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義(愛國華僑)

王守義(愛國華僑)

王守義,1898—1981,字仲仁,漢族,出生於河北高陽縣西田果莊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著名愛國華僑,多年僑居法國,是我國現代著名女畫家潘玉良女士的晚年伴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守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高陽縣
  • 出生日期:1898
  • 逝世日期:1981
  • 職業:商人
  • 畢業院校:留法工藝學校、巴黎航空駕駛專科學校
人物經歷,中年時代,老年時代,感情生活,

人物經歷

青年時代
王守義的青年時代,正值國內軍閥混戰,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我國,民不聊生之時。
王守義受“五四”運動新思潮的啟迪,在老師王峰吉的影響和幫助下,毅然拋棄教師職務,投奔李石曾在本縣布里村創辦的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留法工藝學校,學習法文、國文、數學和勞動工藝,意欲留學法國進行深造,以報效祖國。
一九二0年十一月,王守義赴法國勤工儉學,同船去法國的有周恩來、郭隆真等近二百人。王守義到法國後,不怕辛苦,什麼髒活累活都肯乾。但他又發現自己文化太低,不懂物理、化學,法文底子太薄,很難繼續深造,一度處於苦悶之中。
經過反覆思考,自己不能深造,就做工掙錢,資助有能力的人去深造,為國家培養有為人才。他把這個理想告訴大家,同學們深感驚訝,也深受感動。他說:“我這樣做,從自身來說確實是個犧牲,但從為祖國多培養一個有用的人才來考慮,這難道不是個很大的收穫嗎?我為此將終身不悔!”
他一面做工,一面學習汽車駕駛技術,用自己勞動所得資助留學同胞,使多人讀完大學。在他的資助下先後有張德祿成為機械學博士、王毓瑚獲經濟學碩士、程茂蘭獲天文學博士等。後來王守義考入巴黎航空駕駛專科學校,畢業後獲得飛機駕駛員證書。抗戰勝利後,他便以法國航空駕駛員的身份,為祖國輸送回上百名有名望的科學家。

中年時代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外華僑及使館人員人心浮動,舉棋不定,國民黨駐法大使代辦在我地下黨的支持下首舉義旗,宣布脫離國民黨的控制投奔光明。對此王守義態度明朗,全力予以支持。他拿出一筆錢,解決了使館人員的生活與工作問題,使起義得以順利成功。一九六四年一月,中法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王守義積極組織在法華僑遊行慶祝,並第一批換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

老年時代

一九七一年旅法華僑成立“旅法華人俱樂部”,王守義當選為常務委員、副主席。在此期間,他大力協助處理了多起、華僑遺留問題,維護了海外遊子的合法權益。
在巴黎勤工儉學期間,王守義曾與周恩來、聶榮臻、鄧小平等交往密切。一九七二年王守義回國省親時本欲拜望昔日摯友,但時值“十年動亂”未能如願,悵然而返。
一九七五年五月,鄧小平同志出訪巴黎,在機場見到了前來迎接的王守義,兩人熱情擁抱,互道別情,使在場的法國官員深受感動。如今二人笑談的巨幅彩照仍懸掛在巴黎華人俱樂部的大廳中央。
一九七八年王守義應邀回國參加國慶觀禮,聶榮臻同志設宴招待,曾在巴黎的老同學錢三強、王德昭等許多科學界名流作陪。同窗故友歡聚一堂,八位科學家共同倡議贈送了王守義同學一件紀念禮物——簽名簿。
回國期間,王守義遊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巨大變化使他感慨萬千。回到故鄉高陽縣,給西田果莊國小和縣一中各捐贈彩電一台,贈送保定僑聯豐田轎車一部,以表赤子之心。
我國著名女畫家潘玉良,在法國名噪畫壇,法國政府將其作品列為禁出國文物。王守義對其作品極為讚賞,曾多方鼎力協助舉辦展覽。一九七七年潘玉良女士去世後,為防其作品遺失、損壞,王守義出巨資在巴黎博物館租賃陳設間,並承擔保險、保存等費用,使三千多件藝術品得以保護,並於一九八三年全部運回了祖國。
一九八0年鄧穎超同志出訪法國時,在巴黎四次邀見王守義,並諄諄囑咐他要珍重身體,早日回國定居。王守義在鄧大姐的熱情勸慰下,即決議落葉歸根,並著手進行準備,可惜未及如願而身先去,於一九八一年五月五日在巴黎病逝,享年八十三歲。

感情生活

王守義是潘玉良在法國生活期間一個重要的人物,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王守義學習成績平平,但是“勤工”成績很突出,由於能吃苦耐勞,心靈手巧,當汽車修理工時,技術都比其他同學好,錢也掙得比別人多。後來,他在巴黎開了一家中餐館,取名“東方飯店”。雖然他當時並不富有,但時常接濟有困難的同胞。
1937年潘玉良再次來法國時,他們相識了。潘玉良性格耿直,又不善經營,很少賣畫,生活上一直比較拮据,王守義為她送去了麵包黃油,還為她設定畫室,舉辦沙龍,並陪著她到外景地寫生。後來,王守義設法籌資,為潘玉良在法國、瑞士、義大利、希臘、比利時等國家舉辦畫展。潘玉良在西歐畫壇上的聲名與王守義的多方努力密不可分。
潘玉良不僅感激王守義,還把他作為情感傾訴的對象。她有兩件最經典最得意的雕塑作品,一件是張大千塑像,另一件便是王守義塑像。王守義塑像完成後,她把它放在自己的臥室,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
1977年潘玉良去世,王守義主持了她的後事,並花重金在蒙巴納斯公墓買了一塊使用期一百年的墓地,安葬這位孑然一身客死他鄉的女畫家。他還在大理石墓碑上親筆書寫了“潘玉良藝術家之墓”幾個漢字。
中法建交之後,王守義思鄉心切,家鄉還有他的結髮妻子和離家時才兩歲的兒子。當他辦好手續準備回國探親之際,“文化大革命”打碎了王守義的思親之夢。一直到1978年,王守義才得以成行,回到魂牽夢繞的故國,後來還將潘玉良的遺物交給了潘贊化的後人。
王守義回到家鄉心情激動,決定要落葉歸根,回國定居。鄧穎超聽後非常高興地說:“好哇,回來就住北京,房子問題由我們解決。”
就在王守義回到巴黎,辦理好回國定居的手續,準備回國前幾天,他被查出患上惡性腫瘤。住院僅十多天,沒有留下任何遺囑,就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他匆匆去世後,旅法華僑俱樂部及治喪的親朋好友,一起商量決定,將王守義的遺體安葬在潘玉良的墓地。這兩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好朋友,從此就互相為伴,長相廝守。墳墓上只有一個墓碑。是命運還是緣分,有意或無意把兩個孤獨的老人,安葬在異國他鄉的同一塊土地上,讓王守義繼續默默地照顧這位漂泊天涯的藝術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