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體缺陷症

先天性溶酶體病是由於染色體上某些基因發生突變,而先天缺乏某種溶酶體酶而導致的一類代謝性遺傳病。患者因酶缺失或酶結構缺陷,致使細胞中相應的底物無法降解而貯存,堆積在次級溶酶體中,造成細胞代謝障礙,故又稱溶酶體貯積病。

基本介紹

  • 別稱:溶酶體缺陷症
  • 中醫病名:溶酶體貯積病
  • 常見病因:染色體上某些基因發生突變,而先天缺乏某種溶酶體酶
  • 傳染性:無
分類,龐皮病,泰-勒二氏病,高歇氏病,I-細胞病,其他疾病,

分類

龐皮病

病因:由於在肝細胞常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缺陷,使溶酶體內缺乏α-葡萄糖苷酶,導致糖原無法降解為葡萄糖,而造成糖遠在肝臟和肌肉內大量積累.
臨床表現:此病多發生於嬰兒,表現為肌無力,心臟增大,進行性心力衰竭,多於兩周歲以前死亡.

泰-勒二氏病

病因:由於細胞內先天缺乏氨基己糖酶A,此酶可將神經節苷脂GM2上糖鏈末端的N–乙醯胺基半乳糖切下,進而使糖降解.患者的細胞以正常速度合成神經節苷脂,而降解速度極慢,因而在腦組織中積累了大量的糖脂,致使細胞異常.
臨床表現:漸進性失明,痴呆和癱瘓.病孩在出生後6-8個月出現症狀,一般在2-6歲內死亡.

高歇氏病

病因:巨噬細胞和腦神經細胞的溶酶體中缺乏β-葡萄糖苷酶,導致葡萄糖腦苷脂無法分解成葡萄糖和醯基鞘氨醇,而造成葡萄糖腦苷脂在溶酶體內的積累.
臨床症狀:患者出現肝,脾,淋巴結的腫大,中樞神經系統的齒狀核,黑質,腦幹網狀系統發生變性和萎縮.此病多發生於嬰兒,常於1歲內死亡.如果幼年後才發病,則病程進展慢,最長者可活10多年.

I-細胞病

病因:患者細胞中先天性缺乏N–乙醯氨基葡萄糖轉移酶,使溶酶體酶不能形成分選信號M6P,結果溶酶體酶不能被M6P受體識別和分選進入溶酶體,而被分泌到細胞外進入血液.

其他疾病

1.癌症與溶酶體
2.休克與溶酶體
3.嬰兒畸形的形成與溶酶體
溶酶體與癌的發生有關
1.致癌作用的輔助因子通過影響溶酶
體膜的通透性從而誘發細胞的異常分裂.
2.溶酶體分解代謝中的某些產物為腫瘤細胞增值提供了物質基礎.
3.腫瘤細胞內的溶酶體的多種酶均發生了癌性變化,主要是酶糖鏈磷酸化,是酶蛋白增多,酶活性升高,代謝循環途徑活躍進行.
治療措施:利用溶酶體釋放的水解酶是癌細胞自溶.
休克引起溶酶體酶釋放
1.缺血缺氧降低溶酶體膜穩定性
2.三羧酸循環受阻,鈉泵失調,膜通透性升高
3.細胞內pH值下降,酸性水解酶活化溶酶體水解蛋白質是胎兒營養的必要條件.其中一些特異性蛋白質降解產物可能引起畸形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