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象思維

無意象思維

沒有意象(image)參與的純抽象思維。1894年,由以德國心理學家屈爾佩為代表的符茲堡學派提出。該學派指出思維不能歸結為感覺和意象,認為意識中存在著非感覺非意象的元素,即思維元素。對此,萊比錫派堅決反對,認為不存在純抽象思維。二者一直爭論了數年,終無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意象思維
  • 外文名:imageless thinking
  • 時間:1894年
  • 提出者屈爾佩為代表的符茲堡學派
  • 反對派:萊比錫派
  • 套用學科:心理學
解釋,符茲堡學派關於無意象思維的探索,

解釋

無意象思維(imageless thinking)指沒有意象參與或不需意象參與的思維。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O.屈爾佩領導下的符茲堡學派,與W.馮特和E.B.鐵欽內的正統派心理學,就思維過程是否必須以意象為基礎這一問題,從理論上和經驗事實上展開了長達15年的爭論。符茲堡學派由於在思維實驗過程中沒有發現含有構造主義心理學所發現的感覺意象元素的證據,因而提出無意象思維這個概念。對這個問題的爭論,最終沒有得以完滿的解決。
關於無意象思維的爭論,20世紀初在德、法、英、美許多心理學家中進行得相當激烈,焦點在於人們能否不用意象進行思維,結果以“沒有結論”告終。近年來人們都同意,不同類型的人思維中意象成分的多少和對意象的依賴程度不同,如在理解某些概念或關係時,採用圖示對有的人有直接幫助,而有的人卻寧願轉化成言語形式,這都只是思維方式的不同,並不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總的說來,在人們的思維中即使在對抽象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意象起著重要作用,但沒有意象的純抽象思維也確實存在。

符茲堡學派關於無意象思維的探索

屈爾佩曾一度是W.馮特的助手。1893年,他出版《心理學綱要》,還表明他是馮特內容心理學的擁護者。1894年,屈爾佩到符茲堡大學任教,兩年後創辦了一所心理實驗室,便領導學生進行思維實驗。開始由他自己作被試,經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提出了是否存在著一種沒有感覺意象的思維過程的問題。1901年,他和學生一起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有計畫的實驗研究,形成了符茲堡學派。
該學派的主要特點是,主張思維、判斷是高級心理現象,可以進行實驗研究,以探索“無意象思維”為核心課題。主張採用內省法和反省法相結合的“系統的實驗內省法以及問答為研究方法。在具體實驗中,要求被試執行複雜的記憶、判斷等任務,然後系統地內省報告自己的經驗。
該學派重要的研究有:(1)馬爾比關於重量的比較判斷研究(1901)。研究發現進行重量判斷時,感覺和意象是存在的,但在判斷過程中,感覺和意象就不起作用了。被試實際上不知道怎樣回憶這一判斷(孰輕孰重)。這一發現與幾百年來關於思維的研究相矛盾。以往的研究者認為,被試是保持著第一個物體的感覺和意象而與第二個物體的感覺和意象相比較的。而馬爾比的實驗證明,不存在這些感覺和意象的比較,判斷的過程是難以捉摸的。亦即判斷時,思維不能表現為感覺或意象,它是非直觀的意識內容。馬爾比稱之為識態,阿赫稱之為意識性。(2)瓦特關於聯想課題的實驗研究。在瓦特的實驗中,條件更加複雜,且把實驗過程延長,並用儀器記錄下實驗過程的時間,於是同樣發現,在聯想的意識過程中,除了意象之外還有無意象的成分。如由一個字聯想到另一字的過程,被試一接到指示,就有一種準備,一旦刺激字出現,就能立即答出正確的反應字。這種因任務而準備的反應是無須有自覺的思想內容的,即不是感覺或意象。也就進一步證明了意識經驗不能簡化為馮特的感覺和意象。瓦特認為,人在運動中或在思維中都有這樣一種意識不到的趨勢存在,他稱之為“心向”或“定勢”、“決定傾向”,它是一種按指示進行反應的無意識定向。阿赫也取得了和瓦特研究相同的結果,認為意識之外的預先傾向性,能夠控制意識活動。(3)梅塞和比勒的無意象思維研究。這二人採用問題法進行研究,追問思維內容到底有沒有非感覺、非意象的因素。符茲堡學派的成員認為有,而構造學派的馮特和鐵欽納認為沒有,後者還反對前者用內省法研究這一問題,認為通過內省是得不到明確結果的。這就是著名的“無意象思維”問題的爭論。
符茲堡學派的研究其重要性在於發現並確認“無意象思維”的存在,這就有力地反擊了馮特的心理元素論,同時為心理學作出了貢獻。但是該學派的研究最終未達到積極目的,因為1909年屈爾佩轉到波恩大學時,符茲堡學派就解體了。所以,很多人又把符茲堡學派稱為屈爾佩學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