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懿

王公懿

王公懿 女,1946年生於天津,遼寧北鎮人。畫家。現居美國。1973年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研究生班並留校任教。1990年赴海外。美國太平洋西北美術學院訪問藝術家,美國西北版畫家協會永久會員,Aix美校訪問藝術家,里昂U R D L A及ALMA版畫工作室藝術家,美國俄勒崗州立大學美術館駐館藝術家。1980年,王公懿以版畫《秋瑾》轟動美術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公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46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浙江美術學院
  • 代表作品:《秋瑾》
人物概述,藝術之旅,版畫《秋瑾》,人文情結,堅守本真,藝術評價,心性回歸,世界奇葩,畫家自述,我的祖國,找回真率,感恩情結,作品概況,個展,群展,獎項,收藏,

人物概述

王公懿 女,1946年10月生於天津,遼寧北鎮人。現居美國。196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973年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年入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留校。1986年受法國文化部邀請赴法考察藝術及藝術教育,並參加展覽。1990年王公懿遠赴海外,取道歐美而輾轉求學。2000年任美國太平洋西北美術學院訪問藝術家,美國西北版畫家協會永久會員。1992年獲法國教育部獎學金,Aix美校訪問藝術家,入里昂U R D L A及ALMA版畫工作室。1999年任美國俄勒崗州立大學美術館駐館藝術家。
王公懿王公懿
1979年,王公懿以木刻組畫《秋瑾》獲《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一等獎,轟動美術界。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參展、獲大獎,並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美國博物館、法國圖書館等收藏。

藝術之旅

版畫《秋瑾》

1980年,《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正值畫壇復甦之時,藝術家們創作才情空前踴躍。與羅中立的油畫巨製《父親》相併列的另一件一等獎作品——木刻組畫《秋瑾》,獲得了美術界的關注和熱烈評論。《秋瑾》的作者,是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研究生王公懿。以這套主題矚目,情感充沛,手法概括洗鍊的畢業創作,使王公懿獲得了藝術生涯中的初度聲譽。
《秋瑾》《秋瑾》
版畫《秋瑾》內容上傳達的“對黑暗中國麻木不仁和深入骨髓的腐敗”(王公懿語)的痛恨和對社會變革的渴望與呼喚,以及語境上對異域和本土資源開發融匯形成的視覺張力,建樹起中國版畫的里程碑。

人文情結

王公懿1986年開始旅居海外,時至今日,無論是她的藝術風格還是創作手法,乃至個人的生存狀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由最初的面對社會的悲憤疾呼而返回內心的自省,不再拘束於單一的畫種,將藝術變成為自身修煉的“日課”。這一過程的累計付出得到的回饋,已不單止於大小展事獎項榮耀的獲得,而落實到實實在在的親情、友情和生命中的點滴感動中。具有的中國進入現代歷史以來知識分子,特別是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追隨者一脈相承的社會責任感和思想上的悲天憫人情結。王公懿歷經洗滌而愈顯沉實豐足的美感體驗,不露痕跡地融進到日後她的一批批版畫創作中。如同信手寫下的日記一般,創作成為了一片隨心流動,自然而然的事情。

堅守本真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與置於國際文化大背景下中國版畫家對西方現代流派的觀念與表現形式的借鑑、嘗試不同,王公懿身處西方文化氛圍和環境之中,卻反饋著東方的文化傳統。用經典的石版、銅版語言表陳她內心對中國文化精神的感悟;抽象的圖式表達了事物表象以外她自我的生活心跡,精神上卻實踐著她自創作《秋瑾》以來一如既往的純粹與真率。在當下形形色色的藝術浪潮席捲每一個角落,使版畫人或多或少覺有不安時,王公懿始終堅守著版畫藝術本真與嚴肅。
王公懿

藝術評價

心性回歸

王公懿在創作《秋瑾》時,表達了她對這一歷史主題的獨特理解,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自己對藝術變革的理解。她選擇了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和日本的木刻藝術家的手法,並結合了中國民間藝術的一些樣式。這種高度概括和單純的風格,也使她日後的藝術主題開始偏離了社會而返回了內心。正是在這種看似矛盾的美學觀念中,我們卻想到了中國人古老的繪畫思想。創作完《秋瑾》後,王公懿的藝術主題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她開始關注生命、“道”等這一類更為基本的人生問題。和中國的文人畫家不同的是,她選擇的不是山水畫,而是抽象畫。這種圖象不是對外在世界的描述,也不是對某種觀念的闡釋,而是她自己的生活心跡的記錄。對此,她作了這樣的自我總結:“整體看1992到2002年的作品,它們顯示了我從概念束縛中一步步掙脫“非驢非馬”的過程。是那10年不同尋常人生的記錄。”
王公懿
從面向社會的厲聲疾呼,到返回自我的澄懷,體悟創作時那種生命的本真狀態,王公懿的藝術意志濃縮般地再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對於兩種繪畫功能的最基本理解。儘管王公懿一直認為自己的藝術風格、甚至所走的人生之路,大都由於種種偶然機緣的湊合。但是,如果我們參照一下中國的當代藝術,就不難發現王公懿的藝術中有種一以貫之的東西:即它展示了人性中積極和向上的部分,展示了藝術創作中的嚴肅性。也正是在這一點上,王公懿可以說是繼承了像王國維李叔同這樣的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優秀傳統,而這種對社會和對人生的嚴肅態度,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最匱乏的。(嚴善錞 藝術評論家、策展人、深圳畫院副院長)

世界奇葩

從至少3000年前的史前史深處,繪畫就把勾勒或刻出來的線描與渲染的色彩對立起來。繪畫時而逐一地,時
王公懿
而整體地對照自己所呈現出來的各種對立的方向,從而彰顯結合起來的素描和色彩。它採用的方式變幻不定:要么是粗粗的線條和大面積的色彩,要么是細緻到“肌理”的局部刻畫,筆觸精緻,或令邊線明晰可見,或有意使其忽隱忽現。歷史上,從未有一種極致的美不會被另一種美超越,哪怕一開始這種更美的是最不被看好的:因為人們可以重新修正自己的說法而無損於自己的名望。
王公懿屬於中國這另一個古老偉大的人類文化。在這裡,用毛筆寫字而不是用鵝毛筆、原子筆或石墨。中國文字當然屬於書法範疇,但這種表意文字,人們大概可以稱之為聖書字——聖的概念在此並不過分。這些表意文字用粗細筆畫勾勒,但粗細很不均勻,疏密有致地結合在一起,嵌在複雜而又通暢的結構中。就是在這種形狀與點塊的結合,還有線條的形狀和點塊中的點塊結合的基礎上,王公懿集合連線了風格通常對立的造型傳統。深色線條後面的濁灰線條仿若背景,而深色的線條有時用來表示那細密的花瓣。平靜的花瓣一片片地、華麗地呈波浪狀盛開,充分展示其肌理輪廓和每一瓣花的褶皺。
王公懿具有一種強烈的激情過後重歸沉思和平靜的能力,一種成為靈感迸發源泉的聚精會神的能力。就是這種能力,點燃了綜合造型藝術的火花,讓其熊熊燃燒。很少有這樣的畫家,認為一切都可以用來創造一個世界:這和普遍的民族智慧相關,它告訴我們必須擁有一切才能創造一個世界。風格化的連貫句子營造出一個並不排他的世界,卻又是個非常典型的世界,這些句子被視作一個個主題,有別於其他起陪襯作用的圖案,就像時有時無的動機獨立的主題。這涉及的是一種獨見個性的書寫。我們要記得,一個人的書寫就像人的臉,或者幾乎像人的虹膜或指紋一樣,能夠被辨認出來。
王公懿
為了思考思想,思考思想的繪畫、繪畫的思想不但要行萬里路而且還要週遊歷史和史前史。王公懿這樣努力了,她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昂赫艾特·尚波提耶·德·赫博 法國美術學校建築學教授、歐貝爾·巴寨 法國科學研究中心名譽校長)

畫家自述

我的祖國

木刻組畫《秋瑾》,是我在浙江美院做研究生時的畢業創作。1979年冬開始構思、構圖。與同學和導師們商量研究後,在1980年夏天完成。描繪秋瑾,是因為我有話要說。從十幾歲知道她之後,她的悲劇長久地感動著我:先覺者的慷慨犧牲,年輕母親對祖國的熱愛,還有黑暗中國的麻木不仁和深入骨髓的腐敗……我如今仍能記起在版畫系樓梯下面的那間小庫房裡,每天流汗流淚刻《秋瑾》的情景。那時的心情是悲憤的,報上一直在登載張志新的訊息,那又是一個為追求真理而犧牲的年輕的女人,一個生活在自己身邊的女人。整個創作過程中,我始終帶著強烈的情感和明確的表達意願。這組作品顯示了最初我學到的藝術創作規律,及那個時間、環境對我的影響。
王公懿
1986年赴法國,在參觀富麗堂皇的羅浮宮時,我卻想到了北京的故宮:坑坑凹凹的方磚地,昏暗的光線,牆上掛著的年代久遠、顏色黑黃的絹畫已不平整……我深受刺傷。被送出羅浮宮穿過馬路時,我已忍不住哭了起來!1976年後,中國大變,中國藝術大變。“改革開放”的大潮,將10年“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和大部分中國人沖得站不住腳,沖得暈頭轉向。我們將目光轉向西方,惟恐落伍,我亦在其中。當我在法國睜大眼睛看“新玩意兒”時,法國的藝術家、教授,卻一直詢問我們中國的“舊東西”,我們古老的哲學及文學經典!而後我在書店挑了《易經》《老子》。在國外成了我反過來找“祖宗”的轉折點。

找回真率

記得在法國南方Aix市的一個假日,我把自己鎖在大工作室,在工作檯前坐下。習慣但很無聊的拿起毛筆沾了墨水,拿過桌上扔著的一張印壞的銅版畫,順手在四角點了一些點,拿個圖釘釘到牆上。回頭坐下來又拿起第二張紙,在中間點了5×5個點,拿個圖釘又釘到牆上。坐在位子上一看,血一下子湧上頭,心臟猛地跳了起來——我第一次被自己的畫感動成這樣。1994年在巴黎辦個展時,畫廊負責人一下子就挑走了這兩幅。她喜歡。我知道那天確確實實的是發生了什麼。
王公懿
信手塗抹的一些東西,那完全是無心的!就是那些無意義的點、劃日後越來越感動了我。可否說那是因為返復枯燥的感覺讓習慣性的思慮逆反式地靜了下來,甚至中止。當思維、理性深感疲勞時,潛意識中個人的內心獨白浮現出來。那是來自生命深層的,沒有被“共識”污染的一些東西。真是奇妙,一直苦苦追求的自我意識的突破,在重複、無聊的“技法練習”中完成了。
我嘗試著扔掉以往所學習到的一切。這過程艱難而緩慢,有時顯得毫無成效。但這遠遠比起我以往的種種追求有意義。我逐漸學會隨心而畫,丟卻從前的“苦心”;逐漸學會做事及與人相處中的毫無目的。我們曾多么習慣於為了……為了……為了……。我們曾多么需要給每一件事每一個東西甚至每一個閃念安上一個名義,以便使它區別於其它。我們丟失自己的真率太久,忘卻自己的童年太久,我們活著,但已不認識生命。

感恩情結

生活中一直有人善意的幫我,使我順利地度過人生的一些關卡,甚至得到一些榮譽。1980年的《秋瑾》獲獎據說是由於吳冠中先生與詹建俊先生的提議。幫我留在美國的Gordon Gilkey先生是美國第一私人版畫收藏家,在他2000年逝世後的報導中說“他曾在二戰中幫助德國大藝術家貝克曼(Max Beckmann)移民到美國,在2000年他又幫助中國藝術家王公懿獲得在美國長期居留的簽證,並得到他授予的獎學金。”為我撰文的法國教授Henriette Champetier de Ribes,只是見到朋友寄給她我的小畫冊就幫我操辦了兩次在巴黎的展覽。我所以能對畫畫產生興趣是因為國中的圖畫老師李文珍;我所以能進入大學是因為我的第一個領導郭均;我所以能出國開闊眼界是因為當時並不相識的法國朋友。還有教我石版、銅版的好友Sylvie Maurice 和Marc Melzassard……他們幫我打開了一扇扇的門。在此我不能一一細說所有幫助過我的長輩、老師和朋友的名字,總之,我感謝他們! (王公懿 2006年秋於美國波特蘭)
王公懿

作品概況

個展

·ALMA畫廊(法國里昂1987)
·L’Embarcadére藝術中心(法國里昂1993)
·白蓮畫廊(美國尤金1994)
王公懿
·Aix市圖書城ZOLA畫廊(法國Aix 1994)
·精藝軒畫廊(加拿大溫哥華1999)
·四合苑畫廊(雙人展中國北京1999)
·白蓮畫廊(美國尤金1999)
·太平洋西北美術學院畫廊(美國波特蘭2000)
·白蓮畫廊(美國尤金2002)
·Jose Martinez畫廊(法國里昂2002)
·法國巴黎第一區政府展廳(雙人展法國巴黎2004)
·廣東美術館(中國廣州2006)
·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天津2007)
·Laura Russell畫廊(美國波特蘭2009)
·空谷藝術空間(中國杭州2009)
·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天津2010)

群展

·《中國第二屆青年美展》(中國北京1980)
王公懿
·《中國現代藝術展》(美國Pasadena 1987)
·《不與塞尚玩牌·中國現代藝術展》(美國Pasadena 1991)
·《第二屆深圳國際水墨展》(中國深圳1992)
·《SAGA法國國家版畫年展》(法國巴黎1994)
·《中國現代版畫展》(美國波特蘭1996)
·《中國15名藝術家展》(德國慕尼黑1997)
·《國際版畫展》(美國波特蘭1997)
·《第一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中國深圳1998)
·《半邊天展》(德國波恩1998)
·《藝術31巴塞爾國際藝術節展》(瑞士巴塞爾2000)
·《藝術芝加哥2000》(美國芝加哥2000)
·《中國水墨試驗20年展》(中國廣州2001)
·《藝術32巴塞爾國際藝術節展》(瑞士巴塞爾2001)
·《藝術芝加哥2001》(美國芝加哥2001)
王公懿
·《第三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中國深圳2002)
·《Jose Martinez畫廊展》(法國里昂2004)
·《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中國南京2004)
·《第四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中國深圳2004)
·《國際現代書法藝術展》(中國杭州2005)
·《中國版畫1950-2006》(Asmolean美術館英國牛津2007)
·《愛的風景》(德國漢堡2008)
·《版畫邀請展》(Aogen gallery 美國波特蘭2010)

獎項

·《秋瑾》(黑白木刻)獲《中國第二屆青年美展》一等獎
·《風景·綠蔭》(套色石版畫)獲《第四屆全國版畫展》大獎

收藏

·中國美術館
王公懿
·上海美術館
·美國博物館
·法國圖書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