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

焉yān,本義:不知為何不知去向之鳥。

《說文》『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說文解字注》『出於江淮。今未審何鳥也。』

伸義一:何、何在、何以。常於謂前。

伸義二:在;所在。

伸義三:常於謂後、句尾,表示肯定。語助。

謂A焉⇔A所(應、欲)A⇔(得)A。

“焉”字常見於文言文。作兼詞一般都用在句尾有於是、於之的意思如:基本解釋:焉 yān ◎ 與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不復出~。 ◎ 乃,才:必知亂之所自起,~能治之。 ◎ 文言疑問詞,怎么,哪兒:且~置土石? ◎ 文言助詞:又何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焉
  • 拼音:yān
  • 部首
  • 五筆:GHGO
  • 結構:上下結構
  • 筆順編號:12121154444
  • 造字法:象形
  • 詞性:名詞、代詞、副詞、連詞、助詞
  • 組詞:心不在焉
基本信息,基本含義,例句詳釋,<疑>焉A,何A。,<助>A焉:A所A。,<名>所在、處。,字典誤訓,古籍訓釋,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漢字演變,漢字釋義,基本字義,詳細解釋,漢英互譯,方言集匯,

基本信息

拼音:yān
田字格中的“焉”字田字格中的“焉”字
注音:ㄧㄢ
簡體部首:灬,部外筆畫:7,總筆畫:11
繁體部首:火
五筆:GHGO
倉頡:MYLF
鄭碼:AIZU
筆順編號:12121154444
四角號碼:103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7109

基本含義

焉yān
本義:不知為何不知去向之鳥。
所謂不知,依據假設:漢字超人智慧所賜(超人智慧者,神聖也!天也,天爺!)。龍、風;不有之物,甲骨文造之做甚?或可他處有之!
【古訓】《說文》『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有乾切』,《說文解字注》『出於江淮。今未審何鳥也。』
鄭註:甲骨文金文無「焉」,應為鳥樣。焉義「何在」,早有用之故「出於江淮」,於許慎應是傳說。
伸義一:何、何在、何以。常於謂前。
【古訓】焉《玉篇》安也,疑也。《廣韻》何也。《康熙字典》『又《廣韻》語助。《詩·邶風》已焉哉。』
鄭註:焉哉,往所不知矣,烏呼也哀哉。「焉」有實意,有別於「哉」。《康熙字典》以「焉哉」為語助例,不妥。另說,語助為何,不有定論,此「焉」語助,疑詞皆為語助。
伸義二:在;所在。
【古訓】焉《康熙字典》『又《淮南子·時則訓》天子焉始乗舟,薦鮪子寢廟。《注》焉,猶於也。』
伸義三:於謂後、句尾,指被謂,表示肯定
得焉,得焉鳥也,得其所得,知其所在,知其為何。於本義,焉得,被鳥得;得焉,抓住鳥,得其所得;此為A焉、焉A反義之理。
此用酷似「」之謂後之用。

例句詳釋

<疑>焉A,何A。

謂詞前,多可譯作「何」;指何人、何物、何處、何方神聖......、何以,不缺失含義;具體指何,語境判斷。
<疑>,疑詞也。豈,疑問詞,字典訓<副>。解釋文言應尊古訓。英文how、what,歸wh一類。
★《論語·陽貨》『割雞焉用牛刀?』
譯:殺雞牛刀鳥用?
註:「焉」取本義亦通,此為「焉」作「何」用之理。
★二者相似,焉知孰先孰後?人之焉來,人之不知也,皆是假說。
註:焉一,豈、誰。焉二,何處、何物、何以。人之何來,哲學問題;進化創造或可非,外星移民似乎是。當今網有此說,真假不知,但有智慧。
★《三國志》『食其祿,焉避其難?』
鄭註:焉,何處/何以,譯作「何」較妥。
★《墨子》『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註:焉故⇔何故。
★《論語·為政第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註:人焉廋哉?⇔人何以/何處隱哉?故只能譯作何。

<助>A焉:A所A。

於謂後,亦可酌情譯作:A其所A、A所欲A、A所應A、有A。其,代指A者(的),湊字以好聽耳。
焉之此用,實為名;指謂之對象,謂之所也;所,所謂、被謂,不僅是處。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鄭註:心不在焉⇔心不在所(應)在⇔走神,若吾喪我。心之所在,人也。心不在人,吾喪我也,忘我。《辭海》訓此「焉」作『之、彼、這裡。』不妥。
★《禮記》『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譯:君子本其位而行,或可不原涉及其外。......君子無往而不得其所也。
註:自得焉⇔自得所得。《博雅》『素,本也。』。素位而行,已收入《辭海》,「素」位必為<動>,本著,依據。此言含義無非,「君子不為分外之事」或「君子依據己之立場行事」。見義勇為,非君子乎?一國之君,行萬民之道,非君子乎?身為官者,為民辦事,非君子乎?理有不通!不行其外,何來無往不得?理再不通!「本」可訓依據,「素」亦可乎?文之不通。斷句有誤。
★《禮記》『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鄭譯:君子本在其位,而行無拘其內外。本富貴,行無乎富貴貧賤。本東北,行無乎東西南北。本患難,行無乎安逸患難。君子所向必得。
註:願,《說文》『謹也。』無乎⇔不在乎。行乎富貴⇔行富貴貧賤⇔行無關富貴貧賤。
君子,不以己之所在/立場行事。有所謂『天者君道』,固必君者天道。⇒君子,本天道而行也。以此君子,為人民服務。以此君子可棄本有富貴,捐軀革命。不正解漢字,無以正解國學。
注一:焉,不知所在。得焉,得其所在,猶得解。其,可代指己、所欲、答案......焉鳥。
注二:自得焉⇔自得所得⇔自得其所⇔自得。可譯作「」,雖為語助,卻不離其義。
★唐·柳宗元游黃溪記》『民鹹安焉,以為有道。』
鄭註:安焉⇔安所安⇔安於所安⇔安。所安,所安於作之事,安於在之處。「安焉」之「安」,猶及物動詞。
★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鄭註:至焉⇔至所欲至⇔有至。焉,訓「代詞」,不有通解。
★《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名>所在、處。

史記》『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
鄭譯:斷句錯,應→『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過回中所在,作信宮於渭南。
註:渭南、回中,如有交集,我所譯則真。渭南離回中最近,可譯作:過回中那邊/附近。非最近,所譯恐有誤。望知者告知。

字典誤訓

★《列子》『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
《線上新華字典》訓:『於是〖then〗。表示前後承接,古代漢語中多與“乃”連用』。
鄭訓:哀傷,於是看日之出入,一日萬里。理之不通。《辭海》訓「焉乃」於是「於是。」,亦是不妥;因不解「焉」同「所」可訓被謂。例句斷句有誤。
《列子》『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
註:乃,《說文》『曳詞之難也。象氣之出難。』、《康熙字典》『又辭之難也。《公羊傳·宣八年》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正字通》櫓聲,自相矛盾,尤非。』
鄭譯:王母娘為王謠,王和之,其辭甚哀。難/「難道能」見日之出入,日行萬里。
鄭釋:乃,訓「是」,始於當代。『難乎』,難或不難。乃,可表問或反問。『自相矛盾』,聽者自舍其一。此為,言者僅是提問,不言自我觀點,無可反駁;引起反思耳。滴水不漏,無懈可擊,修辭立誠,古之深明,今知之乎?

古籍訓釋

說文解字

【卷四】【烏部】焉
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凡字:朋者,羽蟲之屬;烏者,日中之禽;舄者,知太歲之所在;燕者,請子之【候】,作巢避戊己。所【?】者故皆象形。焉亦是也。有乾切|【亻侯】,候之異體。
說文解字注
焉鳥、逗。黃色。出於江淮。今未審何鳥也。自借為詞助而本義廢矣。古多用焉為發聲。訓為於。亦訓為於是。如周禮焉使則介之。晉語焉作爰田、焉作州兵。左傳晉鄭焉依、裔焉大國。公羊傳焉爾、焉門者、焉閨者。呂覽、淮南焉始乗舟。三年問焉為之立中制節、焉使倍之、焉使不及也。招巫陽焉乃下招。象形。有乾切。十四部。凡字、朋者羽蟲之長。烏者日中之禽。淮南書曰。日中有踆烏。靈憲曰。日陽精之宗。積而成烏。烏有三趾。陽之類故數奇。舄者知大歲之所在。淮南書曰。蟄蟲鵲巢。皆向天一。按天一謂太陰所建也。博物志曰。鵲背太歲。然則鵲巢開戸。向天一而背歲。燕者請子之。見?部。作巢避戊己。亦見博物志。陸氏佃、羅氏願皆曰。燕之來去皆避社。又戊己日不取土。所貴者故皆象形。鳥多矣。非所貴皆為形聲字。今字作鳳、作、作鵲、作?、作鷰。則惟烏、焉不改焉。焉亦是也。焉亦象形。必有可貴者也。按烏、舄、焉皆可入鳥部。雲從鳥省。不爾者、貴之也。貴燕故旣有燕部。又有?部。朋何以不別為部也。冠於羣鳥之首矣。故傅諸小篆也。

康熙字典

《廣韻》於乾切《集韻》《韻會》於虔切《正韻》因肩切,𠀤音嫣。《說文》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廣韻》鳥雜色。《禽經》黃鳳謂之焉。
《玉篇》安也,疑也。《廣韻》何也。《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史記·曆書》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注》索隱曰。漢書作閼逢。
山名。《史記·匈奴傳》過焉支山。
國名。《前漢·西域傳》焉耆國,治員渠城。
《唐韻》有乾切《集韻》《韻會》尤虔切《正韻》夷然切,𠀤音䗡。《玉篇》語巳之辭也是也。《易·坤卦》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
《廣韻》語助。《詩·邶風》已焉哉。
《鄘風》終焉允臧。
《淮南子·時則訓》天子焉始乗舟,薦鮪子寢廟。《注》焉,猶於也。
《正韻》延知切,音夷。《周禮·秋官·行夫》焉使則介。之《釋文》焉,劉音夷。《注》夷使使於四夷,則行夫主為之介。一謂夷發聲。◎按周禮本作焉,而注直攺作夷,是焉。夷古通用不獨音同也。《正字通》云:周禮焉字,連上句讀,居於其國,則掌行人之勞辱事焉,使則介之。焉,語助也。當如字讀。讀作夷,非。《正字通》之說,於文義極順。但二鄭作夷,必非無據,今仍之。
《廣韻》謁言切《集韻》依言切,𠀤音蔫。《廣韻》安也。
不言也。
葉於堇切。《劉向·列女贊》齊女徐吾,念績獨貧。夜托燭明,李吾絕焉。《讀書通》焉通作案。禮三年問:焉使倍之。荀子禮論篇作,案使倍之。〇按荀子內案字頗多,皆系方言,不與焉通,讀書通非。說文焉鳥之焉,徐鉉作有乾切,讀若䗡。韻會因之。今從玉篇、廣韻讀嫣。

漢字演變

焉字演變歷程
焉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與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焉。不復出焉。
◎乃,才: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文言疑問詞,怎么,哪兒:且焉置土石?
◎文言文實義詞,在那裡,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文言助詞:又何戚~。

詳細解釋

【名】
1、象形。小篆字形。像鳥形。本義:焉鳥
書法中的“焉”字書法中的“焉”字
2、鳥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見蒼翠一林,其中則楮煙墨宇,椒櫪坎地,群焉胙充,飛而不舉。——唐·黃滔《唐城客夢》
黃鳳謂之焉――《禽經
3、通“顏”(yán)。
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蓋顏之借字。”
【代】
1、指示代詞,相當於“之”。
草木無知,叩焉何益?——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2、代詞,指代人物、地點、前文等。
若甚憐焉,而卒以禍。(焉,代詞,指代百姓)——柳宗元 《種樹郭橐駝傳》
4、怎么。
食其祿,焉避其難?——《三國志
5、兼有介詞“於”加代詞“此”的語法功能,相當於“於是”、“於此”。
二陵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不擇事而問焉。——清·劉開《問說
伏焉。——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兼詞,於何,在哪裡。
6、疑問代詞,哪裡。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中的《愚公移山
【副】
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於是,就,乃,則。表示兩件事或數個事接連發生。
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史記
【連】
於是。表示前後承接,古代漢語中多與“乃”連用。
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列子》
【助】
表示結構,用於前置的賓語之後,相當於“之”,“是”。
今王播棄黎老,而孩童焉比謀。——《國語》
後綴,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副詞之後,相當於“然”、“樣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書·秦誓》
盤盤焉,囷囷焉。——《阿房宮賦》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語】
1、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相當於“啊”。
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記
用於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於“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史記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相當於“乎”、“嗎”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詩·唐風》
用於句尾,表示感嘆,相當於“呢”、“啊”。
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史記
【姓氏】
焉也是姓氏中的一種。不存在於百家姓中。

漢英互譯

◎焉
here,how,why

方言集匯

◎ 關中話:niān
◎ 粵語:jīn jìn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jén [客語拼音字彙] yān [海陸豐腔] rén [梅州腔] jān ján [陸豐腔] jǎn jān [寶安腔] jén jēn [客英字典] jén [東莞腔] jén
◎ 潮州話:iang7(iāng)iang1(iang) [潮州]iêng7 iêng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