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內秘真藏經

無上內秘真藏經

無上內秘眞藏經。簡稱《眞藏經》。撰人不詳。屬於元始系重玄學作品,但影響並不大。《真藏經》雖然也是重玄學的經典,但並沒有太大發展,主要觀點是:萬物非有非空,唯有一真實相。真正的道既不住於萬物也不離於萬物,不離萬物但住於萬物的人就是眾生,不離於萬物但又不住於萬物的人就是得道者。敦煌抄本P2467節錄此經八卷,《雲笈七籤》卷九五亦摘錄一小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上內秘真藏經
  • 簡稱:《眞藏經》
  • 約出於:南北朝
簡介,背景介紹,

簡介

無上內秘眞藏經。簡稱《眞藏經》。撰人不詳。屬於元始系重玄學作品,但影響並不大。《真藏經》雖然也是重玄學的經典,但其於重玄學並無特殊見解,其觀點無非是:萬物非有非空,唯有一真實相。真正的道既不住於萬物也不離於萬物,不離萬物但住於萬物的人就是眾生,不離於萬物但又不住於萬物的人就是得道者。敦煌抄本P2467節錄此經八卷,《雲笈七籤》卷九五亦摘錄一小節。全書分十三品:顯道品、辨三寶品、辨四眞品、惠澤品、解脫品、辨相明部袠品、普明品、顯功德品、顯誡行品、妙德品、集仙品、明行品、究竟品。經文為元始天尊在靈解山與諸仙問答,全面系統闡述修道理論。其說大略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本,反覆講述“眞藏”奧義和大乘妙法。真藏與本際、海空一樣,都是指道的別名。經云:“一切眾生身性清靜,天眞正道隱在其中,名為眞藏。”此眞藏者,乃無內無外,無生無滅、清靜寂滅之義。眾生有此眞藏,故有眞道性,有無量法,具三清境。但眾生迷惑,不信自身有眞藏,故苦惱無邊,不得解脫;或外求道法,落入小乘,終難成道。故眾生求道,應內求身中眞藏,方能身心解脫,斯為大乘之道。此大乘妙法,不僅要“離一切相、離一切行、離一切觀、離一切智,離空有心,離眞實際”;且由此而進“無離,無無離;無行,無無行;無觀,無無觀;無空,無無空;無眞,無無眞”,以至於“眞道寂滅,滅無所滅”之境。是為道教重玄哲學“有無雙遣”之核心理論。

背景介紹

“重玄”,語出《道德經》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重玄學”是中國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學思潮。
“重玄”思潮在兩晉隋唐時期影響非常大的。她是一種純哲學思辯,兩晉隋唐的“重玄”思想孕育於先秦老莊道家思想,由西晉末年的玄學家郭象在其《莊子注》中第一次提出這種思想的“雙遣”、“三翻”的典型表述,從而形成以“雙遣”、“三翻”為特徵的重玄理論,並非受佛教影響而形成,而是為佛學理論所吸收,同時也為道教義理所攝取,因而不能謀求把它歸屬於某一家某一派。重玄派這個派別的名稱不見於道書,它的成員之間也沒有宗教教派意義上的傳承關係,只是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以“重玄”思想來發揮老莊之說的道士,後人便將這些思想相近的道士們劃歸為“重玄派”的範圍。
隨著《妙真經》、《太玄經》、《自然經》、《正一經》、《玄門大義》等諸多太玄部重要經典的失傳與孟智周、藏玄靖、韋處玄等等學者的著作亡佚,只剩下《道德經》、《西升經》、《太清金液神丹經》、《道德義淵》和《西升經集注》、《雲笈七籤》引有眾學者的思想;《無上內秘真藏經》、《海空經》、《本際經》其書多為編纂集合南北朝道經而成的合集,雷同處甚多,故有時有前後銜接不嚴矛盾之處(另外也有學者認為他們不屬於嚴格的重玄學,如《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 》,雖然也談“重玄”問題,但是“囫圇吞棗,把佛學帶進 了道教,忘途而不知返”, “實際上已經改頭換 面,離開了道教重玄學的根 旨”)。另有晉魏時期《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升玄經》等經不知何派所作,據其內容因跟天師道關係甚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