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口穴

燕口穴,經外奇穴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位於口角外赤白肉際處,即皮膚與口黏膜移行部,近地倉穴,左右計2穴。布有三叉神經的上、下頜神經的分支。主治癲狂、癇證,小兒驚風,口裂諸肌痙攣,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還用於小兒便秘,尿閉等。平刺0.3~0.5寸,可灸。

基本介紹

  •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 功能:寧神定驚
  • 主治: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等
  •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 隸屬:經外奇穴
名稱釋義,定位,解剖,功能作用,主治,操作,配伍,臨床運用,附註,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燕,鳥類之一;口,嘴巴。燕之口裂較深,類似人。該穴位於口角旁,故名。

定位

口角外赤白肉際處,即皮膚與口黏膜移行部,近地倉穴,左右計2穴。
正坐或仰靠或平臥,微鼓腮,在兩口角之赤白肉際處取穴。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筋膜、口輪匝肌、唇黏膜。皮膚由三叉神經的上、下頜神經的分支分布。面動脈行於穴位外側,在此發出上下唇動脈至唇。口角周圍的肌肉纖維呈放射狀,交錯編織於口輪匝肌纖維內。該肌受面神經頰支支配。

功能作用

寧神定驚。

主治

癲狂、癇證,小兒驚風,口裂諸肌痙攣,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還用於小兒便秘,尿閉等。

操作

平刺,針尖向外,進針0.3~0.5寸。針感:局部脹重,可向面部放散。治療面神經麻痹可從燕口透至頰車穴,留針10分鐘。灸3-7壯,或用艾條灸5~15分鐘,禁用瘢痕灸法。

配伍

配四白、牽正、睛明、合谷治面肌痙攣;配印堂、脾俞、足三里、太沖治小兒抽搐(慢驚風)。

臨床運用

現在常用於治療面肌麻痹或痙攣、三叉神經痛、精神病、小兒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附註

1、部位首見於晉代《肘後備急方》,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始命此名。《類經圖翼》列為奇穴。
2、古代本穴多用艾炷直接灸法治療精神性病症,現代已未見此類報導。
3、《經外穴精選》載:“筆者在臨床中套用本穴時,多採用透刺法,如治療三叉神經痛,透刺至經外穴夾承漿或經穴四白,難治性面肌麻痹向經穴顴髎或迎香透刺等。”

相關論述

《肘後備急方》:“治中風諸急方……若狂走欲斫刺人,或欲自殺,罵詈不息稱鬼語者,灸兩吻赤白肉際各一壯。”
《備急千金要方》:“狂風罵詈撾斫人,各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赤白肉際各一壯。”“小兒大便不通,灸兩口吻各一壯。”
《類經圖翼》:“燕口:在口吻兩邊燕口處,赤白肉際。”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燕口,奇穴。口吻兩旁赤白肉際,地倉穴微內些。針一至三分。灸三至七壯。主治狂亂罵詈、小兒痙攣、便秘,尿閉;亦治口裂諸肌痙攣,顏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