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人

無性戀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傾向的人,即不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傾向的一種傾向,無性戀是否是種性傾向一直還有爭議。無性戀者對男性和女性都持著較冷淡的態度,不會對任何一方產生興趣,但會因自己的性別或日常經歷而對某一方更加有好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性人
  • 定義:既不是男性也非女性
  • 特點:均不能生育
  • 條件:政府機構認可
界定,第一位無性人,介紹,研究,具體表現,心理成因,

界定

所謂無性人,即指既不是男性也非女性。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為自認為“非男非女”,二是政府機構認可。

第一位無性人

1962年,諾里·梅·韋爾比出生在蘇格蘭,生來是個男性,7歲時移民澳大利亞,1990年接受了變性手術成為女人,但自從停止注射荷爾蒙之後,諾里發現自己既不想做男人,也不想做女人,決定成為“無性人”。 2010年3月15日,諾里的由澳政府頒發的護照性別一欄填的是“不定”!從而成為世界第一位無性人。

介紹

無性人就是性染色體為為單個x的人,長相像女性,但不會發育。至於兩性人染色體有很多有xxy,xxyy,xyy型,有男女的特徵,也不會發育,其實還有超女人,是xxx,甚至xxxx,但她也不能正常發育。這些都是性細胞染色體分裂異常引起的,當然還有假性雙性人,這個主要是胎兒時副腎管,甚至主腎管發育異常引起。另外除了假性雙性人可以生育外,其餘均不能生育。
無性戀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傾向的人,即不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傾向的一種傾向,無性戀是否是種性傾向一直還有爭議。無性戀者對男性和女性都持著較冷淡的態度,不會對任何一方產生興趣,但會因自己的性別或日常經歷而對某一性別多出一些好感。無性戀對人難以產生很多好感,亦不多會出現厭惡。
無性戀的簡稱為“xal”和“al”,這三個字母是從無性戀的完整英文單詞中選出的。無性戀者分兩種,一種是不會對任何人產生性驅動力,當然也包括自己。第二種是只對自己產生性驅動力,因此他們不會與任何人發生性行為。
無性戀者無論是對異性還是同性都是徹徹底底無“性趣”。儘管無性戀者不需要性伴侶,但他們也渴望與他人親近,建立親密的朋友關係。絕大多數無性戀者最終會選擇試管嬰兒生育後代,從而避免與人發生性行為。
在《無性戀和自淫女性:兩個視而不見的群體》(1977)的論文中,作者MyraT.Johnson將“無性戀者”定義為:“不因生理或精神上的因素、個人性史、婚姻狀況、意識形態的影響,而不願涉入性活動的人”。
2012年8月20日,加拿大布魯克大學副教授博蓋特的研究表明,全球約有7000萬人為“無性戀”者。

研究

無性戀這一現象,早在“性學之父”金賽那裡就被認識到,但是並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在金賽發明的“金賽量表”中,只有一個單一的測量維度,一端為絕對的異性戀,另一端為絕對的同性戀,無性戀在這裡找不到歸屬。在金賽1948年和1953的報告中,用0到6的數值代表從完全的異性戀到完全的同性戀這一範圍,但同時也有一個單獨的類別被提出,它被稱作“X”,代指“沒有性關係或性反應的人”,金賽將成年人中的1.5%歸為此類。原文:08160.cn
《女性的性行為》中,金賽進一步提到了這一類“X”人:他們“對不論是來自同性或異性的性刺激都很淡漠,在同不論哪個性別的個體接觸中都不會有明顯的生理反應”。
1979年,美國堪薩斯大學的MichaelD.Storms只使用性幻想和性刺激來量度,並且Storms將同性性行為傾向和異性性行為傾向用兩條單獨的坐標軸來表示,而非同一坐標的兩端,如此一來,人們就能在這個坐標系中將雙性戀和無性戀區分開了。Storms認為沿用金賽量表的研究者易將無性戀等同於雙性戀:他們都不會在選擇性伴侶時表現出性別偏好,而因此統統被認定為雙性戀。原文:08160.cn
大多數無性戀者在生理上都沒有問題,也就是他們並不等同於生理性無能。他們中一些人手淫,另一些人則不。手淫可以使人的身體得到一種快感,因此許多無性戀者也用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在自慰的過程中他/她們並不感到性的衝動,或者聯想到與性活動有關的任何事物。摘自:08160.cn

具體表現

無性戀對於性並不恐懼,他們對於性所包涵的一切都看的和平常之物無二。他們對於性的渴望已經完全斷絕了。有的人結婚前指定要那種不要性愛的對象,不屬於心理疾病,和正常人吃飯一樣,唯一與常人不同的就是他們對於性本身就沒有渴望。
這種人是天生的,雖然冰山一角,但也並不是不存在。所以,請大部分因為有性戀是主流就以為自己就是完全正確的有性戀者不要強行去“糾正”一些無性戀的心裡觀念。請不要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任何一個群體,這樣是對他們的不尊重。

心理成因

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成因:
第一種成因,在現實生活中,夫妻、情侶分離的情況並不罕見,這種情況多半是由社會因素造成,可能歸為社會成因。這種人對於性並不是恐懼,但是更多的是由於之前愛的太深而墜落所造成的一種無以復加的深深的失望。故而對於性所包涵的一切都看的和平常之物無二。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一些塵世之間的人遁破紅塵而削髮為僧,這樣的人對於性的渴望已經完全斷絕了,故而造成了這樣的無性戀者。這類人的特點是:因為不同原因都經歷過感情的大起大落並且都有過一定的創傷,而因為感情經歷而導致的不同觀念的變化,使得他們參破了性或者是對於性完全失望,從而導致了他們成為無性戀者。
第二種成因,有的人在結婚前,指定要那種不要性愛的對象,雖然結婚後依然有性生活發生,但是非常少,有些人一年也就一兩次性生活,這種情況不屬於心理疾病,和正常人吃飯一樣,有的人吃得多,有的人吃得少。這類人很相似於第二種類型的由於心理原因而造成的,但是也有不相同的地方。他們是是由於心理和過去經歷的關係,對於性本身就有一種排斥。我們對這種排斥本身並不能定性,但是這種排斥卻是可以基本歸類到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的問題。置於這些人們,這多半是些對於人生和精神有著更為理性的追求,與感性的人們背道而馳但是又相生相容。當然,對於這種排斥,我們並不能給予歧視,正如黑人和白人的區別一樣;遇到這種人,也就基本相當於遇到了柏拉圖式的愛情的標準人選。但是,因為對於精神的高度追求會使得他們完全放棄對於肉體的歡愉。也就是說,只有情,沒有性。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也並不是不存在。總體來說,追求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他們對於性的基本放棄。例如西方的僧侶,修士。他們因為對於上帝的信仰的崇敬而放棄了性。這是這種人中的冰山一角。這類人的特點是: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對人生的某一大目標的追求或者是對於某種精神的景仰而對性基本放棄。

第三種成因,天然的心理恐懼。部分人覺得性生活是一種不乾淨的行為,排斥和恐懼性生活的發生,雖然這些人的心理成因比較複雜,但是通過心理諮詢和治療,找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再用心理學技術進行干預,可以讓對方恢復常態,可以歸因為心理狀態。也有例外,上次看報紙,聽說一名男子十分排斥性生活,找遍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專家和教授都沒有使其改變來訪者。我想可能有三個方面原因吧!其一,可能沒有找到真正可以治癒他的心理學專家。其二,可能國內的心理學技術剛起步,還沒有達到治癒他的能力。其三,可能和同性戀一樣,可以選擇從他的父母入手,讓他們接受現實。總的來說,這類人是由於先天或者是後天的一些影響,對於性完全的厭惡排斥和因為一些事件而導致的第二類型的心理原因的無性戀者的加深版。對於這些人來說,對於性的完全厭惡其實並沒有涉及到當事人的人生觀念和其他觀念,所以我們大可去幫他糾正。(多言一句:請大部分因為異性戀是主流就以為自己就是完全正確的普通人們,不要強行去“糾正”一些無性戀的心裡觀念。糾正先天的無性戀者和後天造成卻為本能反感而心理卻無質變的無性戀無所謂,如果是由於後天的因素而導致的心理轉變從而造成的異性戀,那就是人家本身的心理。或許你看他們是精神病,但是一個人一個世界,請不要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這些弱勢群體!這樣對他們只能是傷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