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噝蝰

犀噝蝰

犀噝蝰(學名:Bitis nasicornis)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噝蝰屬下的一種毒蛇,主要分布於西非中非地區。犀噝蝰最為人所知的是其鼻端上的尖長鱗角,形狀如犀牛角,因此得名。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犀噝蝰
  • 拉丁學名:Bitis nasicornis
  • 二名法:Bitis nasicornis(Shaw,1792)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爬蟲綱 Reptilia
  • 有鱗目 Squamata
  • 亞目蛇亞目 Serpentes
  • 蝰蛇科 Viperidae
  • 亞科蝰亞科 Viperinae
  • :噝蝰屬 Bitis
  • :犀噝蝰 B. nasicornis
  • 分布區域:非洲
名稱,簡介,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捕食與繁殖,毒性,

名稱

犀噝蝰 B. nasicornis
二名法 Bitis nasicornis-Shaw, 1792異名
犀噝蝰
Coluber Nasicornis - Shaw, 1792
Coluber Nasicornis - Shaw, 1802
Vipera nasicornis - Daudin, 1803
Clotho nasicornis - Gray, 1842
Arastes nasicornis - Hallowell, 1845
Cerastes nasicornis - Hallowell, 1847
Vipera Hexacera - Duméril, Bibron & Duméril, 1854
Echidna nasicornis - Hallowell, 1857
V[ipera]. (Echidna) nasicornis - Jan, 1863
Bitis nasicornis - Büttikofer, 1890
tis nasicornis - Boulenger, 1896

簡介

犀噝蝰是加彭蝰的近親,二者都是擁有最大毒牙的毒蛇,二者只有很小差別,除了花紋外主要是犀噝蝰吻部有兩個長長的葉狀突起,像犀牛,估得名
加彭噝蝰是全世界 體形第二大的有毒蛇 第一大是眼鏡王蛇。它的毒牙 有3CM長
和這種蛇的安全距離不要低於5米,這個傢伙極其毒,毒液屬於神經毒素,能有1毫克毒液注入體內就可以在10分鐘之內放倒人,10分鐘之內除了極其專業的抗蝰蛇毒血清可以解毒外,基本沒治。而且這個傢伙動作極快,可以彈射向前2米左右,加上自身長度,可以自如地攻擊自身4米以內的任何動物。它的視力很差,主要靠鼻子上面的兩個紅外感知器來感知外界情況。

特徵

該種也可稱為河蝰,它體形很大,體長約達72至107厘米。雌性犀噝蝰的身體一般較雄蛇為大。犀噝蝰頭部扁平,呈三角形,與軀體相比顯得較小。頸部狹細,鼻端有2至3片角狀的長鱗,雙眼細小並分布於頭部前方。尖牙並不長大,甚少長逾1.5厘米。犀噝蝰的背鱗約有31至43排,鱗片尖突,甚為粗糙,當它們與外物衝突時容易令對方受傷。腹鱗約有117至140片,有單片肛鱗。專門以哺乳動物和大型蛙類為食,體色和加彭噝蝰相似,具有迷彩功能,它的體背色彩組成主要由灰、藍、紫紅、橘紅及黑色構成,頭較長,頭背具一很大的黑色箭形斑塊,吻突起教長,甚至比加彭噝蝰西非亞種的吻狀突起還長,雖然它是陸棲種類,但是善於游泳和爬樹。
犀噝蝰

地理分布

犀噝蝰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加納地區,與及中非中非共和國蘇丹共和國喀麥隆加彭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盧安達烏干達肯亞。其標準產地為“非洲以內地區”。

生活習性

犀噝蝰多棲息於樹林地區,甚少出沒於木林,其棲息地比加彭噝蝰更受限制。[2]它們屬於夜行性蛇類,日間時多躲藏於樹木底下、洞穴中或地上的枯木縫間。犀噝蝰的體紋讓它們便於藏起蹤跡,能起保護作用。[5]另外,雖然犀噝蝰屬於陸行型蛇類,但它們亦能攀爬樹木,最高紀錄者更曾攀上離地3之高。[2]犀噝蝰之所以擅長攀樹,是因為它們擁有強而有力的尾巴,可以抓緊樹木枝幹。有時候,它們也會於淺灘地區出沒,因此亦被認為是威力超群的泳手。
犀噝蝰行動緩慢,但能向前方或兩側發動快速的咬擊,而且並不會將身體緊縮以向對手發出咬擊前的預警。而且,要抓起犀噝蝰的尾巴也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它們的尾巴相當有力,足以令它們撐起身體向對手作出噬咬。相對於鼓腹噝蝰B. arietans)而言,犀噝蝰的性情比較鎮定;如果有人類接近犀噝蝰,它們一般會假定對方看不到它們的存在,而向對方發出嘶叫聲,以警告對方別再作進一步的接近。根據一些說法,犀噝蝰是所有非洲蛇類中能發出最響亮嘶叫聲的蛇,其聲音幾乎類近於尖叫。

捕食與繁殖

犀噝蝰是伏擊型獵者,平日不常四處移動,只會選擇一個理想的埋伏地,然後等待獵物自投羅網。根據學者佛洛斯徹(Froesch, 1967)觀察,一條由人類所飼養的犀噝蝰甚少離開其作為居所的箱子,當它感到飢餓時也不會輕離箱子,它守候了三天,才等到一頭老鼠自己鑽進箱子中成為其食物。
犀噝蝰多捕食小型哺乳動物,若是居於濕地的犀噝蝰也會捕食蟾蜍類甚至魚類。根據犀噝蝰養育者所言,即使犀噝蝰面對一些已經被殺死的獵物時,它們仍會向獵物使出咬擊,並保持咬緊一段時間,才會進行吞食。
西非,雌性犀噝蝰每次能生產6至38條幼蛇,其生產期約為每年的三月四月。初生幼蛇體長已達18至25厘米。

毒性

由於犀噝蝰的分布地甚為稀疏,因此關於被犀噝蝰咬傷的事件亦較少被紀錄,故未有較為全面的相關數據。犀噝蝰毒素在老鼠身上的靜脈注射LD50 為1.1 mg/kg,其毒性比鼓腹噝蝰及加彭噝蝰稍弱。犀噝蝰最高毒素分泌量為200毫克。一項研究指出,犀噝蝰毒素的肌肉注射LD50值(8.6 mg/kg)是五種受測試蝰蛇(其他四種包括鼓腹噝蝰、加彭噝蝰、山蝰與及毒蝰)中最高的。
目前只有許少人類被犀噝蝰毒素所害的紀錄,據目前資料可知,如果被犀噝蝰所咬,至少傷口會出現腫脹及壞疽。在2003年,一位居於美國俄亥俄州代頓的男性,就曾飼養一條犀噝蝰而因被其咬傷中毒,最終導致死亡。目前世界上至少有一種專門針對犀噝蝰蛇毒的血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