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菇

牛排菇

牛排菇是寒溫帶亞熱帶地區一種珍稀的食用菌。菇肉質鬆軟、多汁、紅褐色、短柄式或無、香味濃,可以入藥,食療補血作用。商品價值高,可以大面積生產。出菇溫10-30℃,以栽培方法與代料靈芝相似。常著生在橡樹上,菌肉粗糙,略有苦味,幼菌味道更好。出菇溫10-30℃,以栽培方法與代料靈芝相似。浸泡使之發軟,然後徹底燜煨,肉質細嫩,滑膩鬆軟, 軟而多汁、久煮不爛並帶有可口的清香味、甜味及舒適的膠質感。常出現於秋天。在國內外都有廣闊市場,鮮品每公斤售價40元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牛排菇
  • 拉丁學名:Fistulln hepatica
  • 別稱:褐菇、褐蘑菇、波多黎各菌、洋松茸、日本稱肝臟茸、鮮血茸
  • :真菌界
  • 擔子菌門
  • 傘菌綱
  • 牛肝菌目
  • :牛肝菌科
形態特徵,食療作用,生活條件,菌種製作,栽培技術,栽培方法,工藝和條件,栽培工藝,栽培技術參數,營養成分,

形態特徵

牛排菇的菇肉縱切像肉絲,肉質厚且滑,像吃牛肉的感覺,故稱為牛排菇,又因菇體血紅色如同肝臟,又稱為肝臟菇。其子實體肉質鬆軟,柔韌多汁,呈粉紅色或血紅色,成熟後暗褐色,因此又稱為褐菇。初為圓球形,後伸長呈扁平舌狀匙形或肝臟形,菇體為13厘米或更大。頂蓋鮮紅,肉莖紫紅色,圓蓋形似一條大舌頭,紅色菌帽含鮮紅汁液。
褐蘑菇褐蘑菇

食療作用

牛排菇食之鮮嫩,具有特殊的檸檬香味,富含維生素C及多種胺基酸。可烹成適口名菜,備受歐美日本美食家推崇。經常用可減少膽固醇累積,降低備壓,增加人體免疫力,防治壞血病,可以入藥,具有消炎化積,治療胃腸炎的療效,食療補血作用。牛排菌的發酵菌絲中含有一種新的抗真菌抗生素, 含有亮氨酸等17 種胺基酸, 並且含有一種稀有胺基酸—丁氨酸。是一種名貴的色形味具全、藥食兼優的美味食用菌,有“山上的牛肉”之美譽,深受消費者青睞。尤其是在歐美各國備受推崇,常出現在國宴上。該菌價格昂貴,市場缺口很大。

生活條件

(1)營養
生於殼斗科的樹木上,如栲樹、米楮、橡樹等,培養牛排菇選用殼斗科木屑較好。牛排菌菌絲能分解單寧,並釋放出糖供自身利用。
牛排菇
(2)溫度
牛排菇菌絲在9~30℃之間均可生長,以25~27℃最為適宜;子實體發生的溫度在18~24℃之間,最適20~24℃。子實體分化無需低溫或變溫刺激。
(3)濕度
自然條件下,牛排菇子實體在雨後空氣濕度較大時發生,菌絲生活在含水量變化較大(38%~95%)的木材上。
栽培基質適宜的含水量為60%~65%,子實體生長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
(4) 空氣
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發育都需要較充足的新鮮空氣。通氣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會誘使牛排菇子實體畸形
(5)酸鹼度
牛排菌能耐較低酸度,菌絲體生長的PH 值為4.4~6.4。基質PH 值以4.5~5.5 為宜。
6.光線 牛舌菌菌絲宜在黑暗條件下培養。暴露於明亮光線下,氣生菌絲會枯萎、倒伏。牛舌菌子實體的形成需要散射光。散射光充足時,菌蓋才會出現美麗的鮮紅色。

菌種製作

牛排菌純種通過子實體組織分離得到。可使用PDA培養基或經0.5%蘋果酸酸化的5%麥芽浸膏培養基,接種後28℃培養,8~12d 即長滿斜面。在5%麥芽浸膏培養基上,菌絲初期白色或淡黃白色,然後變成淡紅至朱紅至麥稈褐色,最後變為淡紅色,20~25d 後,斜面上出現原基,再經5~10d 長成小子實體。原種及栽培種培養料配方為:雜木屑75%,麩皮22%,白糖1.5%,石膏粉1.5%,料水比例為1:1.2~1.4,製作方法同常規。

栽培技術

栽配料比例
①木屑80%、麩皮或細米糠15%、玉米粉3%、糖1%、碳酸鈣1%,料水比例為1:(1.1-1.3)。
牛排菇
②木屑75%、麩皮22%、蔗糖1.5%、石膏粉1.5%,料水比例為1:(1.2-1.4)。
棉子殼78%、麩皮或米糠20%、糖1%、石膏粉1%,料水比例為1:(1.1-1.3)。
④木屑40%、棉籽殼40%、麩皮或米糠15%、玉米粉3%、糖1%、碳酸鈣1%,料水比例為1:(1.1-1.3)。
栽培方式可利用廣口玻璃罐頭瓶或750ml 菌種瓶等容器瓶栽培,也可以袋栽。
栽培場所:可使用庭院、遮光條件好的菇房或人工陰棚等。
栽培季節:牛排菇易於在溫度較為恆定(18~24℃)、濕度較高的條件下形成子實體,能滿足其生長溫濕度條件的季節和地區均可進行栽培。一般可在早春接種,春末和初夏季節出菇。
栽培方式:可利用廣口玻璃罐頭瓶或750ml 菌種瓶等容器瓶栽培,也可以袋栽。

栽培方法

①裝袋與滅菌。採用直徑17cm、長34cm、厚0.04mm的高密度低壓聚乙烯塑膠袋裝料。袋料的鬆緊度要適中,
牛排菇
兩端的袋口要紮緊,裝袋及搬運過程中要輕拿輕放,切忌刺破袋子引起雜菌污染。裝完的袋子要馬上放入常壓滅菌灶滅菌,當袋中心溫度達100℃時維持12小時以上。然後將袋取出運到乾淨的室內冷卻。
②冷卻與接種。滅過菌的袋子置冷卻室降溫,當料溫降到30℃以下時進行接種。接種室在使用前3d要進行第一次滅菌;當滅菌的袋子、菌種、接種工具、酒精燈等全部放入接種室後進行第二次滅菌。滅菌用甲醛、氣霧消毒
盒等。接種過程中還要進行第三次滅菌,即工具、菌種及待接種袋子表面用75%酒精消毒一次。接種要做到三快,即快解口、快移接菌種、快扎口。
③菌絲培養。接種後料袋及時移入發菌場所堆放。發菌期間要注意溫度、濕度、空氣、光線四大環境因素的調控,使料溫控制在24~28℃之間,空氣濕度60%~70%;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門窗要遮光,避免陽光射進。經35~40d培養,菌絲可長滿袋。
④出菇期管理。菌絲長滿袋後,給予散射光照誘導催蕾。根據具體情況,可採用解袋口、開洞、脫袋等出菇方
式。出菇階段,要通過地面澆水和空間噴霧將空氣濕度調節到80%~90%;經常通風換氣,防止二氧化碳沉積,保持空氣新鮮,室溫以20~24℃為宜。7~10d後,塊狀凸起長成子實體,並釋放出大量淡紅色孢子
牛排菇子實體平展後即成熟,菇體要及時採收。採下的菇既可鮮售,亦可乾制,風味不減。

工藝和條件

栽培工藝

牛舌菌為熟料袋栽,基本工藝與熟料袋栽的其它食用菌相同。栽培場所要求光照適宜,通風良好。使用的木屑必須是殼斗料樹種,如栲、櫧、橡。

栽培技術參數

①培養料。殼斗科樹種木屑80%,麥麩或米糠15%,玉米粉3%,糖1%,石灰粉1%,含水量65%左右。裝袋滅菌後接種。  ②發菌。發菌期場所要保持黑暗,否則菌絲極易生長不良。牛舌菌的菌絲生長和活力對光照極其敏感,這是與其它菌特性上的最大不同,要格外注意。發菌適溫25~27℃。  ③出菇。發菌完成後,將菌袋移入菇房,菇房溫度保持18~24℃,並噴水,提高大氣相對濕度至85%~95%,原基出現後,經常通風,以防二氧化碳濃度過高而導致畸形菇。牛舌菌子實體發育對氧氣的要求大於多數傘菌,因此出菇期的通風至關重要,是獲得外觀正常健壯子實體的關鍵。

營養成分

牛排菇子實體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
牛排菇17 種胺基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酪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纈氨酸絲氨酸甘氨酸蘇氨酸精氨酸賴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組氨酸脯氨酸胱氨酸(色氨酸未測) 。牛排菇子實體中酪氨酸含量較高, 分別是草菇( V ol variella vol vacea) 、茶薪菇( A grocybe aegerita) 和毛頭鬼傘( Coprinus comat us) 的4. 5 倍、10. 6 倍和3. 9 倍。毛頭鬼傘谷氨酸含量最高,為22. 4 % ,分別是牛排菇、草菇和茶薪菇的1. 5倍、1. 2 倍和1 倍。牛排菇的必須胺基酸總量最高,達51. 4 % ,分別比草菇、茶薪菇和毛頭鬼傘的高22. 1 %、29. 1 %和22. 1 %。
牛排菇子實體蛋白質的必需胺基酸指數、生物價和營養指數
牛排菇子實體蛋白質的必需胺基酸指數、生物價居第一位,分別比草菇、茶薪菇、毛頭鬼傘高9. 7 %、13. 2 %、8. 3 %與11. 4 %、15. 4 %、9. 6 %。營養指數茶薪菇居第一位,毛頭鬼傘居第二位,牛排菇居第三位,最低的是草菇。
牛排菇子實體蛋白質的胺基酸比值係數及胺基酸比值係數分
牛排菇的胺基酸比值係數分最高,達70. 18 ,分別比草菇、茶薪菇和毛頭鬼傘高50. 57 %、59. 17 %和44. 08 %。這說明牛排菇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與模式胺基酸較接近,對胺基酸平衡所做的貢獻也較大。
牛排菇蛋白質營養評價小結
牛排菇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是幾種菇中最高的,五項蛋白質品質指標居第一位。只有營養指數居第三位。其次是毛頭鬼傘,五項蛋白質品質指標居第二位,只有化學評分居第三位。第三是草菇,五項蛋白質品質指標居第三位,只有化學評分居第二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