滸關草蓆

滸關草蓆

滸關草蓆是江蘇蘇州市滸墅關鎮的傳統手工藝品。以色澤碧青,草質柔軟,光滑平整,編結緊密,舒適涼爽,堅韌耐用著稱,深受民眾歡迎,暢銷全國各地,同治時期揚州寶應的和豐裕鍋席店就有“關席”出售。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巡遊江南,途經蘇州滸墅關,見到“關席”後撫掌叫絕,向地方官索要。而清末慈禧太后也曾多次派“採辦”到滸墅關選席。滸墅關甚至成了蓆子的代名詞,以至於在百業楹聯中關於席店的楹聯就是“夢到邯鄲酣更好,制傳滸墅妙如何。”夏天洗沐後,躺在這種用淡水草織成的蓆子上,使人感到皮膚爽適,催人入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滸關草蓆
  • 位於:京杭大運河畔的滸墅關鎮
  • 歷史: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
  • 地區江蘇蘇州
起源,草蓆文化,席草分類,織席,規格品種,草蓆質量,草蓆市場,

起源

位於京杭大運河畔的滸墅關鎮是蘇州城西北著名的文化古鎮,該鎮擁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史載此地本名虎疁,相傳“秦始皇求吳王劍,發闔閭墓,白虎蹲於丘上,逐之,西走二十五里,失劍不能得,地裂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唐代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曾祖李虎諱,改“虎”為“許”,到五代時為避吳越王錢鏐諱,改“疁”為“市”,故地名許市。“後人訛舊音,於許字加點水為滸,市訛為墅。”於是“許市”就最終演變為“滸墅”。元代高德基的《平江紀事》中備載其事。明代宣德年間,政府在此設立鈔關,遂名“滸墅關”。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誤將“滸(Hu)”字念成“許(Xu)”音,故至今一直稱“滸(Xu)墅關”。該傳說雖然於史無據,但是也為滸墅關地名的由來增添了傳奇色彩。單從地名的演變中我們就可以領略到該鎮久遠的歷史印記。
明清時期,除了鈔關聞名全國外,發達的席業生產也為滸墅關贏得了盛譽。
自古以來蘇州的草蓆編織業就很發達,史載唐宋時期蘇州的草蓆就被列為貢品,明清時期蘇州的草蓆編織業發展到鼎盛階段,先是虎丘的席業享有盛名,形成了“織席從來夸虎丘”的說法,但是後來滸墅關憑藉著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席業市場後來居上,取代虎丘成為吳中席業中心。滸墅關出產的“關席”和浙江寧波出產的“寧席”平分秋色,一起成為中國席業生產史最著名的兩大名產。
滸墅關出產的“關席”以色澤碧青,草質柔軟,光滑平整,編結緊密,舒適涼爽,堅韌耐用著稱,深受民眾歡迎,暢銷全國各地。據記載同治時期揚州寶應的和豐裕鍋席店就有“關席”出售。甚至連清朝皇室也對滸墅關席青睞有加,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巡遊江南,途經蘇州滸墅關,見到“關席”後撫掌叫絕,向地方官索要。而清末慈禧太后也曾多次派“採辦”到滸墅關選席。滸墅關甚至成了蓆子的代名詞,以至於在百業楹聯中關於席店的楹聯就是“夢到邯鄲酣更好,制傳滸墅妙如何。”而有一個關於蓆子的謎語,謎面就是“名曾滸墅關前播,夢向邯鄲道上尋。”可見滸墅關蓆子影響之大。
滸關草蓆興盛原因
明清以來滸墅關的席業發展十分興盛,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從事草蓆生產的農戶很多。顧祿的《桐橋倚棹錄》記載“今種蒯草織席者,滸關為甚。”道光《滸墅關志》卷十一《土產》也記載:“席出各鄉村,吳中草蓆自昔著名天下,滸墅鄉村婦女織席者十之八、九。”當地的婦女多以織席補貼家用,該書還載士人李南培死後,家徒四壁,其妻王氏就“捆屨織席以食遺孤”。可見席業在當地確實十分普及,幾乎家家織席。正如清代女詩人張芬在《滸墅竹枝詞》中所說:“榆陰滿地午天晴,綠漲南湖野岸平。茅屋幾間連麥隴,短籬風度席機聲。”
二 是織席的工藝已經十分成熟,蓆子品種繁多。席草收購時期有“定尺先生”專門負責鑑定席草品質。織席已經有了選料、劈絲、調筋、添草、壓扣、抬扣、落扣等一 系列精密的工藝流程。工藝的成熟使得蓆子品種繁多。“或雜色相間,織成花草人物,其名有五尺、加闊、滿床、獨眠之異。凡坐具、枕幾修短廣狹,無不如其式而 為之。”
三是在滸墅關鎮上出現了固定的草蓆市場。據上述道光《滸墅關志》卷十一《土產》記載,“席 草之肆,席機之匠,惟滸墅有之。南津、北津、通安等橋,席市每日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賈,皆販於此,而賓旅過關者,亦必買焉。”草蓆市場集中在滸墅關上、下 塘兩岸的運河畔,這裡扼運河、塘路要衝,交通便利,店鋪鱗次櫛比,席品琳琅滿目。滸墅關的席業市場成為地區專業中心,如無錫之新安、開化地區居民,“田事 稍閒,輒以織席為業,成則鬻於滸關、虎丘之肆中。”由於滸墅關席業的發達,當地所產席草不能滿足所需,故也向周圍鄉鎮購買席草,促進了席草在江南鄉鎮的商 品化。乾隆《吳江縣誌》卷五《物產》載席草“出周莊、平望,農夫種之,每獲厚利。凡虎邱、滸墅之席,其草多取資焉。”可見在當時滸墅關的席市上不僅有各式各樣的席出售,而且也成為席草的交易市場。滸墅關席業市場的興盛也使滸關席成為吳中席的代名詞,如在《光福志》卷四《土產》載“光福一帶山中婦女,隙時皆織席,較之寧波諸處為上,今稱滸關細席者即此。”
四是席業同業公會的出現。清末至民國,滸墅關鎮上有五十多家席業店號,其中有李南山、老清臣、張洪源、萬鳳記、合興隆、沈雲記、正德泰、糜永盛、老大通、老恆山、利南山、大昌福、老永盛,顧福泰等。眾多席業店號逐漸從競爭走向聯合,民國20年(1931)3月,在滸墅關下塘北街成立了吳縣席業同業公會,後來又改為席商業公會,參加的席行有46家之多。席業公會成立後,以群體的力量有效地抑制了惡性競爭,維護了正常的貿易秩序和席農、商販的合法權益。同業公會的出現標誌著滸墅關席業的發展走向規範化。
五 是席業專用錢籌和紙幣的發行。抗戰時期,由於金融秩序混亂,物價飛漲,政府發行的紙幣一度失信於民,為了能夠正常經營,在滸墅關的席業市場上最先出現了自 制的錢籌,據統計當時鎮上五十多家席行中發行錢籌的達三十多家,席業公所也發行過小面額的紙幣,因為席業店號信譽良好,所以這些錢籌和紙幣受到了當地人民 的歡迎,起到了臨時貨幣的作用。席業店號自製的錢籌和紙幣能夠在市場上流通,可見滸墅關席業的發達程度。
明清以來滸墅關的席業發展過程中也充滿了織席的普通機戶和販賣蓆子的牙戶席行之間的矛盾。隨著滸墅關席業的商品化生產,在市場上出現了大批的牙戶掮客,專以 購銷草蓆為業,控制機戶,操縱市場;而一般小本機戶織成之席,即投賣牙戶。作為中間商人的席行牙戶不僅在交易中對普通的機戶勒索盤剝,而且在付款方式上也 坑蒙拐騙,“錢串每以九十作百”,或者“攙和砂殼禁錢”。機戶不堪其擾,屢次向官府申訴,於是地方政府也多次為此勒石示禁。現尚存兩塊清代立於滸墅關的席 業禁碑。一為道光四年(1824)十月所立的《長洲縣規定機戶織席赴行投賣該行代客收席出入錢文概用足串制錢不得 攙和砂殼禁錢碑》,該碑是應黃埭、望亭等地“俱織席生理”的曹二觀等六人要求所立,嚴令席行收席時“概用足串制錢,不得攙和砂殼禁錢。”二為同治十三年 (1874)十一月所立的《長洲縣規定席行買賣草蓆應付席價概用通足制錢銀洋照依時價合算碑》,該碑是應“均系織席生理餬口”的長洲縣西鄉的機戶鐘履雲等 六人要求所立。仍是要求席行“概用通足制錢,出入公平交易。”後碑距前碑晚立了五十年,但是碑文反映的內容基本相同,看來席行牙戶盤剝機戶的行為確實是官 府屢禁不止的。

草蓆文化

滸墅關歷史悠久的席業生產孕育出了獨特的席文化,廣大席農在辛勤勞作的過程中以席為歌詠對象抒發自己真實的感受,創造了不少關於席業的民諺歌謠,這些獨特的 民諺歌謠有的反映了席業生產的經驗,如“席面清白勿見筋,阿囡撒尿勿要緊。”“曬草再浸草,潤草蓆更牢。”“小暑不割草,大暑白雲飄。”“席草冬月種,來 年小暑割。”“涼蓆整潔忌樟腦,汗濕席面忌光照。”“草蓆易霉要記牢,勤揩勤晾透風燥。”“勿可輕,莫壓重,添一根草壓一根,壓輕有隙縫,壓重無彈性,勿 是繡花勝繡花,打席人講究手藝精。”有的反映了席農的辛勤勞動和對生活的祝願,如“調筋添麻風風傳,打席抬扣黃昏頭。”“百條經,萬根草,一條草蓆半身 潮。”“打席五更起,落扣月西移。”“山頭青,草頭黃,勤儉打席家興旺。”還有的是情歌,如“打條通草加雙席,送給阿哥配鳳凰。”“喜備和合席,和氣到白 頭。”“一條和合(席)卷兩頭,貧賤夫妻勿用愁。”“阿哥打席心莫慌,小妹添草添雙草。”“阿哥擋扣要細心、小妹添草根根情。”這些情歌使緊張繁忙的工作 過程也充滿了柔情蜜意。另外還有“陽山白龍席”、“龍鳳席”、“和合席”、“織席阿姐和繡花妹”的民間傳說故事。這些多姿多彩的席文化是蘇州文化的重要組 成部分。

席草分類

席草主要品種有大黃皮種、棉衣種兩大類。
滸關席草,在當地的異名甚多。有稱:菅草、藺草、藨草、開寶草、燈芯草、龍鬚草、松針草、絲草等。80年代末,當地百姓賦予了這兩大類的席草新的名稱:淡水草和鹹(鹽)水草。所謂淡水草,即是棉衣種類目;鹽水草即是大黃皮種類目。前者為當地主要品種;後者多為外地移植、出產為多,當地種植極其少見。在民國時期,滸關席業是排斥外地品種的。
滸關席草,原來是當地野生植物叢草,莎草科屬,形似茅針叢生髮棵成散射狀。這種野生草如今在滸關陽山丘陵山坡、山麓中尚能夠見到。古代人了解這種草用種籽繁殖時,生根發芽極其緩慢,而且呈變異退化狀。但經過用老株或分株分櫱進行無性育水繁殖,得到較理想的培植效果。草針(葉)發育粗壯拔長,色質青白細膩,且具有較強的纖維拉力,韌性足。滸關地處江南水鄉,氣候溫暖,雨水充足,經過多年來的無性培植,為席草生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席草生長的旺盛階段為夏至前後,正值江南梅雨時期,又為品質優良的棉衣種“梅里青”席草生長提供了極為有利的自然條件。
當地有“小暑不割草,大暑白雲飄”的農諺。意思是,到了小暑期間應是草田割草的收穫季節,收割後的席草還需抓住大好晴天,放置場地曬乾,讓陽光烤透,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席草的質量:色澤清白,粗細勻稱,纖維拉力較強,纖維絲韌長。如果錯過這個季節,遇上陰雨天收割,就得把席草成捆豎立放置,待晴天再上曬場。
當地的棉衣種席草總結為“席草冬月種,來年小暑割”。小暑,在水鄉又值梅雨“出梅”時節,因此又有把這一品種美譽為“梅里青”的席草品名。
據道光年《滸墅關志》載:“滸墅關鄉村婦女,織席者十之八九,或雜色相間織成花草人物;或為簾為坐席。有五尺加闊滿床獨眠之異。凡坐具、枕幾,修短廣狹,無不如其式而經之。席之肆,席機之匠,唯滸墅有之,而南津、北津、通安橋等席市,每日千百人群,凡四方商賈,皆集販於此;而濱旅過關者亦必買焉。雖虎丘亦以席名,皆不及(滸關)也。”從以上引文可知:當地的規模“十之八九”。當地的品種之多,有豎(簾)有臥(坐席、眠席)。當地產品的規格,有獨眠的二尺至雙人床的“五尺加闊”。當地席產品的用途,有坐席、枕席(東瀛的“榻榻米”類)、簾席、柴席等“其式而經之”。這就決定了其席草原料栽培的廣泛、大批量、多規格,特別在小農經濟生產的年代,滸關草田的規模較大。據當地老一輩回顧:明清時期滸關席草田(包括通安、金墅、望亭等鄉鎮)有6000—9000畝左右;民國初期降至為3000畝上下。
1949年後,單產量提高及安徽無為縣等地的鹹水草打入當地席草市場,滸關地域的減小(不包括通安等鄉),草田也同時衰減,至1985年,根據統計,現有草田838畝(限於原保全鄉統計,不包括通安、望亭、東橋)。
90年代後,滸關草蓆市場規模衰減,專業席戶由於機器織席的出現而懈怠。先輩們在當地培育的無性分孽繁殖的“梅里青”棉衣種,即當地稱的“淡水草”因草田的減少,日感短缺;而外地(安徽無為縣、廬江、巢湖等地)的大黃皮粗草,俗稱鹹水草,大量擁入,當地草田衰減。1999年,九圖村有草田400餘畝,青敦、橫宅、後湯、道安、華橋、真山等村草田僅存640餘畝,單產1400斤/畝,總產在9250擔左右。外地席草無論其色質、纖維拉力均不及當地草質優良。這類質地較差的草料湧入當地,勢必會有損“名席”質量和聲譽。而且從價格上,看每斤在0.6—0.8—1.10元間,草料成本亦有所增加,然而鹹水草的斤兩又要比淡水草性重。同時,當地草田也因常年使用尿素,席草的青白秀色也呈蛻變黃色的趨向。
90年代以來,日本的藺草引入蘇州吳縣(市)車坊一帶。其實,該草種源產地仍是蘇州水鄉,國外只是加以科學栽培。早在明清期間,滸地席草種植戶就已能採得陽山高嶺土與地窖技術儲藏草品以備翌年編織。經過陽山白泥(高嶺土)敷放儲存的席草,經編織席品後,能始終保持較好的青白相間的勻稱美觀。
日本藺草的上乘品質現今引種,其奧妙也就是淡水草儲藏方法的“老翻新”而已。
鹹(鹽)水草區別,就是栽培自然環境的區別。90年代以來,大部分織席專業戶購外地長江以北地域皖省無為、廬江、巢湖等地的草種,因草田灌溉中含有鹽、鹼性水質,故其草色呈青黃色,纖維度較脆,拉力弱而水分重量較淡水沉。因此,席戶們統稱其為鹹水草,這稱呼反映了草質生長自然環境質的不同;又較形象地托出席草外表的潤色泛之灰黃和纖維度受酸性浸蝕而減弱的因果關係。

織席

織席在滸關地方四鄉八里統稱為“打席”。這稱呼在口頭,道明了草蓆是通過專用工具——席機和席扣加上織席人的勞動而成就產品的。滸關席的編織要求極高。
(一)席機家庭席機均為木製。滸地席機的原材料多數為櫸樹、榆樹料。兩根機柱左右分置,間距在2米左右;又兩根機樑上下分置,間距在1.2米上下。機柱與機梁鑿成榫頭,組成“井”字形席機。下樑榫眼備有錐木樁,以備在織席中撐緊席筋線絡,不使屈經,確保編織質量。
滸關草蓆
(二)織席準備
選料 對原料(席草)根據產品需要和實用價值,進行篩選草料。主要工序是把黃、灰草剔除,把草殼納淨,致使編織進產品的席草長短、粗細均勻,色澤亮麗。接著第二步是把選好的席草浸沒於水後,再晾乾,但須保持一定的濕度。
劈麻牽筋① 滸關席的編織筋是黃麻(絡麻、椴樹科),排斥苧麻、苘麻(青麻)。因黃麻纖維紡織細純勻稱,又有韌性不易折斷。
(1)劈麻 首先除去黃麻的老根,就是麻根的粗糙部位段的粗麻纖維,再把麻皮劈(撕)薄、拉勻,完成這兩步操作的基礎上,再進行調筋。調筋的專用工具是“筋車”,就形似紡車大小籰架的繞線(莖)筒子,安放在“T”型架上,使莖筒子隨著調筋人的麻絲加添順時針旋轉,絞成4—7毫米粗細的麻繩狀,這就是劈麻後的調筋。調筋後的筋線即是滸關席的經絡繩:席經。
按一條3尺6寸規格的滸關席定標,其席經絡線的總長度在130米上下。
(2)牽筋 把調紡好的草蓆經絡線按放置於席機上,滸關席戶稱之為牽筋。按一條“三六”尺幅的滸關草蓆計,要達到60條(根)席筋(莖)。在牽筋的同時,用於壓草的“席扣”便讓麻莖穿於“扣眼”之中,這是牽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工序。當地叫“上扣”。
(3)上扣 每一根席筋(莖)穿於榆樹質製成的席扣眼子中,席扣的長度決定草蓆的尺幅規格;扣眼的稀稠與直斜,決定席筋的多寡與編織席的質量上乘與否。席扣的厚度4厘米左右,寬度在18—22厘米左右,長度因決定草蓆尺幅寬狹,按2尺(65厘米)—4尺6寸(170厘米)間不等。
(4)濕筋 滸關草蓆的濕筋有兩法。一為把調莖線浸濕;一為牽筋席機後再刷水塗莖線,保持織席過程中的筋線濕度。
完成上面織席的準備過程後,編織草蓆人便能夠上機織席(打席)。
(三)上機織席
添草壓扣 織席過程的工藝流程就是添席草在席機的每根席筋之中。每添一根席草進經絡網中,席扣就自上向下一記“壓扣”,然後抬扣停止於上方,再添進席草……循環往復不止,直到滿尺為止(即草蓆長度六尺左右;亦即織成長度在機後滿頂上下)。同時,在壓草抬扣的瞬間,要把草根外露席邊的多餘部分,折進邊筋(較粗經線)內形成光邊(塞邊道)。一般在3尺以下規格的狹席,上述動作由單人操作完成(也有雙人操作);3尺以上闊席均有雙人操作完成。
按一條“二四”單人席計,以黃麻為“經”線,要達35條(根);以草為“緯”應達到8800—9500根添草為止,才能織成一條“通草蓆”。
添草料、執扣壓草的全過程中,除了塞好邊道的同時,還得經常刷上油水,以防斷筋。同時又潤滑扣眼。添草壓扣的規範要求是:
(1)添草 由一根與席幅相應的竹製光滑的竹爿在一端削成凹眼,把草梢(根)嵌入凹眼折彎少許餘留部分後,由竹爿送入經絡網中央後,塞好邊道的瞬間壓下梳扣,又迅即抬扣。
(2)壓扣 掌握好輕重力度壓草,不能太重,更不能太輕。重則斷或傷草質纖維;輕則不能達到質量標準。打席操作者謂之:“添草一門進,壓扣軟硬勁。”即指這一工藝操作的技巧熟練度。
綜上所述,以麻為經,席草為緯,組成草蓆。
落扣 當草蓆織得合乎長度後,便從席機上取下來,這便稱“落扣”。落扣後要把草蓆兩頭剩餘的筋繩線編織成光邊,並不得散結,這便稱之為合(“割”音)兩頭筋(指席長度的兩頭)。
捲筒 成品席按筒計,每筒是同一規格4條捲成一筒。在捲筒前的每一條成品席,還需作出晾乾、揩去席面毛屑、凸草等的成品處理後,才得上市或使用。
按滸關席農的編織規範和要求:一條中等闊幅(三六尺幅)的草蓆,一般是在8小時的編織過程中完成。即清晨5點至下午1點落扣;第二條草蓆即要織到晚上9點多落扣。
1995年始,滸關鎮出現了以現代機械的織草蓆機,每機每天可織5條以上。

規格品種

(一)規格
滸關席的規格,按實用的尺幅闊狹,除特殊用途外,一般有二尺、二四、二八、三六、四二、四六、四八及四尺和合等八個尺幅。即從單人床至雙人床,各類闊狹不等的床鋪尺寸都配備齊全。
(二)品種
滸關席的品種,按實用的需求,同時又與規格緊密聯繫。一般有眠(床)席、枕席、童席、榻席(榻榻米)、沙發席、墊席等。
與規格緊密聯繫的品種,主要有水朴、油朴、通草、雙草、印(隱)稍、臍席(和合席)等。
所謂水朴、油朴席品,是編(織)席工藝過程中筋線揩上水或油的區別類稱,並非肉眼就能檢測認定的席品。而後者的通草、雙草、印稍、臍席,則是指草蓆組成排列中,草緯的長短多少及草稍交接組合的流程而言。
有臍席 又叫臍席,俗稱和合席。是滸關席的原始品種。以黃麻為經,席草為緯,草分兩段,草稍相交的接頭處露出在席的背面中央,形成一條六寸左右的“臍帶”狀,臍帶中間有不等的皺起,因名臍席。席的正面也同樣在中央形成自頭至腳的有臍帶狀,似條狀“小河”,把席幅分成兩半。這樣,當地又把臍席喚做“鴛鴦席”,賜口彩為“鴛鴦和合席”。這種席具有質高耐用的特點,為當地百姓乃至蘇州水鄉人家婚嫁喜慶的必備禮品,男女雙方都備之。女方又作為行嫁妝伴送至夫家,這樣就組成了名符其實的鴛鴦伴侶喜慶草蓆品。這個風俗延至當今,即使在冬季,仍是如此,只是口彩有別,曰:和合眠(棉)席。規格30—46寸。
隱稍席 為當地大眾產品,是和合席(臍席)的改進產品。源於宋元、興於明清至今。該品系指編織工藝而喻。產量要占滸關席總產量的75%—85%以上。謂之隱稍,是指編織中將席草的草稍在左右相交時,銜接得看不見草稍——隱去,故名。特點是經濟實惠,且美觀大方而實用,為一般用戶青睞。規格以36—40寸為多,42寸以上質量有降。
油朴席 是滸關草蓆中最佳席品。編織過程中的筋線不斷揩油,通根編織。並且在添草中是三頭三稍隔花編織而成品。編織的嚴謹致使席品堅牢不捨,潑水不漏。但是這個席品規格一般以20—30寸為多,如要加闊為雙人席,需得定製,因這種席在過去是婦女添草男人壓扣(有雙男編織),用工用力均超於普通席的編織力度。
水朴席 為滸關狹席中的主產品,編織同油朴相同,所不同的是筋線揩水不揩油,因名水朴。規格在30寸以下。
油朴和水朴席,因顧客無法肉眼判別,因此又通稱為通草蓆。即其席幅均由一根通長席草貫穿於席緣的兩端邊莖,故又名通草蓆品。
雙草蓆 滸關草蓆中闊席的高檔產品。編織過程中,其經料和席草都成倍加重。雙草作緯,工細牢固,斤兩較沉,席面經絡草色稠勻相當,清白分明。規格在42—48寸為主,30—38寸為次。古時雙草蓆為貢品席居多,其產量僅為20%上下。通安、金墅的唐基廊雙草蓆主產為甚。
紗筋席 以紗線為經,席草作緯,編織以枕席、童席、榻坐席、墊席等品,與溫州席品相類同。80年代以來,當地同樣以麻筋編織,質量超過紗筋席品。
紗筋席以棉布包邊,印有各式圖案花邊,形成文化產品。
貢席 滸關草蓆中的稀有珍貴產品。這種席品主要是上貢朝庭官員及宮中皇妃享用的草蓆產品。貢席品名源於明清,到民國年間,當地已無專貢席品上京,故名存實無。又因貢席專供皇帝享用,因而又有“龍席”的美譽。一般為雙草料編織居多。

草蓆質量

滸關草蓆上市,其質量規格檢驗,有相當嚴格的尺幅(寬×長)、重量、草色、草質要求。其品質分為甲級、乙級、丙級、丁級,排除等外品。每級又分為草質、尺碼、草稍搭頭、重量、技術規範等五項席品標準。有關技術規範等五大要求,是在千百年的編織實踐中,由當地席戶與顧客實用要求中得出的公認標準,低於這些標準,就不成為當地的名席產品。
各級技術質量標準列於下:
甲級席:黃麻經絡粗細均勻,無斷頭結、松經,光滑平正;草稍搭頭均勻不偏心,邊經粗相應於中心經線的三倍,草緯色青白緊密,無稠疏相間,手感厚實、沉重、厚勻。
乙級席:黃麻經絡基本勻稱,稍有豁攀,草稍搭頭略有偏斜和接經(不超過三處)邊經要求與甲級相同;草緯色青白較密,略感有稠疏相間。手感渾厚。
丙級席:黃麻經編織略顯毛糙,編織輕重不勻,草稍搭頭有偏斜;席面草色整體形象不亞於乙級席,但有傭經和豁攀②、對邊經要求粗細與甲級相同。手感混滑,草緯緊疏略有不勻感。
丁級席:黃麻經編織眼顯毛糙,上等不捻邊;席經編織過程中出凸草傭經狀,邊經亦現粗細不勻,但條席整體形象及長寬尺幅仍保持規定尺寸;草色青白略顯黃澄,手感面滑草緯稀感。草稍搭頭偏斜呈紋狀。丁級席一般均由燈芯草、鹹水草編織。
註:①滸墅關席戶,對“經”系麻筋的統稱,由黃麻調捻而成的單根或數根經繩為“筋”;草蓆兩邊直徑較粗的筋又具指為“莖(筋)”,既同一又作區分。對整條席而言則稱經絡。
②豁攀,當地俗語。即打席過程中邊莖線處遺漏的草根拆邊動作而形成的缺陷。

草蓆市場

滸關草蓆既為當地歷史傳統產品,亦為每家每戶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故在當地形成較大規模的市場。
一、草蓆產區
滸關草蓆出產歷史悠久,各類草蓆編織的規格品種和編織工藝形成一定的習慣,在四鄉八里之間又都積累了各自的特色品種。某鄉某村某農戶,一般都有自己的擅長編織方法和產品的規格,經過千百年的工藝流程至今,某鄉某地已逐漸形成了固有的規格品種。編織和合席的地方,基本不出產隱(印)稍和雙草;生產雙草蓆的鄉農,一般不編織有臍席。滸關草蓆收購採購店家,對自己所缺產品的草蓆品種,都會向所產地區去進行收購進貨。根據原滸關鎮創於清朝的百年老店“滸墅關老南山席行”店主李慶先提供的草蓆出產區概況,簡列於下:
(1)雙草蓆產區:通安鄉金墅、專(占)橋頭、三(安)喬頭、唐基廊等村戶,形成15平方公里範圍的雙草蓆主要產區。以4尺闊幅以上的雙草蓆占絕大多數。
(2)油朴席產區:望亭鄉主產,通安鄉石巷浜亦出產。
(3)水朴席產區:滸關原保全鄉諸村、望亭、包興鎮(原滸關轄屬)、東橋矯埂村等。
(4)隱稍席產區:原滸關保全鄉甑(真)山頭、南莊、通安鄉唐家橋、西灣塘(兩村現屬華山村,滸墅鎮西北處)、西浜(現為俞巷裡村轄)。
(5)臍席產區:滸關橫宅、新樂、青墩、九圖、東橋矯埂、望亭包興鎮等諸村。形成滸關鎮域東北片約10多平方公里範圍的主產區。
(6)紗筋席產區:滸關白石山、橫涇(即現橫錦、金雞村)、通安蔣巷裡(浜)、江(戈)巷浜村產榻席、紗筋席主產區。
滸關席業界先輩李慶先1983年6月24日在《滸關舊時草蓆市場一些見聞》中稱:
滸關草蓆名聞全國,暢銷各地,有悠久歷史。滸關鎮附近如通安、金墅、望亭、東橋三、四十里一帶,普遍種草織席。家家備有織席木機。每天清早有到鎮上市場銷售,席市中心在北津橋,由各行家派人收購,看貨定價,每天清晨很是熱鬧非常,熙熙攘攘,人頭攢動,一派繁榮景象。
各席店收進草蓆之後,將蓆子曬乾,經過整理後,按質論價。每年三四月間,是滸關席市場最興旺時期,各地客戶商賈紛紛前來採購。當地席草行店家是代客買賣性質,從中收取些佣金。全年的營業數字是相當大的(我店當時有確切統計)。說到席行,其中最著名的有幾家老店。像老德潤、李南山、倪恆盛、顧聚泰、合興隆等等。這些店家在銷售服務中因為做到“優劣分等,按質論價,不以次充好,定價劃一,包退包換,務使滿意而歸去”。
人們為什麼喜愛滸關草蓆,其中有個原因。像浙江溫州寧波產的草蓆所植的席草,有鹹性,一旦肉身出汗草蓆便有粘性;滸關草蓆的淡水草一經洗刷,涼爽無比,受到用戶歡迎。
揚州朴樹灣地方也產草蓆,質量很佳,產量不多。……
二、市場
滸關草蓆出產以來,即孕育了當地為主的草蓆品市場,千百年來久盛不衰。滸關席草市場,無論是望亭、通安、黃橋、車坊等地的席與草,都集中在滸墅關市場,因名滸關席。
春秋時期,當地農村就有種草織席習慣。滸關又是水陸交通的“活碼頭”,六朝(3—6世紀末)時,滸墅關上下塘兩岸,種草織席、編織柴席(稻桿草料)已極普遍。自兩宋以來,分工精當,經營規模形成較快,行銷集中推廣憑藉交通便利優勢和蘇州城輻射功能影響,比之其他鄉鎮有利得多;新編《吳縣誌》載,900多年前的宋熙寧三年(1070),就有滸墅席作為貢品席入宮。明末清初,姑蘇城外的滸墅關、望亭、通安金墅一帶,已形成了繁華鼎盛的草蓆“世界”。所謂:“月有商人云集,日有五鄉席貿。”民國時期,滸關沿大運河兩岸的席店草行形成鱗次櫛比。老南山、老清臣、合興隆、張洪源、倪恆盛、沈雲記、范鳳記、褚鴻源、吳正聚、利南山、糜永盛等店號連成一片。民國25年(1936)國民政府吳縣滸關第四區草蓆事業,經地方熱心人士努力發起,聯合組織運銷合作社,發展滸關草蓆生產。據當時《蘇州明報》所載,“每年產銷額原有百萬元之鉅,將從事改良達價廉物美目的”。
民國時期滸墅關草蓆業(店鋪)一覽表民國時期滸墅關草蓆業(店鋪)一覽表
組織無限草蓆生產信用合作社,並由“縣府合作指導員周杰指導進行,業已次第成立。有第四區東橋、金旋、包殷、矯金(鄉)四處;第六區尚羲、養庭(鄉)二處;為該事業之新命運。每年產銷聞名有一百萬元之鉅”。原有第四區黃泥、灣里兩村信用合作社,正式改組為無限信用合作社。
生產草蓆中,信用合作社定為由8個合作社聯合組織,第四區(即當時為滸關區)保證草蓆運銷合作社聯合社對外發展事業、信用借款、預計草蓆,改良編織業已成立的合作社基本社員、理監事,分別推定東橋基本社員36人。理事主席(王慶華)、理事(朱清漣、周景蓉)、監事主席(周旋寶)、監事(平能和、楊俊三、金旋鄉),基本社員35人。
據周杰指導員談,第六區養廉鄉、第四區包殷鄉兩處,其“草蓆出品最佳,但均守繩法,不謀改進,終致淘汰,俟聯合社成立後,調劑金融外,聘請技師,從品質達到價廉物美之目的,與他省草蓆出品爭一地位雲”。
民國26年(1937)11月,蘇州及滸關被日軍侵占後,滸關草蓆業仍然從抗戰的烽火中生存下來。八年抗戰到勝利前後的年月里,為了維持市場不受物價飛漲的金融衝擊,滸關席業界針對市場的艱難,同仁志士們相應地自扶自救,組織了民間性質的專業同行組織——“滸關席業公所”,成為連線席草業市場的“橋樑”;在席草市場中平衡物價暴漲引起的的混亂。席業公所抱著“自強維艱”的宗旨,為克服幣值暴貶、輔幣短缺、經營滑坡的疲軟狀況,用自行發行“籌碼”(竹製籌)作為市場的流通貨幣,以維持滸關當地草、席市場的穩定。滸關草蓆市場的信譽得到了提高和穩定。市場外面物價儘管暴起暴跌,而席市場內的貿易銷售仍可得以當地範圍內用籌碼紙幣來調劑填平,取得“信義”成交。
三、市場收購(供銷社)
建國後的50年代,僅滸關當地曾突破200萬條的產量。“文化大革命”時期,席草業一度被視作為“資本主義的草”,但席鄉農民仍然堅持織席生產,“明里敗落,暗裡生長”,織得的草蓆利用夜晚悄悄售給過路客戶、船家,銷往大江南北,流向千家萬戶的消費者。80年代,市場競爭機制的建立,滸墅席草專業戶大量湧現,全鎮草蓆產品年銷量又大幅增長。1980年,滸關鎮設立“江蘇省吳縣供銷社草蓆收購站”擔負當地草蓆原料和成品的購、銷、調、運、存的任務。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後,草蓆生產由社員個人家庭副業納入以生產隊為基礎的“集體經營、分散生產”方式,即加工收入部分作為社員交錢分配記工,到年終再統一分配。
期間,整個滸關草蓆生產經濟區域(滸關、通安、望亭)不包括東橋鄉,據供銷部門統計,共有織席機具10250台,從業人員20300餘人。同年全區域計9個鄉(公社)104個村(大隊)982組(生產隊)擁有織席機具17930台,3萬多人從事“滸關草蓆”生產。90年代後,供銷收購逐漸淘汰了由公社化而派生的統購統銷機制。按一條“四二”尺幅草蓆的成本計,其中草料(毛重)計為5斤余,價4—4.50元,麻莖線2元計,而外地商販來當地的收購價為10—12元(1990年初價格),這比在專業市場的滸關當地出售略高2成,因此為當地供銷社加工織席的席戶急劇減少。但是商販到外地出售價格又為其當地收購價的3倍以上。故有順口溜云:“織席不如賣席,賣席又不如販席”;“販席指責賣席,買席又嫌織的次品席。”席業滑坡現象因此產生。
90年代後草蓆質量,過去滸關席的麻莖數,以“三六”尺幅計,一般在60條(根)莖線以上;現今減為55條(根)左右。以往一條“四二”尺幅的草蓆,用草量在5斤6兩(淨草4.5—5斤)以上,而如今的重量卻在3.5—4斤,而且用“鹹水草”織編的草蓆,其總重量又不見增加,這在草蓆之鄉列為大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