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木版年畫

滑縣木版年畫

滑縣木版年畫史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創始於明朝初年,鼎盛於清代,因一直深藏民間而世人鮮知。

滑縣木版年畫具有自己的風格,在形式上,有中堂畫、橫幅畫、對聯扇面畫、袖珍畫等規格;在內容上,有神像、家譜、佛教、道教、耕織、獵漁、婚慶、文武、山水、花鳥等品種;在印製上,使用陽刀和陰刀並用,使陽版墨線突出,使陰版墨線凹陷明顯,使畫面更加浪漫誇張;在色彩上,以大黃、大紅、大綠、朱紅為主,精細部分以工筆、水墨為主,色彩搭配分明,吉祥喜慶氣氛濃郁,畫面生動完美,適應了民眾的心態和需求。

滑縣木版年畫,線條流暢,大膽誇張,構圖飽滿,形象鮮明。與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山東的濰坊、四川的綿竹、廣東的佛山、河南的朱仙鎮這些著名的年畫相比,它寓意更深刻,色彩更分明,表現更強烈,做工更原始,畫面更淳樸。

2006年11月,馮驥才到滑縣考察後稱滑縣木版年畫是“普查、搶救文化遺產的一個驚人發現,半個世紀以來新發現的一個年畫產品”。“一種失落的文明,中州大地上一個被遺忘的歷史輝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滑縣木版年畫
  • 產地:河南省安陽市滑縣
  • 產生年代:明朝中期
  • 藝術特色:線條流暢,大膽誇張,構圖飽滿
  • 主要題材:以神像和族譜為主
  • 代表作品:《七十二位全神圖》等
發展歷程,藝術特色,色彩,造型,構圖,製作工藝,題材內容,傳承發展,

發展歷程

滑縣木版年畫始於明洪武年間,明朝中期,滑縣木版年畫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
滑縣木版年畫滑縣木版年畫
1506 年,滑縣慈周寨鄉前二村的韓朝英(又名韓國棟,1476 年—1537年),對木版年畫的製作和內容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從此,這一藝術珍品走出了春節時段,一年四季隨時都可以供奉、張貼,並有居家裝飾示人明志的作用。韓朝英的創新不僅使自家的生活因此而富足,還帶動了滑縣木版畫走向興旺。
滑縣木版年畫經過世代流變,於清朝乾隆年間形成了韓鳳岐、韓鳳儀、韓鳳祥為代表的三家作坊,分別是“興隆號”、“興義號”和“興盛號”,制賣活動持續到民國時期。鼎盛時期,甚至有山東、山西、河北、甘肅等地的經紀人常住滑縣,等候畫品,然後批發買賣。
解放前夕,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制年畫藝人紛紛改行,開業生產的作坊屈指可數。
1958年前後,由於歷次運動等原因,滑縣木版年畫愈加衰落。當時,有的藝人冒著被批鬥的危險把老畫版埋藏於地下、房頂、牆板內,保住了一些版面,但許多珍貴的版面則被毀掉永久的消失了。
直到1962年,政策放寬,木版年畫市場開始復甦。以慈周寨李方屯村全村為例,1963年,全村400多口人,就有30多戶將近200人製作年畫,每家都有二、三十塊木板,一人一天平時能印100多張,全村全年能賣出100多萬張年畫,一張賣四、五塊錢,跟當時的小麥一個價。外來的畫販有時需要住上四、五天才能買到年畫,並且每張年畫都須政府委派的專人蓋章,作為納稅的手續。
滑縣木版年畫滑縣木版年畫
文化大革命期間,滑縣木版年畫又被作為“封、資、修”的產物,不能留一塊一版,被迫停產,有些老印版又被埋在了地下、屋頂等處。文革後,將這些版面挖出後,試探著製做一些,但生產量很有限,也銷售不動。
改革開放後,滑縣木版年畫作為民間手工藝珍品,收藏和觀賞價值日益提升,越來越被人們關注並喜愛,藝人們在相互交流學習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整理,使滑縣木版年畫得以恢復,藝人又開始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地位。
2006年,滑縣木板年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列入“第二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民間木板年畫搶救項目”的重點。

藝術特色

色彩

滑縣木版年畫以淡黃為主色,一般不用紫色對比。多數作品使用一種淺紅色,經過藝人的處理,使畫面火爆而不刺眼,強烈又和諧,畫面顯得雅致而溫和。滑縣木版年畫追求的是裝飾色彩而不是寫實色彩,套色方法是以平塗為主,追求單純、明快、鮮艷、對比強烈的色彩效果,以大黃、大紅、大綠、朱紅為主。其特點是不太注重調和而強調對比,但又並不一味追求色彩的對比,在滑縣木版年畫創作中,紅、黃這一組鄰近色更能渲染出熱鬧喜慶的場面,也是其成為畫面主色調的重要因素。滑縣木版年畫更多的是追求色彩的裝飾效果,它的色彩也都是以裝飾效果最為常見。在很多年畫作品中,寫實色彩使用的很少,畫工運用明度的對比、冷暖的對比,使最為簡單的顏色組成了變幻莫測、豐富艷麗的彩色世界。滑縣木版年畫畫幅大的都是先用線版墨印,然後著色。人工著色彩繪顏色大多是用水稀釋過的,且半透明,比較淡雅精細,整個畫面氣氛祥和而又充滿喜慶。
滑縣木版年畫滑縣木版年畫

造型

滑縣木版年畫的造型更多採用概括簡化的表現手法,人物造型粗獷誇張,線條剛勁有力,年畫藝人們用一段口訣傳承了年畫藝術造型的基本規範:“年畫畫得好,頭大身子小”,“不要一個眼,十分八分才湊巧”。意思是說年畫如果想要讓人喜歡,首先在造型上要注重運用誇張手法。民間藝人根據物象的自然特徵進行大膽誇張或取捨,形成鮮明的造型特點,更具藝術效果。例如年畫中關公的形象經過藝人們的誇張,畫面顯得馬小、人大,身小、頭大,等等,將人物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年畫在造型上還採用民間傳統意象造型手法,具有一定程式化傾向,因而特定的圖形就有特定的象徵意義,形與形的組合也會產生一定的象徵意義。如雞與“吉”象徵大吉大利;羊音近“祥”,有吉祥之意;“魚”表示年年有餘,象徵著富貴;石榴、葫蘆象徵多子,等等,這些程式化的圖形都源於自然,既有美的形式,也包含了深刻的精神內涵,都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圖形符號。傳統工藝美術里的龍鳳造型,以及民間美術中赤紅色的豬、金色的鯉魚等,都與年畫裡吉祥圖案的象徵意義雷同,都寄託著人們理想的生動形象,兩者都有吉祥之意。

構圖

滑縣木版年畫的構圖十分講究,其畫面具有完整、對稱、均衡、簡練疏朗的特點。藝人們還通過完整形象的巧妙組合,使年畫達到充實、飽滿的效果,將人物造型經過誇張變形,使其剛好適合於所需要的圖形之中,無論是方還是圓,都能夠完美地表現單純、喜慶、吉祥的主題。中國傳統年畫的形式有好多種,有的是條幅式構圖,有的是斗方式構圖,還有圓形構圖,等等,畫幅有大有小。滑縣木版年畫大的以捲軸中堂為主,有的畫達到六尺長,如神像畫《七十二位全神圖》和祖譜畫《拾貳名義》,還有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的神像畫《天爺》也達到五尺長,還配有對子,很適合掛在堂屋正面的牆壁上。小的大多門畫大小。畫面熱烈、單純、誇張,但看起來又有一種和諧美;在人物眾多的畫面中,運用均衡對稱的手法分割畫面,採取分層排列,主次分明,其版面複雜而清晰優美。將眾多形象安排得井然有序,規則整齊。形象在空間位置上的靈巧變化和方向上的呼應,打破了嚴格的對仗,達到了規整和靈活的統一,有一定的裝飾性效果,顯得生動豐富、和諧有序。

製作工藝

滑縣木版年畫採用印繪結合的製作方法,基本程式為:繪稿、雕版印刷塗色,仍然保留著這種最原始的製作工藝。
收嚴顏收嚴顏
滑縣木版年畫的製作,都是先在木版上進行黑白二色的“墨線”印製,然後由人工再根據畫中人物、神像的身份、官職等等,分別進行塗彩和彩繪。
滑縣木版年畫的版用料很有講究,它的刻版是梨木板。印製時需要先用黑顏料打一層底色,印製出來墨線後再手繪,一般都印製在宣紙上,也有少部分印製在布上。所用顏色多為大紅、大黃、大綠、藍色、紫色等。滑縣木板年畫以工藝精細,人物造型粗獷豪放,線條剛勁有力、飽滿勻稱,顏色艷麗,構圖講求對稱均衡,富有鄉土氣息而廣泛流傳。
滑縣木版年畫製作工藝繁雜,起稿、雕刻、印刷、著色、裝裱等工藝全部為手工工藝。人物造型生動傳神,構圖層次分明,畫面明朗清新;雕刻線條流暢,結構輕鬆,靈動自如;色彩豐富、迤邐雅致,畫味極強,有濃厚的國畫韻味。集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民俗風情,是節日裝點、祈福納祥、精神崇拜、先祖祭祀等活動不可或缺的民間藝術精品。

題材內容

滑縣木版年畫的內容多取材於釋道儒三教人物、各個行業中供奉的諸神、祝福年畫等。
滑縣木版年畫滑縣木版年畫
滑縣木版年畫內容豐富,以神像族譜神話故事山水、戲曲故事等為表現內容,以中堂鬥神灶君對聯扇面等為表現形式,主要與民間信仰聯繫在一起,體現了古代人與天地之間一種和諧的期望。
後來,藝人們遵循傳統、發掘創新,專業精繪傳統年畫系列、殿堂裝飾年畫新品系列;神像、族譜、扇面花鳥、扇面戲劇人物、組字對聯等近百餘種類。各種規格、不同品種的中、高檔年畫,捲軸、畫框、單頁、冊頁、精品套裝系列。
滑縣木版年畫在題材上以神像和族譜為主,在內容上,多取材於佛、道、儒人物,各個行業所供奉的諸神等;木版畫則以人物、神話、典故、吉祥物等為內容。此外,滑縣木版年畫對聯中有不少文字,尚難破譯。
滑縣木版年畫中“敬神鎮宅降祥納福、天地眾神和諧共存”的主題非常突出,刻印的神像中,既有包括天地三界佛道各類神靈的三皇、如來佛祖、玉皇大帝、千手觀音、奉山老奶、太上老君、土地神、雷神、送子觀音(送生老奶)、田祖(神農氏)、武財神關聖帝君(關公)等七十二全神這樣的大型神像,也有命名為“神之格思”的以玉皇大帝、觀音菩薩、田祖、關聖和增福財神為主體的神像。玉皇體現對天的崇敬,田祖神農氏開闢了農業種植,在以農立國的社會具有崇高的地位,觀音則以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得到廣泛信仰,關帝忠義千秋,後來更與范蠡組成文財神賜予人間財富與福蔭。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中原人民的崇拜和信仰,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再次,有鐘馗捉鬼圖類,粗獷豪放,誇張而富有美感。此圖民間則習慣貼掛在床的里牆,以避鬼邪,祛病鎮宅。

傳承發展

2006年起被關注的滑縣木版年畫,豐富了中原木版年畫的流派和風格。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等的改變,滑縣木版年畫的傳承和發展,也面臨重重危機。
有數百年歷史的滑縣木版年畫,是一個獨立的文化與藝術體系,因當地信息、文化傳播的微弱,一直深藏在民間,曾一度被人們遺忘。直到2006年,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民俗文化學者馮驥才到滑縣調研後,才使這一古老畫種重見天日。然而,在其存續發展中,諸如門戶之見,相互詆毀等現象,及一些人缺乏品牌意識,粗製濫造等,也影響了滑縣木版年畫的聲譽。滑縣木版年畫的生存、傳承等問題,已引起社會關注。
滑縣木版年畫,主要集中於該縣慈周寨鄉的前李方屯一村、前李方屯二村,老店鎮馬蘭集村等地。其中,前李方屯一村和二村的傳人,有19人,其次是馬蘭集村,有11人,八里營鄉官寨村以及萬古鎮東喬莊村、西雙莊村各1人。除韓氏外,還有耿、劉、李、楊、王、曹、申、喬等姓氏。
2012年10月18日,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韓建峰是滑縣唯一的一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滑縣木版年畫在發展中面臨的難題,資金短缺是一方面,重要的是願學雕版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掙錢了,都不願學。此外,滑縣木版年畫傳人之間因為門戶之見,相互詆毀甚至相互拆台。整個行業猶如一盤散沙,沒有統一的製作技藝規範和準入門檻,任何人都可以打著“非遺”的旗號進行生產。一些人缺乏品牌意識,粗製濫造,影響了滑縣木版年畫的聲譽。
“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對代表性的傳承人,在建立傳承基地、工作室、授徒、培訓方面,都會給予扶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