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鯨

虎鯨

虎鯨(學名:Orcinus orca),虎鯨屬,是一種大型齒鯨海豚科動物,原則上可視作一種鯨魚,一種海豚。其中大西洋2型、南極A型虎鯨以鯨類甚至藍鯨為主要食物,遠洋型虎鯨以鯊魚為主要食物,是當之無愧的海中霸王。身長可達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齒列有10-12枚圓錐形的齒。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善於進攻獵物。

虎鯨在野外的壽命可達80-90年,但在人類圈養的情況下平均壽命只有20-30年。虎鯨是一種極高智商的動物,情感豐富的不下於靈長類動物,語言系統強大,擁有動物中極少的方言,甚至會利用音調嘲諷捕獵失敗的同類,擁有高度的社會性,長期圈養離開父母或者子女的虎鯨會患上肉體疾病外的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

虎鯨攻擊人的事件只有個位數,野生虎鯨沒有,有詳細可靠記錄僅有一例,Tilikum:一隻被人為長期虐待30多年的圈養虎鯨。

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定的家族。虎鯨的一些複雜社會行為,捕獵技巧,和聲音交流,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分布於幾乎所有的海洋區域,從赤道到極地水域。水溫或深度沒有限制其範圍。分布延伸到許多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捕獵方式與食物習慣,食性,捕獵,生活習性,游水,聲音,集群,社會祖系,分布範圍,繁殖方式,分化理論,亞種,東太平洋之居留鯨,東太平洋之過客鯨,東太平洋之遠洋鯨,南極地區的虎鯨類群,大西洋的虎鯨類群,種群現狀,保護級別,圈養虎鯨的悲劇——Tilikum,

形態特徵

虎鯨成年雄性身長最大記錄是9.75 米,體重9524千克。是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身體大小、肢大小和背鰭高度有明顯的性二型。雌性最大體長達7.70米,雄性體長達9米。雄性成體的背鰭直立,高可達1.0-1.8米,雌性的背鰭明顯地鐮刀形,高不及0.7 米。頭部略帶圓,具有不明顯的喙。橢圓形的鰭肢位於體全長的前1/4處。雄性的鰭肢長可達體全長的20%,雌性的達11%-13%。尾葉寬可超過體全長的1/5。體背面黑色,在背鰭後方有1個淺灰色的鞍斑。下頜及從下頜前端到尿殖區的體腹面白色。有1個白色的葉狀斑從尿殖區向上伸到背鰭後的體側。尾葉的腹面白色或淺灰色,可能具黑色邊緣。在每側眼的後上方各有1個白色橢圓形斑。鞍斑在年幼時不明顯,性成熟後更顯著。
成體頭骨的基長可達1000毫米。在眶前凹前方過兩前頜骨的寬小於吻突寬。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側都有10-12枚齒,其橫切面呈橢圓形,齒尖向內和向後。在一些較老的個體,齒常被磨蝕或潰爛損壞。
虎鯨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00-1000厘米,體重5000-10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的右側,有開關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為一對鰭,很發達,後肢退化消失。高聳於背部中央的強大的背鰭,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能把一隻海獅整個吞下。
體長(最長)
體重(最重)
雄性
9.8米
9000千克
雌性
8.5 米
5,500千克
初生虎鯨
2.1-2.4米
180千克

棲息環境

虎鯨的生境為極地和溫帶海域為主。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島,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蹤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部分虎鯨種類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凍的水道,以鬚鯨、企鵝、海豹等為食。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於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

捕獵方式與食物習慣

食性

一般來說,過客虎鯨偏向吃海豹、海象等,遠洋虎鯨偏向吃鯊魚,居留虎鯨偏向吃鮭魚。如大西洋虎鯨是分大西洋1型、大西洋2型和大西洋1-2型。大西洋1-2型吃魚,大西洋1型食性不明,而2型吃偏向海豹、海獅等。有的海域,比如挪威、冰島、紐西蘭的虎鯨不分類,定居再挪威和冰島的虎鯨就吃鯡魚,定居在紐西蘭的虎鯨就吃魟魚。南極A型虎鯨吃小鬚鯨,在冬季來臨時會離開南極去赤道。B型虎鯨分為浮冰虎鯨和哲拉什虎鯨。浮冰虎鯨吃海豹,哲拉什虎鯨吃企鵝。C型虎鯨又叫羅斯海虎鯨,吃魚,有時會遷徙到紐西蘭捕食。

捕獵

有時虎鯨會采團體的方式打獵,它們利用從隆額(海豚科用來製造回音定位的部位,會將聲音集中成一束)發出的超音波互相溝通和聯繫,並策畫戰術。 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獵捕海狗時,虎鯨會在滿潮前觀察直達海灘的裂縫溝渠,當滿潮時溝渠會灌滿水,並在沙灘上形成一片淺水域,此時虎鯨會沿著溝渠衝上海灘,並故意讓自己擱淺,以趁機捕食海狗或海獅,有時一隻虎鯨會露出大背鰭吸引海狗群的注意,這時另一隻虎鯨就會悄悄的靠近捕殺海狗,當獵物脫逃時,另一隻虎鯨就會衝上去接替捕食。類似地,虎鯨有時會將腹部朝上,一動不動地漂浮在海面上,很像一具死屍,而當烏賊、海鳥、海獸等接近它的時候,就突然翻過身來,張開大嘴把它們吃掉,有時也會用尾巴將獵物擊昏,如海獅等,再進行捕食。
虎鯨的食物包括魚類、其他鯨類、鰭足類、海獺類、鳥類、爬行類和頭足類。在南極採集的虎鯨的362個胃中,217個含有魚類,75個含有小鬚鯨的殘餘,35個含有鰭足類,35個含有頭足類。
虎鯨的大腦非常發達同時身體擁有強大力量,憑藉這些優勢,這些高智商動物能夠追趕和捕殺海洋中的很多頂級捕食者。一些虎鯨家族成員的選單上至少列出了9種鯊魚美味,其中就包括令很多動物聞風喪膽的大白鯊灰鯖鯊
虎鯨專家、對虎鯨行為進行了長達17年研究的英格里德·維薩爾博士表示:“令人印象最深的策略就是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虎鯨會利用尾巴將鯊魚趕出水面,整個過程中甚至不用與鯊魚發生身體接觸。藉助於尾巴產生的上升力,它們能夠製造一個漩渦,將鯊魚置於其移動時形成的水流之上。一旦獵物露出水面,虎鯨便轉動身體同時將尾巴伸出水面,而後像施展空手道中的掌劈一樣攻擊鯊魚。”
將鯊魚劈暈之後,虎鯨會抓住鯊魚並將其翻轉過來。這顯然是一項令人不敢相信的策略,說明虎鯨非常了解自己的對手。在被迅速翻轉倒置之後,鯊魚進入癱瘓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肌肉緊張性停滯”,從此任由虎鯨宰割。
來自紐西蘭諾斯島圖圖卡卡的維薩爾表示:“虎鯨並不了解鯊魚的生理學結構,但所表現出的行為確實說明,它們知道採取一項確定的行動之後會帶來怎樣的效果。你不必為了開車就去掌握汽車的工作原理,你所要了解的就是怎么做才能讓車子行駛起來。同樣地,虎鯨似乎知道一旦將鯊魚翻轉過來,它們便會喪失反擊能力。虎鯨所做的就是利用自身的優勢。”在虎鯨身上,科學家還觀察到其它一些攻擊手法,其中就包括“圍捕”,即鯨群圍住一條落單的鯊魚而後展開正面進動,或者從下方悄悄逼近,趁其不備迅速偷襲鯊魚下腹部。
維薩爾說:“通常情況下,虎鯨都會將鯊魚翻轉過來,此時的鯊魚已經無力反擊,一次成功的捕獵行為就此結束,最後要做的就是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認為虎鯨並不會專門制定外出捕殺鯊魚的計畫。在海洋覓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機會出現,它們便毫不留情地對鯊魚展開攻擊。”

生活習性

游水

虎鯨時常會有躍身擊浪、浮窺等行為,或是以尾鰭胸鰭拍擊水面。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虎鯨的泳速最快可達時速55公里,可閉氣17分鐘左右。當周遭空氣涼爽時,通常可看見它們低矮而呈樹枝狀的噴氣。虎鯨的水柱是傾斜的,又粗又矮,不像鬚鯨一樣,又細又高。它們對船隻的反應多樣,冷漠忽視或是充滿好奇心都有可能。偶爾會集體擱淺,群體有時會被困在潮池或海灣中。在北極與南極海域,因為風吹而快速產生的浮冰對虎鯨而言是一大麻煩,有時會因此迫使它們停留於水面狹窄的小水域裡相當長的時間。

聲音

如果說座頭鯨是鯨類中的“歌唱家”,白鯨是海中“金絲雀”,那么虎鯨就是鯨類中的“語言大師”了,它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而且這些聲音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捕食魚類時,會發出斷斷續續的“咋嚏”聲,如同用力拉扯生鏽鐵門窗鉸鏈發出的聲音一樣,魚類在受到這種聲音的恐嚇後,行動就變得失常了。虎鯨不僅能夠發射超音波,通過回聲去尋找魚群,還能夠通過超音波判斷魚群的大小和游泳的方向。這種能力,對生活在海洋里的食肉動物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海水下面十分黑暗,很難在這種環境裡看清遠處的捕食目標。

集群

虎鯨喜歡群居的生活,有2-3隻的小群,也有40-50隻的大群,每天總有2-3個小時靜靜地呆在水的表層,因為肺部充滿了足夠的空氣,所以能夠安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露出巨大的背鰭。群體成員間的胸鰭經常保持接觸,顯得親熱和團結。如果群體中有成員受傷,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知覺,其它成員就會前來幫助,用身體或頭部連頂帶托,使其能夠繼續漂浮在海面上,就是在睡覺時也紮成一堆,這是為了互相照應,並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 它們在一起旅行、用食,以種群為社會組織,在廣大的家庭中休息,互相依靠著生存長大。

社會祖系

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定居型虎鯨,其基本社群單位為小型母系群體,一般由2至9頭血緣關係相近的虎鯨所組成,此母系群體會長期維持穩固,所有成員似乎會共同分擔養育工作。幾個這樣的群體會共同組成一個小群(通常用以描述一群彼此間有社交行為聯繫的鯨目動物),典型的小群通常包含成年、未成年的雌雄虎鯨與仔鯨,多半由最年長的雌鯨居於領導地位,而待在小群里的雄鯨通常是該雌鯨的後代。甚至有的雄性虎鯨長到9米還在小群中生活。
虎鯨的社會形態是母系,交配對象的選擇比較複雜,不是由雄性的力量決定一切:例如鯨群的族長有時能活到80歲,在晚年也有交配的例子,她們選擇交配的對象一般是鯨群內部年長的雄性。雌鯨選擇對象的標準科學家並不清楚,很少觀察到交配的現場,只知有母親,不知父親在哪。
鯨群內沒有父子關係和父女關係,雄性的責任是出去尋找食物,然後引導鯨群集體獵殺,分工明確,沒有地位的高低;而母女、母子關係則非常穩定,是一輩子的關係,一般不會離群。出現孤鯨的原因一般是受傷或迷路。當族群過大時,會“分家”,產生一個新的族群。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南極洲、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寧、百慕達、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高棉、喀麥隆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丹麥、吉布地、多米尼克、厄瓜多(科隆群島)、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羅群島、斐濟、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加彭、甘比亞、加納、直布羅陀格陵蘭、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宏都拉斯、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納哥、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羅斯聯邦、聖赫倫那、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西班牙、斯里蘭卡、蘇利南、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越南、維京群島、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葉門。
遊蕩:德國。
虎鯨分布圖虎鯨分布圖

繁殖方式

虎鯨全年都可以交配,雌獸每3-5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年,每胎產1仔,哺乳期也需要1年左右,壽命約為20-35歲。在出生後的1-2年內,幼仔在飢餓或者呼喚雌獸時,只能發出粗厲的聲音。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模仿成體的聲音,改進和豐富自己的叫聲,但由於虎鯨的語言複雜而多變,幼仔要完全掌握成體的“語言”,至少需要花上5年多的時間。
虎鯨為多配性的。在西北太平洋,多數在5-7月間進行交配。在東北太平洋,它們大多在10月至次年3月間產仔。雄性性成熟體長5.2-6.2米,雌性性成熟體長4.6-5.4米。雌性在 11-16年間生產第一個可存活的仔鯨,在北太平洋記錄的最小的新生仔鯨長2.28米。產仔間隔約5年。雌性約在40齡時停止產仔,其後生殖期平均約10年,可延長到30 年以上。平均壽命估計達80-90年。雄性約在15齡達性成熟,平均壽命約29年,最大壽命約50-60年。

分化理論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在《基因組研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對虎鯨線粒體的脫氧核糖核酸測序後發現了至少3個新的虎鯨物種,這也表明全球海洋中存在不止一種虎鯨。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高度平行測序技術”對139隻虎鯨線粒體的脫氧核糖核酸進行了測序。這批虎鯨來自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南極大陸附近海域。研究人員最終發現,在南極海域生活的兩種分別主要以魚和海豹為食的虎鯨可能屬於新物種,此外,北太平洋地區也存在新的虎鯨種群。
領導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遺傳學家菲利普·莫林表示,與其他鯨類一樣,虎鯨體內的線粒體也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因此不查看整個基因組很難發現新進化的虎鯨物種。但利用“高度平行測序技術”可以通過測量來自世界各地的虎鯨組織樣本完成對虎鯨線粒體的基因組測序,從而分辨出新物種。

亞種

虎鯨是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群居生活在世界的大部分海域中,尖銳的牙齒和流線型的身材,讓它們看起來就像一隻大號的海豚,在分類上也因此被歸於齒鯨亞目下的海豚科。憑藉較大體型和群居生活的優勢,成年虎鯨在海洋中幾乎沒有對手,就連大白鯊也免不了成為它們攻擊的目標。
正因為如此,國外一些人給虎鯨取了另一個震撼的名字“Killer whale”(原意為鯨之殺手,後來被誤傳為殺人鯨)。
除了被誤傳的殺人鯨,虎鯨還有一個相對陌生的名字“逆戟鯨”,這是因為它們的背鰭看起來就像倒立的戟。不過,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同地區,甚至是不同群體的虎鯨,它們的背鰭並不完全一樣。

東太平洋之居留鯨

生活在東太平洋地區的虎鯨被分為三個大類群:居留鯨、過客鯨、遠洋鯨。
居留鯨也叫定居鯨,因活動範圍相對固定而得名,通常由雌性首領及子孫後代構成,成員數量在五六隻到十幾隻不等,生活在東太平洋地區的居留鯨又細分為五個類群:北方居留鯨,南方居留鯨,南阿拉斯加居留鯨,西阿拉斯加居留鯨和西北太平洋居留鯨。這類虎鯨性格相對溫順,主要以鮭魚為食,除南方居留鯨偶爾會攻擊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外,其他的群體沒有被發現攻擊海洋哺乳動物的情況,北方居留鯨甚至還會和比自己小很多的海豚一起嬉戲玩耍。居留鯨最明顯的標記要算背鰭和靠近背鰭的灰斑了,灰斑的上方有很大的分叉,看上去有些呈“V”型;背鰭如月牙般彎曲向上,並且在頂端形成明顯的彎角弧度。在捕獵時,居留鯨會發出聲吶信號,利用回聲定位鎖定鮭魚群的位置。

東太平洋之過客鯨

過客鯨主要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活動,追逐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相對於居留鯨,它們的活動路線比較飄忽,通常不會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因此被稱為過客鯨。在過客鯨的食譜中,海獅、海豹等鰭腳類,以及較小的近親港灣鼠海豚是主菜;當數量較多時,它們也會對灰鯨、座頭鯨等比自己大很多的鯨類展開攻擊。和居留鯨比起來,過客鯨身上的灰斑沒有分叉,是整個的一塊;背鰭要直挺很多,頂端幾乎為90度。過客鯨的群體通常只由雌性首領和它的直系兒女構成,成員數量上要少於居留鯨,成員之間也很少用聲音相互交流,在搜尋獵物時甚至不會使用回聲定位。研究人員認為過客鯨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它們的獵物是海洋哺乳動物,這些動物對於虎鯨的聲音非常敏感,聲吶反倒有可能驚擾到它們,還不如悄悄接近。在圍捕體型較大的鯨類時,不同群體的過客鯨還會相互協作。

東太平洋之遠洋鯨

遠洋鯨是遠洋型虎鯨的簡稱,這一類群通常生活在離海岸線較遠的地方,古有了“遠洋”之名。遠洋鯨主要以虹鱒魚、杜父魚和鯊魚為主食,它們背鰭和灰斑的特點都介乎於居留鯨和過客鯨之間,擁有較小分叉的灰斑和較小彎曲度的背鰭。遠洋鯨的群體通常由20到75個成員組成,有時甚至會出現超過200隻虎鯨的大型群,群體的規模要遠大於居留鯨和過客鯨。此外,不同的遠洋鯨群體之前,還會相互交換成員。

南極地區的虎鯨類群

研究人員將生活在南極及其附近海域的虎鯨分為ABCD四個類群,它們之間最顯著的區別要算是體色以及眼睛後面的白色斑塊了。其中南極A型虎鯨擁有明顯的黑白色皮膚;南極B型虎鯨則有些偏向灰色和黃色,它們眼睛後面的白斑也是南極地區虎鯨中最大的,從白斑的上部到背鰭的灰色斑紋處有一條影線;南極C型虎鯨擁有和B型虎鯨類似的體色和影線,但它們的眼後白斑明顯向上傾斜,體型也是最小的,因此有侏儒虎鯨的綽號;南極D型虎鯨則擁有極小的白色眼斑,和其他虎鯨比起來,它們的頭部呈現球狀,和領航鯨(巨頭鯨)的頭部形態較為接近,背鰭也明顯比ABC型更加向後彎曲。
除了身體上的特徵,食性和生活習慣也是區分這四個類群虎鯨的重要條件。南極A型虎鯨主要獵捕南極小鬚鯨(小鰮鯨的一個亞種),在冬季來臨,南極海域結冰之前會遷徙到赤道附近;南極B型虎鯨則可細分為浮冰虎鯨和哲拉什虎鯨,前者喜歡棲息在浮冰附近,以浮冰上的海豹為主食,後者則主要獵捕企鵝;南極C型虎鯨由於主要在羅斯海(南太平洋到南極洲之間的海灣)出沒,因此又稱羅斯海虎鯨,它們以各種魚類為食,偶爾會遷徙到紐西蘭海域;由於發現較晚,南極D型虎鯨的食性相對不明,但有照片顯示它們會跟著捕魚船,伺機偷食小鱗犬牙南極魚。
南極地區的虎鯨類群南極地區的虎鯨類群

大西洋的虎鯨類群

生活在大西洋的虎鯨被分為大西洋1型、大西洋2型,以及大西洋1—2型。相比於太平洋和南極地區的虎鯨,人們對這裡虎鯨的了解相對較少。只知道大西洋1型有平行的眼斑,眼斑的前端位於噴水孔前方,以鯡魚和鯖魚為主食,偶爾也會捕殺冠海豹等鰭腳類;大西洋2型有三角形的眼斑,整個眼斑都位於噴水孔的後方,專門以鬚鯨為食;大西洋1—2型則完全以魚類為食。

種群現狀

歷史上,虎鯨在日本、挪威、和前蘇聯曾是直接捕獵的對象。已沒有直接捕獵虎鯨的漁業。20世紀60年代水族館中虎鯨表演的興起,促使活捕虎鯨的漁業迅速發展。隨著虎鯨飼養下繁殖技術的發展,活捕的需求已經下降。海上石油泄漏和其他有毒物質的污染對虎鯨的健康構成了一些威脅,海上交通對虎鯨獵物的干擾則是一個潛在的影響。在南極估計有70000頭虎鯨,對其他海域的虎鯨只有一些零星的數量調查。
虎鯨並沒有滅絕之虞,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於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餘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隻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只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範圍內的其他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餘頭之間。當前在日本、印尼、格陵蘭、與西印度群島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圈養虎鯨的悲劇——Tilikum

這頭36歲的虎鯨,在被人類囚禁整整33年後,終於得到了永恆的自由。Tilikum是美國佛羅里達奧蘭多海洋公園最著名的虎鯨,也是紀錄片《黑鯨》(Blackfish)的主角。它是全球海洋公園裡最大的一隻鯨魚。
Tilikum之死引發巨大轟動,還真與它身上背負著三條人命有關。1983年。當時,捕鯨人在北大西洋捕到了一頭雄性殺人鯨。儘管當時它只有兩歲,身長卻已達3.8米,非常適合商業表演。它被命名為Tilikum,送往加拿大維多利亞的海洋之地Sealand。在那裡,它與其他兩頭雌性殺人鯨一起為遊客表演。剛剛加入Sealand時,Tilikum是一個活躍分子。它熱情活潑,表現力十足,非常受歡迎。
在Sealand,Tilikum被當成搖錢樹,不僅接受著高強度的訓練,每天還要表演八小時,全年都沒有休息的時間。Tilikum經常會被安排與另外一頭表演經驗豐富的殺人鯨組隊進行訓練或表演。但是,根據Sealand訓鯨員設定的制度,一旦它出現任何過錯,另一頭無辜的殺人鯨也要受懲罰,被剝奪食物等。Tilikum初來乍到,犯錯較多。其他兩頭被迫跟著一起受罰的雌性殺人鯨仿佛知道是受到了Tilikum的牽連,於是經常擠兌它。那段時間,Tilikum的身上經常會出現大面積的傷口。
儘管這樣,Tilikum仍然是訓鯨員非常信任和依賴的小朋友。但很快,它似乎表現出了焦躁不耐煩的跡象。主要原因在於它晚上睡覺的地方。Sealand殺人鯨的棲息之所,是幾個看上去像貨櫃的“牢籠”。它們的面積大概是7m x 10m,深也不超過10米。與Tilikum的體積相比,這就是個小小的浴缸。
位於加拿大的Sealand關門時間較早,所以很多時候晚上5點Tilikum就要被關進浴缸。很多次,Tilikum早上從“牢籠”里被放出來時,它的身上都有血和各種傷疤。它明明曾經擁有整片海洋,怎么會安心於一個小小的浴缸?長達8年的時間裡,Tilikum白天滿身傷痕地表演,晚上還要忍受另外兩頭因為人工馴化而變的暴躁的殺人鯨攻擊。不斷的壓力和巨大的疲憊讓Tilikum患上了胃潰瘍,並且至死都沒能治癒。這種壓力,終於讓Tilikum在1991年第一次爆發,它殺死了第一個人……
Keltie是一名海洋生物學大學生,當時在海洋館兼職訓練員的工作,同時也是一名職業游泳運動員。誰都沒想到,那天Tilikum會發瘋般拖著Keltie在池子裡游來游去。最終,Keltie溺水身亡。在她死後,工作人員準備下水打撈她的屍體時,仍遭到了Tilikum的阻攔。事情發生後,海洋館立即封鎖訊息,對外宣稱是Keltie不慎溺水身亡。隨後,Sealand關門大吉。Sealand關門前,對外宣布要出售Tilikum。位於奧蘭多的海洋世界Seaworld聽聞此訊後興奮異常,他們一直在尋找一頭雄性殺人鯨,以便為海洋世界繁衍更多的小殺人鯨。
據Sealand的前高層管理人員說,他們也以為海洋世界要買Tilikum只是繁衍用,並不會讓這個有“殺人前科”的罪犯再繼續進行表演。1992年1月9日,Tilikum來到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奧蘭多的海洋世界。Tilikum還是被體積比它小很多的其他雌性殺人鯨欺負,它的身上總是傷痕。如果是在大海中,Tilikum被欺負時,完全可以躲開;然而,在海洋世界的小池子裡,它無處可藏。
1999年7月6日,一個名叫Daniel P. Dukes的27歲男子,被發現趴在Tilikum的背上,已經沒有任何生命跡象。他在前一天來到海洋世界遊玩,關門時沒有離開。他躲過海洋世界公園保全的巡邏,偷偷爬進了Tilikum所在的池子裡。也有一說是Daniel Dukes嗑藥後想要去跟海豚一起游泳,結果不小心進到了殺人鯨所在的池子。不過,後面的屍檢結果否定了Dukes的體內有任何毒品。
過去這些年,海洋世界非常驕傲自己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殺人鯨繁殖計畫breeding program”。正是因為這個計畫,他們根本就是拿Tilikum當成一個“精子銀行”在用——取出Tilikum的精子,冷凍起來,以便繁殖更多的小殺人鯨。
一次表演當中,飼養員Dawn與Tilikum進行一次次的表演,在一次表演當完成後,等Tilikum回到池邊,希望得到Dawn的表揚和鮮魚作為褒獎時,Dawn什麼都沒有給它,而是警告它做錯了。殺人鯨是非常聰明的動物,它能從桶的聲響中判斷裡面還有多少魚。Tilikum似乎感覺到Dawn已經沒有魚要發給自己了,於是氣氛開始愈加不對。在表演的最後環節,Dawn按照慣例要進入池中與Tilikum“共舞”。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Tilikum突然咬住Dawn,將她拖入了池底。
剛開始,遊客還以為Tilikum是跟她鬧著玩兒。但是,隨著Dawn的一聲尖叫,其它教練和遊客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他們試圖營救,但最終無濟於事。
事故發生後,海洋世界謊稱是教練的馬尾辮惹怒了Tilikum……。有人為搞清殺人事件真相,進行了深入的調查,並拍成了紀錄片《Blackfish》。Tilikum的悲慘遭遇以及所有海洋館裡的骯髒交易,這才被人們所熟知。
30多年的囚禁生活,讓Tilikum患上了嚴重的肺部感染,胃潰瘍和抑鬱症等等多種疾病……哪怕可以不再做各種演出,也無力回天。Tilikum死亡之後,很多網友都在問一個問題:殺人鯨表演會被叫停嗎?
註:虎鯨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