。

囚首喪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衣裳骯髒,鬚髮紛亂,儀表邋遢,王安石的這些惡習眾所周知。蘇洵曾經描述王安石說:“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
慶曆五年(1045年)三月,韓琦任揚州知府,王安石為簽判,成了韓琦的幕僚。王安石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因此當差的時候時多來不及洗漱裝扮。韓琦以為王安石夜夜尋歡作樂,就勸他不可荒廢讀書。王安石也不辯解,只是說韓公不能知我,後來韓琦才發現王安石非常有才華。

酒色財氣

相傳蘇軾有一日於京都相國寺佛印和尚對飲。酒意正濃,佛印和尚便揮毫題寫了一首“酒色財氣詩”來:
酒色財氣四堵牆,
人人都往牆裡藏。
誰能跳出牆垛外,
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軾看著別有情趣的“酒色財氣詩”即度和道:
飲酒不醉最為高,
見色不迷是英豪。
世財不義切莫取,
和氣忍讓氣自消。
後來宋神宗皇帝和王安石一同游相國寺,看到牆上的“酒色財氣詩”頗感新鮮。神宗要王安石和一絕,王安石稍加思忖,便吟成一首詩。這首詩把人們恐懼“酒色財氣”與國民生計聯繫起來,給“酒色財氣詩”添上了積極向上的色彩。
世上無酒不成禮,
人間無色路人稀。
民為財富才發奮,
國有朝氣方生機。
王安石不愧為推行新法有獨創的宰相,一絕“酒色財氣詩”引來了神宗皇帝的詩興。當即,神宗皇帝吟道:
酒助禮樂社稷康,
色育生靈重綱常。
財足糧豐國家盛,
氣凝大宋如朝陽。
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
王安石任宰相時,當時潮州(當今的廣東)有位文人去拜訪王安石,並要求王安石為他改詩,原詩是這么寫的“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王安石一看這詩就笑了,明亮的月亮怎么會叫呢?黃狗怎么能臥在小小的花心上呢?於是他提筆將這兩句詞改為了“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蔭”,於情於理,那位潮州人看後笑笑,一言未發。王安石進拜宰相期間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王安石兩起兩落,熙寧七年(1074年)年罷相,次年復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為了疏解煩悶的心情,王安石遊歷南方,來到了潮州,他暫時居住的地方有一個很大的庭院,裡面的花開得很艷麗,有一個花農在忙碌著,王安石便詢問花農:“老農,這是在做乾什麼?”花農回答:“我在捉蟲子。”王安石就很好奇:“你的花開得這么好,怎么還會有蟲呢?”花農回答:“有一種蟲叫黃犬蟲,它很厲害的,它喜歡啃食花心,花的莖部還會流膿,被它這一折騰,花就活不了了”。花農話音剛落,王安石就想起了數年前那個潮州文人讓其改的詩,原來詩中指的“黃犬”不是指黃狗,而是指黃犬蟲呀,王安廠為此感到很不安,當夜他睡不著,讓當地人陪他去散步,當時天上的月亮很明亮,寂靜的夜裡傳來婉轉動聽的鳥叫聲,一般的鳥兒都不會在半夜時分鳴叫,王安石感到好奇,便問:“這鳴叫聲是什麼鳥?”當地人告訴他:“這種鳥叫明月鳥,越是明月當空的時候叫得越歡。”王安石才知道那句詩中的“明月”指的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明月鳥,而當時那個潮州人並未告訴他這個情況,估計還暗笑他將近十年的時間了吧。
王安石 烏塘王安石 烏塘

王、蘇書童斗詩

北宋年間,有一年春季,桃紅柳綠,風光無限,蘇軾攜書童前來泰山遊玩,兩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佑廟前。佑廟裡有不少碑刻,大都是歷代帝王將相所立,名家名人所書,蘇軾與書童隨人流進了鋪廟,觀賞碑林。
這時,打東邊過來一位氣宇軒昂,風度不俗之人,蘇軾仔細一看,不覺大喜過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蘇軾連忙招呼:“王大人,怎么這么巧,你也來游泰山?”
王安石見是蘇軾,一邊觀賞碑文,一邊回答:“只許你這位大詩人觀賞泰山風光,鋪廟碑刻,就不許我也來湊湊熱鬧?”蘇軾急忙辯解:“哪裡話,能與王大人同游佑廟碑林,實乃人生一大幸事!”說完用手一指身後:“這是書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輕人,說:“我的書童學智!”
王安石話音剛落,福德便跑過去與學智打招呼,誰知學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是“哼”了一聲,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緊不慢邊看碑文,邊朝前走去。來到一塊微微向東傾斜的石碑面前時,四人止步,評頭品足。福德因剛才看了學智的臉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搶先說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學智何等聰明,一聽人家福德在諷刺自己的主人拋豈肯罷休,脫口接道:“軾前傾根基斜!”
聽見兩位書童鬥嘴,王安石插話說:“學智說得一點沒錯,此碑確實因為根基斜了,才軾前傾啊!”蘇軾“囑”了一聲,說:“王大人言之有理,不過,咱福德說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說完,王安石與蘇軾相視著“哈哈”大笑起來。
見主人大笑,福德與學智也跟著吃吃地笑了。

抬高米價度荒年

北宋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杭州一帶陰雨綿綿,到了八九月份收割莊稼的季節,田地里顆粒無收。米價一天一個價,到了十月,米價已從原來的每石400文猛漲到每石1500文了。為了阻止米價節節上漲,大宋朝廷連連下發官文,要求每石米的價格控制在500文左右,違者就地斬首示眾。
杭州時任知府呂向高為了落實朝廷政策,限制杭州府下屬各縣市面上的米糧漲價,特派幾名心腹到各縣巡查。心腹們先後回來稟報說:“大人,慘不忍睹啊,街頭到處都是餓死的災民,請您快想辦法啊,快向朝廷求援吧……”
自從規定大米不準漲價後,杭州府的米商都不願意把米拿出來賣,導致市面上無米可供,饑民紛紛外遷,杭州街頭到處是餓殍(piǎo,餓死的人)。呂向高已向朝廷求援3次,可朝廷來信說陝甘一帶連年大旱,朝廷國庫空虛,無力顧及江南一帶的災情,讓他們自己想辦法。
呂向高無奈地嘆了口氣,這時他派往鄞縣的心腹也回來了。這個心腹一回來就跪倒在地,大呼道:“大人,鄞(yín,屬浙江省)縣出大事了。”
在呂向高的催促下,這名心腹從腰間掏出一張蓋著鄞縣印鑑的告示,說鄞縣縣令王安石違抗聖旨,不但置朝廷每石米500文之規定於不顧,而且還公開發布告示允許大米漲價,鄞縣的大米每石已漲到3000文了。
作為縣令,王安石不僅不抑制米價上漲,而且還推波助瀾,致使米價漲了6倍,這是殺頭之罪啊。呂向高看完告示後,驚訝不已。他心想,這王安石仗著祖上世代為官,肚子裡有些墨水,在江南有些名望,竟敢無視朝廷聖命,得找他算賬去。
第二天一大早,呂向高就帶著師爺和一幫心腹,興師動眾地來到鄞縣。王安石早已領著手下在城門口等候他了。
呂向高一見到王安石,就怒罵道:“王安石,你可知罪?大災之年,違抗聖命,不積極抑制米價,我要親自送你面君。”說罷便招手示意手下將王安石綁了。
這時,只見王安石的師爺來到他身邊,在其耳邊悄悄耳語,一旁的呂向高見狀,朝那師爺大喊道:“你家大人已經快成朝廷的死囚了,有什麼事不敢大聲說出來讓我聽?”
那師爺嚇得跪倒在地,王安石說道:“你就照實說吧。”
師爺點了點頭,對呂向高說:“呂大人,是這么回事,自從我家大人發出布告允許大米漲價後,各地米商紛紛湧進鄞縣,他們為了感謝我家老爺,不斷給我家老爺送銀兩。前幾天,一個外地米商沒有給我家老爺送銀兩,老爺就派我跟那米商索要,這不,那米商拿著銀兩來了。”
師爺的一番話,更讓呂向高氣得吹鬍子瞪眼睛,心想這王安石的膽子也太大了,大災之年不僅不為朝廷著想,還擅自抬高米價,收賄索賄,發國難財,這樣的人砍頭100次都不夠。
呂向高咆哮道:“將那米商帶來。”不一會兒,一個肥胖的米商被推到呂向高面前跪下,他嚇得哆嗦著身體道:“大人,草民有罪,但這不全是草民的錯。鄞縣發布公告說這裡允許大米漲價,我作為商人當然想賣高價,就跑來了。至於給那位大人送禮,本不是我的意願,是那位大人派人來索要,我才不得不……”
“滾!滾!”呂向高不等那米商把話說完,就把他罵走了。隨即,呂向高問鄞縣師爺:“你們一共收了米商多少賄賂,可有賬目?”
師爺答道:“回老爺,全部有賬。”
呂向高下令將王安石和他的師爺押回鄞縣縣衙,準備審理後上報朝廷處決。
城門離縣衙有一段路程,當呂向高帶領一隊人馬路過一個集市時,那裡人頭攢動,鬧市不遠處還傳來唱戲的聲音和陣陣掌聲。大災之年,杭州其他縣城都餓殍滿街,一遍淒涼,可鄞縣不僅集市繁華,還有唱戲的。呂向高滿腹疑惑地來到那唱戲處,戲台前看戲的老百姓見有官府人馬到來,正要散去,呂向高大喊道:“各位父老鄉親,我乃杭州知府呂向高,來本地視察災情,大家不必驚慌。”
呂向高在講話時,老百姓已看到他們的縣令王安石被捆綁押解,紛紛圍攏過來,下跪求情說:“大人,為何捆綁王縣令,他可是好官啊。”
呂向高把王安石擅自抬高米價、收受賄賂的事情講了一遍,突然一位老婦人來到呂向高面前大聲說:“你說得不對,敢問大人,這大災之年,咱杭州府哪個縣不是街市蕭條?你再看咱鄞縣,米糧充足,街市繁華,沒有一個人餓死。這是誰的功勞?是王縣令的!請問大人,我們王縣令何罪之有?”老婦人的話引來一片掌聲。
呂向高無言以對,這老婦人說得沒錯,鄞縣確實沒有一點受災的跡象。他沉默片刻後對圍觀民眾說道:“我會好好調查,給大家一個交代。請放心,朝廷不會冤枉一個好官,也決不放過一個貪官。”
來到鄞縣縣衙,呂向高公開審理王安石。公堂上,呂向高問王安石為何置朝廷聖命於不顧,抬高米價。
王安石神情嚴肅地說:“大人,如果執行朝廷規定的米價政策,鄞縣跟其他縣一樣會餓死很多人。不放開米價,哪個米商願意出售大米?”
“這樣高的米價,老百姓買得起嗎?”
“大人有所不知,江南歷來富庶,不僅魚米豐饒,商業也十分發達,普通人家幾十年下來,都小有積蓄。乍遇荒年,人們需要的只是糧食,米價雖高,儉省一點,也能堅持一年半載。那些家庭貧苦,無力買糧的人家,我會發給他們銀兩救助。”王安石邊說邊叫師爺將救助名冊拿來呈遞給呂向高。
救助花名冊上,不僅詳細記錄了受助人的名字、住址、家庭人口,而且還有受助人按的紅手印。呂向高翻看完畢後,語氣有所緩解,問道:“救助的錢來自哪裡?”
“大人有所不知,那些米商發財後,個個歡呼雀躍,紛紛給我王安石送來金銀。如果我拒收,他們一定會誠惶誠恐,我就收下他們奉送的銀兩,登記造冊後又發給那些無力買糧的窮人。”王安石叫師爺將那份收受米商銀兩的花名冊拿來。呂向高將兩個花名冊進行比對,一收一支,分毫不差。
呂向高這才發現王安石的高明處,大災之年他將鄞縣治理得這么好,實在不簡單。他不僅沒有治王安石的罪,反而將鄞縣的做法上報朝廷,請求朝廷嘉獎王安石。他甚至還向王安石請教下一步應對杭州府災情的辦法。
王安石建議杭州府境內都將米價徹底放開,說一開始米價會節節攀升,但不出3個月,米價就會回落到1500文左右一石。呂向高根據王安石的意思,通令江南各地放開糧價,米價一下子衝上每石3500文。全國各地的米商得知訊息後,都源源不斷地把米販到江南來。江南市面上大米充足,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不到3個月,米價果然又回落到1500文一石了。
江南民眾終於渡過了難關,杭州府卻又面臨新的問題,陝甘一帶因大旱缺少米糧,朝廷下令要求各地支援。
王安石又給呂向高出主意,讓他即刻發布公告,以每石1000文的價格收購大米。
大米1000文一石,米商們肯賣嗎?呂向高半信半疑,王安石卻胸有成竹地說:“大人有所不知,前陣子這裡的米價飛漲,全國各地的商人都把米販到我們江南來了,賺足了腰包,眼下米糧越積越多,再過幾個月江南新米就上市了,那些商人不好再把米糧運回去,只能降價銷售,否則就會賠本。我算了一下,1000文一石,米商已經保本了。”
呂向高採納了王安石的建議,以1000文一石收購了大量米糧,運往陝甘一帶,受到朝廷嘉獎。王安石也因此名聲大振,後來成了北宋的一代名相。

救東坡

蘇東坡與王安石同朝為官,由於政治見解和主張不同,兩人逐漸疏遠,最後到王安石晚年,他們為各自的政見鬧得水火不容。王安石改革每推進一步,蘇東坡都要寫詩文相譏諷,弄得王安石十分惱怒,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元豐初年,那些記恨蘇東坡的人抓住他寫詩譏諷朝廷的事奏了他一本。神宗看了,十分震怒,派人把蘇東坡抓來投入了大獄。蘇東坡很清楚這次是凶多吉少,難免一死。
再說王安石,罷相後早已退隱山林,所以不知蘇東坡入獄的訊息,等這場轟動朝廷的“烏台詩案”傳到江寧時,蘇東坡的罪名已定。想起國家多難,人才難得,王安石連夜寫信派人飛馬進京給神宗皇帝。信中說,哪有國家正在用人之際,反而為些小文字惹的麻煩去殺那有學問才華的士子?
宋神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曾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推行變法。王安石雖然早已退隱,但神宗對他還是十分敬重。神宗看信後,思之再三,覺得很有道理,便下旨將蘇東坡放了,貶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去做小官。從此,“王安石一言救東坡”的事,便成為歷史上“文人相親”的一段美談。
安石不正
王安石變法時期,蘇軾曾經上書反對,使因為王安石非常惱怒。但是後來,蘇軾因“烏台詩案”而受到了牽連,已經辭了官的王安石卻為當初反對自己的蘇軾說起了公道話,並勸阻皇帝;“怎么能夠在大宋王朝的太平盛世而斬殺文人呢?”
元豐七年,蘇軾前往金陵與王安石相會。此時兩人早已不是“政敵‘,而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他們無所不談,遊戲說笑,毫無顧忌。
據說王安石中年因用腦過度而禿頂。一天,蘇軾想約王安石到中山古剎遊玩。他來到王安石家門口,問管家道:禿驢在否?”王安石正好出門歸來,順口答道:“不在!‘東坡‘啃草去了!”蘇軾自知戲弄人在先,只能裝作沒聽到了。
二人來到鐘山腳下,看見一座叫“王八馱石碑”的漢碑前,欣賞書法。王安石的“禿驢”之火還沒消,一看到石碑下的“大烏龜”,計上心來,說:“此碑頗有傾斜!”蘇軾信以為真,上下審視了一番,問:“這石碑正直聳立,哪裡傾斜了?“王安石指著是碑下的“大烏龜”說;“細看,下面向(像)東坡!”蘇軾一聽,心中不悅,靈機一動,說:“‘安石‘不正也!安石不正,石碑怎么可能直呢?”二人對視一眼,捧腹大笑起來。

字謎

王安石打算身邊再要個書童,可連著看了幾個都不中意。這一天,家人又找來個書童,請王安石過目。王安石問了他幾個問題,小傢伙答得不錯。王安石看他聰明伶俐,也沒說什麼,在紙上寫了幾行字,交給了家人:一月又一月,兩月共半邊;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長流之川;一家有六口,兩口不團圓。家人看了,沉思了一會兒,終於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把小傢伙留下了。讀者朋友,王安石寫的是個字謎,謎底就是一個字,你們能猜出是什麼字嗎?
答案是個“用”字。

後世紀念

故里

主詞條:王安石故里
王安石故里目前有臨川和東鄉兩種說法,東鄉王安石故里位於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距離縣中心25公里,,該村始建於北宋、迄今已逾千年,保存下來的建築主要是明清以來修建的,是展示中國明清建築藝術及其發展歷史的文物保護區,存世有100餘棟古代建築和十多處和王安石有關的遺蹟,1985年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點。2000年7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有世宦祠、西引寺、龍安殿、荊公橋、荊公陂、荊公別墅、荊國世第門樓等遺址。

墓葬

主詞條:王安石墓
據史載,王安石病逝後,葬鐘山南麓東三里,原寶公塔與草堂寺之間。王安石家人,除父親王益和大哥王安仁葬牛首山外,其生母吳氏,弟王安國、王安禮,子王雱也葬於鐘山南麓。墓前有華表、墳庵,兩側有樹木拱抱。明初,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被朱元璋選為陵寢之地後,靠近陵寢的蔣山寺寶公塔、八功德水等古蹟被遷走。王安石及其家族墓亦被遷走。一說是遷至麒麟門,另一說是遷回老家江西。

紀念館

主詞條:王安石紀念館
江西撫州王安石紀念館
撫州王安石紀念館,於1986年11月建成對外開放。紀念館占地20畝,
建築面積1560平方米,陳列廳6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江南園林意境和宋代建築遺韻的仿宋府第園林式建築群。館內有門樓、隱壁、水榭、碑廊、亭台、荷池、曲橋,辟有問月軒、蹄躅園、辛夷園、荊公亭、懷文堂等園林景觀。
浙江鄞縣王安石紀念館
位於浙江鄞縣忠應廟內,以照片、繪畫、實物等展品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王安石的生平和治鄞政績,以紀念他在鄞縣時的每項改革。館內陳列有“王安石在鄞史跡”,分“荊公年譜”、“治鄞方略”、“重修東湖”、“興學教化”、“詠鄞風采”、“豐碑永存”、“湖區新貌”等7個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