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亭記(名勝)

燕喜亭記(名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韓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記》而聞名於古今的燕喜亭位於連州城東北風景秀麗的燕喜山麓(即現連州中學所在地)。燕喜亭始建於唐代貞元年間(公元800年前後),為連州司戶參軍王弘中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燕喜亭記》
  • 創作年代:公元800年前後
  • 作品出處:連州中學
  • 文學體裁:文言散文
  • 作者:韓愈
簡介
千百年來,這裡文人墨客絡繹不絕,是久負盛名的旅遊勝地。唐代的詩人元結劉禹錫孟郊,宋代的哲學家、文學家周敦頤,南宋的宰相張浚都慕名前來遊覽,並在亭周圍的岩壁上留下了石刻詩文及題字。 建亭者王弘中,正名王仲舒,於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以禮部員外郎貶連州司戶參軍。
貞元十九年十月,監察御史韓愈被貶為連州郡所屬的陽山縣縣令,韓愈來連游亭,至興處,寫下了《燕喜亭記》,並命亭名為“燕喜”,此乃取“魯侯燕喜者頌也”之意,而於亭後高岩,有大石似燕子低飛,更有春來之時,燕群戲於亭前綠樹之間,因此燕喜亭有“燕子喜愛之亭”之解。 燕喜亭的龍檐次翅角,雕梁畫柱,以及那亭中剛勁的古碑,與周圍的碧樹峭岩組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而名賢的詩文,就在這美景中流傳千古。 燕喜亭,建於唐代貞元年間,距今一千二百年歷史,亭中立有韓愈所寫《燕喜亭記》碑
燕喜亭之緣
元和十五年(820),王仲舒主政江西,是時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韓愈的上司,他重修江南名樓滕王閣,事成後即馳函袁州求記,韓愈感動之餘,一氣呵成,撰寫了名文《新修滕王閣記》。文稱“公與監軍使燕於此閣”、“公又來燕於此”,故“燕”也就是“設宴、飲宴”之意,韓愈文中兩次提及“燕於此”者,“燕”中之意不在酒,或在乎喚起王仲舒對“燕喜亭”與舊相知的記憶也。時韓愈在困頓之中,不過寫完這篇文章的當月,韓愈即奉詔回京師任國子祭酒(學官)去了。
燕喜文化
在古代,從現在的燕喜山前直到北湖洞一帶是寬闊美麗的湖泊,稱海陽湖,唐朝763—764年間,文學家元結遊覽連州,在海陽湖畔建湖光亭。隨後吏部員外郎謫連州司馬參軍王仲舒在海陽湖現燕喜山這一帶修建一個亭。適逢韓愈於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因關中大旱上疏減免租稅而貶陽山縣令,陽山屬連州市管轄,赴任途中及在任時數來連州,(寫下《宿龍宮灘》等詩7首)804年,韓愈應王之邀請給亭命名為“燕喜亭”,作《燕喜亭記》。《記》中說:“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無與燕喜者比。”燕喜山是連州山水之最。從此燕喜景觀聞名於世,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南宋宰相張浚等都在燕喜山一帶岩壁上刻書。周敦頤手跡是“廉泉之源”。
當時中原,因未親睹燕喜亭———連州山水為遺憾,以之藍本,描成圖畫,掛在廳堂。20年後唐長慶三年(823年)韓愈外孫文學家李貺奉命來連,重修了燕喜亭,作《燕喜亭後記》,以示其事。現連中臥龍亭與十詠亭之間,有宋朝建“仰韓橋”,原木橋,現改為水泥結構。清光緒年間,在臥龍石上刻有據說是韓愈手跡“鳶飛魚躍”。現燕喜亭中立的《燕喜亭記》為清代廣東學政、著名書法家戴熙的手跡,融柳、顏一體。這些就是韓愈與燕喜山不泯之緣。《燕喜亭記》是嶺南散文的源頭,韓愈先寫此,後在潮州寫《蔡鱷魚文》都是中國散文的經典。
燕喜有幸,詩豪劉禹錫的兩次被貶與燕喜山之緣甚深。頭一次是永貞六年(805年)8月,本以屯田員外郎連州刺史,因為貶連“不足以償其責”,再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這次未來連州。第二次,因元和十年(815年)劉被召回長安,3月寫了《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喻新貴無深厚根基。因“詩涉譏諷”“執政不悅”而貶播州(今貴州遵義)刺史。由於柳宗元說情,柳貶柳州,認為劉母已過八旬,“播非人所居”,“萬無母子俱往理”,請以柳州相換;又由於御史中丞斐度求情,始得改授連州
柳宗元“願以柳易播”,“雖重罪死不恨”,而有些人“聞子厚之風,亦可少愧矣!”這是韓愈在《柳子厚墓志銘》上對柳的讚許。可讚嘆!這一燕喜佳話,友誼頌歌。
劉禹錫在連州四年多,在燕喜山建有吏隱亭、切雲亭、玄覽亭等,並寫下《吏隱亭述》、《海陽十詠》等90餘篇詩文。《十詠》,以10處勝景贊連州風光,說連州山水“青山畫不如”。南宋時興建“十詠亭”紀念劉,明清民國曾多次重修,民國31年燕中校長楊芝泉重修,有摹刻劉禹錫像碑立於其中。
劉禹錫精心培育人才。劉景是被培養的連州第一個進士,然後,才有他的兒子劉瞻中進士,做宰相。他有《贈劉景擢第》詩:湘中才子是劉郎,望在長沙住桂陽。昨日鴻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讓清光。自劉景父子後,在唐代跟著就有10位中進士,如保全的孟賓於,是著名詩人,“詩價滿江南”。劉禹錫確實影響深遠。
除燕喜亭、吏隱亭等聞名遐邇之外,宋朝還興建立了振鷺亭、臥龍亭和君子亭。另外,在明清年間建立了流杯亭,這與燕喜亭相輝映,仿東晉“曲水流觴”,賦詩會友於此,蕩漾著燕喜文化風情。
連中名勝,在抗日期間廣東省政府曾遷燕喜山辦公,此時還增建了崇岳堂、劉公幾之堂、慕黃堂、鐵城亭、會友亭和醉翁亭。在崇岳堂中正面牆中央鑲嵌了以青石鐫刻的岳飛手跡“還我河山”,堂前雙劍石後人喻為秦檜夫婦長跪英靈。1938年10月日寇飛機轟炸連州,楊芝泉一腔義憤,在醉翁亭東建造一座“毋忘國恥”紀念碑,以警示後人。這些建設為燕喜山增添了色彩。
南宋宰相張浚於1146年攜子張縂(南軒)謫居連州,張縂從13歲起在連州7年多,其讀書處有二:一是燕喜山現連中後山處,築有“南軒讀書堂”;一是學宮內的列秀亭(今中山公園內右亭)。他拜連州人學者陳宗諤為師,又得到知州王大寶的鼓勵教育與獎勵。可以說其青年時代在燕喜山學習打下深厚的學術基礎。後來他到了湖南嶽麓書院和朱熹一起講學,受到朱熹的讚賞。據余秋雨說,張縂可稱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學大師,從34歲起在那裡教學7年。(見余著《千年庭院》文)試想,沒有他在燕喜山的7年學習,中國歷史上就可能缺少一個一流大師,而這位大師竟由連州老師著力培養出來,可以說張縂寓居連州7年學習說明燕喜山教育學術之高品位,影響深遠。張縂在連州寫下《湟川八景》(8首詩),此後依韻和詩讚美八景的世代多有。
清乾隆年間,燕喜亭坍圯,知州蕭榕年將燕喜亭移於原址下首現在處重建,在其原址構築了燕會之堂,名人士紳會朋宴會於此,觀景論詩。光緒八年(1882)知州曾紀渠以之建設開辦巾峰書院。光緒二十年(1894年)廣東學政徐琪來連,易名為燕喜書院,認為燕喜亭千古名勝,燕子飛高飛遠,出人才,勉勵上進。現存原系書院大門橫額徐琪手書“燕喜書院”石刻碑。為什麼改名呢?因為此前清代(也是全清代)連州進士僅4人(其中1名為武進士),對比唐12人,宋59人,共占廣東進士總數三分之一強的形勢,差矣!其用心懇切。連州歷代考取進士第的共81人,有“連州科第甲通省”之美稱。在宋代,有名列前茅的,兄弟,公孫三代同登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將燕喜書院改為連州中學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