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佛學用語)

無(佛學用語)

早期佛教經論中所說的無,是指相對於‘有’之‘非有’,亦即相對於‘存在’之‘非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
  • 運用領域:佛教
  • 出處:佛經
  • 類別:佛教用語
釋義,示例,用法,其他觀點,

釋義

例如:〔南無(mó)〕佛教用語,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對佛尊敬或皈依,常加於佛、菩薩名的前面,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示例

如《雜阿含經》卷七雲(大正2·43c)︰‘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令諸眾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會、無說、無善趣惡趣業報、無此世他世、無母無父、無眾生。’《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六雲(大正27·393b)︰
‘若執無過去,應無過去佛。若無過去佛,無出家受具。(中略)複次,若過去、未來非實有者,彼現在世應亦是無。觀過去未來施設現在故,若無三世便無有為。若無有為,亦無無為。觀有為法立無為故。若無有為無為,應無一切法。若無一切法,應無解脫出離涅盤。如是便成大邪見者。勿有斯過。故知實有過去未來。’

用法

類似的用法,在大乘論典中亦可見及,如《中論》卷一〈觀六種品〉雲(大正30·7c)︰‘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無,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誰。’‘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相,是則不能見,滅見安隱法。’《大智度論》卷十八雲(大正25·194b)︰
菩薩觀一切法一相,所謂無相。如牛中無羊相,羊中無牛相。如是等諸法中,各各無他相。如先言因有故,有心生,是法異於有,異故應無。若有法是牛,羊亦應是牛,何以故,有法不異故。若異則無,如是等一切皆無。’
然而,一般而言,大乘經論中所說的‘無’,其意涵較廣,亦即如《中論》卷四、《大智度論》卷六等所說,系藉超越相對性之有無,泯絕諸法之假實斷常,而以‘無’為一切皆空之同義語。《大般若經》卷四雲(大正5·22b)︰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中略)如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地界,無水火風空識界,無眼處,無耳鼻舌身意處,無色處,無聲香味觸法處,(中略)無預流,無預流果,無一來,無一來果,無不還,無不還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獨覺,無獨覺菩提,無菩薩,無菩薩行,無佛,無佛菩提。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如是等法相應故,當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此中意趣,系以為若一一檢討任何存在物的存在情況,則可知並沒有任何實際存在,就佛道修行的人格發展而言,其中的過程也沒有任何可執著的東西。換句話說,‘無’是徹底的,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同經卷三十八又說,‘無性’乃般若波羅蜜多之自性,此即依透徹之否定來開展大乘佛教無所滯礙執著的般若大慧。

其他觀點

又,《華嚴經》與《般若經》的觀點不同,因此,《華嚴經》之主要層面並不像《般若經》從否定面來開展般若大慧,然而亦非全無31類似用例。舊譯卷三十(大正9·595a)︰
‘一切諸佛正覺法界,無名無性,無三世名,無眾生名,無法名,無非法名,無功德名,無非功德名,無菩薩名,無佛名,(中略)一切諸法皆悉寂滅,無入,無界,法界無所有,而亦不壞一切法相,一切諸法無有起者,悉如虛空一切法寂滅,無有業報,無所學。’
這是以徹底的非存在來顯示如來的超越境界。此外,《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也有類似的義趣
在《維摩詰所說經》中,維摩曾以默然無言表現‘無’的徹底性及積極性的意趣。而唯識學派所主張的‘無’,則為脫離意識的客觀對象。《成唯識論》卷二(大正31·7a)︰‘實無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中略)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在唯識學派的三性之中,分別性或遍計所執的自性都是無,如《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31·182a)︰‘分別性相者,實無有塵。唯有識體顯現為塵。’《成唯識論》卷八(大正31·45c)︰‘此所妄執自性差別,總名遍計所執自性,如是自性,都無所有。’
中國諸師對‘無’的概念,由《大乘大義章》、《肇論》、《注維摩詰經》等處可以窺知。他們所理解的‘無’系與般若經驗相即;但《大乘玄論》及《二諦義》,則認為‘有’與‘無’是各具意義的概念,故意圖以‘有’、‘無’的概念來闡明佛教的真相。繼承般若系統者,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摩訶止觀》卷二(上);《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三(上)、卷六;《楞伽師資記》等。
禪宗諸典籍均以為‘無’的究竟意義,就是不執著任何外物。此‘無’是一超越‘有無’、‘相對’的‘無’。《無門關》(大正48·292c)︰
趙州和尚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無門曰︰參禪須透祖師關,妙悟耍窮心路絕。祖關不透,心路不絕,儘是依草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者一個“無”字,乃宗門一關也。(中略)么將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毫竅通身起個疑團,參個“無”字。晝夜提斯,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
淨土宗與禪宗的見解,相距雖遠,但《安樂集》卷上也有關於‘無’的相關文句,其文雲(大正47·5c)︰‘如來真法身者,無色無形,無現無著,不可見,無言說,無住處,無生無滅,是名真法身義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