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敏(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

湯敏(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

湯敏,1953年12月生。廣東廣州人。無黨派人士。國務院扶貧辦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曾任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副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長期從事巨觀經濟研究。2011年2月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

湯敏還併兼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武漢大學、曁南大學兼職教授,長城金融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經濟50人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敏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3年12月
  • 職業:國務院參事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
  • 信仰:無黨派人士
  • 主要成就:巨觀經濟研究 教育研究
  • 性別:男
  • 最高學歷:博士
教育經歷,工作經歷,學術成果,教育觀點,

教育經歷

1978年,作為文革後第一批大學生考入武漢大學數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
1984年,赴美留學,成為美國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經濟系博士研究生;
1987年獲國際金融與貿易碩士;
1989年年獲國際金融與貿易,計量經濟學博士;

工作經歷

1989年,博士畢業後,被亞洲開發銀行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聘為經濟學家,負責東亞經濟、區域間經濟合作、亞洲債務、亞洲金融市場方面的研究;
2000年,作為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回國工作,為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副代表。
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履新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
2010年12月加入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任常務副理事長。
2011年4月被聘任為國務院參事。

學術成果

《中國經濟·警惕黑天鵝》(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千慮一得》( 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亞洲成長三角區區域間經濟合作的一種新形式》(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泰國成長三角區理論與實踐》(亞洲開發銀行出版社,1998)
《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一,二,三集》(商務出版社,1989,1992,1995)
《慕課革命:網際網路如何變革教育》(中信出版社,2015)
並發表亞洲經濟、中國巨觀經濟、部門經濟、金融改革及教育改革方面的論文百餘篇。

教育觀點

國務院參事湯敏對教育投入、12年義務教育、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高校農村學子比例下降和農民工子弟上學難等教育熱點話題進行了解讀。
教育投入增至4%不難,難的是把教育的投入公平地分配好。
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2012年要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他認為,把錢加上去倒不難,難的是如何分好這筆錢,讓教育更公平。他更關心的是4%實現以後,錢怎么分配,怎樣真正分到該用的地方去。教育預算是老百姓最關注的,教育多投入以後,特別要保證教育經費合理使用,減少教育不公正、不公平現象。
12年義務教育不容易馬上做到,先解決貧困生、農村生高中花費高問題。
與其一刀切,急急忙忙做12年的義務教育,還不如一步一步地來,最後做到全免。中國不應該急於實行12年義務教育。當務之急是要解決貧困家庭、農村孩子在高中階段花費過高的問題。首先,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12年全免費教育或者通過助學金等方式,讓家庭比較貧困、又有升學能力的學生在高中階段不用交學費。其次,可以考慮對在職業高中或者中專的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免費。一般來說,這類學校里農村孩子較多,相對來說,這些學生可以更早為社會創造財富。這樣一步一步地來,最後做到全免。”
實行12年義務教育,更大的問題是財力投入問題,國家沒有這么多的財力保證這么多人都得到12年免費教育。從國家來說,馬上做到12年全免的話,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擴招,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不擴招,中學畢業生就業難。
擴招,體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如果不擴招的話,就會體現在中學畢業生就業難,這是整個總體社會的就業問題。如果沒有足夠就業機會的話,學生們在國中、高中或大學畢業時會失業,就業難並不是擴招造成的。
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需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第一,怎樣加快經濟結構改革,為高學歷學子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第二,要進行教學內容與教育方式的改革。因為大學擴招了,社會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大學的教育改革卻沒有跟上。所以,並不是說社會沒有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也不是說社會不需要大學生,而是很多大學生眼高手低,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所以,這個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加快改革,特別是教育改革。
“高校農村生比例下降”系誤讀,全國範圍內農村生比例在上升。
2011年,“寒門難出貴子”成為年度教育熱詞。有文章指出,這個時代“寒門難出貴子”,教育資源嚴重失調,農村學生升入名校的機會越來越少,知識已經難以改變命運,階層流動通道堵塞。
高校農村生比例下降”是誤讀。根據學者的調查,重點高校中農村學子的比例在下降,但是,在全國範圍的高校中,來自農村的比例在上升,特別是在提前批次錄取和專科院校中,農村生源持續上升。教育部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從1989年至2008年,中國高校農村新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從1989年的43.4%到2003年的與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達到53%。然而,在北大清華以及一些國家投入了大量資源的211、985大學中,農村生的比例是在下降。這反映了當前的“一考定終身”的招生模式,對農村學生來說是不公平、不公正的。
農民工子弟進不了公辦學校,擴張學校該投入的要投入。
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民工子女上學還很難,保證流動人口子女的上學問題是當務之急。很多城市的公辦學校不太願意或者收得不夠,公辦學校要把農民工子弟都收進去的話,城市學校就需要擴張,該投入的就要投入。在公辦學校暫時沒有條件把農民工子弟全部招入的情況下,一些農民工子弟學校還是應該繼續辦下去。各地應該從教育經費中拿出一部分支持這些學校。
各省市高考生求學機會不公平,應讓高校按各地人數分配名額。
有些地區的學生可能要比一些地區的高考生多考幾十分才能獲得同樣的學習機會,這可能說是學習機會的不公平。湯敏認為,這是高考制度本身造成的。原來高考試題全國統一,而自主命題的省份占了一多半,這裡就涉及到一些大城市,特別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大學數量比較多,配給的大學招生名額也比較多,因此錄取的分數就會比較低。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大學在各地招生名額的分配問題。
大學生就業培訓是必要的,要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
有不少大學生在就業前選擇參加各類就業培訓,以增強“實戰能力”。湯敏贊成大學生的這種選擇。
他認為,並不是說大學生上了大學自然就能適應工作。求職、找工作本身有一定的技巧,對工作、對就業問題的理解,需要有一些培訓。他說,大學生就業培訓是必要的,而且不僅中國,全世界都有,很多西方國家不僅有培訓,還有專門的辦公室幫助大學生找工作、學習和訓練。
有必要在大學裡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他說,有創業意識,並不意味著在學校里就開始創業,因為只有極少部分人可以這樣做。大部分人,可能先工作一段時間,才適合去創業。但是,如果在大學裡面沒有種下創業的種子,可能他在工作後有這種機會,也會因為沒有創業意識而與機會“擦肩而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