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平(南京博物院專業書法家)

王介平(南京博物院專業書法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介平,字鐘靈,號禪石,上海虹口區多倫路“慕賢居”主。1957年生於江蘇南京。198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長期從事古代書畫修繕、墨寶和中國漢隸書法創作與教學研究活動。師從我國著名女書法大師肖嫻(為其關門弟子),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博物院專業書法家。其所擅長漢隸書法出自漢魏竹簡,姿態飄逸,顧盼生輝,於細微處或透行、楷書法神韻,在漢隸碑帖基礎上得到了創新和升華。匠心獨用的字型布局和運筆用墨,形成了不斷完善自我的藝術風格,在中國“春蘭杯”比賽中獲銀獎,中央電視台第二、三、四屆全國書法大獎賽中獲銀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介平
  • 別名:字鐘靈,號禪石
  • 出生地:江蘇南京
  • 出生日期:1957年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歷史系
  • 主要成就: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早年經歷,人物特點,

早年經歷

王介平家境殊於常人,祖父王文英乃清末狀元,實為一飽學大儒,是中國民族同盟會創始人之一(與季方為同期會員)。其父王淇,原國民黨赴英國之海軍雷達官。1948年與鄧兆強駕“重慶”號驅逐艦起義,投奔黨的懷抱。幼時與胞姐痛失怙恃(父母於1957年被同時打成“右”派),與祖父苦捱艱難歲月,直至1981年政治回暖。幾十年來僅靠親姑母美籍華人王淑女士供養生息,每念及此,王介平感恩唏噓之情溢於言表。由於家道中落,更兼“文革”極左的歧視,王介平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悲涼狀況是可想而知的。幸有其祖父在側循循善誘,遂與書法之道結下不解之緣。他由初始的“哪怕今後抄寫大字報也有飯吃”的苟安心理,進入一條“捨身取藝”的不歸路。
王介平

人物特點

“情必近於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王介平鬼使神差般來到書法王國,他臨顏真卿、柳公權、漢隸曹全碑,再續張遷碑、石門頌、乙瑛碑等等。近乎痴迷的孜孜以求,夯實了他的書法基礎。他對漢隸情有獨鐘,並融匯進自我個性的意趣。隸書源於秦漢,名碑名帖不下百家,其流風綿延至今而不衰。王介平奉漢隸為圭臬,取鑒漢魏竹簡,一掃裝飾雕琢之臃態, 既造法創新於古隸,又彰顯古隸神韻於案牘。竹簡多為民間書法,別具風采雅趣,且含粗獷潑辣之況味,又具樸拙肅穆氣息。觀介平先生當景揮毫,不啻有春風拂面之慨!其莫可名狀之掬態誠如虞世南所言: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下筆則煙飛雲動,落紙則鸞回鳳驚。觀介平隸書:結體祥和,揖讓有度,意態雍容而閒適;平中藏奇,控縱自如,風貌雅致而曠達。尤為令人稱道處為“飛白”,形斷意連,神貌合一;更兼行楷筆意穿插,再以方筆圓筆協調,故靈動而不呆板,寓空靈於古樸之中,大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境地。其書點劃皆有筋骨,法度縝密雄邁;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揮毫能騁千里,潑墨能潛萬象。此為介平先生大器所成竅要處。若非天縱其才,平庸者何以克當?
專攻隸書鮮有達品者,蓋源於隸書易入俗套。雖然隸書溯源於秦漢,但庸碌者往往淺嘗輒止,換帖頻仍,積習難返而古趣漸靡不存,還美其名曰:融鑄百家。其實攻隸務必循序專攻,要有所取捨和創新。而創新必須遵循書法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倡真實的、自然的、高品位的創作,要旗幟鮮明的堅持傳統,同時也要鼓勵書家大膽探索、大膽變革。以適應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民眾審美的需求。提倡多重創作方式,形成多元化創作格局,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適當注意視覺構成和形成效果。鼓勵書家堅持“推陳出新”的原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鼓勵個人風格的出新。
王介平
王介平先生家學淵源,早承庭訓,又長期從事古代書畫修繕和鑑定工作,於含英咀華時數歷奇遇,得益於書法大師肖嫻的再造之恩,忝列門牆,成為關門弟子。又蒙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的劉炳森抬愛施教。故其漢隸南源於肖嫻,北學與劉炳森。時值劉炳森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南京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對等交流,雙方互派人員中,王介平有幸赴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在那裡工作的劉炳森先生成為同事。美妙絕倫的古代文物與源遠流長的漢隸,使他們產生了共鳴。如痴的觀賞、研究、交流,並相互切磋技藝。又令王介平受益匪淺。王介平的漢隸作品中既不失江南柔美、又具北方的渾厚豪放。
在高科技仿真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書法作品的文化市場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假冒產品”的衝擊。但是,高品位的真跡作品依然有著自己的市場。研究中國古漢語的國外大專院校,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來函要王介平的漢隸作品。國內不少企業家、知名朋友。還有一些書法愛好者,見了王介平的漢隸,紛紛找他賜教。但他苦於沒有時間,無數次地婉謝於人。他的漢隸已達到一定的境界,為社會所公認。
在上海虹口區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王介平先生創立了“慕賢居”書法創作教研工作室,堅持中國書法教學,培養青少年書法人才,傳承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精神,以此品牌與書畫界同仁和企業家建立了廣泛的工作聯繫和深厚友情,他創作的部分作品已為友人和書法愛好者收藏或傳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