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日

澳門回歸日

澳門回歸日也稱澳門回歸節。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行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澳門回歸祖國。這是繼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之後,中華民族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中的又一盛事。以後每年12月20日澳門都舉行紀念活動,逢5周年也是新任特首宣誓就職的日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澳門回歸日
  • 外文名:Transferência de Soberania de Macau
  • 又稱:澳門回歸節
  • 時間:1999年12月20日零時
  • 類型:權利交接
  • 參與國:中國、葡萄牙
名稱來源,節日簡介,澳門5區,花地瑪堂區,聖安多尼堂區,望德堂區,大堂區,風順堂區,區域地形,區域氣候,日期由來,

名稱來源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她的本名為濠鏡濠鏡澳,因為當時泊口可稱為"澳".澳門及其附近盛產蚝(即牡蠣),蚝殼內壁光亮如鏡,澳門因此被稱為蚝鏡(蚝的繁體字為"蚝")。後人把這個名稱改為較文雅的“濠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紀略》中說:“濠鏡之名,著於《明史》。東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灣,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灣,規圓如鏡,故曰濠鏡。”從這個名稱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鏡、鏡海等一連串澳門的別名。澳門的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中國女神 天后,又名娘媽。根據傳說,一艘漁船在一個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突然颳起狂風雷暴,漁民們處於危急關頭。這時,一位少女站了起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停止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娘媽。
澳門回歸祖國五周年大會澳門回歸祖國五周年大會
十六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時,詢問居民當地的名稱,居民誤以為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譯成"MACAU",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

節日簡介

在後來的四百多年時間裡,東西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使澳門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
澳門回歸七周年慶典澳門回歸七周年慶典
澳門自1999年12月20日回歸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依據澳門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在"一國兩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門的社會和經濟方面的特色會予以保留並得以延續。
澳門的面積很小,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也是亞洲人均收入比較高的地區。澳門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幾百年來,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和共存的地方。
澳門位於我國廣東省珠江口西側,北以關閘為界,與珠海經濟特區的拱北接壤,東隔伶仃洋,與香港隔海相望,西連磨刀門,和珠海市的灣仔、橫琴島隔水相對。
澳門距中山市石岐)40千米,東北距廣州市145千米,東距香港61千米,西面隔江與珠海市灣仔鎮相望。地處東經113°34'47"~113°35'20",北緯22°6'40"~22°13'1"(以東望洋山燈塔為準)。由澳門半島凼仔島路環島組成。
澳門半島為一條狹長的地帶,形狀像是一隻靴子,南北長約4千米,東西最寬約為1.8千米,面積9.1平方千米。半島自東北向西南傾斜,與華南沿岸山脈震旦走向相同。東北端以寬約240米的陸地與珠海市相連。長軸線從東北的關閘至西南的半圓形地(媽閣嘴)長約4千米,西北-東南走向的短軸線則從沙梨頭海邊至新口岸最新填海地區東南角長約2.5千米。半島上有蓮花山東望洋山(松山)、炮台山西望洋山媽閣山等山脈,其中最高的是松山,海拔93米,其他大都在海拔50~75米左右。半島上除了連島沙洲和附屬堆積地區較平坦外,大部分是丘陵。半島的東西兩岸地形各不相同,東岸面對大海是外港,風浪較大,因海水侵蝕有不少海崖和海穴,主要有港澳碼頭;西岸岸線較平直,面臨內河是內港,受西江影響而沉積淤塞,沿岸有20多個碼頭,主要是貨運及內河客運;南環海岸海水較深,堤岸迂迴,建有兩座通向凼仔的跨海大橋,東北方部分地區則已填築成地。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十周年慶祝大會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十周年慶祝大會

澳門5區

澳門半島分為5區:

花地瑪堂區

花地瑪堂區位於半島北部,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該區包括青洲、台山、馬場、黑沙環、望廈、筷子基等地,大部分土地均為填海所得,大規模的填海拓地工程仍然進行。南面以美副將大馬路聖安多尼堂區望德堂區相鄰,北面與珠海市的拱北接壤。
這個地區過去一直是澳門的郊區,以農牧業為主,平民房屋也集中於此。70年代以後,隨著澳門經濟的起飛,該區域也迅速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區,主要行業有紡織、製衣、塑膠、玩具、皮革、電子、電力等。

聖安多尼堂區

聖安多尼堂區位於半島西部,北接花地瑪堂區,南連大堂區,東鄰望德堂區,西臨內港。面積1.1平方千米(占半島16.4%),人口僅次於花地瑪堂區,人口密度則為全澳之冠,每平方千米高達10萬人。包括沙崗、新橋、沙梨頭等地,著名的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白鴿巢公園均在此區內。
本區是澳門主要商住區和傳統工業區,但工業場所混雜於商住區內。1989年本區工業場所占全澳36%,僅次於花地瑪堂區,但是企業規模較小、工藝及設備比較落後。主要行業有造船、機器製造、食品加工、紡織、製衣等。

望德堂區

望德堂區位於半島中部偏東,被花地瑪堂區聖安多尼堂區大堂區包圍,包括荷蘭園、塔石和東望洋山。面積最小,只有0.6平方千米(僅占半島9%),而且約有1/3面積為東望洋山所占。人口約3.26萬,人口密度僅次於聖安多尼堂區,居全澳第2位,每平方千米達54370人。
本區南部主要為商住區,中部為居住區,北部和東部是較高級住宅區,矗立著一些高層大廈。很少工業場所分布在本區工業場所很少。

大堂區

大堂區主要位於半島東南部,但有一狹長地帶沿新馬路草堆街之間延伸至半島西岸。面積僅次於花地瑪堂區,達1.4平方千米。人口則為各區中最少的,僅約2.9萬人,所以人口密度也為5個區中最小的,每平方千米只有20881人。大部分土地為填海所得。
本區是澳門地區的經濟中心。東部是澳門歷史最久、今天仍是最熱鬧繁榮的商業區,包括新馬路、營地大街、草堆街、十月初五街等。中南部是迅速崛起的南灣中心商業區

風順堂區

風順堂區位於半島西南段,三面環水,北鄰大堂區。面積為0.9平方千米,人口4.56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0904人。
本區是澳門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北面沿新馬路及其南側街道是與大堂區相連的繁榮商業區的一部分。東岸是貨運碼頭帶,南段有澳門最大的貨櫃碼頭。往內是作為舊海岸的河邊新街,過去一直是漁船主要停泊地,因此魚欄、海產品、船具和漁具供應店不少。再往內直至下環街之間是澳門第一批填海區之一,是個古老的工商業與居住混雜區。南部是西望洋山和媽閣山,風光優美,山坡建有不少風格各異的別墅,是澳門的高級住宅區。東岸瀕臨南灣和西灣,堤岸是榕蔭大道,向來是遊人的好去處。南灣正在進行大規模填海圍湖工程,建成後是個旅遊區和高級商住區。東北部是澳督府、政府合署、市政廳等政府首腦機構所在地,可以說是澳門的行政中心。

區域地形

凼仔島的山脈主要由花崗岩構成,為東北至西南走向,並支配全島丘陵呈起伏狀。其中最高的是大凼(雞頸山),海拔159.1米。全島原為大凼仔和小凼仔2個小島組成,後因河海沖積被連島沙洲連線起來。凼仔島的西北岸海水較淺。
路環島的地勢為全澳最高,全島丘陵起伏,大部分高度在百米以上,大多集中在中部和東部,山岩性質以花崗岩與火山岩為主。疊石塘山海拔176.45米,是路環島的最高點,也是全澳最高的山峰。因為路環離華南海岸較遠,堆積較凼仔稍緩,沿岸海水較深,北岸為峭崖,南部西向海洋,海岬和海灘相間。
澳門的海岸線長937.5千米,屬於比較曲折的華南港灣地形,可供船隻泊的海灣很多,數百年前曾繁盛一時。但由於澳門位處珠江口外緣西側與磨刀門口灣之間,深受珠江口淤泥及磨刀門沖積扇的影響。澳門除了九澳灣、竹灣、黑沙灣外,其他港灣或是開闢為港口碼頭,或是因為淤泥堆積或填海已消失殆盡,所留下的不過只是一個歷史名詞而已。

區域氣候

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地處低緯,又位於海岸地區,深受海洋和季風影響,因此,澳門的氣候具有溫暖、多雨、濕熱和乾濕季明顯等特點,屬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主要分冬夏兩季,春秋短暫而不明顯。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次年2月為冬季。夏熱多雨,冬稍乾冷,春溫多霧,秋日晴朗。全年1月最冷,平均氣溫14.6℃,最低氣溫仍在5℃以上;7月最熱,平均氣溫28.5℃,最熱可達32℃。
澳門年平均降雨量為2013毫米,雨量充沛,是華南沿海地區降雨量較多地區之一。4~10月為雨季,5月降雨量最多。雨季期間常出現強大的暴雨。由於多雨近海,澳門的濕度較高,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5%。每年的2~5月為全年最潮濕的季節。當天氣出現返潮時,相對濕度幾乎達到100%的飽和濕度
澳門還是一個典型多風的地區,風向隨季節的變化變化,常年盛行東北風和東南風,其次是西北風。冬季主要為北風,夏季主要為西南風。澳門的平均風速較大,年平均風速為3.5米/秒(三級風力)。每年的7~10月為颱風季節,常常出現颱風,造成不少財物損失甚至人命傷亡。

日期由來

回歸日期的確定過程
公元1999年12月20日,在距離千禧年還有11天的時候,中國政府將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收回澳門的時間,中方雖曾有過早於香港、與香港同時、晚於香港三種考慮,但前提是在20世紀之內,也就是說,最晚也不遲於1999年。談判中,中方立場趨於一致,傾向在香港回歸後的1998年收回澳門。葡方出於自身的利益或者面子問題,希望越晚越好,其提出的一個理由是要給澳門一個比較長的過渡期。
就在1986年6月30日中葡第一輪會談前,葡國就不斷有官員放出試探性氣球,暗示葡萄牙不會將澳門拱手相讓,而會討價還價,以使澳門保留“葡韻”,長期充當葡文化在東方的橋頭堡。
第一輪談判的氣氛融洽友好。第二輪談判遭遇歸還的時間等實質問題,分歧陡現。中方堅持在本世紀末以前收回澳門,葡方則稱,香港1997年交接是因為租借“新界”的條約屆時到期,澳門不存在這一問題,最好在2007年或2003年歸還。如果能安排在2003年葡登入澳門450周年歸還,更有“紀念意義”。
接下來舉行的第三輪談判有進展,雙方在一些實際問題上取得廣泛一致,但歸還時間問題分歧仍大,形成僵局。葡萄牙國內的一些報紙紛紛發表文章,主張2007年或2003年歸還澳門,甚至有人提出2017年再還,鼓譟“越晚移交越好”。
關鍵時刻,一直關注談判進程的小平同志再次發出重要指示:澳門問題必須在本世紀內解決,決不能把殖民主義尾巴拖到下一個世紀。
為打破僵局,1986年11月,時任外交部副部長、中方談判團團長的周南飛抵里斯本,與葡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雙方就澳門回歸的時間展開激烈爭論。周南一改昔日的豪爽健談,以“疲倦”為由取消了原定的一些參訪活動,匆匆回國。在離開里斯本機場時,周南向記者表示:“在本世紀末以前完成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大業,是億萬中國人民的意願,也是中國政府的決心。”
同年12月的最後一天,我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談話,鄭重指出:“在2000年前收回澳門,是中國政府和包括澳門同胞在內的十億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堅定立場和強烈願望,任何超越2000年後交還澳門的主張,都是不能接受的。”
中方的這些措辭強硬的表態,引起葡萄牙方面的高度重視,實際上也堵死了任何延期交還的企圖。孰料,這時發生了耐人尋味的“秘密協定失蹤事件”。葡國總理等人聲稱1979年中葡建交時的秘密協定不見了,澳門總督也附和說從來沒有看過這份檔案。經過一陣折騰,檔案找到了,同時傳來葡方從原定立場後退的訊息。
1987年1月6日,葡萄牙召開所有領導人出席的國務會議,經四個多小時激烈辯論,最終原則上同意在1999年將澳門的治權交還中國。中葡談判“柳暗花明”,進入最後一輪。
“這時,葡方向我們提出,希望在1999年的最後一天即12月31日交還澳門。我方就表示,這太靠近新年了,何況在香港、澳門,當地居民都有過聖誕節的習慣,葡萄牙國內不是也過聖誕節嗎?政權交接還是與聖誕節和新年的假期錯開來為好。就這樣,為了讓澳門同胞過一個安安穩穩的假期,葡方最後同意了我們的主張:中國政府在聖誕節前的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周南感慨地說:“澳門回歸是中華民族的大事、盛事,它將徹底結束外國人在我國領土上進行管治的屈辱史,標誌著祖國統一大業邁出堅實的第二步。是澳門回歸這一重要事件賦予了1999年12月20日以豐富的內涵,使得一個本來平凡的日子熠熠生輝,永載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