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地理標誌:湖南
  • 非遺級別:省級
  • 英文名: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基本範圍,基本概述,主要特點,申報原則,文化遺產日,設定初衷,實際效果,關於申報,道州調子戲,道州調子戲傳承人,

基本範圍

  1. 口頭傳統和表述
  2. 表演藝術
  3. 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5. 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基本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

主要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國共有崑曲、古琴藝術等26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

申報原則

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可根據逐級申報的原則,向單位或居住地所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請。
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如發明於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譽為中醫藥發展的活化石。

文化遺產日

設定初衷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現代化,我國文化遺產生存環境漸趨惡化,保護現狀堪憂。為進一步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實際效果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至此,我國已經有了“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標誌”和“文化遺產護公益歌曲”,對於增強全體民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將會起到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知》說,文化遺產包括物質類和非物質類。物質類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等可移動文物;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名街區、名村鎮。非物質類包括:口頭傳統、民俗活動和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等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空間。政府希望通過設立“文化遺產日”,使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面加強。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保護文化遺產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全國“文化遺產日”並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選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而是確定在沒有任何特殊意義的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這樣做旨在使這個“文化遺產日”具有更為廣泛的代表性。

關於申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寬容、協調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於1998年通過決議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這個項目的申報有三個基本條件,一個是藝術價值,一個是處於瀕危的狀況,還有一個是有完整的保護計畫。而每兩年才審批一次,每次一國只允許申報一個。從2001年開始,該評選已進行了兩次,共批准了47項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我國的崑曲(2001年)、古琴藝術(2002年)、南疆的十二木卡姆藝術(2005年)和與蒙古國共同申請的長調(2005年),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汴繡
通知》要求,要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各地區要進一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認定和登記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向社會公布普查結果。3年內全國基本完成普查工作。
二、要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抓緊制 定國家和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保護範圍,提出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任務。
三、要搶救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有效措施,抓緊徵集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完善徵集和保管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博物館或展示中心。
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進一步完善評審標準,嚴格評審工作,逐步建立國家和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要制定科學的保護計畫,明確有關保護的責任主體,進行有效保護。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代表性傳人,要有計畫地提供資助,鼓勵和支持其開展傳習活動,確保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五要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區的保護。重點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文化遺產豐富且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的區域,要有計畫地進行動態的整體性保護。對確屬瀕危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和文化生態區,要儘快列入保護名錄,落實保護措施,抓緊進行搶救和保護。

道州調子戲

道縣,古稱道州。“道州調子戲”是一種戲味濃厚,音樂性強的傳統戲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有著廣泛深厚的民眾基礎,深受廣大民眾喜愛、流傳。素有“北有二人轉,南有調子戲”之稱。翻閱道縣歷史,調子戲劇團40餘個遍布城鄉,活動於本地域的各種傳統節日中,如:喬遷、慶典,嫁娶、壽慶、三朝等。在道縣自古民間喜慶節日,條件較好、經濟富庶的地方大戶或大村莊、大姓旺族在節慶活動中特別講究挑幾個名角大班,唱上十天半月,當中還少不了邀請六親九眷聚集,藉以炫耀其富甲一方抬高名望,或藉此機遇談經論道圖謀往後的發展等。2011年春節,橋頭鄉坦口村邀請了“道州調子戲”劇團到該村,從正月初一唱到正月初八,演出劇目60餘個,演員陣容30餘人,邀請了年過八旬的調子戲名人何飛奇先生和其他已移居到廣西、廣東、及附近縣市的老藝人,形成了空前的“群英會”。本次活動共破費30餘萬元,修復了一棟具有300多年歷史,號稱營陽古郡第一樓的古戲樓。它的存在受到當地民眾自發地保護,也說明了“道州調子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歷盡滄桑仍能傳承下來、後繼有人、喚發藝術青春,這就更能說明它自身的生命力之強盛,它是瑰寶,被道縣人民珍藏並傳承於今天。

道州調子戲傳承人

道州調子戲是一種戲味濃厚,音樂性強的傳統戲劇,素有“北有二人轉,南有調子戲”之稱,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於2012年入選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文就道州調子戲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進行探討,並提出了具體的保護和傳承措施。 故傳承人為道州調子戲劇劇團團長鬍紅興作為繼承人選,胡紅興,男,漢族,生於1964,03月01日。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從事道州“道州調子戲”,1981年開始學藝,曾拜:胡谷輝、胡鳳輝、何漢文、何數娥、陳啟禮等人為師。歷史悠久、演藝豐富,生旦醜淨,無不精通等。1984年在清塘鎮白眼洞村授藝、1985年在壽雁杜蓮村授藝、1989年在清塘上塘家授藝、2007年上過道州掛曆、 2010年在清塘鎮授藝、2016年在壽雁鎮授藝 。現任道縣戲曲家協會副主席、道州調子戲劇團團長。乃正宗道縣傳統調子戲二十屆傳承人,同時也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