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本

刻本

也就是版本類型。亦稱刊本、槧本、鐫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書本。中國雕版印刷術發明很早。唐代已經有雕版印刷的書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國子監校刻“九經”。至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大盛。旁及遼、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後盛行1000餘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刻本
  • 外文名:keben
  • 別名:刊本、槧本、鐫本 
  • 發明:中國雕版印刷術發明很早
  • 年代:1000餘年
詞語解釋,刻本分類,

詞語解釋

刻本kèběn
宋刻本宋刻本
[block-printed edition] 刻版印刷的書籍版本
刻本是用雕版印刷的方法印裝的書籍。

刻本分類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時代、地域,刻書者、刻版形體及印刷技術的不同,產生了許多型式各異的刻本。從時代上區別的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國刻本;因地域不同,有浙本(浙江地區刻本)、閩本(福建地區刻本,因以建寧府建安、建陽兩縣為中心,故又稱建本)、蜀本(四川地區刻本)、平水本(山西平水刻本)等,具體又分為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衢州本、潭州本、贛州本、池州本、建陽本、麻沙本等;按照書籍刻印的主體又分為官刻本(我國古代政府各機關雕版印行的書籍)、家刻本、坊刻本(指一般書商刻印的書),官刻本因所刻單位不同分監本經廠本藩府本、書院本以及各種名稱的刻本,比如宋有崇文院本、秘書監本、茶鹽司本、安撫使本、轉運使本、倉台本、計台本、漕院本、公使庫本、郡齋本、太醫局本等。坊刻和家刻都是私人刻書;從刻版形體上來區別的有大字本、小字本、書帕本、黑口本、白口本、十行本、八行本、影刻本(又稱影刊,其方法是先照原書影摹,然後在版上雕)、巾箱本(版本較小的古書,巾箱是古時裝頭巾的小策;因該書型特小可裝在巾箱裡,極便攜帶,故名)等;從印刷技術上區別的有寫刻、朱墨印、幾色套印等,因版印技術不同,有墨印本、朱印本、藍印本、套印本等不同稱謂。因版刻印的早晚不同,有初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後印本、重修本、遞修本等不同稱謂。按書籍流通情況又有通行本、舊刻本、殘本、善本、孤本等分別。
刻本的出現和流通對保存、傳播祖國文化遺產起了極大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