蝕刻版畫

蝕刻版畫

蝕刻版畫(etching)來自於高地德語“azzen”或荷蘭語“etsen”,即“腐蝕”,是一種印刷工藝,常用的方法是把畫稿複製到透明的滌綸紙上,,經過蝕刻和染色,在鋁板表面上形成有凹凸立體線條的彩色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蝕刻版畫
  • 含義:以腐蝕手法創作版畫。
  • 常用的方法:通過對原畫稿進行製版
  • 作畫方法:蝕刻版畫
簡介,方法,

簡介

首先在塗有防腐層的金屬表面上描線,劃出防腐層,露出金屬版。然後浸泡在酸液中(這道工序叫“腐蝕”),露出的金屬板上的劃痕被腐蝕成細槽,金屬板上墨後,圖像被忠實的轉印下來。
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對原畫稿進行製版,把畫稿複製到透明的滌綸紙上,用絲網印刷或照相感光技術轉印到鋁板上,經過蝕刻和染色,在鋁板表面上形成有凹凸立體線條的彩色版畫。
新型的金屬蝕刻版畫採用了原有技術中所沒有的結構設計:用一塊金屬平板,金屬平板上有凹進的圖案,凹進的圖案上覆有一層薄塗料,在塗料上及整個金屬平板上覆有一層保護膜。優點:結構新穎、造型美觀、高雅,畫面經久不變。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裝飾藝術品,可廣泛用於家庭及辦公場所的裝飾,並可作為高雅的禮品用於饋贈。畫面結構的獨特性使其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和藝術感染力,而且幾乎永遠不會變色和老化等。

方法

蝕刻版畫是一種版畫的作畫方法,先在金屬板上雕刻,然後用強酸腐蝕,製成凹版,再用油墨印刷成版畫。現代也有用其他材料和其他化學腐蝕劑的方法。做蝕刻版畫的金屬板一般用銅、鋅或鋼板,先塗上一層蠟,畫家用針作畫,也可以用寬刀畫粗面,畫出的線、面,上面的蠟被去除,然後放到酸浴中浸泡,或用酸洗,去除蠟的部分被腐蝕凹進去,完成後將蠟洗去,塗上油墨,擦去表面的油墨,只剩下凹線中的油墨,再用壓力轉印到紙上,一幅版畫就完成了。一張版可以印製幾百張版畫,直到版面磨損。畫家在製作蝕刻版畫時,有時也直接刻制、修復部分線條。
倫勃朗的蝕刻版畫《基督宣道》作於約1648年倫勃朗的蝕刻版畫《基督宣道》作於約164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