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頭啄木鳥

灰頭啄木鳥

灰頭啄木鳥(學名:Picus canus),中小型鳥類,體長26-33厘米。嘴黑色,雄鳥額基灰色,頭頂朱紅色,雌鳥頭頂黑色,眼先和顎紋黑色,後頂和枕灰色。背灰綠色至橄欖綠色,飛羽黑色,具白色橫斑,下體暗橄欖綠色至灰綠色。鼻孔被粗的羽毛所掩蓋。嘴峰稍彎;鼻脊(殘留或清晰的)距離嘴峰較近,而距離嘴基縫合線較遠。腳具4趾,外前趾較外後趾長。尾為翼長的2/3稍短,強凸尾,最外側尾羽較尾下覆羽為短。細分則兩性異形。主要棲息於低山闊葉林和混交林,也出現於次生林和林緣地帶,很少到原始針葉林中。繁殖期4-6月。肉可入藥,有滋補強壯,補虛,平肝的功效。分布於歐亞大陸,東到薩哈林島和烏蘇里,南到喜馬拉雅山地區、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頭啄木鳥
  • 拉丁學名:Picus canus
  • 別稱黑枕綠啄木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鴷形目
  • 啄木鳥科
  • 綠啄木鳥屬
  • :灰頭啄木鳥
  • 亞種:11亞種
  • 分布區域:歐亞大陸
  •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 1788
  • 英文名稱:Grey-headed woodpecker
  • 英文名稱:Grey-headed Woodpecker
  • 英文名稱:Grey-faced Woodpecker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世界分布,中國分布,生活習性,捕食方法,食性,習性,亞種分化,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雄鳥額基灰色雜有黑色,額、頭頂朱紅色,頭頂後部、枕和後頸灰色或暗灰色、雜以黑色羽乾紋,眼先黑色,眉紋灰白色,耳羽、頸側灰色,顴紋黑色寬而明顯。背和翅上覆羽橄欖綠色,腰及尾上覆羽綠黃色。中央尾羽橄欖褐色,兩翈具灰白色半圓形斑,端部黑色,羽軸輝亮黑色,外側尾羽黑褐色具暗色橫斑。初級飛羽黑色,外翈具白色方形橫斑,內翈基部亦具白色橫斑,次級飛羽外翈沾橄欖黃色,白斑不明顯。下體頦、喉和前頸灰白色,胸、腹和兩脅灰綠色,尾下覆羽亦為灰綠色,羽端草綠色。雌鳥額至頭頂暗灰色,具黑色羽乾紋和端斑,其餘同雄鳥。 雄性幼鳥嘴基灰褐色,額紅色,呈近圓形斑並具橙黃色羽緣。頭頂暗灰綠色具淡黑色羽軸點斑,頭側至後頸暗灰色,兩脅、下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並雜以淡黑色斑點和橫斑。其餘同成鳥。虹膜紅色,嘴灰黑色,腳和趾灰綠色或褐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120-159g,♀105-150g;體長♂265-311mm,♀273-321mm;嘴峰♂29-40mm,♀31-40mm;翅♂133-150mm,♀138-153mm;尾♂91-123mm,♀90-121mm;跗蹠♂24-30mm,♀25-32mm。(註:♂雄性;♀雌性)
啄木鳥每天敲擊樹木約為500-600次,啄木的速度極快,幾乎是音速的兩倍,這樣它的頭部則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劇烈的震動,但它既不會得腦震盪,也不會頭痛。原來在啄木鳥的頭上至少有三層防震裝置,它的頭骨結構疏鬆而充滿空氣,頭骨的內部還有一層堅韌的外腦膜,在外腦膜和腦髓之間有一條狹窄的空隙,裡面含有液體,減低了震波的流體傳動,起到了消震的作用。由於突然旋轉的運動比直線的水平運動更容易造成腦損傷,所以在它頭的兩側都生有發達而強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消震的作用。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闊葉林混交林,也出現於次生林和林緣地帶,很少到原始針葉林中。秋冬季常出現於路旁、農田地邊疏林,也常到村莊附近小林內活動。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奧地利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高棉、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義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泰國、土耳其、烏克蘭、越南。
灰頭啄木鳥分布圖灰頭啄木鳥分布圖

中國分布

分布於東北、華北、內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甘肅、西南、華東、華南、香港、台灣和海南島等東部、中部和南部各省區。

生活習性

捕食方法

森林中鞘翅目的象甲、偽步行甲、天牛幼蟲、金龜甲,鱗翅目的逼債蛾、螟蛾,以及花蝽象、臭蝽象、蝗蟲、螞蟻、蠐螬等害蟲都是林木的大敵。大片的茂密森林,如果發生嚴重蟲害,將會帶來極大的損失。採用飛機噴灑化學農藥滅蟲的方法,不僅花費巨大,而且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隱藏在樹皮下,甚至鑽入木質部的害蟲,特別是小囊蟲、天牛幼蟲、蠐螬、白蟻等,用人工防治是很難奏效的。啄木鳥卻有極為高超的捕蟲本領,它的嘴強直而尖,不僅能啄開樹皮,而且也能啄開堅硬的木質部分,很像木工用的鑿子,它的舌細長而柔軟,能長長地伸出嘴的外面,還有一對很長的舌角骨,圍在頭骨的外面,起到特殊的彈簧作用,舌骨角的曲張,可以使舌頭伸縮自如,舌尖角質化,有成排的倒須鉤和粘液,非常適合鉤取樹幹上的昆蟲及幼蟲。每天清晨,它們就開始用嘴敲擊樹幹,在寂靜的林中發出“篤,篤……”的聲音,如果發現樹幹的某處有蟲,就緊緊地攀在樹上,頭和嘴與樹幹幾乎垂直,先將樹皮啄破,將害蟲用舌頭一一鉤出來吃掉,將蟲卵也用粘液粘出。當遇到蟲子躲藏在樹幹深部的通道中時,它還會巧施“擊鼓驅蟲”的妙計,用嘴在通道處敲擊,發出特異的、使害蟲產生恐懼的擊鼓聲,使害蟲在聲波的刺激下,昏頭轉向,四處竄動,往往企圖逃出洞口,而恰好被等在這裡的啄木鳥擒而食之。它們一般要把整株樹的小囊蟲徹底消滅才轉移到另一棵樹上,碰到蟲害嚴重的樹,就會在這棵樹上連續工作上幾天,直到全部清除害蟲為止。

食性

主要以螞蟻小蠹蟲天牛幼蟲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蟲為食。覓食時常由樹幹基部螺旋上攀,當到達樹權時又飛到另一棵樹的基部再往上搜尋,能把樹皮下或蛀食到樹幹木質部里的害蟲用長舌粘鉤出來。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如山葡萄、紅松子、黃波蘿球果和草子。

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群。飛行迅速,成波浪式前進。常在樹幹的中下部取食,也常在地面取食,尤其是地上倒木和蟻琢上活動較多。平時很少鳴叫,叫聲單純,僅發出單音節,‘ga-ga-’聲。但繁殖期間鳴叫卻甚頻繁而洪亮,聲調亦較長而多變,其聲似‘gao-gao-gao'。

亞種分化

灰頭啄木鳥(11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Picus canus canus
2.
Picus canus dedemi
3.
Picus canus guerini
4.
Picus canus hessei
5.
Picus canus jessoensis
6.
Picus canus kogo
7.
Picus canus robinsoni
8.
Picus canus sanguiniceps
9.
Picus canus sobrinus
10.
Picus canus sordidior
11.
Picus canus tancolo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4月初即見成對活動,鳴聲增多,彼此相互追逐,並發出‘嘎嘎’的鳴叫聲。營巢於樹洞中,巢洞由雌雄親鳥共同啄鑿完成,每年都新啄巢洞,一般不利用舊巢。巢洞多選擇在混交林、闊葉林次生林或林緣的水曲柳、山楊、稠李柞樹榆樹等木材腐朽的闊葉樹上。巢洞距地高2.7-11m,洞口圓形或橢圓形,直徑5-6cm,洞內徑13-15cm,洞深27-42cm。巢內無任何內墊物。1年繁殖1窩,5月初即有開始產卵的。每窩產卵8-11枚,多為9-10枚。卵乳白色,光滑無斑,為卵圓形,大小為28.5-30.7mm ×21-22.9mm,平均29.5mm×21.6mm,重6.5g。卵產齊後才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2-13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初期暖雛時間較多,餵雛次數較少,且多進人巢內餵雛。後期不暖雛,餵雛次數增多,且都站在洞口將頭伸入洞內餵雛。經過23-24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飛翔和離巢。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