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亭記(韓愈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燕喜亭記》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為當時貶任連州司戶參軍王弘中所建山亭而寫的一篇亭台樓記。在這篇記中,記述了燕喜亭周圍景物的發現、營造過程以及各景觀的命名,步步記來,絲絲入扣,又層層映襯主人君子之德。全文駢散結合,長短參差,善用排比,氣勢雄渾。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燕喜亭記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韓愈
  • 作品出處:《韓昌黎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語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燕喜亭1
太原王弘中2在連州,與學佛人3景常、元慧游。異日,從二人者行於其居之後,丘荒之間,上高而望,得異處4焉。斬茅5而嘉樹列6,發石7而清泉激8,輦糞壤9,燔椔翳10。卻立而視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11成谷,窪者為池而缺者為洞,若有鬼神異物陰12來相之。自是,弘中與二人者晨往而夕忘歸焉,乃立屋13以避風雨寒暑。
既成,愈請名之,其丘曰“竢德14之丘“,蔽於古15而顯於今16,有竢之道也;其石谷曰“謙受之谷”,瀑曰“振鷺之瀑17”,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18曰“黃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19”,谷言容,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志20其入時21也;池曰“君子之池”,虛22以鐘23其美,盈24以出其惡25也;泉之源曰“天澤26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所謂“魯侯燕喜”者頌也。
於是州民之老,聞而相與觀焉27,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無與‘燕喜’者比。經營於其側者28相接也,而莫直其地29。”凡天作而地藏之30以遺其人31乎?弘中自吏部32郎貶秩33而來,次其道途所經34,自藍田35入商3637,涉淅、湍38,臨漢水39,升峴首40以望方城41;出荊門,下岷江,過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嶺,蝯狖42所家,魚龍所宮,極幽遐瑰詭43之觀,宜其于山水飫44聞而厭45見也。今其意乃若不足46。傳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弘中之德,與其所好,可謂協矣。智以謀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儀於天朝47也不遠矣。遂刻石以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燕喜亭:連州的一處建築。
  2. 王弘中:即王仲舒,唐朝文學家。
  3. 學佛人:信佛之人,即佛徒。
  4. 異處:指景物異常之地。
  5. 斬茅:剖去茅草。
  6. 嘉樹列:好的樹木一排排顯露出來。
  7. 發石:撥開亂石。
  8. 清泉激:清澈的泉才噴涌而出。
  9. 輦(niǎn)糞壤(rǎng):摘去污穢之物。
  10. 燔(fán)桷(jué)翳(yì):焚燒枯死的雜樹。
  11. 呀(yā)然:裂開的樣子。
  12. 陰:暗暗。
  13. 立屋:修建房屋,指燕喜亭。
  14. 竢(sì)德:具有耐心等待的道德修養。竢:同“俟”。
  15. 蔽於古:指荒丘昔日一直被掩蓋。
  16. 顯於今:今天才顯露其光彩。
  17. 振鷺之瀑:形容瀑布像一群展翅飛翔的白鷺。
  18. 土谷:沃土形成的谷地,土壤肥沃,適於耕種。
  19. 秩(zhì)秩之瀑:瀑布被安排得秩序井然。
  20. 志:標誌。
  21. 入時:進洞之季節。
  22. 虛:指池子容量大,文章比喻主人有君子之器量。
  23. 鐘:聚積,集中。
  24. 盈:指水滿溢出池外。
  25. 出其惡:排除其惡行。
  26. 天澤:上天的恩澤。
  27. 相與觀焉:結伴來此觀看。
  28. 經營於其側者:指在燕喜亭附近經營農業的人。
  29. 莫值其地:沒有人認識燕喜亭這塊地方的價值。
  30. 天作而地藏之:大自然創造了這樣的勝景,而大地將它保存起來。
  31. 遺其人:預備送給應得其地之人。文章指王仲舒得此佳境是天意。
  32. 吏部郎:指其原任吏部員外郎。
  33. 貶秩:貶官。
  34. 次其道途所經:依次記錄王仲舒從長安來連州途中所經過的地方。
  35. 藍田:地名,今陝西省藍田縣。
  36. 商:唐代商州,其轄境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南、洵河以東及湖北省上津鎮一帶。
  37. 洛:指今河南省洛陽地區。
  38. 淅(xī)湍(tuān):均為水名,在今河南省。
  39. 漢水:即今之漢水,在湖北省武漢市之漢口長江。
  40. 峴(xiàn)首:蜆首山,一名峴山,在湖北省襄樊市。
  41. 方城:山名,在湖北省竹山縣東南。
  42. 蝯(yuán)狖(yòu):猿類動物。
  43. 幽遐瑰詭(guǐ):指幽僻荒之處的種種奇異瑰麗的景物。
  44. 飫(yù):飽。
  45. 厭:即“饜”,飽。
  46. 乃若不足:好像尚未看夠。
  47. 羽儀於天朝:回到朝廷去做官。文章是藉以稱王仲舒必將迸居諱位,而為人們敬重。羽儀:比喻被人尊重,可作為表率。

白話語文

太原王弘中在連州的時候,和學佛的人景常、元慧一起交往。有一天,他和那兩個人一起走到住處的後面,來到山丘荒原當中,登上高處眺望,看到一個不同平常的地方。他們砍掉茅草,看到秀拔的樹木整齊地排列著,搬開石頭,發現清澈的泉水淙淙流淌,把腐臭的土壤用車子運走,燒掉枯死的樹木,退回來站著看:突出的地方挺立成山丘,低陷的地方深凹成山谷,低洼的地方成為池塘,缺口的地方成為山洞;此景有如鬼斧神工般渾然天成。從這以後,王弘中和那兩個人早上到那兒去,以至於夜裡忘記回家,就建了所房子來躲避風雨寒暑。
建成以後,韓愈請求為它們命名。山丘叫“竢德之丘”,古代沒有顯露現在顯露出來。是有期待的表示;石谷叫“謙受之谷”,瀑布叫“振鷺之瀑”石谷說的是它的德行,瀑布說的是它的外形;土谷叫“黃金之谷”,瀑布叫“秩秩之瀑”,土谷說的是它的形狀,瀑布說的是它的德行;山洞叫“寒屋之洞”,記載迸洞的時節;水池叫“君子之池”,空的時候匯集自己的美好,滿的時候溢出自己的醜惡;泉水的源頭叫“天澤之泉”,由於它從高處流出來,彎彎曲曲地流到下面;合起來為屋子命名,叫“燕喜之亭”,選擇《詩經》所謂的“魯侯燕喜”來歌頌。
於是這個州的父老鄉親聽說後都結伴來遊玩,說: “我們州的山水天下聞名,但是能與‘燕喜亭’相比的卻沒有。”在它旁邊經營房屋的人接連不斷,但沒有人到過這塊地方。這可能是老天製造出而大地將它隱藏起來,把它送給合適的那個人吧。王弘中從吏部郎貶職而來,記下他路上依次路過自地方,從藍田進入商洛,渡過淅水、湍水,來到漢水邊,登上峴山,遙望方城;出荊門,下岷江,過洞庭,上湘江,走在衡山腳下;從郴州翻越山嶺,猿猴安家的山林,魚龍為宮的江河,看盡了那些深幽、遙遠、瑰麗、詭異的景觀,對於山水應當已經見多識廣了,如今他好像還是不滿足。《論語》中說: “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王弘中的品德和他的愛好,可以說是很調和。用智慧來謀劃,用仁義來挽留,我知道他離開這裡到朝廷中為人表率的時候也不遠了。就刻在石頭上記載下來。

創作背景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王弘中從吏部員外郎貶為連州司戶參軍。作者與他交往多年,兩度為其下屬,對他懷敬仰之情,交誼深厚。此時兩人同貶於一地(陽山為連州屬邑),作者就在陽城為他寫了這篇散文。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燕喜亭記》書法作品(局部)《燕喜亭記》書法作品(局部)
燕喜亭所在的地方,本來並不引人,只是在被人發現並經過清理之後,才顯出它的與眾不同的面目。對於景物的描寫,作者只用了四句話: “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窪者為池,而缺者為洞”,概括了地勢狀貌。對於丘谷瀑洞泉、亭的命名,卻是該文敘述的重心。從這些命名,讀者可以看到擬人、擬物手法的巧妙運用。這些命名,使人產生聯想,構成形象,感到貼切。對這些命名的解釋,作者宣揚了所謂的君子之德,而這,正是作者記敘命名用了如此之多的篇幅的著重之點。
王弘中貶官來連州的道路上,經過了不少名山大川,為什麼還偏偏喜愛這個窮鄉僻壤?作者引用了《論語》中“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話來說明王弘中既是智者,也是仁者,他的德和他的所好是一致的,這樣就很自然地歌頌了王弘中的為人。應該說,讚美王弘中是全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這一中心思想,只有當讀到最後一句時才有所領悟。
該文藝術上的第一個特點是善用排比。幾乎在文章的各個段落,作者都採用了排比句式,使行文層巒迭出,讓人有美不勝收之感。最突出的是文章第二段,也即是韓愈本人給丘、水、瀑、泉等命名的中心部分。從“其丘曰‘竢德之丘’,蔽於古而顯於今,有俟之道也”到“合而取名以屋日‘燕喜之亭’,取詩所謂‘魯侯燕喜’者頌也”,整段文字顯現並列排比狀,像其前面幾句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那土丘叫“竢德之丘”,古時躲藏,今天顯露,這是有所等待的表現;那石谷叫“謙受之谷”,瀑布稱“振鷺之j暴”。石谷的命名是說它的品質,瀑布的命名是說它的形狀;那土谷叫作黃金之谷,池塘叫“君子之池”,它有時水少空闊,是要集中自身的美德,它有時水漲滿溢,是要排出自己的污穢。一連串結構相似的句子,讀起來不僅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而且使作品語言擁有了較強的節奏感和旋律美。另一特點是匠心獨運的創作構思匠心獨運。行文開始點出王弘中後,即大寫他對自然美景的留戀和開拓,接著對風光景物的描述,似乎專意在寫景,而文章接著猛一轉折,以寫人物之愛好,襯托人物之品德的意旨及效果便全然顯出,令人有豁然開朗之感。其間還夾帶有“於是州民之老,聞而相歡與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無與‘燕喜’者比。經營於其側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遺其人乎”幾句,借用州民百姓的話,既說出“燕喜亭”景致的絕佳,更是對王公之德的讚譽與烘托。全文記敘山水,淋漓盡興,到了“貶秩”一段,一下翻出新意,大有摩空取勢之態。末尾直寫王公運用聰明智慧來建造這亭子,懷著仁愛之心到此遊玩休息,猜想他再度回到朝廷之中,成為人們的表率,已為時不遠了。
整篇文章用襯托手法把人和物融合起來,首尾呼應,神回氣合,而作者謀篇布局的高超手段,則給人一種平中出奇、曲折有致的感覺。

名家點評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公文鈔》卷八:淋漓指畫之態,是得記文正體,而結局處特高。歐公文大略有得於此。
·何焯義門讀書記》昌黎集第二卷:題圖記其名文,是當行家語,得其剪裁之法,雖參入議論,仍不礙記事體矣。
·張裕釗《轉引自馬通伯〈韓昌黎文集校注〉》:馬、班作史,於數十層排比之後,必作大波以震盪之。公此記敘山水多用排比,後借貶秩翻出意義,摩空取勢,使人不一覽而盡,仍與上文神回氣合。
·吳汝綸《轉引自馬通伯〈韓昌黎文集咬注〉》:主客皆貶所,而文特溫厚和雅。

作者簡介

韓愈畫像韓愈畫像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陽(今河南晉孟縣)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年間進士。任刑部侍郎時,曾因上疏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卒諡文,又有“韓文公”之稱。
韓愈大力提倡儒學,以繼承儒家道統自任,開宋明理學家之先聲。在文學上,韓愈反對駢文,倡導散文,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領導人,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雄奇奔放又曲折變化,其詩常“以文為詩”,追求奇險。于山水旅遊詩,則另創一派,擴大了創作領域,對後世影響深遠。有《韓昌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